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慈悲梁皇宝忏上传版





亍pб朗兰浯蟠缺浮*?br />    又复皈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今日道场同忏悔者。从今日去。乃至菩提。一切罪因。无量苦果。悉得断除。烦恼结业。毕竟清净。诸佛法会。常得身预。行菩萨道。自在受生。四等六度。如说修行。四辩六通。无不满足。百千三昧。应念现前。诸总持门。无不能入。早登道场。成等正觉。
    悟世无常是佛陀教给佛弟子的基本修行方法,《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悟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
 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起慈悲心。无怨亲想。普为今日。转生作熟。执劳随喜。施工运力。助营福业者。各及眷属。又为即世牢狱。忧厄困苦。囹(音灵)圄(音宇)系闭。及诸刑罚。念其处世。虽获人身。乐少苦多。枷锁杻(音丑)械。未尝离体。或今身造恶。或过去所追。或应免脱。无由自申。重罪分死。无救护者。如是众生。各及眷属。某等今日以慈悲心。普为皈依一切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今日执劳随喜者。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销灭。一切众苦。毕竟解脱。寿命延长。身心安乐。永离灾厄。无复障恼。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六度四等。皆悉具足。舍生死苦。得涅槃乐。又愿天下牢狱。诸余刑禁。徒囚系闭。忧厄困苦。诸有疾病。不得自在者。各及眷属。以今为其礼佛功德威力。一切众苦。皆悉解脱。恶业对因。毕竟除断。出牢狱户。入善法门。寿命无穷。智力无尽。身心永乐。如第三禅。忆牢狱苦。念诸佛恩。改恶修善。皆发大乘。行菩萨道。至金刚际。还复度脱。一切众生。同登正觉。神力自在。
   这是为护持法会的护法同修们礼佛,没有他们,法会不可能圆满成功。
   
 发回向第三十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已得发心办所办竟。次复应须。以前功德。各发回向。何以故尔。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得解脱者。皆由著于果报。不能舍离。若有片福。一毫之善。能回向者。则于果报。不复生著。便得解脱。优游自在。所以经叹修行回向。为大利益。是故今日。应发回向。兼劝一切。不著果报。我等相与。先应至心。五体投地。归命敬礼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一切行愿。皆得圆满。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今日去。至于菩提。行菩萨道。誓莫退还。先度众生。然后作佛。若未得道中间。犹滞生死者。以此愿力。令此大众。在所生处。身口意业。恒自清净。常发柔软心。调和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心。不杂乱心。无贪吝心。大胜心。大慈悲心。安住心。欢喜心。先度一切心。守护一切心。守护菩提心。誓等佛心。发如是等。广大胜妙之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饶益安乐。一切众生。不舍菩提愿。同成正觉。
   代发回向法: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胡跪合掌。心念口言。随我今说:
   十方诸天仙  所有功德业  我今为回向  同归正觉道
   十方龙鬼神  所有胜善业  我今为回向  同归一乘道
   十方诸人王  所修菩提业  我今为回向  同归无上道
   六道众生类  所有微善业  我今为回向  同归无上道
   十方佛弟子  善来比丘众  无著四沙门  及求缘觉者
   隐显化众生  明了因缘法  如是兼一切  尽回向佛道
   十方诸菩萨  读诵受持经  入禅出禅者  劝总行众善
   如是等三乘  一切众德本  尽回施众生  同归无上道
   天上及人间  圣道诸善业  我今劝回向  同归无上道
   发心及忏悔  自行若劝人  所有微毫福  尽回施众生
   众生不得佛  不舍菩提愿  一切成佛尽  然后登正觉
   仰愿佛菩萨  无漏诸圣人  此世及后生  惟愿见摄受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至心。五体投地。奉为国王帝主回向。奉为父母亲缘回向。奉为师长同学回向。奉为信施檀越。善恶知识回向。奉为护世四王回向。又为十方魔王回向。又为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回向。又为幽显一切灵祇(音齐)回向。又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回向。惟愿十方。诸天诸仙。龙神八部。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恒会无相。不复耽著。
   这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回向。
   佛在《地藏经》为我们讲解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时,强调了回向的重要性:“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从佛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行人一定要心量广大,所作的善事若能不贪己有,能回向法界,反而其福不可为喻。这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为我们所示范的“普皆回向”的道理。如果你只是以布施、行善去回向人天福报,虽然确实可以换来人天福报,但从究竟了义上说,反而容易成为障道因缘,因为自古富贵修道难,富贵而没有智慧也更容易作恶最终堕落恶道,实际上是“三世怨”。《杂譬喻经》中曾讲了一个例子,一个长者以贪图富贵的心供养众僧,一位罗汉不仅没有赞叹他,反而说他是有罪的,就因为这个人种福后就会享受人天中的快乐,在享乐时会生起骄傲自大的心,不恭敬佛法僧,贪心放逸,从而堕落恶道。只有发了菩提心、志求解脱生死、功德普施法界、回向成就无上佛道,才是正路。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十
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
 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捍劳忍苦。修如是等。无量善根。宜复人人起如是念。我所修习善根。悉以饶益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究竟清净。以此所修忏悔善根。令诸众生。皆悉除灭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以此忏法。为诸众生。作大舍宅。令灭苦阴。作大救护。令脱烦恼。作大皈依。令离恐怖。作大止趣。令至智地。作大安隐。令得究竟安隐处。作大明照。令灭痴暗。作大灯明。令得安住究竟明净。作大导师。令入方便法门。得净智身。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此诸法。是菩萨摩诃萨。为怨亲故。以诸善根。同共回向。于诸众生。等无差别。入平等观。无怨亲想。常以爱眼。视诸众生。若众生怀怨。于菩萨起恶逆心者。菩萨为真善知识。善调伏心。为说深法。譬如大海。一切众毒所不能坏。菩萨亦尔。愚痴无智。不知报恩。如是众生。起无量恶。不能动乱。菩萨道心。譬如杲(音搞)日。普照众生。不为无目。而隐光明。菩萨道心。亦复如是。不为恶者。而生退没。不以众生。难调伏故。退舍善根。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根。信心清净。长养大悲。以诸善根。普为众生深心回向。非但口言。于诸众生。皆发欢喜心。明净心。柔软心。慈悲心。爱念心。摄取心。饶益心。安乐心。最胜心。以诸善根。回向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善根回向。我等今日。亦应仰学如是回向。心念口言。若我所有。回向功德。令诸众生。得清净趣。得清净生。功德满足。一切世间。无能坏者。功德智慧。无有穷极。身口意业。具足庄严。常见诸佛。以不坏信。听受正法。离诸疑网。忆持不忘。净身口业。心常安住。胜妙善根。永离贫乏。七财充满。修学一切菩萨所学。得诸善根。成就平等。得妙解脱。一切种智。于诸众生。得慈爱眼。身根清净。言辞辩慧。发起诸善。心无染著。入甚深法。摄取一切。同住诸佛。住无所住。所有回向。悉如十方菩萨摩诃萨。所发回向。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愿某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四生六道。同得如愿。重复至诚。五体投地。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又复皈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令回向心。具足成就。某等若具有无量大恶罪业。应受无量无边楚毒。于恶道中。不能自拔。违今日发菩提心。违菩提行。违菩提愿者。愿十方大地菩萨。一切圣人。以慈悲心。不违本愿。助某等于彼三恶道中。救诸众生。令得解脱。誓不以苦故。舍离众生。为我荷负重担。满平等愿。度脱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忧愁苦恼。无量厄难。令诸众生。悉得清净。具足善根。究竟解脱。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善友。真善眷属。成就净业。尽灭众苦。具足菩萨。无量行愿。见佛欢喜。得一切智。还复度脱。一切众生。
    这是讲述菩萨的回向法。《华严经》中告诉我们菩萨的十种回向,详细解说我们不在此转载,建议大家深入经藏细细研读。
   在国内国外,有些人拜过《梁皇宝忏》后,所得的病依然如故,家里的烦恼还是没完没了。他们问我这是为什么?我告诉他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还没有持戒和断除荤腥,这是修行的基础没打好;一种是心态不端正,始终没有真正的忏悔,只是为了利益临时抱佛脚。他们仔细想想,回答往往是肯定的。本来《梁皇宝忏》就是教我们依佛教诲,知错回头,放下恩怨,回归本家的。可是不少人忏悔前和忏悔后,自己的心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只看别人的不对,自己什么都好。好比看了几天地图,仍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可怜不可怜?如同银行里的点钞员,数的全是人家的钱。
   《梁皇宝忏》的忏法,是无明众生的大舍宅。舍宅是家,大舍宅是非常大的家。无论是谁,无论多少人,依此忏法去改往修来,就是找到了回家的路,远离了恐怖彷徨,必定会得到安乐。
   佛在《地藏经》里教诲:“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初发心学佛和定力差的同修,闲暇时当常看经书,增长智慧,如果需要与人谈话,要多亲近有正知正见的佛友,出口言佛,闭口因果,能令自己道心坚固。若常与不信佛的人聊天,闲七杂八,张长李短,污言秽语,要知道初发心如火,污秽语如水,火小水大,必然熄灭。所以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是我们应当随时警惕的。这个恶知识还包括带血腥、暴力、色情的影视、光盘、书籍等,皆当远离。要是你修到了“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的境界,就不用刻意回避了。不刻意回避不等于说你就可以坐下来观看了。若如此,即是“眼观形色内常有,耳听尘事心欲知”,仍是俗人一个。
   一个真心断恶修善之人,诵经、念佛、参禅、持咒,皆有功德,若能回向众生“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功德福报的大小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回向了。
   
 发愿第三十九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已发回向竟。次复应须发如是愿。寻夫众恶所起。皆缘六根。是知六根。众祸之本。虽为祸本。亦能招致无量福业。故胜鬘(音慢)经言:守护六根。净身口意。以此义证。生善之本。故于六根。发大誓愿。
   先发眼根愿:
   愿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广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从今日去。乃至菩提。眼常不见贪欲无厌诈幻之色。不见谄谀曲媚佞会之色。不见玄黄朱紫惑人之色。不见嗔恚斗诤丑状之色。不见打扑苦恼损他之色。不见屠裂伤毁众生之色。不见愚痴无信疑暗之色。不见无谦无敬骄慢之色。不见九十六种邪见之色。惟愿一切众生。从今日去。眼常得见。十方常住法身。湛然之色。常见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常见八十种好。随形之色。常见诸天诸仙。奉宝来献散华之色。常见口出五种色光。说法度人之色。常见分身散体。遍满十方之色。常见诸佛放肉髻光。感于有缘来会之色。常见十方菩萨辟支罗汉。众圣之色。常得与诸众生及诸眷属。观佛之色。常见众善。无教假色。常见七觉净华之色。常见解脱妙果之色。常见今日道场。大众欢喜。赞法顶受之色。常见四众围绕。听法渴仰之色。常见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之色。常见一切静默禅思。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