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俗毂呷此党杀鸬模仪宄鼐踔饧碌姆⑸D鞘窍氲奈蕹#飧龈谋浜筒晃扔肴站阍觯纺灾鸾ニネ恕K皇窃刈匀坏耐嘶⒒谙胍彩俏蕹5脑颉N颐悄芮宄乜醇⑸撬换嶙约悍⑸N颐侨缡档乜醇⑶医邮芩7鹜咏痰嘉颐羌且涫俏蕹5模拖裆碛胄牡钠渌钤桃谎虼宋颐遣恍枰醋耪庑┦挛晕一蚱渌?br />
  如果没有什么事发生,你就不需要观察任何事,维持平常心即可。例如,当你在打扫住处时,如果没有人叫你,你当然不需要看;如果有人叫:“嗨!这里。”那时你才看,你觉知所发生的事,以及那个人找你有什么事。接着,你继续扫地。如果有事,我们就观察,如果没有,则不需要观察。我们只要对自己相续保持正念,清楚地觉知即可。保持警觉,不要任意放纵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觉知,不要浑然不觉。但是也不要矫枉过正,刻意去想与寻思,没事找事做。当感官有所接触时,我们才向内觉知与观察。

●正念保护着我们

  当正念以这种方式接触与保护我们时,心就能平静下来,并且产生如实观察的智慧。请深入检视这点。

  打扫落叶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去打扫。打扫时保持警觉,并留意所发生的事。不要只以空白与冷淡的心打扫,如果你保持正念,心就能进入专注的状态。你会想:“嗯!扫地真好,除了能够保持寺院整洁,还能进行禅修,将烦恼扫离我们的心地。”你的心会像这样与自己对话,智慧也会持续增长。

  当心从正确的禅修中,达到安定与觉醒的状态时,就像是打扫整洁的道路,一有叶子掉落,马上就会被注意到,它们会清楚地在地上被看见。但是如果心未被好好地守护,则像被落叶覆盖的森林地面,即使掉下再多的叶子,也会被地上的落叶所遮掩。

●看见本质,智慧便增长

  看见事物的本质,智慧就会增长,我们将了解,事物无法被任意改变或调整。我们接受存在无常的本质,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结果就是平静。因为放下与接受,而消除痛苦。当我们放下时,执着就被根除,我们发现那里一无所有,什么都不剩。我们有自我与他人的观念,其实它们都只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与假象。以究竟的实相而言,一切皆无。我们所认为的身体,只是元素的聚合罢了。无论男人、女人、亚洲人、西方人,都一样,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如此。了解这点,将令我们更为自在。

  例如,我们被教导,对所吃的食物进行禅修,看着它做正确的思惟。我们看见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不是一个实体。食物与我们,这两者都只是元素的聚合而已,恰巧凑在一起,就是这样。你不会对你的食物抱着太多的想象与期待。但是如果你无法像这样观察,如果你无法接受食物的实相,你就会痛苦。能够接受“食物与吃它的人都一样是元素聚合”的人,会很轻松;反之,无法如此接受的人,就会很沉重。

  在你的修行中,你应该将重点放在这样的理解上。像这样看事情,将能降低与减轻你痛苦的经验。在你结束痛苦之前,你得先一点一点减轻它,所有从事修行的人都应该确认这点。我已经观察到你们有些人这几年来的转变,你们可以自行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差别。看看你们的内心,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你们过去执着甚深的事物,现在已经对你们失去影响力了。

●真正的平静来自正见

  但是速成的欲望仍然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立即解脱,这很平常,不过却不可能发生。我记得有一个比丘,老是讲一个故事,即一个人只听到一点开示或短暂修禅就证得阿罗汉果。接着,他就开始怀疑:“我是怎么一回事?我是不是修错了?”这让他困惑与沮丧,因此他挑起钵与蚊帐进入森林。然而在那里他的修行也没有改善,因此他再度离开,前往另一个森林。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他的心还是静不下来,他又再离开,前往另一个森林,但是心依然不安。即使到了山上,他还是无法安心。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情况都一样,他感到束手无策,心也始终动荡不安。这是因为他认为平静来自于外在环境。是的,它确实也重要,但是较大的因素在于正见,那才是平静真正的来源。

  如果见解错误,心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太棒了,我听说那座山是一个真正祥和的地方,我将在那里断除烦恼。”就像我先前所说,它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是平静的一个小因缘而已,因此你是在内心不安的情况下前进。有人告诉你:“你真的应该去某某山。”你相信,并去了。当它无效时,你又试另一个地方,却总是失望而归。长此以往,“你应该拜访这位阿姜……你应该跟随那位阿姜学习……”你就这样一直疲于奔命,直到你经历过所有的山与老师为止。最后,你可能下结论说没有觉悟这一回事,并且放弃。那么,平静究竟应该向哪里寻找呢?答案是正见。安住在正见,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安心。

  当人们待在安静的地方时,他可能无法确定烦恼是否已经消失,或是还有什么东西残留。事实上可能潜藏着很多问题,但是他完全觉察不出,并且感觉很好,自得其乐。他因为习惯而觉得舒服,如果离开那个地方,他就会觉得不对劲,必须再找到一个“对”的地方才行。

  事实上,好人想要修行时,有可能会被逼疯。各种痛苦与动乱会突然爆发出来,我就经历过这种情况。心充满骄傲,四处攀缘,总想要点新鲜的感觉。每件事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长就是太短,没有一样东西看得顺眼。没有谦虚,也没有中道,它处于法的自然平衡之外,一直都冲突不断……你们必须好好修行,以阻止这种疯狂的行径,让自己好过一点。

  【注释】

  ①观随染:为是修四念住、修观的人产生的现象。易掉以轻心,得少为足,以为证到最后境界(每一个当下都是涅槃寂静)。忘了自己与众生还有苦,不能随时展现慈悲喜舍。共有十种观随染:(一)光明;(二)智:猛利明净,自以为见;(三)喜;(四)轻安柔软、非人间喜乐;(五)乐:吞没一切苦的乐;(六)胜解坚信,寂然不动,自以为于法毫不动摇;(七)自以为精勤策励稳当;(八)自以为念现前有晰;(九)自以为能舍;(十)有不可告人的欲求,法举、我慢、不知为知、不知惭愧、不知自己的不足。

  ②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生,指舍断三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第五章  证法

●超越因果

  有一次,我与一小群比丘一起住在森林里,那里有一间小禅堂(sa(—)la(—)),里面的灯光很微弱。有一位比丘在里面读书,当他的蜡烛燃尽时,他就丢下书本离开。另一位比丘在黑暗中踩到书,他将它捡起来,心想:“嗯!那个比丘太没有正念了,怎么没有把书收好呢?”

  他找到先前的比丘并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把书收好?害我去踩到它。”先前的比丘回答:“是你不小心,没有自制,才会去踩到经书。”

  另一个人就回答:“为什么你不注意把书收好呢?”

  他们就这样一来一往,一个指责对方没有把书收好,另一个则指责对方不小心踩到书。如果只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双方各有道理,莫衷一是。

  从真实法的角度来看,你必须抛弃因果。法比这还高,佛陀所觉悟的法,能够降伏内心的烦恼,并消除痛苦,它超越因果。法里面没有苦与乐,佛陀教导的法能让你的生活平静,净化因与果。如果你只依赖因果逻辑,就会有无尽的争论,像这两个比丘为踩过书本而争执一样。他们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讨论各自的理由,这样的方式无法令人平静。

●没有造作

  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了解因果,了解乐是从这些因所产生,苦是从那些因所产生。我们从行为中了解因果关系,但是佛陀所觉悟的法是寂灭法,是没有造作的,因此是在因果之上,并且超越苦乐与生死。但是现在当你听到这点时,你可能有更多的疑惑……这件事真的很重要,这是能带来寂灭的法。

  想要快速了解事情不是法,它只是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根据欲望行事,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你们都知道佛陀侍者阿难的故事,他的信心和其他人一样坚定。佛陀涅槃之后举行了一次僧伽结集大会1(sanga(-)yana),只有阿罗汉才可以参加。阿难决定赶快证得阿罗汉果,以便参与盛会,因此展开严格的修行。但是他的心却无法如愿而行,还是处于粗糙的状态,一次又一次遇到挫折。“明天就是僧伽大会了,我的阿罗汉法友们都会参加,但是我还是一个平凡人,我应该怎么办呢?”

  他决定彻夜禅修,结果只是把自己弄得很累而已。最后终于受不了,他决心先休息一下。黎明时,他放下枕头,准备休息。

  决定休息之后,他的心开始放松,放下心事。就在他躺下去,头碰到枕头之前,他的心已经完全放下。那一刻,他见到了法,证得阿罗汉果。

●刻意追求,永远放不下

  刻意追求放下,则永远放不下,无论尝试多久,都办不到。但是,在那一刻,当阿难决定停下来休息时,他放弃追求成就,只是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念进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见并觉悟了。他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之前他一直希望有事发生,但是都没有用。没有机会休息,就没有机会悟法。

  我们应该了解,觉悟法就是放下,以智慧与觉知放下。它无法藉由欲望与争取而获得,必须依靠正念。当心“稍作休息”时,便得以摆脱一切干扰。在没有欲望打扰下,这个心很快就可以觉悟,就像阿难的例子一样。阿难实际上没有觉察到他自己,他只想得到他想获得的东西。这种欲望障碍了他一切的努力,因此他决定先休息一下。

  觉悟不是一件容易谈论与容易让人了解的事。如果人们想法错误,就很难修行。例如,佛陀说这个地方不适合一般人住,要有地板与屋顶才行;如果没有屋顶,也没有地板,就什么也没有了,对吗?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其中的空间不是人住的地方——那里没有“具体的存有”(bhava)。具体的存有是楼上或楼下,如果人们要住,他们一定要住楼上或楼下。“没有具体的存有?”人们就不感兴趣。

  人们对于放下没有兴趣。放下之后,会出现什么东西吗?当你上楼,那是具体的存有,你喜欢爬到上面的感觉,走下来则不那么让人高兴。你觉得好,但那正是痛苦的根源。你不想放下这个乐与苦,以及平常的经验,因为你喜欢具体的存有。没有具体的存有,就吸引不了你,即使只是试着想象也很困难。

超越生与有  

  佛陀所说没有生与有的地方,指的是没有贪的情况。贪是痛苦生起的因。我们渴求平静,不过平静始终不可得,因为我们无法放下对贪的执着。我们依靠存有生活,没有存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那就是人的习惯,是人的烦恼。

  佛陀所说的涅槃,超越存有与生。人们不了解这点,他们只了解有与生的事。如果没有存有,就没有地方可以住。没有地方可以住,我怎么办?我如何存在?一般人认为最好留在这里,他们希望再次出生,但是他们却不想死。有这种事吗?如果你想要不可能的事,你的问题就大了。人们会这样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苦(dukkha;生命的不圆满),“我想出生,但是我不想死。”这是他们一心所想的事,没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了。

  佛陀说死从生而来,如果你不想死,就不要出生,人们天真地想:“嗯!我不想死。我想再次出生,但是我不想死。”你可能会归结说他们很顽固,与充满欲与贪的人沟通很困难。要放下真的很难。

●误认假象为自我

  烦恼与渴爱就像那样。佛陀说事物并非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地方可以安插柱子,我们如何谈论建设呢?那就像并无存有与生,无处可以出生。但是当我们谈到这点时,人们听不下去,也不能理解。谈到自我时,经上特别强调没有这种东西。自我只是一个假名,就究竟解脱的层面而言,它不存在,只有因缘形成的元素聚合。我们误认这个假象为自我,而产生执着。“我”与“我所”,都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我们却紧抓着不放。我们不晓得这是如何发生,因此才会说出“我想出生,但是我不想死”的话。

  说到进入涅槃之流,如果你的内心有真实的觉知,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