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严八十分义
谴油攵小J枪柿靼耄岢缮峁痰谝煌搿?br />
二 受阴妄元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分义】此示受阴妄本。受阴本空,如上譬喻所说,虚想临高而明受酸湿,由想心而有受生,能动色体。而今现前顺益为乐受,违损则有苦受,苦乐二受,驰流不停来操动身心,皆是虚明妄想而有,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 想阴妄元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分义】此示想阴妄本。色身四大本属无知,但被妄想念虑所转使,心念一生,随念取像,故心生形取,与念相应。醒时念想,睡时梦事,皆是想念摇动妄情,妄想融通身心,是名融通第三妄想。
四 行阴妄元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分义】此示行阴妄元。行阴本无,但由妄心生灭变化,迁流不息,隐秘推移,难以觉察。如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不停生住异灭。此迁流不息的行阴,若不是你心,怎会使你的形体迁变?若真是你的心,为何又一无所觉?两边皆破,是非皆非。是故这个念念不停迁流而微细幽隐难见的行阴,全属虚妄无体,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五 识阴妄元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分义】此示识阴妄元。识阴本非有,元是真精妙明心体,受妄想熏习盖覆真性,故名为识阴。此精明为根本识阴,体通如来藏性,微细难知,似是恒常不动,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之用。所谓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此精明(识阴)果实是精真妙性,则不会容留虚妄习气,如真金不染泥沙一样。为何昔年曾见奇物,久而不忘?此是习气内熏存在八识田里的种子。则此精明识阴,虽湛然不动,但念念受前七识生灭妄习所熏,经年累劫无量习气种子无法计算。是故你所执精明湛然非精真湛寂,其微细流注生灭,非金刚萨埵定不能觉知。如急流水,望似恬静,以急流不见,非是无流。若此精明识阴不是妄想根元,怎么会受妄习熏变?今既受妄习所熏,故知此精明是识阴妄元,而不是真常恒一的精真妙觉真心。只有禅定力达到六根互用,开合自在,才能照破消灭识阴微细妄想。是故你现在见闻觉知中,串穿习气微细生灭之相,犹为妙觉湛然中之微细颠倒。似有若无不能穷诘者,正是罔象虚无微细精想,名为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中串习几】于见圆觉知性中,能念念串穿几微习气,虽罔象虚无,犹为妙觉湛然中之微细颠倒。
五阴边界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分义】此示五阴边界。五阴皆是妄想所成,覆盖真性,由想行识三阴造业因,而招感色受二阴受果报,故通名五受阴。欲知五阴边界的深浅,当知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有相为色,无相为空;色名浅界,空是深界;色空俱尽,才是超出色阴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取著六尘是触,厌舍六尘名离;触是浅界,离名深界;触离俱尽,才是超出受阴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有念为记,无念为忘,记是浅界,忘是深界;有念无念都尽,才能超出想阴边际。惟生与灭,是行边际;行阴是生住异灭不停迁流之相,散心粗行生相为浅界,定心中幽微灭相为深界;粗细生灭相俱尽,才能超越行阴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依根本识,旋有念而入无念,是名湛入,守无念安住于本识,是为合湛;湛入无念是浅界,合湛安住本识是深界;尽湛入合湛,内外明彻六根互用,才能超出识阴边界。
除妄顿渐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分义】此答除妄顿渐次第。此五阴最初生起的根元,是由一念无明妄动,迷藏性以为阿赖耶识而变起见相二分,以此色心二法和合生起,便成五阴重叠浑浊之众生世界相,是故生因识有。今返妄归真,先破色阴后破识阴,是故灭从色除。若依圆理,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当体皆空。由此一念顿悟,不历渐次而登佛地,是故乘悟并销。若就事修,历劫无明习气须一一研穷破除,是故渐除习气,须因次第而尽。如前已明示劫波巾结解次第,为何还有此疑问?最后结劝:五阴身心世界同一妄想所建立,若了知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生,心识无体,妄想无性,则身心世界当下消亡。那么,还有什么涅槃可证、三界可恋呢?是故将此妄想根元,传示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令知佛法修证心要。
所谓三界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古德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莲池大师是明朝有名高僧,刚出家时还经常回家探视夫人。夫人是聪明人,心想丈夫已出家,而不专心务道修行,放不下情爱,怎能上进?因此在家门入口处,挖一深坑,下面放着火,上面用草席遮盖着。恰巧莲池大师又返家,一入门便跌进坑里,很惊慌说:“为什么这里是火宅?”夫人说:“既知道是火宅,为何还要回来!”这句话点醒了大师,从此便专心修道,再不回家了。(全经正宗分竟)
流通分
弘持功德分第八十
一较量功德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分义】此流通分较量功德。佛用财法二施,较量功德,来举出受持弘扬此经的殊胜功德,令生信重。遍满十方虚空七宝,为能施之多,微尘诸佛如来是所钦奉之众,心无一时一刻虚度,是立心之坚。如是殊胜因缘,获福岂可思议?
二获福殊胜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分义】此答供佛获福殊胜。施七钱而感报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威德,有宝军,能于一时辰内,周游四大洲),
所施者少,所报者大。况以遍满虚空无尽珍宝,用来奉献至极圣者之诸佛如来,如此福报穷劫思量计算尚不能终及,怎么有边际而可数量呢?
三 弘持胜益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分义】此以受持弘宣之功德与极重之罪较量,以显弘持此经之胜益。诸佛如来,是无虚妄语者。假若有人,身犯杀、盗、淫、妄四重罪和菩萨戒十波罗夷罪,瞬息即堕落此方他方的阿鼻地狱,乃至经历十方无间地狱苦报。若在将要堕落时,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顿悟圆通,又能发心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到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布施者的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足知弘持此法门之胜益,不唯灭罪,且又获福超胜。圆顿法门,是心作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一念熏修即得无上菩提之果。故此经说如来藏性功德无穷,弘持功德更不可思议。
【四重十波罗夷】梵语波罗夷,译作弃,或极恶。四重者,即杀、盗、淫、妄。大乘十弃者,于四重外,再加酤酒、说在家人和出家人过、自赞毁他、悭吝、嗔恚、自谤三宝不信因果。按佛律仪,为极重罪。
四 依教修行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分义】此令依教奉行。咒乃诸佛心印,印持无尽功德。显密双修,是成佛真实心要。若能依教修行,直成菩提,无复魔业。若有众生,能专致一心,诵持此楞严咒,所得胜益,就是我用四无碍辩才,广为宣说,经无量劫亦说不尽。又能发心依佛言教,传示将来末劫修道人,依教修行。以此自行化他功德,自然感报直成圣果而无魔事。
五 会众礼谢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分义】此结法会。以如来最极至圣之慈悲威德,摄集凡圣同居之楞严法会。开如来密因之佛知见,示修证了义之楞严大定,悟菩萨万行之禅那妙行,入三摩地之妙觉果海。穷七趣升沉之生死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障难。得见所未见之本具佛性,幸闻所未闻之微妙法门。所以皆大欢喜。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分义竟)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皆共成佛道
校 对:赵学锋、陈庆斌
编 排:严小凤
楞严八十分义
释登觉 述
出版发行: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上水新成路123号3楼 电话:26706633)
国际书号:ISBN962—450—138—6/D。45915
版 次:2003年7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印 数:1000册
字 数: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