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严八十分义








楞严八十分义

常济 乘一  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清河房融  笔受
乞者 常济 乘一    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乘一法师简介:
乘一法师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2007年接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脉,大师传法偈曰:常持诸佛无上戒,济世救人悟真如,乘愿应世弘圣法,一心不二普度生。
在恩师茗山长老、本焕大师、慧律法师、晋美彭措法王、白玛格桑活佛、元音老人、徐恒志上师的提携开示指导下,从事禅宗、净土、密法的教学,讲授楞严、法华、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等大乘经论和修行法门,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常怀感恩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分义目录
 
《楞严八十分义》序 6
略释经题(分义卷一) 7
序 分 12
法会因由分第一 12
正宗分 16
一、见分 16
(一)请示妙定 16
请菩提道分第二 16
(二)七征明心 17
心目何在分第三 17
执心身内分第四 19
执心身外分第五 20
潜伏根里分第六 21
内外两在分第七 22
随所合处分第八 23
执心中间分第九 24
一切无著分第十 25
乞奢摩路分第十一 26
二种根本分第十二 27
明心本空分第十三 29
(三)十显见性 32
显见缘起分第十四 32
见性是心分第十五 33
见性不动分第十六 34
见性不灭分第十七(分义卷二) 36
见性不失分第十八 39
见性无还分第十九 40
见性不杂分第二十 43
见性无碍分第二十一 45
见性不分分第二十二 46
见性超情分第二十三 50
真性离见分第二十四 52
开释余疑分第二十五 53
(四)真空如来藏性 60
妙真如性分第二十六 60
五阴分第二十七 61
六入分第二十八(分义卷三) 65
十二处分第二十九 71
十八界分第三十 78
七大性分第三十一 86
妙悟偈赞分第三十二 97
(五)不空如来藏性(分义卷四) 101
审除细惑分第三十三 101
宣说胜义分第三十四 102
三种相续分第三十五 107
本无生灭分第三十六 111
性相不二分第三十七 112
(六)空不空如来藏性 115
遮照圆妙分第三十八 115
顿悟顿证分第三十九 118
真妄双绝分第四十 119
劝修发行分第四十一 121
二、定分 123
(一)发觉初心二义 123
当机请行分第四十二 123
发菩提心分第四十三 124
修断虚习分第四十四 130
根性真常分第四十五 137
结解同根分第四十六(分义卷五) 140
解结之方分第四十七 146
(二)广引圆通修证 151
圆通方便分第四十八 151
耳根圆通分第四十九(分义卷六) 171
文殊选音闻分第五十 197
(三)辩离魔业修证 206
三无漏学分第五十一 206
摄心轨则分第五十二 208
建立道场分第五十三(分义卷七) 217
妙密修证分第五十四 222
神咒利益分第五十五 229
三、行 分 241
(一)迷真起妄生死因 241
二转依号分第五十六 241
十二类生分第五十七 244
(二)返妄归真涅槃因(分义卷八) 252
三种渐次分第五十八 252
真菩提路分第五十九 255
四、果 分 278
圆成妙果分第六十 278
结成经名分第六十一 280
阿难悟证分第六十二 281
五、助道分 282
(一)精研七趣 282
情想升沉分第六十三 282
地狱因相分第六十四 287
鬼趣因相分第六十五 296
畜趣因相分第六十六 300
人道因相分第六十七 304
仙道因相分第六十八 309
天道因相分第六十九(分义卷九) 313
阿修罗道分第七十 333
七趣总结分第七十一 334
(二)五阴魔障 337
魔事因缘分第七十二 337
色阴因相分第七十三 341
受阴因相分第七十四 348
想阴因相分第七十五 357
行阴因相分第七十六(分义卷十) 368
识阴因相分第七十七 380
魔销总结分第七十八 390
五阴妄想分第七十九 393
流通分 401
弘持功德分第八十 401
 
《楞严八十分义》序
《首楞严经》是修证的宝藏,成道的要典,以戒定慧三学贯彻全经的始终,以戒慧助大定,成就首楞严王三昧。克实言之,彻法底源之如来藏性,非由造作,究竟坚固之楞严三昧,本自圆成。但众生迷执难化,故法王法施多种。昔年天台智者大师,闻印度有此经,曾至诚礼拜,祈求此经传来中国,利乐有情。
《首楞严经》始自阿难示堕,从而启请大法,要求开示奢摩他路。世尊先令大开圆解,彻悟如来藏性,其中七处破识、二种根本、十番显见、二种妄见,以及后来论说七趣,示情想的升沉,广谈魔障,免行者于堕落。全经自始至终,界线清楚,层次分明,历来大德各出手眼,广为注疏,的确不是偶然的。
乘一法师披剃以来,参学闭关,动静兼修;以障难为磨练,以弘法为家业;事修融于理观,弘宗亦复演教。所著《楞严八十分义》,以见分、定分、行分、果分、助道分五分科判全经,条线分明,白话敷演,深入浅出,便于阅读,十分难得!闻将印行,略序数语,以明缘起。敬祈诸方大德,惠予指正为幸。
 
                                徐恒志    
                            二○○三年二月六日

 
略释经题(分义卷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是这部经的全题。是经中佛自说五种题目中,善巧取其十九字,赅尽全经要义。今分六段以便讲解。一大佛顶,二如来密因,三修证了义,四诸菩萨万行,五首楞严,六经。
第一大佛顶者,是虚通称喻之词。虚即非实法,通故遍称此经诸法。大者,具洪阔、包含、周遍、众多、深奥、原始、恒常、超胜八义。尊贵、玄妙二义赞喻佛顶。由上十义称喻如来密因为大因,修证了义为大定,诸菩萨万行为大行,首楞严为大果,此经为大经。从而,依大因修大定,起大行证大果。所谓从性起修,因同果海。古德言法华乃佛之全身。此经以至尊无上至妙无见之佛顶作赞喻,实显此经尽法华精义,为顿圆极旨。
第二如来密因者,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为本觉,来为始觉,始本究竟,名号如来,即是果人。密因是指什么呢?既诸众生本具真性。六根门头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根本实性。具足三如来藏妙真如性。全体大用本来是佛。这个密因于众生迷时不减一毫,于圆满佛果时不增一分。所谓人人本具,天真现成。从初发心,即成正觉。经中佛言: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性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又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皆为不达此体,错乱修习。我等众生,虽本具密因,灵明空寂,与佛无殊。只因无明不觉,颠倒妄执,造业受报,才由众生共业感现山河大地诸器世界,复由别业招来十二类生。由是周而复始,生死轮回不息。今欲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首须顿悟了达密因,本自具足之如来藏性即是自性本定。从而以性为境,微密观照,觉破无明,断除虚习,方能完全显露真常法身。释迦文佛大慈大悲,惟此一大事因缘应现于世间,随顺众生时节机宜,说大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是为了揭示生死涅槃二种根本,开示众生悟入人人本具的如来密因。经文首从阿难请示妙定至四卷前半,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奢摩他。即此如来密因部分。分义划为见道分。
第三者修证了义者,经中佛言:理者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自身,妄想为自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法。若能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悟此心性,原无烦恼生灭,自性本具天真现成,与佛无殊无别。即名顿悟。然而密因妙理虽可顿悟,但我等劣根众生,已经多生历劫轮回生死,事上习染障重,执著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所悟密因妙理修证,渐除虚习,直至妄尽,方臻理事一致,事事无碍,绝学无为。由是世尊开决定义门,示解结次第。依不生灭圆通真常根性为因地心而圆成果地修证。解除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人法俱空,是为了义之修。获二殊胜而发三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义),是为了义之证。依圆通真常根性起修,因赅果海故。依圆通真常根性无修证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证。是故修而无修,非是有相之染修;证而无证,非新成之实证。了义者,悟证究竟彻底了达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最精义理。从而依了义之修,证了义之果。故名修证了义。经中佛言:“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即是大定。经文自四卷后半请入华屋直至七卷前半“恒令此人,所作如愿”,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提。分义划为定分。
第四诸菩萨万行者,诸字是指很多很多的意思。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省称。菩提的含义是觉。一切迷惑于生死苦海中的有情众生,是名萨埵。菩萨既是觉有情。众生欲能觉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超出生死苦海,既名真实菩萨。然而,菩萨所谓的觉,与佛陀的觉是有差异的。佛陀是觉己觉他觉行已彻底圆满,是觉的最高境界。菩萨随着自己修证行为的深浅,又分为各种不同位次。包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五十五个级位。每一个级位又包括了千千万万无数菩萨,所以叫诸菩萨。万行者,万字明多,非局定数。所谓八万四千行门。即诸位中历修之行。菩萨若不修菩萨行,既非真实菩萨。菩萨为圆成佛果故,必须广修六度万行。如正脉言:十信中全根力而植佛种。十住中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中修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其行应有无量。当知万行蹑前密因了义而更进深精微神妙之修证。所谓修进圣位,定慧圆融,中中流入之行(以中道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之修行)。经文自七卷后半阿难请位至八卷前半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禅那。分义划为行分。
第五首楞严者,《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者,就是悟证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究竟本体。此本体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不动不坏,是为坚固。此本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能生万法是为妙真如性。圆证此妙果者,即名为佛。所谓性定本具,妙果圆成。总括全经正说:首须悟证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究竟本体而入如来密因之佛知见,是为见道位。尔后依佛知见修证了义之大定,在人事上磨练,断除习气,证得理事一致,事事无碍,是为证道位。再起菩萨六度万行之大行,自觉觉他,普利众生,是为行道位。始本究竟,觉行圆满,圆成佛果,是为果位。经中佛言: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经文自八卷后半至阿难悟证,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分义划为果分。经文自此以下,阿难请问七趣,佛示五阴魔障。分义划为助道分。弘持功德,至全经终。分义划为流通分。
第六经者,含有三重意义:一是永恒不变义;二是方法;三是道路。总而言之:经是一条走向永恒不变的道路和方法。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相传隋朝时,天台山智者大师,得知印度有《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就每天向着西方礼拜,祈求这部经早日传到中国,一共礼拜了十八年而未得见。后来到唐朝中宗神龙元年,中印度僧人名般刺密谛,秘密把这部经,经过跋山航海偷运来中国。据传说印度因为很珍视这部经,禁止把这部经传出国外。般刺密谛偷运此经来到广州时,正当遇着武则天时的宰相房融被降职到广州。房融是佛教弟子。请于广州制止寺,译成中文。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乌苌国在北印度,弥伽释迦是乌苌国僧人。他精通印度和中国的文字语言。译经时先依照印度文的音,用中文记录下来。而后弥伽释迦再根据此音的含义译为中文。
菩萨戒弟子前正义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