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劣谑鞯某沙ぞ涂此谋局柿恕H绻阏庋耄突岷茏栽冢蝗绻阍谛量喙ぷ髦螅诖涣教旌蟾峡斐ご螅蔷褪亲匝胺衬铡8梅畔碌氖焙颍陀Ω梅畔隆?br />
●正命
这就是造因,若是因不错,果也应该会不错,因为事出必有因。我们有我们的任务,所以应该尽力去完成,但是不应该执着,照顾好手边的工作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去管树的任务,那就是自找苦吃。重点是,种好因,才会得好果。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会很轻松;否则我们将会越俎代庖,今天看树,明天不放心再去看,看个没完。
这就是所谓的“正命”,不过还是会有许多小事干扰我们。蚊虫会来叮咬照顾树的人,造成他的困扰。当事务繁多、人群杂沓时,会出现许多情况——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等等——会在我们想将事情做好时,影响我们。
这很正常。例如,责难与称赞总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批评就没有称赞,没有称赞也没有批评,我们必须能够妥善应付两者。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事情都是帮助我们,让我们清醒的。它们就是警钟,但是我们却不这么想。如果有人毁谤我们,我们马上气得跳脚,如果受到称赞,我们则心满意足。就像这样,我们不晓得它们是相依相生的。我们现在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对,直到有人从另一边来,指出错误的一面,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对的。这真的很自然,如果能够这样了解,我们自然就能放下。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思惟与修行的。
●面对障碍
佛陀教导正确的行为,但是只有少数人会照着修行,其他人不是没兴趣,就是缺乏智慧,甚至反向而行。这可能会困扰你,但是你只要想,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它必须像这样。现在,当别人批评或毁谤我们时,我们无法忍受,然而它很快又会发生。有称赞,就会有批评,它们是一对的。了解这点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拥有其中之一,那是不可能的。此生之中它们经常会发生,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障碍。
工作时,我们必须通过考验,如果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就不会有苦了。没有痛苦,我们就不会反省,不是这样吗?因此佛陀提出苦谛。
●自在的心
如果你根据法来思考,就会有自在的心,慢慢教育你自己,一点一滴地想这些事情。你带着渴望的心情种下芒果树,不过是否每粒结成的芒果都可以吃呢?喔!当你吃下成熟的芒果时,你是否想过它们有多少是掉落或被抛弃的呢?
如果你因为考虑这些事情而感到沮丧,一开始你可能就不会想把树种下去。有些芒果长得很好,但是许多芒果在成熟之前就已经掉落或腐烂,这有什么用?嗯,事情就像这样。有些掉了,有些则必须丢弃,但是你还是会种下并照顾这棵树。你今天能够吃到芒果,就是因为你有把树种下去。“谁会想种下果实成熟之前就掉落的芒果树?”这样想的话,你将吃不到任何芒果。
你必须时常回头寻找事物的因,但是由于身处于安适的环境中,所以你不会想这样做。你最好活在一个不是那么便利的地方,事实上,如果你修行正确,问题总是会有解决之道。当别人诽谤你,你必须要忍受,如果你无法解决,一直到死都会被它折磨。
●最好是你停止
有人问我:“隆波!如果不杀生,我们怎么生存?如果不杀蚊子,它们就会咬我们。”
“嘿!你已经杀了几年的蚊子?”
“从孩提时就开始了。”
那么,蚊子都不见了吗?即使你一辈子都坐在这里杀蚊子,它们也不会结束。
如果蚊子不会停止,那么最好是你停止,这样就不会有事。如果你想持续顽抗,输的将总是你。动物界的生存方式就是觅食与吃,它们看事情的方式和人不一样,因此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到超越动物的层次吧。如果我们一直像这样和蚊子厮混,输的总是我们。
我只是提出想法供你们思考,如果你们想杀就去杀吧!但是我保证,你们永远也杀不完。如果你们冀望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那么何时才有结束的一天呢?杀蚊子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像泰国这种蚊虫滋生的地方,我建议既然它们无法止息,就让我们停下来,这样事情就结束了。远离这样的是非。
“如果不杀蚊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能认为佛陀的教导不切实际,竟然教我们不要杀蚊子。“蚊子有什么用?”对,那是我们的想法,如果站在蚊子的立场想:“人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回答?
我只是脱口而出这么说,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得更仔细一点,这样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蚊子有什么用?它们只是来吸我们的血,这就是它们的用处,它们必须觅食。
假设我们为自己盖了一间房子,其实那不只是我们的房子。蜥蜴会来停留,老鼠也会来居住,它们不知道这是谁的房子。它们只看到一处遮蔽的地方,所以它们就前来居住。我们因此而生气:“嘿,老鼠在咬我的枕头与草席!”老鼠不知道那是什么,它们只看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可以拿来作培育下一代的巢穴。那就是它们的方式,它们不是想偷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具备超越动物的智慧,我们就应该约束自己,并得到一些启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法应该像这样深入事物的根柢。
●那无法满足的
“tanha(-)”是渴爱,如果我们能像这样思考事情,我们就能平息它。经典上称它为渴爱,但是在我的禅修体系中,我称它为“张开”,开而未合,这就是禅修中的“tanha(-)”。经典上说:“未有河流如渴爱。”张开而没有关上——苦永远无法停止。贪欲不是嘴巴或胃,它们无法被满足。如果胃空虚,只要吃些饭就可以了,渴爱则不然,它没有形式或自体,它就是“张开”。
我用狗来作比喻。一只狗被喂食米饭。一、二、三,甚至五碗后,它的胃满了,但是渴爱仍在,张开。放更多饭在它前面,它会守护着它,当另一只狗出现时,它会发出咆哮——格ㄜㄜ,一只鸡接近时也是格ㄜㄜ。这显示出胃或嘴巴都不是渴爱的所在,它们可以被填满,但是渴爱的想法与感觉则持续张开,因此佛陀说:“没有一条河流像渴爱一样。”它一直开着,永远无法被满足。如果关着,水很快就可以注满;但是如果一直开着,水会一直流失,永远都注不满……它就像这样,无法被满足,一直都想要。
想想一个迷恋生命的人,不曾想过死。生重病时,她呻吟并恳求:“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不要现在就取走我的生命,等到未来再说。”接着,他康复了,然后又一次生病并乞求:“可以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吗?请不要现在就取走我的生命。”当我们健康与强壮时,我们没有想过死亡,不觉得有什么危险。当然我们无法超越危险,因为我们没有死过。接着我们生病了:“拜托,我需要多一点时间,不应该现在就死。”这种事会反复发生,我们的说法依然是:“拜托,还不是时候!”事实是,我们害怕,我们不想死,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一种盲目的渴爱,人们对生命恋恋不舍。这是一个欲望的例子,如果我们无法开发出觉知渴爱的智慧,我们就会一直陷在痛苦中。
●解脱渴爱
渴爱被称为欲望,亦即没有被满足,这是较好的描述方式。解脱渴爱的人,还是会有欲望,但是他可以被满足。渴爱无法被满足,我们一路带着它。还不停抱怨,我们嫌它太重,却又放不下来。如果我们想要许多东西,它会变得很沉重,矛盾的是,人们想要很多,却不希望它变得太重。这是逃避事实,如果我们了解,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要放下并不难。
我认为法是困难的事,很麻烦,但是如果真的深入思惟,它却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佛陀所教导的不是不可能的任务,没有一个修行方法是不可行的。他只教导有益众生的法,从来不说无益的法,请想想这一点。
当你的日常生活出现痛苦时,你应该检讨它为什么会发生。可能是你的小孩不听话,那么,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如果你是因为你的小孩感到痛苦,那么其实问题是出在你自己身上。你应该像这样想,回到起点上。如果你想迫使他们听话,那将行不通,一定会以眼泪收场。为什么?你应该集中注意力,找出原因来。事情不可能凭空诞生,它一定有原因,只是我们没有认真找过。
●明白实相便能安心
佛陀教导我们像这样去了解这个世界,他能够安心,是因为他明白事物的实相。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们看过猴子吗?它们安静吗?有安静的猴子吗?猴子就是这样,总是四处攀爬,静不下来。也许你会因此而感到沮丧,你觉得它们应该乖乖坐好,不应该到处攀爬与跳跃。你可能气得想杀掉它们,但是你看过静止不动的猴子,能够像人一样打坐吗?不可能,除非那只猴子死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你应该强迫它们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吗?你应该了解猴子就是这个样子,宇宙里的每一只猴子都会继续像这样。如果你看过一只,并清楚地了解,你就会知道所有的猴子。你会随顺自然,因为那就是猴子的方式。无论猴子安静与否,你的心是另一回事,它能静得下来。让猴子做它该做的事,不要意气用事。你能静下来心,因为你知道猴子的方式,了解之后,你就会放下,并获得平静,而不会被“猴事”给绑住。你看见它们,并了解猴子就是像那样,你再到其它地方看见猴子,你会想:“猴子就像那样。”你并无恶意,因为猴子确实是那样。事情就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猴子安静,是自找苦吃。那不是佛陀希望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应该根据实相去解决问题。如果一直钻牛角尖,最后你会发觉,你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它们。你必须放下,随顺自然。
如实觉知的智慧,知道它们是这样,让它们保持这样,将能带给内心平静,去除疑惑。
这个世间也是一样,佛陀被说成是清楚觉知世间的人,就像我们清楚地知道猴子一样。这个世间应该是像这样的。
通常人们会认识这一点,是因为时机逐渐成熟,他们已经具备许多经验。
因此只要听闻一点法,就会回顾过去,并懊悔:“喔!我已经痛苦这么多年,只因为我固执己见。”如果你还是用从前的老套去看事情,不懂得放下,则你的内心将一直不得平静,到死都一样。事情原本就是那样,但是你却硬要改变它们,何必呢!你应该把握一切机会,看清事物的实相。
●问答录
学生:假设一只猴子在玩火,如果我们顺其自然,它可能会烧了我们的房子。
阿姜·查:不,不……不是这样,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了解猴子,并且应该有比猴子更高的智慧,你会让它们拿火烧了你的房子吗?出现危机时,你应该要知道该如何处理。
举例来说,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们仍然会照顾我们的生命。不过你们医生照顾的方式是治疗与控制疾病,而不是预防死亡。那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药,如果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会照顾你的患者,并像这样治疗疾病。
假设有一个罪犯来到医院,他涉及抢劫并中弹,医院必须照顾他。有些人可能会说医生在帮助抢匪,救治他,致使他再去犯罪。其实不是这样,医生的职责就是救人,救活了之后,他们再去犯案,并不是你的错。你只是尽一个医生的职责而已,不是为了帮助他犯罪。救人脱离病苦,是医生应该做的事。
当人们生病时,他们会急着找医生。同样地,如果一只猴子准备烧我们的房子,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制止它。我们必须留意并照顾身边的事务。不过说到我们的房子,不需要猴子来烧它,已经有恶魔住在里面了——“我们根本不需要照顾它,出生之后,人一定会死,我们为什么要照顾我们的生命?”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应该像医生照顾病人一样,照顾我们的生命,使它获得暂时的缓解。人们总是在抱怨,说一些这样的话:“这些医生真差劲,他们治疗我,但是我却没有好转;更糟的是,一直都有人死掉。”他们就沉溺在这种愚蠢的话里。医生并无法让人免于死亡,没有这样的药,即使再高深的研究也办不到。那并非医生的领域,他们的职责只是减轻病苦,帮助人们活久一点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别让猴儿烧了你的房子”。
我们应该用智慧处理事情。知道猴子的个性之后,如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