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亩鞫伎烀涣恕C挥腥饲袄垂┭裁矗恳蛭饫镉行拗さ娜颂倭恕5蔽一乩词保忝嵌己芨咝丝醇遥骸奥〔ɑ乩戳耍衷谟挚梢院煤贸远俜沽恕!蔽依肟磺泻枚饕哺爬肟撬咚牵恐皇且蛭忝堑滦胁还坏脑倒省:煤眯扌校饩筒换岱⑸D忝遣恍枰P模灰险嫘扌屑纯伞?br />
  无论去到哪里,我都不虞匮乏。为什么?因为舍。如果想要,我随时都可以有满袋的供养品,但是我宁可与巴蓬寺以及别院里的僧尼分享。有时候人们特别拿药来给我,如果恰好另一个比丘也生病并且需要,我会请他们拿给他。如果他用了药,我就觉得好一点。我变好是因为布施的功德,我不需要亲自服药。

●法药的力量

  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住在山上,舍利弗觉得胃很痛,甚至觉得他快死了。目犍连问他:“你以前曾经像这样生病吗?”

  舍利弗回答:“是的,曾经有过,那是还没出家之前的事。”

  “你都服用什么药呢?”

  “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时,我的母亲会将绿豆加牛奶、糖与其它原料,一起煮沸,我吃下之后,疼痛就会消失了。”

  那里只有他们俩人,在山上交谈。那个地方的神祇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便在入夜时分,下山寻找在家信徒。祂抓住这个信徒的脖子,并拖着他的儿子一起往外跑,沿路显得非常紧张。祂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们呢?“他们肯为舍利弗尊者准备一些药吗?如果不给他药,他就会死掉,你们要让舍利弗尊者死掉吗?”

  信徒这时才了解,他允诺会赶紧准备药。接着神祇就消失了,这个人赶忙找来一些绿豆,漏夜赶工。

  到了早上,目犍连出去托钵,舍利弗则因为胃痛无法外出。于是信徒献上绿豆与其它一些食物,“我希望把这个供养给舍利弗尊者”,接着他就将药食放进钵里。

  当目犍连回到寺里,他先取出自己的食物,再把装着舍利弗食物的钵拿给他,舍利弗看见钵里装的是绿豆,调制的方式就和他昨晚向目犍连描述的一模一样。

  舍利弗很难过,这违反比丘的戒律——不当请求。“目犍连尊者,请把这些食物倒掉,没有亲自拜访得来的食物是不当的,我不能接受。”他要誓死守护戒律。当他说这些话时,所有神祇都听到了。于是目犍连拿起钵往外倒,就在药食落地的那一刻,舍利弗的疼痛消失了。

  这就是所谓的法药,它的力量与功德就像这样。舍利弗修行得很彻底,即使只是两个人单独在山上说话被神祇听到,即使是神祇设法筹到了必须的食物来给他,但是为了守戒,舍利弗竟能拒食。他就是这样守护他的心。

  修行就应该像这样,请将它牢记在心。你不会死!今天,用完餐后,你们毋须担心明天会有什么,它自己会来。我们不需要囤积东西,如果我们修行得好,就一定会有资粮。有此说,不供养认真与有德的修行人者,心里会不好过,他们会头痛,因此他们会想献上敬意与供养。因为这个力量,人们自然会有这种想法。

  【注释】

  ①巴蓬寺是1959年,阿姜·查四十岁时,在泰国乌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Phong Pond)森林里,创立的森林寺院,阿姜·查是该寺的住待。

  ②讲于1979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巴尔市举行。

  ③阿姜宛·乌答摩(Wang Uttamo;1922…1980)1922年出生于泰国距亚姆河七公里远的空掌村,1935年,阿姜宛完成了小学教育,出家为沙弥,学习正规佛学课程。1941年受比丘戒,研读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并以最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阿姜宛于1945年遇见七十六岁的阿姜·曼,之后一直留在阿姜·曼身边,直到阿姜·曼逝世。阿姜宛在1980年的事故中丧生,当时阿姜宛五十八岁。

  ④阿姜李·谭马塔洛(Lee Thammatharo)1907年出生于泰国乌汶省姆安桑西县双沼泽村。在1925年时,当时已经二十岁的他请求父亲允许其出家,于是,他在家乡的寺院里,依当地的习俗出家。1925年,在乌汶省的家乡寺院受戒。1927年,阿姜 李离开寮族传统的村落寺院,行脚寻找阿姜·曼,遇见阿姜·曼后受其教诲。阿姜李卒于1961年。

  ⑤与一位曼谷空军医师的部分对话。

  



第四章 见法

●憍陈如觉悟了     

  我们都是修法者,一切法都是自然,如实呈现。自然毫无例外全都是法,我们不了解那些事,是因为我们还不懂修行之道,因此我们需要依赖合格老师的教导与训练。自然也在教导我们,例如树这样东西,从它的因出生之后,便接着生长。这是自然在对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却听不懂。从出生、成长,到开花与结果,这一路下来,我们只看见又有水果可以吃了,而不知道将它转为内观的对象。我们应该知道法不外乎教导我们的树,我们一直不了解这点。

  当树结果时,我们毫不在意地采食,完全不假思索。水果的酸味与甜味都是其自然的本质,这些特性就是法,这些水果都在对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却不了解。树叶枯萎之后掉落,我们只看见叶子掉了,便从上面踩过,或把它们扫起来,不做任何观察。我们不了解这就是法,等着我们听出其中的讯息。

  树叶掉了,接着再冒出新芽。我们看见这个循环,但是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没有从它身上学到任何东西。如果我们能转而内观,就会了解我们自己的生与死,和树没有两样。这个身体是好几个因组成的果,是由四大元素所构成。它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实,就和树一样。枯叶与新芽也和人的生命没有两样,请仔细观察。我们持续在成长,因缘也一直在变化,就和树一样;树是怎样,我们就是怎样。所有人都是从出生开始,中间是变化的阶段——它们的物质结构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最后则死去,树、藤与灌木的自然现象,都是持续处在流动的状态,如果我们转而内观,就会了解自身的生、老、病、死,就和外面所见一般。

●看见五蕴特质

  当你从合格老师的话里了解法时,它真的会穿透你的心——内外一如。一切行(sankha(-)ra,因缘法或有为法),无论有识或无识,都一样,毫无差别。如果我们了解这点,再看看树的样子,我们就会看见身体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本质。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被称为了解法的人。

  做为一个了解法的人,我们会在一切事情上看见法,看见五蕴的特质——它们持续在流动、前进、改变与转化,没有一刻停止。无论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随时保持正念正知。看外面的物体和看内在的现象一样,而看内在的现象也如同看外面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当它确实像这样时,我们就听见了佛陀所说的法。有了这样的了解,佛性,亦即“觉知者”,就被唤醒了,并会生起内外智慧,以及解说法的能力。

●如实觉知事物本质

  无论行、住、坐、卧、见色、听音或嗅香,我们都经常听见佛陀的教导。那确实很像是佛陀在教导我们,因为佛陀就是住在我们心里的“觉知者”。像这样觉知、看见与观察法,佛陀就在眼前。不会因为佛陀很早以前就入灭了,所以现在无法教导我们。佛性,亦即内心清明的觉知,会带领我们观察与觉悟一切法。觉悟即佛陀,如果我们把佛陀安置在心中,具备这样的觉知与灵敏,当我们在观察时,就能看见一切事物与我们无二无别。无论是生物、植物、动物、穷人、不幸的人、富人、黑人或白人,都和我们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有了这样的了解,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能知足与自在。佛陀将会在那里,持续教导与支持我们。

若是缺乏这样的了解,我们会一直想闻法。我们会去找老师,一个接着一个,并且会一直问,何时才能再得到另一次教导,一路走来都不了解法。佛陀说开悟就是如实觉知事物的本质。如果不了解本质,我们一遇到状况,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因为可爱而迷失,被现象愚弄,因此而感到痛苦。由于无知与感情用事,所以我们才会被愚弄。对事物本质无知,就是不了解法,因此佛陀才会教导自然的本质。

●一切因缘所造

自然的本质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在自然中,事物出生、改变,然后结束。人所创造出来的物件也一样,例如我们所使用的锅子与盘子,也是由人类的想法与动机等因缘创造出来的,它们使用一阵子以后,就会磨损,然后破裂。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树、植物、山、动物与人等,都一样:出生、变化与衰败,最后崩解与消失。

  当憍陈如(An(~)n(~)a Kondan(~)n(~)a)行者,听到佛陀的话,成为首位声闻弟子时,他所了解的并不是很复杂的东西。他了解到,凡出生者,必然会转变与灭亡,那是事物的本质。先前,憍陈如并不了解这点,他还没有看清楚事实。也许他有想过,但是不够彻底,因此没能出离,仍然执着于五蕴。但是当他第一次坐在佛陀跟前,专心闻法时,他心中的佛性觉醒了,因此他能得到真实法,看见诸行无常。一切事物出生之后,必然会转变与灭亡,那是再自然与平常不过的了。

●得慧眼见法

  憍陈如听到佛法后得到的觉悟,与他以前的经验完全不同。他了解心的实相,佛陀因此在他心中生起了。接着世尊证实憍陈如已经得到慧眼并见法。所谓见法是什么意思呢?他已经得到诸行无常的智慧与洞见,了解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经历中间的转变,最后终会结束的道理。“一切事物”指的是身心的所有现象,这些特征完全适用于它们,无一例外。

  当这样的了解清楚地在闻法的憍陈如心中呈现时,它成了让他断除执着的因。相信有一个自我的我见与身见,被清楚看见与根除。一旦我见根除后,心中的疑惑也跟着消失。对于现象不再有错误的想象,他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转变,不再执着对于戒律与禁制等所生起之谬见,没有疑惑与犹豫,并且深信因果,不再摸索。即使身体生病或遭遇其它变故,他也不会再有任何疑惑。所谓断疑就是断除贪与执,如果还有贪,对于身体的感觉就会藕断丝连,想再寻求其意义,这种摸索就是迷惑。当执着身体为我与我所有的身见断除,就不会再有不确定与迷惑的想法了。

  当世尊说法时,憍陈如就这样打开了法眼,他清楚地看见了。他看见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已纠正过来,当这个洞见愈来愈清楚与集中时,他的执着就被从根拔除。根除执着之后,真实的觉性就显现了。先前虽然具有知识,但是仍然无法断除执着,亦即他只知道法,但是还没有见到法,或者虽然瞥见法,但是没能与法合一,因为不了解实相的缘故。就这样,世尊宣称:“憍陈如觉悟了。”

●从根拔除执着

  我们通常对自然迷昧无知,例如,我们的身体,它们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那是自然的一个层面,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物质现象。这种自然的形式是由食物所滋养,然后成长与变化,最后则消失。

  就内在的层面而言,有一个东西在掌管身体,即识或觉知的机能。当这个觉知透过眼睛产生,就称为眼识;透过耳朵,就是耳识;透过鼻子,就是鼻识,依此类推,还有舌识、身识与意识等。经典上提到这六种识,但是这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用以帮助我们掌握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外境后,所产生的觉知的功能。事实上,没有六个,唯有一个觉知的功能,能觉知这六根。这一个心,这个能觉知者,具有如实觉知的潜能,换言之,它能觉知自然的本质。

  当“觉知者”被遮蔽时,一切的知都是妄念,以错误的方式认知,并且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其实,基础的觉察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正见与邪见都是出自同一个觉察,因此当我们说正见与邪见时,我们指的不是两个分开的东西。当妄念呈现时,它掩盖实相并遮蔽了心,因此我们得到错误的觉知。当我们觉知错误时,我们的见解就错误,接着,行为与生计也会错误,一切都会错误,而这些都是源自于错误的认识。

●正见邪见出自同一觉察

  解脱的道路是出自同一处,依循同样的步骤。正见也是从“觉知者”生起,当正确出现时,不正确就会消失,当它对时,错就会消失。当佛陀在修菩萨行时,他实施严厉的苦行,只靠很少的食物维生,因此身体变得非常憔悴,此时他得到一些洞见。他了解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