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瞿究橐丫芄饣憔透静恍枰偃ヅ偎S肫涞髡ɡ词视δ悖蝗绲髡阕约喝ナ视Ψā?br />
●法即实相

法即实相。心触及实相时,感觉无大无小,无苦无乐,唯有寂灭。即使仍有思想,心也能保持平静。倘若接触外境,则感觉恰到好处,无一物可以增减。见法时,心的特征即是如此,与法相印。

  就像房间里只有一张椅子,你就坐在那里,当其他人来时,已经无处可坐。心就像这样。烦恼可能进来,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法,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因此只能黯然离开。如果你有正念正知,当贪嗔痴的恶习因为感官接触或心灵活动而生起时,它们将无法在心里安坐。那里只有一个座位,已经被正念占住了,因此恶习便无法坐下,它们将会离开房间。它们不能令你离开法。正道与烦恼在内心激战,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坐镇,烦恼就会抢先坐下,成为主人。这表示你没有清明的心,不了解法,因此才会让烦恼有机可乘,苦难也将永无停止的一天。

●掌握正道

  正道与烦恼就像这样彼此抗衡,如果充分掌握正道,当心中浮现事物时,我们便能见法。这多么让人振奋啊!然而陷入烦恼的人,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退缩。此处只有心与境,如果心不受境的愚弄,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境是境,心是心。闻法之后,接着便是让内心通达。当法进入心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正道即是以如此的禅修方式斩断烦恼。

  如果没有人当家作主,不请自来的客人就会大摇大摆地进驻,他们会坐下来,大吃大喝,搞得一团糟。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因为你不了解法,不知道对与错、善与恶,并且不认识心境接触与反应的方式,才会让他们喧宾夺主,作威作福。情况不错时,你感觉欢喜;但是当情况不好时,你就沮丧与哭泣,这就和屋内无主的情况一样,只能随着外境团团转。这就是不了解法的缘故。因此你必须如法修行,让法进入心里。所以我们才要在朔、望与其它节日闻法。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专注于此。当感官对象生起时,要谨记它们是它们,心是心,将二者分开,否则你将无法认出它们。追随你自以为是的观点,会将你带向痛苦。它们都是不圆满的,无法令你满足,才会造成痛苦。心已经被境所污染,无法明辨事实,因此请为你自己准备好正念与正知。

  我们说举手投足之间,你都应该在心里保持觉知,即念佛(Buddho)。佛即“觉知者”,念念相续,念念分明。当境生起时,你清楚觉知它的存在,如此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彰显实相,这就是念佛的功德。让“觉知者”持续生起,是修念佛的目的。如此,即可名为闻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你应该先见法与修法,最后内心才能与法合一,如此方可名为悟道与见道。这就是佛陀证果的教学之道。

  【注释】

  ①戒法:为佛陀所施设戒律之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第二章 思法 

●现在法

  我们修行佛法,是因为我们看出高贵宝藏的价值,那是内在的财富。我们以前贪爱物质的财富,但是如今我们希望把它换成内在财富。这种财富没有四大元素的灾祸,如火灾或水患,也不用担心盗贼,那是他们找不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外在威胁可以动摇心的喜悦。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功德。供养与布施是这种喜悦的来源之一,因为我们可以藉此克服贪心与悭吝。

  无论修行何种法,包括布施、持戒、禅定或慈悲,佛陀说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追求寂灭。因此“现在法”(paccupanna dhamma),亦即当下之实相,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修习各种被称为法的行为,例如供养寺院以赞助佛教,不过,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实质意义为何。只是追求福报并无益于“佛陀教法”(Buddhasa(-)sana,或译“佛教”)的提升,我们需要分辨福报与善巧方便的不同。福报本身缺乏智慧,而没有智慧就无法解脱痛苦。没有善巧方便的福报,就像背负重物却不知如何放下一样,它最后只会将我们压垮。善巧方便知道何时应该放下,二者共同撑起“佛陀教法”。我们藉由闻法以增进善巧与喜悦,然后再藉着正思惟来造福自己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放下,因为执着只会带来苦。苦(dukkha),“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撼”,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苦就存在于当下,我们毋须回顾过去。万法皆有其因,它们不会无端冒出。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一颗大石头重吗?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苦恼瞬间生起,非内心本有

  因此如果我们对生、老、贫、富等现象无知的话,则它们皆是苦。佛陀说我们应该了解苦、集、灭、道等四谛。如果了解的话,就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痛苦的了。

  有些人说苦是内心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因此将永远存在。我今天才和一些人谈到这一点,我试着解释苦非内心本有,而是于当下生起的。当你感到厌恶时,当下就体验到苦。举柠檬为例,如果你不去碰它,它会酸吗?怎么样才会有酸味呢?当柠檬接触到舌头时,才会感觉酸。如果你没有经验过它,它就等于不存在。唯有当舌头接触到它的当下,它才生起,接着才有厌恶与苦恼。这些苦恼不是内心本有,而是瞬间生起的。

  当心达到寂灭时,便是解脱道的终点,这是佛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觉悟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终点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修行,以便达到平和的心境。我们的心所以无法平静下来,是因为它们不了解真实法。心仍然未经调伏与不可信赖,缺乏如实觉知事物的智慧,所以无法看见真理或“实相法”(sabha(-)va…dhamma,或译“自性法”)。“Sabha(-)va”意指“像那样存在”,或“依照本来的样子存在”。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万法依然存在,它们不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槃

  一般都是从正见学起,接着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虽说有八支,然而,它们都是构成一条道路的实际要素。当见解正确,就会有正确的思惟,接着语言与其它各支也都能步上正道。心如果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则所行进的道路必然不会偏差,将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槃。

  佛陀告诉我们要放下。当愉悦的经验出现时,他说只要觉知愉悦即可;当痛苦出现时,也只要觉知痛苦。没有一个人在经验愉悦与痛苦。这些事都是前因所衍生的后果,如果我们修行正确,将找不到任何拥有者。佛陀说只有乐或苦——没有自我、个人或本体。这是正见,没有拥有苦乐等情况的自我或主人。

●感觉只是感觉,哪里有个我?  

  我们经常说我的脚、我的手、我的朋友,一直都有一个我在。但是根据佛法而言,那是没有认清自我。了解这些都不是自我,才是认清自我。你只是看见而不去碰它,就像你看见一条毒蛇,只要不去捉它,就不会被咬。那仍然是一条蛇,但是它的毒液却与你无关。因此佛陀说要认清自我,这种说法不只难以听闻,并且难以理解。世俗的规范或教导,在佛陀清明的心看来,都是颠倒的;而觉者的教导,在世俗人的心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

  当世人觉得他们是善恶经验的主人,而经历着苦与乐时,他们其实都正受到无常的眷顾。因为一切事物皆不断在变化,执着它们只会造成更多的苦。事物来来去去,不断变化,你只能在喜与悲的两端之间,疲于奔命。不安源自于邪见,它让你起非分之想。你终究难逃苦乐的轮回,它们也将持续压迫你。

  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只是乐,苦就只是苦,没有苦乐的主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惟。如此思惟一段时间之后,心即可慢慢尝到法味,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而苦又是什么?它们是稳定与恒常的事物吗?它们有多么确定?好好检视这些我们先前经验过的事物。我们享受过的快乐——它结束了吗?我们曾经不快乐吗?它一直存在吗?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不再那么执着时,心便得以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并且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厨具与家具等,虽然它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我们使用它们,但是清楚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使用它们,而毋须受制于它们。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就会被它们压在下面,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声称:“这是我的。”自甘受役于它们。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因为事物永远不可能如我们所愿。

●无常的本质

  为什么事物会毁坏?因为它们存在。了解它们终将毁坏,当它们真的毁坏时,你便不致于太过悲伤。如果杯子不是我的,彼此之间没有关系,则它是否毁坏就与我无关。你的房子里有许多器皿,因此你最好如此思惟,不过,你还是必须教导你的孩子们要好好照顾它们。如果你只是说:“它不是我们的。”最后你可能连吃饭的盘子都没有。了解是一回事,说话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教小孩子成人的观念,可能没有人要洗盘子了。

  活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必须做的事,但是我们应随时放下,保持内心平静,没有苦恼。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做事,这便是正命。即使面临艰难的工作,也不会有问题。

●远离生灭法

  佛陀希望我们远离生灭法,但是我们却渴望出生。我们希望获得什么?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利害,没有看到佛陀所见到的实相。他指出几种我见,包括“我比他人好”、“我和他人一样”,以及“我不如他人”。无论何种见解,都有一个我,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见,就没有障碍。

  人们想要快乐与财富等事物,他们只想享福,想获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愿意好好追求精神上的进步。算术中有加、减、乘、除,而他们只想要加法与乘法,这是多么自私与荒谬的想法。人们在修习解脱道时,可能仍然会生病或有其它问题,于是他们就怀疑:“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修行的功德在那里?”但是这根本无关功德。积累功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只猫变成一只狗。你无法改变“行”(sankha(-)ra)的本质,它原本就是不可靠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毋须太过担忧与沮丧。

  我们所称的善巧或增上,超越世智辩聪的层次,它需要福慧双运才可得。福就像生肉,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腐坏,智慧则像盐巴,能够加以保存,或者你也可以将它放在冰箱里!有此一说,智慧像闪电,渴爱(tanha(-))则像河流。因此,佛陀建议,无论行动、饮食或观看,都不要让渴爱喧宾夺主。活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污染,清楚觉知这个世间,不要让心被渴爱所淹没。换言之,要放下。

●跳脱生死轮回

  佛陀的教导,是为了帮助众生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心智低劣的我们却无法认同。当我们听到佛法说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时,我们便开始害怕失去,它只会让我们更不舒服。

  事实上,我们可以承认它们,认为世间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所有,但是那只是世俗的真理,而非解脱的层次。我们需要学习生活中各种约定俗成的事物,例如,我们的名字。我们出生时,并没有带名字来,直到出世之后,才被命名,没有任何旧名字被替换——它原本是一片空白。在空白处,你可以放进任何东西。人们出生时便是一片空白,然后被冠上一个名字,为其存在定位。因此,我们可以称某人为张三、李四或任何一个名字,这是世俗大众所共许的。他们并非真实的张三或李四,而是一个假名罢了,没有实质的意义。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存在,有的只是一堆因缘的聚合。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张三前来,我们必须呼唤:“张三!”如果我们想要叫李四,我们就必须使用这个众所共许的名称。它们有益于彼此的沟通与运作,仅此而已。

●无我之思

  出生之后,事物便消逝,消逝之后,事物又再出生,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看清楚事实后,我们就会了解,佛陀所教导的确实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实相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痛苦,或剥削我们。明白“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将能令我们比以往更自在,我们将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