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选U饩褪撬降摹氨鹑煤锒樟四愕姆孔印薄?br />
我们应该用智慧处理事情。知道猴子的个性之后,如果有猴子带着火,进到屋子里来,我们会坐在一边看吗?我们知道猴子的特点,因此可以留意并防范,就像对待小孩一样。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方式,并注意他们,了解其特性之后,我们就应该小心监管。他们可能玩火、割伤自己,或掉进水沟里——我们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有人主张顺其自然的话,那他们一定不了解小孩。这样的人可能会让猴儿烧了房子。
●轮回之苦
你可能觉得住在家里很麻烦,但是当你离开一阵子后,你又会开始想家。你应该怎么做?人的行为模式很奇怪,不是吗?那只是因为当你到另一个地方时,你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你的心思不在那里。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轮回”,因此你们才会到寺里来修行,做一些有价值的事,但是感觉还是和在家不一样。对你来说,没有一个地方像家一样舒适,因此你才会一直想家。这意味着善与恶的状态并未结束,你还是用世俗的方式在做事,因此它并未结束。如果它尚未结束,就表示你没有放下,你还背负着它们,所以你会觉得沉重,你可以看得出它的错误。
接下来就是修忍耐,它其实什么也不用做,经上说忍耐是诸法之母。忍耐等来好的结果,但是当好的结果来临时,我们却经常被它蒙蔽。奇怪,不是吗?事情是好的,我们却被蒙蔽了,因此才会衍生出更多的痛苦。
善与恶,以及爱与恨都无法超越彼此,并有其局限。我们真的应该思惟法,并内观,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痛苦,我们期待另一个人来帮我们解决。不过这是别人无法代劳的,她或许可以解释灭苦之道,只是这样而已。灭苦的事必须靠你自己去完成,尊贵的导师说:“如来只是指出道路的人。”他教导你把这个拿起来放在那里,再从那里把这个拿起来放在这里。他教你游泳,而不是替你游,如果你希望佛陀替你游泳,你一定会溺毙。
●正道
去年,一些官员来这里开会,学习“正道”,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因此他们来这里学习正确的见解。不过他们似乎无法理解超越的重要,亦即不要随着事情顺利与否而高兴与痛苦。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苦或重担,我们必须忍耐与承受。我们知道事情沉重,但是我们有欲望,所以我们把它们举起来。它们当然重,我们只能忍受。
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我们很羡慕成人,认为他们一定很快乐。我们看见他们做各种事,有老师、商人、雇主与行政官员,我们希望像那样。因此我们用功学习,想要效法他们,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站在同样的位子上了,我们高兴吗?痛苦与困难还是存在,我们无法跳脱苦的因缘。我们现在无法跳脱,也不知道将来是否能够。事情只会变得愈来愈沉重。
这个地方称为世间,巴利文是“loka”,意思是“黑暗”。世界进步与发展多少,黑暗就同样发展多少,世界的进步只是黑暗的进步。人们热心地谈论世界如何进步,不过散布的只是黑暗罢了。
在我们的寺里,早先没有电力,人们经常说:“这里时常很暗!如果有电的话该有多好,最好也有自来水。”但是这些东西不会自己出现,需要可观的金钱投资。筹钱的过程很辛苦,当我们真的拥有明亮的电灯时,心却反而被遮蔽,变得很暗。方便会障蔽心灵,因为人们对于容易得到的东西会觉得理所当然。东西愈便利,人就会变得愈懒惰。
以往乡村里的物质水准还没那么进步,人们都将厕所设在屋外的森林里,他们必须走一段路才能使用它。现在则不然,人们不用再走路了,他们睡觉的地方就有卫浴设施。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那样真的有比较好吗?寝室就和厕所在一起,人们期望这样能带来方便与快乐,不过事实却不是如此。太舒适只会让你变得散漫,人们还想更方便,但是却永远无法满足。它永远都不够,所以他们只会频频抱怨。
●谁创造了苦?
谈到使用资源的方式,我们时常觉得钱不够用,到底要怎么样才够呢?看起来好像很多钱了,不过我们还是不满足,所以我说这个世上并无有钱人。至少我不曾看过,我只看到人们总是嫌拥有的不够多。佛陀教导我们赚钱与花钱的方式,赚钱不是那么难,如何使用才重要。赚了钱之后,我们应该要善加利用,将它用在最有意义的用途上。对于需要的东西,不要过量。佛陀说得很详细,但是我们却不是很在意。我们一直都在和别人比较,将赚到的钱悉数透支。
苦——是谁创造了它?我们看不见。人们东拉西扯,但是都没有掌握到问题的根源。根就在这里,但是我们却四顾茫茫,还责怪人与环境,因此让事情变得很复杂,其实我们并没有认真对待它。我们一直在身外寻找,并试图操纵外界的事物。
我们四处张望,看见房子与碗盘脏了,我们可以清理它们。接下来,房子与碗盘都干净了,但是心却仍然污秽。当房子一团乱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很不舒服,并起身打扫与清洗。但是心黯淡与抑郁时,我们却看不到,还埋怨悲惨的处境。想到这一点,我们真的很可怜。
如果我们能像打扫房子一样地清理我们的心,像刷洗衣服与碗盘一样地刷洗心,我们可能会自在一点,但是这样的说法,可能很难让人接受,这就像是人们根本毫不在乎碗盘是否干净一样,那是一种不关心的无知。我们必须实际去做并清洗,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正见,心将一直处在肮脏与无知的状态。
佛陀说心并没有努力看清楚,而是随波逐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跟着情绪走”。在家里,今天我们相爱,明天又不喜欢。今天我们很爱小孩,明天却被他们气得半死,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它会不稳定?因为心没有受过训练。爱与恨都会让它痛苦,太多会痛苦,太少也会痛苦,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安住之所
你已经找到可以安住的地方了吗?我们一直想找个好地方住。经过多少的岁月,寻寻觅觅,你现在是否还在寻找,为什么?
一对夫妻住在一起,其实没有什么好争吵的,但是他们却吵个不停,甚至晚上还会离家出走——虽然隔天一般都会再回来。这真的很麻烦,我这样想是因为人们找不到真正的住处。我们没有清理真正需要清理的地方,我们在别处刷洗与打扫,却没有保持心的清净,因此才会一直感到迷惑。我们总是向外看,佛陀教导我们转向内,向内观心,看看心里有什么。
最近什么事都变得勉强与仓促。现在芒果再也不甜了,因为在成熟之前,它们就被催生,并且被提前采摘与催熟。因为人们想要快速收成,所以吃起来会觉得酸,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快速的欲望。想要品质好、东西甜,你就必须先让它酸,照着自然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却太早将它们摘下来,然后再抱怨它们是酸的。
多数的事情都只是假象,我们却执着这些错误与不确定的事物为真实。佛陀希望我们看见真实,而非虚假。但是最近人们却完全颠倒,他们真假莫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什么想法都可能出现,假造的事物被当成真的。面对这种情况,佛陀教导我们向内看,如果心看不见或不了解,那就不是真实之道。
●有教养的饿鬼
佛陀说像我这样的一个老师,也可能会变成饿鬼——一个有教养的饿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这个故事有点长,请你们耐心听下去。
有一个大善人,只要是有益于人的事,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做事很精细,甚至有些挑剔。每件事都要求整洁有序,当他的小孩、侄女或外甥来访时,他都会有些不高兴。无论是扫帚或水壶,都一定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如果有人不照着他的方式做,他就会不高兴。
不过,他是一位善良而严谨的好人。有一天,他想要在森林里盖一座供人休憩的会堂(sala):“嗯!在这里盖一座会堂不错,可以为我累积更多的功德……商贾与旅人都可以在此落脚与休息,他们将会感到非常舒适与感激。”打定主意之后,他便开始建造,供人使用……
后来,他去世了。在他死后,因为执着于自己的善行,他的意识回来住在这里,这个过去他生活与行善的地方。他常去检视那间会堂,看看有没有整理好。当他发现有些地方凌乱时,他就很沮丧,当他看见那里整齐清洁时,他就很高兴。因为他的心就像这样——善良、整洁与一丝不苟。
有一天,好几百个商人来此逗留,吃完饭后,就去睡觉,躺成一长列。
这个会堂的主人,现在成了“有教养的”饿鬼,前来检视他们的睡相是否整齐。上下左右环顾之后,他发现他们的头没有排成一直线,于是他开始拉他们的脚,以将头排正,他不停地拉,一列接着一列,直到都调整好为止。但是,接着他看他们的脚,现在脚又参差不齐了,怎么办?因此他又开始拉他们的头,以调整脚的位置。
好不容易完成后,他发现头的位置又歪了,他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就这样折腾了一整夜,片刻也不得安宁。终于他放弃了,他试着坐下来检讨其中的原因,忽然灵光一现: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的身高不同,因此无法排成一直线。他心中的石头终于得以放下,因为他看见有些人高、有些人矮,事实就是如此。
他放下了,并且觉得好一点,因为他看见每个人都不一样。先前,他期望他们都一样,当他们不一样时,他就想要让他们一样,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才会痛苦。接着他停下来思惟这件事,才看见实相:“啊,人就像那样,他们都不一样高。”他才觉得好一点。
●执着之苦
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必须看见事情的因,必须看见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因为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砍掉他们的脚,好让他们都一样高。执着会让我们陷入错误的欲望与想象中。
我们每个人就像这样,有不同的工作与职责,有些人比较快速而有效率,有些人则比较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果见解错误,很容易就沦为饿鬼。我也一样,一不留意就会变成饿鬼,但是我会很快觉醒:“嗨!你快变成饿鬼了,快斩断它。”
我有弟子,我希望他们进步,能照着我的训练方式发展。有时候我会为此而苦恼,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会提醒自己:“我已经再一次变成饿鬼了。”我随时都这样教导自己。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经常“转生”成饿鬼。但是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必须教导自己更娴熟地处理事情,了解其间的困果。接着,我们才可以如实地看待众生,随顺他们本来的样子,并且可以放下,保持轻松自在。我们可能会希望他们成为某种样子,不过问题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的心被遮蔽了,因此才会归咎给他人。事情不是那样,都是我们的缘故。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却期望他们一样,如果我们能根据看见的事实去处理事情,问题就解决了。
有些人骑摩托车,因为失去控制而摔倒,他却说:“是摩托车让我摔倒。”事实上,是他让摩托摔倒,因为他没骑好,但是他却归咎给车子。
●放逸者无法受教
总结来说,小孩与成人的情况不同。如果小孩犯错,你愿意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懂事;如果是成人犯错,人们就不愿意原谅,因为他们应该更懂事才对。佛陀说不知道对错的人,可以教他们知道;但是知道却不照做的人,就无可救药了。那些人被称为放逸者,无法受教。
那些结局悲惨者,都是不知自省的人。我们总是看其他的人与事,看外面迷人的事物,想从外界寻找快乐;从来没有向内挖掘,没有在自己身上用功,让它变得光明与澄澈。结果当然就是经常陷入挫折与迷惑中,我们看到的都是黑暗,为什么?因为眼睛不好,我们埋怨黑暗,看不见光明与色彩,因此说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好吧!那是真的——对盲人来说,不过,其实我们是在无病呻吟。问题出在眼睛,所以才什么也看不见,包括光线与色彩;如果眼睛正常,那些事物全部会显现,我们也会知道它们是什么。我们并没有真的去检视这个问题,通常我们都是看别的地方,因此得不到快乐。我们应该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喜悦,那真的有方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