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问苍天
丫窃け噶艘蛔恰?br />
最近,当我读到屈大卫(一个英国著名讲道家和作家)最后的遗作《勇者无惧》,就想到这份名单里的“上帝的宠儿”。大卫在事业的高峰期患上结肠癌,他集合四周的基督徒朋友,并开始一个极大的信心之旅。大卫在灵恩运动中享有盛名。而他和大多数的朋友都确信上帝会用神迹医治癌症。
过了一段时间,当大卫的病况越来越严重和身体变得软弱,他知道必须求取另一种信心,就是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后半部圣徒所培养的那种信心。他落在最黑暗的日子,仅需要那种曾支持过约伯的信心,而他的书叙述他是怎样得着那种信心。
屈大卫于一月份在他的书上写下最后的话,二月就死了。许多人收到他的书时都感到一阵失望,因为他们宁愿这本书记载超自然的医治。巴刻在屈大卫死后为他的书写序言,他认为这本书恢复基督教书籍对“死亡的艺术”的早期传统。直到最近,人看安详的死亡是一个敬虔的人最高的成就,是他生命的顶点。
巴刻做出以下的评价:事实上,大卫写到最后一页时,盼望得着从未得到过的超自然医治变成不再重要了。在上帝的眷顾下,他并不常向他的仆人表明地感动他们写书的真正目的。《勇者无惧》一书的主题是征服死亡—不是闭眼不看它,也不是防御它,而是诚实地面对它,并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之地,明白这对信徒来说,它是引进荣耀的通道。
大卫的神学使他直到死亡时,都相信上帝是想医治他的身体。而我的神学更恰当地对我说:上帝显然是想他返回天家,又透过把他带进荣耀里而医治他的全人,正如上帝有一天也将同样医治我们一样。对于健康和生命完全和终极的意义,我会这样说:死亡不是要令我们失去它们,而是要得着它们。9
第二部分 痛苦是从上帝而来的信息吗? 手臂太短,不能与上帝斗拳
有人说,对于那些神祗来说,我们就像夏日的苍蝇被闲散的孩童拍打。但另一些人却说,倘若没有夭父的旨意,麻雀的毛一条也不会掉在地上。
——怀尔德《圣路易…莱之桥》
你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依靠插在手臂和鼻孔的人造胶管的流出物维持生命。一场致命的龙卷风毁尽你一切所有,你辛劳得来的一切——房屋、汽车、储蓄存款——都永远消失了。你的家人大部分也死掉了;除了几个怪怪的邻舍外,你再没有别的访客。你只能紧抱生命。
你走过悲伤的常见阶段,你的祈祷和问题略带苦涩。你对自己说:倘若上帝亲自探望我。给我一些答案就好了。我想相信他,但怎能做到呢?所发生的事完全不符合我所认识的仁爱的上帝。只要我能见他一面。听他解释我为何必须走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这样,我就能够忍受。
有一个人落在近似的困境中,却如愿以偿。约伯是无辜受苦者的模范,博得上帝亲自探望他;上帝从旋风中回答他的问话。上帝回覆约伯的话,是他在圣经中一段最长的独白。由于这番话出现在整卷书最后的地方,也是完整讨论受苦的论说,故值得我们仔细查看。或者上帝已记录了他想直接对我们说的话。
首先,让我们回想约伯记的背景。上帝可以对约伯说什么呢?他可以温柔地将手放在约伯头上,告诉他经历试炼后,他的个人特质必会大大提升。上帝或会以约伯为荣,因为他刚刚为上帝嬴了一场决定性的比赛:“约伯,我知道你曾受过不公平的待遇,但你却平安度过了。你并不知道这对我,甚至对这个宇宙有何意义。”上帝也可以发表一篇演讲词,说明必须保留人类的自由,或堕落的悲剧后果。(上帝甚至会启迪约伯有关痛楚的价值,解释他若染上麻疯病,他的人生会有多糟!)。
几句仁慈的话,一个怜恤的微笑,一个简短对现况的解释——上述任何一项都会对约伯有帮助。可惜,上帝欲完全不这样做。相反,他改变约伯的形势,带着攻击冲进,说:这以无知无识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晦不明的是谁呢?现在你要如勇士束腰——我要问你,你要告诉我。(伯三十八2一3)。
就从这处开始,上帝使用了一连串问题——不是答案――立即赢得约伯的心。这些问题实质没有理会前面三十五章辩论痛楚的价值问题。
一堂大自然功课
上帝伟大的演说大部分记载于约伯记第三十八至四十一章。这一段演讲可以向塞拉俱乐部或奥杜邦协会(编按:一个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团体)发表,上帝用言语带约伯漫游并欣赏大自然的奇观。我也惊叹这里记载的壮观影象,但我的惊叹却带着混乱的烦扰感觉:这个时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演说?有些读者高兴地引用上帝的言词,或刺绣出美妙诗句作粉饰的标语,他们可能忽视了约伯聆听这番庄严话语的背景:他没有家、无友、赤裸、患溃疡,并在绝望中。这个时候怎能上一堂观赏大自然的课呢!上帝为什么逃避回答那一直折磨着可怜的约伯的问题?。
上帝在一群完全沮丧的听众面前,大声喊出神圣欢乐的声音。他记得:
日出:“你何曾吩咐过晨光,使黎明的曙光知道自己的本位?”(伯三十八12)
雨和雪:“你曾入过雪库,或见过雹仓么?……冰出自谁的胎?……尘土溶合成团,土块粘结在一起的时候,谁能把天上的水袋倾倒呢?”(伯三十八22、29、37、38)
大雷雨:“谁为大雨分水道,谁为雷电定道路?……你能差派闪电,闪电就发出,并且对你说:‘我们在这里’么?”(伯三十八25、35)
狮子:“狮子在洞中蹲伏,在藏身之处躺卧埋伏的时候,你能为母狮猎取食物么?你能使食欲饱足么?”(伯三十八39、40)
山羊:“山岩间的野山羊的产期你能晓得么?母鹿下犊之期你能察出么?”(伯三十九1)
野驴:“谁放野驴自由出去呢?谁解开快驴的绳索呢?我使原野作它的家,使咸地作它的居所。它嗤笑城里的喧哗,不听赶野驴的呼喝声。”(伯三十九5—7)
鸵鸟:“鸵鸟的翅膀欣然鼓动,但它的翔毛和羽毛那有慈爱呢?……上帝使它忘记了智慧,也没有把聪明分给他。它挺身鼓翼奔跑的时候,就谈笑马和骑马的人。”(伯三十九13、17、18)
马:“马的大力是你所赐的么?它颈上的宗毛是你披上的么?是你使它跳跃像蝗虫么?它喷气之威使人惊惶。”(伯三十九19-20)
食肉鸟:“鹰鸟飞翔,展翅南飞,是因你的聪明么?大鹰上腾,在高处筑巢,是听你的吩咐么?”(伯三十九26一27)
潜近的母狮子、高飞的鹰、一道闪电、鳄鱼、野公牛――上帝为约伯唤起这些和其他意象。言谈间带看骄傲艺术家的满足和欣喜。上帝描述过每种动物之后。不但明言,也暗示:“约伯,你有能力复制这些事物么?你有足够智慧管理世界么?……你有上帝那样的膀臂么?你能用他那样的声音打雷么?”上帝甚至在第三十八章二十一节用讥讽的话,说:“你是知道的,因为那时你已经出生了,你一生的日数也很多。”
上帝的话充满破坏的力量打击着约伯,激发起一种势不可当、悔改的降服。约伯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是不能拦阻的……所以我说了我所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晓得的。”(伯四十二2、3)上帝有没有回答约伯问及受苦和不公的问题?真的没有。上帝好像故意避免合逻辑、逐点的解释?(我发觉一件事甚为讽刺,很多人因这个令人紊乱的痛楚问题,就著书立说,尝试保护上帝的名声,但上帝自己认为不需要自卫。)既然如此,何须用好战的语调?上帝想约伯做什么?上帝只想约伯承认他信靠他。壮丽诗章背后隐藏的信息变成:约伯,除非你多点儿知道怎样管理一个物质宇宙,否则,请不要告诉我怎样管理一个道德宇宙。
如果我们好像约伯一样对这奇妙世界——我们活在其中,可以看见和接触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是谁,岂可坐著审判上帝对宇宙道德的管治?直到我们有足够智慧把大风云和谐地配合,甚或制造一块独特完整的雪片时,我们才有资格控告上帝。让将要控告上帝的那个人,先考虑被告——上帝——的伟大。
上帝有足够智慧管辖宇宙,自然也会有足够智慧看守他的孩子约伯,不管他正身处最凄凉的时刻,四周事情看似何等无望。上帝既然有足够智慧创造我和我所身处的世界,也会有足够智慧看顾着我。
一本畅销书的忽略
有一本著名、写得不错的书《当不幸临到好人》,乃是讨论痛苦问题,但我不同意它的结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约伯记结束前上帝的一番话。这本书是拉比古舒那眼见儿子与残酷的早衰症搏斗后写成的。这种症状很奇怪,它会加速人衰老的过程,以致这个年轻的男孩变成秃头、满脸皱纹和软弱,然后死亡。
这本书意外地成了畅销书;古舒那说他学到接受上帝的爱,但却怀疑上帝的能力。他再次相信上帝是良善的,憎恶看见我们受苦,但他就是不够力量彻底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例如儿童患了早衰症。受苦在这个地球存在,因为“连上帝也难以控制混乱。而上帝只是“一个公义的上帝,却不是大能的上帝”。换言之,上帝家任何人一样,也因这个地球的痛苦而激怒,但他的手却被绑住。
古舒那的书成了畅销书,因为人们发觉它带着安慰。
这位拉比代表他们说出他们自始至终所相信的事:上帝想帮助人,但却不能。当我们呼求他解决问题时,我们简直对上帝期望过高。古舒那的想法听起来好像是一些东西我们盼望它们是真的一样,但这些想法是真的吗?。
如果古舒那发现了上帝隐藏的真理,为何他对约伯说话时,不启示相同的真理?那么,约伯记可以轻易地定下一个副题:“当最坏的事发生在最好的人身上”。约伯记最后一幕落到高潮,并为上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讲台,可以讨论他缺乏能力的问题,如果那的确是他的问题。约伯肯定欢迎上帝这样说:约伯,我对所发生的事感到抱歉。我希望你明白事情的发生完全与我无关的。约伯,我希望可以帮助你,但我真的不能。
相反,约伯记第三十八至四十一章描述上帝的能力,令人难忘,你也会在圣经其他地方找到同样的描述。上帝一次也没有因他缺乏能力而向约伯道歉,反而藉著鸵鸟、野公牛、暴风雪和星群重复同一个主题,都证实他是有能力的。
如果上帝能力不足,那么,当他、能力最令人怀疑时,他为何选择可能是最坏的情景,夸耀地的能力呢?对拉比古舒那所描述的上帝,威素可能提供了最有洞见的评论:如果上帝就是这个样子,我认为他应该辞职,让另一个更有能力的上帝取替他的地位。
回应,不是起因
虽然上帝的话解答了约伯的问题,却不一定解答了我们的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或会难以明白约伯为何对这番似是遁词的话感到如此满足。然而,我们亦没有当场听到上帝在旋风中说话。)最后,上帝的同在填满那份空虚。但是,对我们其余的人,就是没有特权听见他亲身说话的人,这有什么适用的教训?按照我的见解,约伯记这本书强化了路加福音第十三章和约翰福音第九章记载耶稣所跟从的模式。受苦是关乎两个大问题:(1)起因——我为何受苦?是谁使我受苦?和(2)回应。按我们大多数人的本能,都想找出痛苦的起因,才决定如何回应。但是,上帝不容许约伯有此选择。他把人注意起因问题,转移到约伯的回应。
上帝似乎隔开了两个范围的责任。他完全接受管理宇宙的责任,包括附随而来的所有问题。对于像约伯那样专注那些问题的人来说,上帝忠告:停止你的抱怨,你全不知道正在说什么。或者,正如华希纳所说:上帝并不做出解释。他怒气发作,并问约伯,他以为自己是谁。他说,若当试向约伯解说他想得到的解释,就像向一只小圆蛤解释爱因斯坦一样……上帝不会启示他伟大的计划,他只启示他自己。2
对于约伯来说,他只有一件事需要担忧:他的回应。上帝从来没有解释约伯受苦的起源,却把焦点转移到未来。悲剧一旦发生,你当下会做什么?到处寻找可归咎的人或物,不会带他离开困境;他需要对他的反应履行责任,这一个范围是由地控制,不是由上帝控制。
这个圣经模式是如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