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纯啵虬魑颐恰C靼住懊挥凶晕摇庇搿懊挥腥魏问挛锸粲谧晕宜小保芰钗颐潜纫酝栽冢颐墙芮崴勺匀绲卮κ掠肷睢?br />
  有些人这样想后,就失去了做事情的欲望,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属于他们的东西,所以提不起劲。事实上,只有那些拥有欲太强的人才会受到打击。我们最好只为了做事而做事,时时刻刻谨记“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好好调伏自己的心,使其能放下。无论工作或行动,都经常提醒自己放下与不执着,以符合实相。

  这就是正见与正思惟。我们了解世俗的真理就只是世俗的真理,并且明白事物如何生出,以及往后命名的种种。佛陀说一切名称都是空虚不实的,他在教导目迦逻伽(Moghara(-)ja,意译为痴王)婆罗门时,说:“目迦逻伽!你应该观世间空虚不实。”这些话足以令一个凡夫丧失信心。“观世间空虚不实,死神就无法追踪你,他将看不到你。”佛陀如此教导他的弟子。

●存在于空性

  说这个世间空虚不实,可能会让你误以为世上没有东西。当我们看钵或痰盂时,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但是它们是存在于空性之中。它们存在,但自性是空的。我们依惯例称某样东西为痰盂,那只是创造出来的名称,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罐子。事实上,就名称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空的。但是我们却会习惯性地加以执着,而误认为真实。

  有两个人,一个比较聪明,另一个比较笨。后者到市场买东西,他不确定那是什么——糊里糊涂买了一个夜壶回家。他将它当作饭锅,并且觉得很好用,他不知道别人都怎么使用。

聪明人前来看见这个情况,感到惊讶与不解:“这个人在做什么?真恶心,竟然拿夜壶来做饭锅。”

一个被称作笨人,另一个是所谓的聪明人,为什么后者会感到憎恶呢?那个壶是新的,从来没有被当作夜壶使用过,所以很干净,为什么会对它感到恶心呢?这是因为观念上的执着,这样的执着会引来厌恶与嗔恨。“嗨!看看这个白痴,竟然拿夜壶来盛饭。”这两个人,究竟谁才愚蠢呢?

  其实,夜壶本身什么也不是,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容器,是我们将它命名为夜壶,之后如果有人拿它来盛饭、汤或咖喱,别人就会觉得恶心。这些负面的情绪代表什么意义呢?这只是因为执着于名称,习惯上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夜壶。”它并非绝对与不可变更的夜壶实体,它的用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意愿。如果它很干净,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性空唯名

  如果我们能如此认清事实: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使用餐盘、夜壶与一般锅子,没有任何挂碍。这些事物自己没有名字,我们可以赋予各种名称,只要运作方便即可。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我们也可以照着做。换言之,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或善或恶,或智或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当你这样了解时,心便很舒坦,很平静,不再执着,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心不再受到扰动。放下负担,轻松自在。

●法即现存的因缘

  佛陀希望我们修法,但是什么是“修法”呢?法是一切事物,是眼睛所见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这些都是法,因为法即现存的因缘。一旦有生,必定有灭,我们不需要对它们期望过高,它们原本就是如此。我们应该内观这个实相,在身心之中看出它来,而不需向外寻找。身与心的成份皆不稳定,亦无法持久,它们缺乏固定不变的实体,佛陀建议我们不要把它们视为真实,你怎么能将缺乏实质的事物视为真实呢?一直处于生灭变易状态的事物,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唯一真实的是,它们的无实体性。

  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个实相,即事物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缺乏如此的洞见并执着于事物,唯一的结果就是受苦。唯有正观并放下,才有可能带来解脱。

  为什么真实修行的人值得尊敬?因为他们皆已见佛。当他们坐在那里时,佛陀就好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无论行走、站立或倒卧都一样,片刻不离。他们在心里亲自见证,因此由衷恭敬佛、法、僧,佛陀的教法亦因此而得以维持兴隆。它不可能遗失,因为它存在于心中。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可以听到佛陀的教法。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时,非常不解。我前往聆听阿姜·曼1(Ajahn Mun)开示,他说:“你独自修行,聆听佛法。当你坐在树下时,聆听佛陀开示;当你走路时,聆听佛法;连你睡觉时,也要聆听佛法。”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它无法藉由思惟测度而被理解,只能由清净心加以印证。我无法正确思惟这些话,因为其中谈到的是真实见法的经验。不过它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认为佛陀很久以前就入涅槃了,不过事实上,见到法的人就见到了佛。这并不容易了解。当你见佛时,你见到了法;当你见到佛与法时,你就见到了僧。它们都存在于心中。不过,洞见不只是玩弄文字而已,否则,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言论:“佛陀就在我的心中。”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荒腔走板,完全不照佛陀的指示去做。

  觉知法的是心,觉知的人则是佛。佛陀教导法,他已经觉悟法,不过法并不会随着他的涅槃而消失。假设你是一位老师,你不会生下来就是老师,你是透过学习而增长见闻,并从教学之中累积经验。如此辛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你会退休并去世。虽然你死了,但是,老师不会死,因为让你成为老师的美德并未消失。同理,让一个人成佛的实相,或究竟法.并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两个佛陀,肉体的与心灵的。佛陀说:“阿难!善加修行,充实自己,你一定能在佛陀的教法中证果。凡是见到法的人即见到我,见到我的人即见到法。”

●法就是佛,佛就是法

  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却无法真正理解,对于“法就是佛,佛就是法”的观念,感到困惑。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开始时,没有佛,当他觉悟法,即被称为佛。成佛之前,他是悉达多·乔达摩王子。我们也是一样,被称为乔或爱莉丝或某某王子。但是,若能觉悟法,我们也是佛,与他无异。由此可知,佛陀依然活着。

  佛在哪里?我们的一切行为皆存在着实相。我们认为做坏事没关系,反正没有人看见。小心!佛在看。佛陀仍然持续在协助我们行走正道,只是我们没有看见,不知道而已。行者们对于善恶没有疑惑,他们正在见证自己的行为;可是我们却以为自己做坏事,没有人会看见。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在看。无论我们在哪里,或者做什么,都无所遁形,那称为业(kamma)。行为的实相一直都存在,佛陀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在教导。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并觉悟实相,他们就能转变成佛,成为传法者。

  所以说佛陀依然存在,你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是有些人却感到挫折,他们说:“老兄,如果佛陀还在,我早就成功了,我现在已经开悟了。”不过,他确实在此,在修行的正道或善恶的准则上。

●人身难得

  佛陀称人为“特殊的有情”,是能够觉悟法的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具有动物所缺乏的思考能力,经由够格的教师训练后,我们就可以修行并了悟实相。比起其它众生,我们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经典上说“人身难得”,这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心想:“怎么会?经常都有人出生,甚至一次就生两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我们环顾四周,看见许多人,无德之人是其中一个类型。这些粗鄙之人,只是另一种动物而已,徒具人的名称。

  初来到这个世间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修行,也不知道人类存在的真实价值。长大后,我们跟随父母师长学习,逐渐发展美德,并成为完整的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人已经出生。

  人类的潜能优于动物,我有时会举一只睡在稻谷堆上的狗为例。当这只狗饥饿时,它必须出去寻找食物,无论那个稻谷堆有多大,它完全无法受用。因为狗无法将稻谷去壳,然后烹煮。它可能四处游走,却一无所获,不得已只好重回稻谷堆上。它躺在那里,饥肠辘辘,最后可能就饿死在稻谷堆上。

  所以说人类具有较佳的潜能,它可能被使用在善或恶的用途上。一个恶人,一种我们称为畜生的人,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一只狗会摧毁一个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对法有兴趣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将可能完成令众生难以思议的事。

●五戒之助

  其实,修行善法并不容易。它虽正确,不过做起来却有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五戒。我们在一切时中都应该遵守五戒,它们是查验一个人是否够格为人的标准。这五戒包括:一、禁止杀害任何生命,并且应该对他们慈悲;二 、不偷盗,尊重他人的权利;三、了解正当的性关系,并且知所节制;四、说实话;五、杜绝麻醉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这个世界将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即使尚未觉悟,也可以减少冲突,进入真正人的世界。戒律虽然不多,不过持守者,将可获得许多福报。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未来,因为我们未曾对他人造成伤害,死亡来临时,我们不会懊悔。因此,学习五戒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以“修福”的方式学佛也很好,虽然这仅是一棵树的表皮与枝叶而已,不过依然很好。树都需要树皮,不是吗?当你供养或参与法会时,是以出于相信因果的善念去做,而非贪染之心。当你回家后,别人问你:“你到寺庙去,有得到什么功德吗?”你可以对他们详加解释功德所在,这是一种“善巧方便”(upa(-)ya),教导也是一种方便。应该知道,这是世俗谛。真实的法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

  当一个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她举A先生有这些钱为例。事实上,没有A先生这个人,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创造了这个人,它是A先生吗?是的,是一个假设,一个名称,但是他无法四处奔跑或行动。为了学习,我们可以谈论这个A先生,但是他无法起身移动。这就是“善巧方便”。没有A先生,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A来代表这个人。 

●有正念正知即可修行

  只要具有正念正知,我们就可以修行。有些人会想,我没有时间修禅,我必须做生意。嘿!当你做生意时,要呼吸吗?只要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所谓做生意也可修禅定,不知者会以为是在市场里闭目静坐。觉察意指觉知当下正在做的事,你今天说话、行动或思考时有出错吗?如果你有正念,就应该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一定得剃度出家,住在寺里。无论从事商务、家务、写作或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它就和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即使睡觉也要呼吸,为什么?呼吸是生存所必须。事实上,呼吸是极细致的滋养,我们不能两分钟没有它。我们可以两个小时或两周没有精致的佳肴,但是我们可以多久没有呼吸呢?因此佛陀要我们观察呼吸,进与出,配合反复念佛。身体各部位都需要它,它是最重要的食物。当你静观时,你就了解它对于你是多么可贵,更甚于钱财、黄金与钻石。如果它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果它只进不出,你也一样会死。

  由观察呼吸,进而观生命无常,是念死的禅修。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如果呼吸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此就足以改变你的心。这个明白会让你开始觉醒,你的外表会改变,你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你会害怕造恶,并对坏事生起羞耻心,你将不再随着贪爱或嗔恨而冲动行事。正念会自然增强,智慧也会及时生起,教导你许多事物。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