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钡囊梢濉6源宋颐且辉蛞韵玻辉蛞杂恰O驳氖欠鸾套非蠼馔训木裰鼗裰厥樱堑脑蚴谴笮〕思涞恼嗽倨稹?br />
  阿姜·查对于大乘佛法并不排斥,至少,他对于禅宗乃至佛性的思想,曾多次提及与赞扬,这在南传大师当中亦不多见,由此也可看出他的视野与胸襟之宽宏。他认为禅宗不思善、不思恶,向上一着的方法,符合念住或觉知者的精神,只是所用的语言不同而已。而觉知者,在他看来就是佛性,用白话来说,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是众生本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姜·查其实已经为大小乘间的沟通与对话,开启了一扇门。

  简单来说,阿姜·查的修行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二者皆是延续大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

  头陀行依《清净道论》而言共有十三支:粪扫衣、三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钵食、时后不食、阿兰若住、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与常坐不卧。阿姜·查的老师阿姜·曼尊者对此终生奉行不渝,由于穿着粪扫衣与不修边幅,故而常遭村民排斥,被称为疯子或老虎的使者,一直到后来了解之后才受到接纳与尊重。阿姜·查早年亦行头陀苦行,后来创立巴蓬寺后,才不再强调。这是符合佛陀精神的,佛陀对于头陀行亦是赞叹但并不强制规定,重点在于中道原则,过度的苦与乐都无助于心的解脱,不过,适度的吃苦绝对有其必要。

  阿姜·查终其一生都住在森林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经常提醒人们不要贪图便利与享受,“将厕所建在床边真的有比较好吗?只会让人更懒惰而已。”虽然我们不见得都能住在森林里,但是回归自然的精神绝对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镜。森林里的生活单纯而自然,少了人为的造作,没有妄想与贪欲的助燃,心因此能逐渐由粗到细,进入禅定,得到内明与神通,这点在阿姜·查与阿姜·曼等头陀行者的身上尤其明显。鉴诸近代高僧如虚云、来果与广钦等人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得到印证。

  有了坚强的头陀行做后盾,林住比丘们的禅定经验个个精彩丰富。阿姜·曼出入禅定有如家常便饭,他经常在二禅中为天人与龙王等说法,一如大乘经典之记载。此外,他的“他心智”尤其为人津津乐道,弟子们的起心动念,皆在他的觉照之下,因此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放逸。阿姜·查经常说:“不要以为做坏事没有人会知道。”其中一层深刻的含意就是源自于此,阿姜·曼的弟子们对此都印象深刻。

  虽然阿姜·查很少提及神通之事,不过从他对瑞相(nimitta)的谈话不难看出,他是过来人。有一次他问阿姜宛关于“无路可走”的禅境,阿姜宛回答那是“想”的极限,它自己会消失。能够达到“想”的极限,多么不简单啊!我们的念头如雨后春笋般一直冒出,有可能抵达极限吗?佛教谈“灭”,用白话来说就是放下、不执着或出离。在都市里欲望与诱惑太多了,不像森林里那样自然与单纯,因此不容易入定,这是现代人需要深切体认与反省的。

  阿姜·查的修禅方法主要有三种:入出息念、五支禅与念佛,三个方法都是以正念、念住或觉知者为基础。入出息念即安那般那念或数息观,是最普遍的禅修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甘露法门。修行时可以将意念专注于鼻尖或腹部,达到一定程度的安止后,即可转而观呼吸的无常、苦与无我。五支禅是身念处的一种,即观察身体的五个部位,是泰国佛教的根本禅法。对此他说:

  “出家进入僧团,有许多话可以对你们说,但是今天我不想谈太多。我将遵循从前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方式,鼓励大家修习禅法,尤其是关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与皮肤的五支禅。只谈它们,这看似游戏或玩笑,但是如果仔细思量,它们却极深奥。”

  “我们来此学禅,而禅就是这五支:‘尊贵的头发、尊贵的指甲……’它们被称为根本禅。这五支禅从出生就有,并且一直跟着我们,只是我们没能认出它们。因此有必要学习这五支根本禅,以作为进入解脱道的基础。”(参见本书第三章)

  有一次阿姜·曼的弟子因为生病而退缩,他严厉斥责弟子:

  “我不是一个摩诃(能够阅读巴利经文者),连最低的一级(共有九级)也不是。我所有的只是我在出家那天由戒师所教导的五个禅思主题而已,而你似乎学得愈多就变得愈软弱,甚至比一个没受教育的女人更软弱。”(参见《尊者阿迦曼传》一节)

  由阿姜·查与阿姜·曼的话中,可以看出,五支禅是修行入道的根本,是最切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观不净,也可以观无常,从而生起出离心而向于舍。另外一个阿姜·查常用的方法是念佛,藉由念诵“Buddho”,唤醒内心本具的佛性或觉知者,由此可以令心安住,并获得佛德的庇佑。当头陀行者在荒野中遇见老虎或其它危难时,常用此方法克服难关。大乘佛教也念佛,不过念的是阿弥陀佛,虽然念法不同,不过基本精神应该是相通的。

  具备扎实的头陀戒行与禅定基础,要生起解脱慧就不是难事。例如,憍陈如只是听到佛陀解说“一切事物生起之后,接着会转变,最后则会消灭。”当下就觉悟了。在阿姜·查与阿姜·曼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看见涅槃或解脱真的可能在此世达成。阿姜·曼就曾经预言,未来他将有两位弟子会证得阿罗汉果,依此观之,阿姜·查可能就是其中一位。此外,阿姜·曼还说在泰国山区曾出现许多位阿罗汉与辟支佛。这些话都是令人振奋与鼓舞的,这些解脱者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他们已经做出最好的示范。

  学佛或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证法。证法,就是将自己的心变成法,心就是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具足五分法身。换言之,我们应该要活出佛法,以法为身。阿姜·查为我们铺陈了一条道路:闻法、思法、修法、见法、证法与传法,环环相扣,别具新意。透过闻、思、修,我们才得以让法进入内心,这应该是属于道的部分,而见、证、传,则是果的部分,是解脱的境界。修道之后,就应该证果,这样的道才是真实的道,而果也才是真实的果。

  有一次世尊在舍卫城时,一位天子为除自身疑惑,提出这样的问题:

  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

  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世尊为答此义而说偈曰: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如今已经有一位勤智比丘,阿姜·查,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我们能不赶紧跟上吗?

 



'作者简传'

证入无我达寂境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省瓦林姜拉县吉靠村,一个有十个孩子的富裕大家庭中。十三岁时离开学校,在父母亲的允许下出家成为沙弥,三年后还俗回家帮忙农务。然而他还是比较喜欢过修道的生活,因此一到二十岁,又在村落的寺院出家成为比丘,于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受比丘戒。

他早年的僧侣生活较传统,研习佛教教义、阅读泰文教典及巴利经文。第五年时,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的提醒,促使他深思生命的真正目的,厌离感开始在心中生起。于是在一九四六年,经过六年的寺院教育,阿姜·查通过了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从那时起,他放弃学业,开始托钵行脚,走上另一段寻师访道的旅程。

  阿姜·查走了四百公里抵达泰国中部,沿途行乞于村落、睡在森林。之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他听说了备受推崇的阿姜·曼,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于是,花了一段时间寻找阿姜·曼,才在一九四八年遇见阿姜·曼并受到教导:“如果看到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修行之道。”当时阿姜·曼七十九岁,翌年便逝世了。虽然阿姜·查只与阿姜·曼相处两天,但他受用了阿姜·曼所教授的法门。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法,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往后几年,阿姜·查经常选择在有野兽出没的森林中修行。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之处,甚至丛林坟场,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九五四年他受邀回故乡,在乌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Phong Pond)森林里住了下来。那里热病横行、鬼魅出没,他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愈来愈多。巴蓬寺就是这样被建立了起来。

阿姜·查的教导不强调任何特别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人们参加速成内观或密集禅修课程。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等心安住了,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保持生活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观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领,以培养一种平衡的心境,既无所执着,也是无我的。无论是静坐或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只要耐心观照,智慧与祥和便会在自然的情形下产生。

一九八一年,阿姜·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但他视自己的病为所谓的“正见”:“如果它可以治愈,就治愈;如果不能,就不能。”他不断提醒人们,要努力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真实的皈依之所。当年雨安居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项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说话,并逐渐失去四肢的控制,终至瘫痪而卧病在床。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查在巴蓬寺,于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人间。



                                   导论

●进入法的道路

  佛陀说:“见到空性者,死神将无迹可循。”当一个觉者去世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只有四大元素瓦解而已,没有个人或自我,因此怎么会有死亡与再生呢?只有地、水、火、风消散罢了,死神只能追踪到这四大元素,而找不到个人。同样地,如果“你”始终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就一直都会有问题,因为有个“你”的缘故。当个人不存在时,问题就不存在。没有必要寻找答案,因为根本没有问题需要解决,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解决。但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死了,“你”就会再生。

  今天所说的法只适合心智成熟者,当那些心智尚未成熟者听到没有自我,或当他们听到包括身体在内,没有东西是属于他们的时,会觉得可笑:“难道我可以将刀刺进肉里吗?难道我可以打碎一切杯盘,因为它们都不是属于我的?”绝非如此。只因为内心已经被扭曲,才会有如此荒谬的想法。

  我们如何能让心贴近与进入法呢?须陀洹(sota(-)panna,入流者)的心,已经进入涅槃之流,不会再退转。即使他们还有嗔念,但是已经不会再重回痛苦与执着的轮回;即使内心还有贪欲,他们也不会退转,因为如实认知的缘故。

  须陀洹已经进入并看见法,但是尚未证入。当贪心与嗔心生起时,他虽然知道,却还是会受影响。因为他虽然知道并看见法,但是还没有证入,他的心还没能成为法。因此,他或许已经闻法、思法、修法与见法,但是还没能完全与法合一。所有众生皆可证入法,那样的境界是完全清净的。

●笼中鸟之苦

  我们都像是笼中鸟,无论笼子里的环境有多好,鸟儿还是不自在。它总是不断跳跃,希望能够获得自由。即使是被关在金笼子里的鸽子也一样,无论受到多么优渥的待遇,它们还是想飞出去。

  一路从闻法到见法的过程,你都还有苦的感受。除非证入法,否则你永远无法摆脱苦,仍将受制于各种外在因素,包括欢乐、名声、财富与物质等。或许你拥有各种知识,但是它们都受到世俗的污染,无法将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你仍然像只笼中鸟。

  正确的修法来自好的老师,而他也是学自另一位老师,传承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来的。事实上,实相并不从属于任何人。如果只是因为尊敬老师,所以我们就凡事都顺从他,这并不如法。不能只是因为老师在一旁盯着,所以我们才修行,把它看成一项义务;当他不在时,我们就松懈了。

  这就像是在工厂里,我们是为了老板而工作,事实上我们并不喜欢这项差事,一切都只是为了钱。所以我们会尽量找机会偷懒,这是一般人工作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尊敬与顺从,我们应该要问问自己:“我何时才能看见实相。”

●指南针永指南方

  佛陀的教学重点在于厘清事实,帮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