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锹穑课颐橇私馑鞘鞘裁绰穑课颐撬淙灰陨硖逵胱彀颓肭螅俏颐堑男娜床辉谀抢铩Nㄓ械毙木跣咽保颐遣呕嵴娴牧私馊ΑN颐墙私夥稹⒎ā⑸饔心男┨刂剩饣岢晌颐堑那咨砭椤N颐墙蛭牡木跣讯玫秸嬲酿б馈V螅蘼凵碓诤未Γ稹⒎ā⑸蓟嵊胛颐窍嗨妗U庋颐蔷筒换嶙龌凳隆?br />
因此第一位圣者憍陈如,得以免于堕落恶道。这是确定的事,他只会顺着笔直的道路前进,不会再有第八次转世,因为道路已经显现,而他也深信不疑。他迟早会达到道路的终点,他不可能再回头去造身口的恶业。他已经远离动乱,事实上动乱本身就是地狱。因此经上说,圣者已经解脱恶道,即使他或她犯了什么错,也没有那么强的力量会把他或她再抛回恶道。心永远都不会再走上那条路,它不可能再重回老路。这就称为圣者出生,它在此世就可能达成。
●放弃对五蕴的贪着
这些事都只可能透过自身的经验得知。我们都在谈论法,并且也像是在修法,但是我们却不真正了解法是什么。思法、见法与修法——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问题。它是自然,是既存的平常事,是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存在。我们为什么会在苦乐与悲喜之间摇摆?因为我们不了解法,我们没有见法。
佛陀希望我们放弃对五蕴的贪着,放下它们,不要再与它们纠缠不清。我们无法放下,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我们相信快乐即是我本身,并将我本身看成快乐;反之,我们相信痛苦即是我本身,并将我本身看成痛苦。我们的心陷于其中,无法自拔,这表示我们没有见到自然的本质。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却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去看事情。因此好像快乐、痛苦、得意与悲伤,真的降临在我身上。自我的锁链被层层建构,逐渐形成坚实的我见,好像每件事到后来都和“我”有关。
因此佛陀要我们打破这个被称为“我”的思想牢笼。“我”的观念被打破后,我们就不会再相信身体里面住着一个自我,此时无我的观念就会自然浮现。
如果我们相信有“我”与“我所”,并且自私自利,每件事都是从“我、我所或与我相关”的角度出发,当我们如此看待自然现象时,就无法产生真实的理解。
我们只会随波逐流,当事情好时,我们就欢笑;当情况不好时,则哭泣与悲伤。
如果将每件事都看成与“我”有关或是“我的”,则我们只是创造了一个痛苦的大包袱背在身上。如果了解事物的实相,我们就不会演出兴奋、得意,悲伤与流泪等戏码。经上说:“平静是真正的快乐”,这是透过见到实相与根除贪染而获得。
●无常才是真理
实相存在于自然现象中,在生、住,异、灭里。无常才是真理,人不是真实的。我们会因为事物而兴奋,但是现象本身不会兴奋。我们会贪着事物,希望它们能顺从己意,将之据为已有。我们照着自己既有的成见,做出极端的情绪反应。
像这样,憍陈如见到了事物的本质,就在他第一次听到佛陀说法时。他清楚而确实地看见。从那一刻起,无论遇见什么,他都只看见生与灭。喜欢与讨厌的现象仍然持续出现在他的心中,不过他再也不会落入极端的反应上。他的心稳固地建立在觉醒之上,不会再有情绪化的反应。因此经上说,憍陈如得到了法眼2(dhammacakkhu),能够如实观察。觉知诸法实相的智慧已经在他心中出生。
这就是觉知并见到法者,当一个人觉知时,他就会自动出离与放下重担。若是勉强自己放下,或强迫自己忍耐与出离,这样做并无法让我们见法。当一个人真正到达并看见时,他不需要勉强自己忍耐与放弃。一个人见法时,就只有法,法里面没有忍耐与放弃。但是当我们还没有觉知与了解法,当它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必须引进法的概念,进行各种修行。因为懒惰习气的缘故,我们必须精进;因为缺乏决心与刚毅的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忍耐与自制。但是如果一个人修得很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就不需要任何勉强了。
●摸 索
已经超越疑者,不需要再摸索。如果疑还没有断除,而你坐下来尝试入定,念诵偈语以祈求神祇的帮助,它不过是戒禁取的迷信。这是就微细的层面而言。
入流者(初果)已经断疑,虽然还没有完全觉悟,不过他已经没有疑惑。他已经断除三结——身见、疑与戒禁取。一来者(二果)所断除的烦恼与入流者不同,那些烦恼更加微细。小孩所感觉的重,与大人感觉的重不同。同理,从初果到完全觉悟的阿罗汉果,其间各阶段的烦恼也各不相同。烦恼的名字也许一样,但是重量却不同。无论如何,它们最后还是会结束与消失。
虽然还是会剩下一些东西,不过没关系,它们没有后遗症。摸索的心常会质疑:“这对吗?”那错吗?“当一个人了解因果的实相时,就不会再有对或错的疑惑。如果这个阶段有人做对,别人却说他错,他不会受影响;但是他也不会与人争辩。有疑惑者与没有疑惑者之间,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身见、疑与戒禁取都只是摸索。例如,我们长期坐禅、行禅与忏悔罪业,因此就以为我们已经净化内心,这是对仪式的盲目信仰,它只是摸索。
●为什么会有摸索?
这就好像你走在这间狭窄的小禅堂,一直碰到板凳的角——那时就有摸索。如果你只是坐着,没有走动与碰到东西,就不会有这种反应。摸索的发生,一定是被什么东西所引爆。其他人没有碰到板凳,所以他们的脚不会受伤,不会有这种反应。我尽量尝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加以说明。
为什么会有摸索?因为有疑,所以会有这种不安的感觉。“我曾这样做吗?我曾那样做吗?”它凭藉动机作为因。一只蚊子叮你,你挥手把它扫开,接着你注意到:“啊!我的手都是血,这只蚊子死了!”你不需要开始在这点上寻思:“我是否造了恶业?我有杀它的动机吗?即使没有杀生的动机,我也应该保持正念才对……”你可能为此激动不已,念头转个不停。如果你只是看见蚊子死了,接着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你就放下。你可以稍后再回来检视,不需要念念不忘。明天,你也不需再被事后的追想所困扰。你就这样抱持坚定的意念,战胜焦虑。接着当你坐下来禅修时,你毋须再回到这个记忆上,并且为此担忧。这就像是不要主动去碰撞板凳,否则你就等着在脚上涂药吧!既然那里有事,有些痛,就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心对某些事情敏感与不安,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摸索。
●身见、疑与戒禁取
有一种见解认为身体是我们的,佛陀说它不是我们的,我们认同这点,认为这是真的,并且不再摸索。下一个结是疑,先前对一切现象的不确定感,而现在我们对于断除身见已经不再怀疑。接着是执取戒与禁制,迷信世俗行为模式的效力。这三者相互连结,彼此互通,是三种根本烦恼。从看见身体的本质开始,放下,消除疑。疑消失后,就不再有摸索。这三者皆适用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让我们用八正道来做说明。它从正见开始,如果你的见解正确,则思惟也会正确,其它各支也都会正确。至于正确的程度,则视个人而定。有预流者的正见、一来者的正见与不来者的正见,不过没有一种正见可以与阿罗汉的正见相比。在解脱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正确”,包括正见与其它各支。不过从入流开始,就已经没有疑,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正见。虽然入流的阶段较有限,不像阿罗汉那样圆满,不过也没有错误的理解。正见存在时,邪见就无法呈现,当一个人的内心完全无误时,就是阿罗汉的阶段;如果内心还有错误,那就是入流或其它较差的阶段。虽然他还无法到达阿罗汉的境界,不过他已经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正确。当正确圆满时,他就会成为阿罗汉。说:“我已经尽力,该做的都做了”,同样一句话,小孩子与大人说起来,意义完全不同。
●解放身与心
到达终点,结束疑,身与心都被解放,一切事物都熄灭与结束。你不渴望身体,也不渴望心灵的事物。它们对你的影响力已经结束,什么都不剩了。为什么要留下东西?如果有,就让狗儿和猫儿拿走吧,留下的,只是你的疑而已……
我们应该在听到教法后就放下,抛开概念,实地去修。结束疑的智慧来自实修,而不是对他人的发问。不过,要保持修行的热诚很困难,我们都想要速成,但是却又很懒惰。佛陀说:“疑会因为不屈不挠地修行,而在梵行者的心中耗尽……”它不会从别处耗尽,因此他鼓励我们持续精进修行。
无论发生什么事,把它捡起来,检视它,看清楚。如果你看不出来它是什么,就暂时先放在一边。今天你透过解释见到它,不过这只是知识的层面,你还不了解,你必须先把它抛开,然后修行。太热或太冷都不对,太快或太慢也不是,你找不到它。这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事,当你试着向别人解释时,没有用。别人无法只从听就真的相信,它必须透过持续与稳定的正念思惟才能获得。
●放下就对了
如果你不间断地修行,总有一刻你会清楚地看见。但是你必须放弃让它生起的欲望,如果你不放弃这个欲望,就不可能了解。现在,你知道的一切都是欲望,当你放下时,就对了。事情总在瞬间变异,无法捉摸,你可以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去面对。这样你的修行才能轻松自在,这种淡泊的方向才正确,而不是想要与争取的态度。
假设你拥有一颗钻石,结果它不小心掉进水里。你感到很难过,就一直在水里找,希望能找到它,而不在乎饿与累。最后,你念头一转,心想:“别在意!如果能找到,当然很好;找不到,也没关系。”之后,你就可以轻松地回家。
关键在于立即放下对它的迷恋与执着,如果你继续想:“喔,多可惜啊!究竟掉到哪里去了?真是太糟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你只是在增加自己的痛苦。如果你能接受所发生的事,则无论钻石是否有找回来,你都会觉得好过一点。那时你才能比较心平气和,而不会浪费太多精神在上面。
好好照顾你自己,留意你所拥有的事物,持续开发与增进正念。如果你将它列为第一要务,就可以免于犯错,并且得以轻松地修禅。你可能对于应该修行的事务有些疑惑——正好,就是它。但是你必须持之以恒,让正念得以相续。逐步增进,直到你能完整而清晰地觉知一切事情的发生为止。当你的正念确实变得清晰与光明时,智慧就会生起,那时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能清楚觉知。
●进入寂灭的珍宝
这种觉知源自于坚定与清晰的正念,它是你洞见事物实相的智慧之因。没有正念,洞见就不可能产生,因此尽可能培养正念,它是能够帮助你获得智慧与进入寂灭的珍宝。它就是佛本身。它能支持与劝诫你,你几乎可以拿它与上帝或佛陀相比,因为当你拥有正念时,你就能保持觉醒。你将能觉知与看见,并能保持自制与谨慎。
如果内心还有微细烦恼潜藏,那是因为正念不够完整的缘故。你没有看见它们,因此它们才能躲着你。当正念有足够的力量观照时,它会让心明亮起来,并且让智慧更加清晰。这就像是把水注入钵中,当钵里的水静止与清晰时,你就可以从钵里的水面上看见自己的脸。不只是你自己——你的觉知还可以延伸到许多事情上,如果有一只小昆虫掉入水中,你也看得见它。如果水被搅动或混浊不清,你能看见的就相当有限了,你将看不清自己的倒影;但是如果水面静止与澄澈,你就能看见天花板,如果上面有一只蜥蜴,你也能看见它映现在静止的水面上。正念的作用就类似如此。由于正念所产生之觉知力与敏感度,你将能保持自制与谨慎。
●维持平常心
我们所讨论与修行的这个正念,也可以被称为忆念。这些术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当正念生起并觉知某事时,它马上就变成想或记忆,这是无常的,是会退化的事物。例如,我可能想呼唤某个名为雅各罗(Jagaro)的比丘,但是我却说成“帕木托(Pamutto)”。我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是到了嘴边却说成别的,我清楚地觉知这件事的发生。那是想的无常,这个改变和不稳与日俱增,头脑逐渐衰退。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