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问苍天





Ь常凰枰运姆从β男性鹑危庖桓龇段怯傻乜刂疲皇怯缮系劭刂啤?br />
    这个圣经模式是如此一致,促使我必须做出结论:受苦基督徒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并不是“上帝是否要负责?”而是“如今这件可怕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如何回应?”因这缘故。我要将本书的主要焦点从受苦的理论问题移开,反之将注意力集中在真实的个人例子上,看一看他们如何回应痛苦。

    痛苦问题在圣经中至少不是一个哲学性的谜语,而是关乎人类回应和坚信上帝的考验问题。正如佛罗里达州的布朗牧师以一段不能太按字面意义理解的话表明这个思想:每一次有一个非基督徒患上癌症时,上帝也让一个基督徒患上癌症,好叫世人可以看出两者的分别。

    两者有什么分别?什么反应是最好的?圣经常用坚定又叫人紊乱的答案回覆这些问题:我的弟兄们,你们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看为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考验,就产生忍耐。但忍耐要坚持到底,使你们可以完全,毫无缺欠。(雅一2—4)亲爱的,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好像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既然在基督的受苦上有分,就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快乐。(彼前四12、13)因此,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彼前一6)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能表达圣经对受苦的理想态度,就是保罗和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彼此之间出现不和。保罗一怒之下,就寄出一封言词强硬的信。他后来写下对这一封信的感想:虽然我在那封信上使你们忧伤,但我现在并不后悔;其实我曾经有点后悔,因为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伤。虽然只是暂时的。现在我快乐,不是因为你们忧伤,而是因为你们的忧伤带来了悔改。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凡事就不会因我们受到亏损。(林后七8、9)

    “忧伤带来了悔改”一-保罗一句简洁的话正确地总结了受苦的角色。这句话强调圣经重视回应,不重视起因。从耶稣当日发生的两个悲剧(路加福音第十三章),这个道理也切合他的教训:你们若不悔改,都要这样灭亡!

    产生一些后果

    “要喜乐”“要快乐”这些建议和那些面带笑容、毫无感觉的医院探病者所说的鼓励语——“向好的一面”,有何分别呢?请你深入研读每一段经文,因为每一段,这样的劝告引领人讨论有效益的后果。受苦会产生一些后果。受苦是有价值的,受苦可以改变我们。

    使徒用类似“要喜乐”的字眼,不是鼓吹塑来顺受或采取若无其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曾在基督或保罗回应受苦时,找到任何迹象。如果那些态度是可取的,这样,我们的目标就是自足,而不是像孩童一样信靠上帝。

    圣经也没有暗示人要享受痛苦,自我虐待。“在困苦中要喜乐”不是指基督徒面对悲剧、痛楚时想哭,仍然表现快乐。圣经反而集中瞄准最后的结果:上帝可以怎样有效使用我们人生的痛苦。但是,若要达到这个效果,上帝首先需要我们承诺信靠他,而把这个承诺交付给他的过程,可以被形容为喜乐。

    罗马书第五章三至五节将这个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我们更以患难为荣;知道患难产生忍耐,忍耐产生毅力,毅力产生盼望;盼望是不会令人蒙羞的,因为上帝籍著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把他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很简单,如坚忍这种特性只有在试炼的环境中才会培养出来。试想一想这情景:一个人时常得到他/她所要的东西,是不会有机会学习坚忍或忍耐的。受苦可以是其中一种工具培育那些良好的品格。

    按照这样的解释,使徒命令人“要喜乐”是合理的。雅各不是说:你要为面对的试炼而喜乐,却是说:你们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看为大喜乐……;措辞不同是很重要的。有人赞扬痛苦的事实,另有人赞扬痛苦带来成长机会。我们喜乐,不是因为受苦这事实,却是因为相信痛苦是可以转化。价值不在痛苦本身,而在我们怎样解释痛苦。痛苦未必是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可因信仰的对象而喜乐,就是那位能带来转化的上帝。

    保罗逐步分析罗马书第五章后,接著的数章经文他总结时,说了一句庄严的话:我们知道,为了爱上帝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的益处,万事都一同效力……。(罗八28)。这句话有时被人曲解,说它暗示“只有好事才会发生在爱上帝的人身上”。但保罗的意思刚好相反。罗马书第八章二十八节后的经文详细说明“万事”在保罗心目中是指著什么东西:患难、困苦、迫害、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全都是保罗一生的写照。然而,使徒一生是最佳例子,清楚表明上帝甚至使用那些事情,透过保罗完成他的旨意。较正确的说法乃是:上帝透过苛刻的环境在保罗身上作工,而不是上帝在那些环境中作工。

    上帝是否将苦难带进我们生命,好叫这些美好的后果得以成为事实?请记住约伯记结束前所确立的模式:问题的起因属于上帝的管辖范围,我们不能期望明白那些答案。我们没有权利这样臆测:”有些亲戚在丧礼中接受基督,那必定是上帝接他回天家的原因。”相反,回应才是我们的功课。

    保罗和其他新约作者都强调:如果我们信靠上帝的旨意而做出回应,一点也不怀疑,他必在我们里面动善工。正如约伯甚有先见之名地说:“……上帝藉着苦难救拔困苦人,以他们所受的压迫开启他们的耳朵。(伯三十六15)。

    受苦的概念含有得益的意思,为我们经历痛苦带来新方向。人类相当乐意忍受有目标取向的苦难,例如运动员和怀孕妇人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基督徒按照圣经对受苦做出正当回应,会使卧在医院病床上的人也产生同样盼望。当我们依赖上帝,信靠他的灵会按照他的形象塑造我们,真盼望就在我们里面成形:“盼望却不会失望”。因受苦,我们的确可以成为更好的人。痛苦,不论在那段时期看似何等无意义,是可以被转化的。

    你受伤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他就在我们里面--不是在伤害我们的东西里面——把坏东西转化成好东西。我们可以稳妥地说,上帝可以从恶事生出好事;但我们却不能说,上帝为了希望产生善而制造恶。

    玛莉的旅程

    有一次,布医生和我讨论曾经历过大痛苦的基督徒。当他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后,我就问,痛苦使那些人转向上帝,还是远离他?他思想了一段长时间,然后说:有不同回应。有些人更靠近上帝,有些人却充满苦涩地流失了。主要的分别似乎在于他们注意的焦点。那些被起因问题困扰的人(我作了什么事,以致有这样的遭遇?上帝要告诉我什么?我被惩罚吗?),往往对上帝采取敌对态度。相反地,得胜的受苦者却为他们自己的回应负上责任,纵使难过,但仍信靠上帝。

    然后,布医生告诉我他其中一位最出名的病人卫玛莉的故事。

    玛莉不是一个麻疯病人,反而是布医生在印度开设麻疯病院的一名驻院医生,有一天,她乘坐一架旅行车远足郊游,而司机是一个自告奋勇的年轻学生。他们跟着一辆行驶缓慢的学校巴士走了几哩路后,司机非常生气,突然把加速器压到最低一档,加快车速,驶往可通行的小巷上。当他看见另一辆车迎面而来,就本能地重踩刹车踏脚板,但却误踩了加速的油门。这架旅行车转变方向。冲过一条桥,然后跌下一陡峭的堤岸。

    玛莉这个年轻有为的医生,一动不动地躺在堤岸的底部。她的脸从颧骨到下颌有一度很深的切痕;她的下肢无用地悬垂着,好像两条木棍。

    往后的几个月几乎令玛莉难以忍受。夏天室外的温度高达一百一十度,而玛莉躺卧在闷热的医院病房内,接受牵引治疗(编按:一种治疗骨折及脱位的骨科措施),身体被包在透明塑胶衣和塑胶吊带里;她要面对数小时痛苦的治疗。护士每星期都测试她的感觉,但每星期都失败,她双脚总是感觉不到针孔的刺痛。

    布医生观察到她越来越失望,就到她的病房探问她。“玛莉,我认为这是适当时候,开始思索你成为医生的事业前途。”他这样说。她起初以为他开玩笑,但他却继续建议她可以将同情和了解的独特品质带给其他病人。她良久地沉思他的建议,怀疑她双脚能否复原到一个地步,足以发挥医生的功能。

    逐渐地,玛莉开始在麻疯病人当中工作。医院的职员留意到一件事:当玛莉到处走动时,其他病人的自怜,绝望和愠怒似乎都消失了。麻疯病人彼此耳语,谈论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医生(印度第一个这样的医生)比他们更残废,她的脸有疤痕,像他们一样。不久,玛莉就开始担任手术室助理员——坐着做事对她来说是乏味而疲惫的工作。

    有一天,布医生遇见玛莉推动她的轮椅在医院的几座大楼徘徊,就问她的工作可好。她回答说:”起初,那些细线看似那样紊乱和断开。但是,我现在开始思想人生毕竟有个模式。

    玛莉的复原涉及许多个小时的剧痛治疗,和接受脊骨的大手术。她终生大小便失禁,也不断忍受极大的痛楚。但是,她现今却有一线希望,她开始明白残废不是上帝给她的刑罚,令她一生陷入不幸。相反,残废可以被转化,成为她作一个医生的最大资产。她坐在轮椅上,脸部带看扭曲的笑容,立刻与残废的病人产生密切关系。

    最后,玛莉学会用支架走路。她拿到奖学金,在纽约物理疗学和残障重建机构工作。最后,她在印度维洛尔物理疗法学校新成立的部门担任主管。

    玛莉是一个不问“为何悲剧会发生?”的杰出榜样。但当她转向上帝,求问目的为何时,她学会相信上帝会为她人生编织新图案。就是因为这样,玛莉的成就可能远超过没有发生意外之时。

    我认识一些人因受苦而落离上帝,和玛莉的回应大大不同。他们往往忧郁地谈论他们的病,好像疾病是他们生命的唯一部分。他们把自怜一潜伏在每个人的表面下--全然发出来。

    受苦的人会面对选择。她可以怀着忿怒退缩,对上帝失望;她也可以接受试炼是得到喜乐的机会。我无意暗示上帝钟爱某一类的受苦者,而排斥别的受苦者,甚或说一种人比另一种人更“属灵”。我相信上帝明白那些埋怨、挣扎和尖叫的人,也明白那些学会受苦可以是恩典、转化工具的人。(请记住,上帝同情约伯诚实的怒吼,远超过他朋友的敬虔。)

    上帝不需要我们对他有良好反应,就像满足有妒忌心的父母的一些渴求。他将注意力从起因转向回应,是为了我们,而不是为他自己。的确,快乐地接受是自我治疗的途径:喜乐和感恩的态度必会减轻压力、镇定神经、消除恐惧,并协助身体的防御运作。

    上述的话是否有助我们确实知道,上帝为何容许一件特别的受苦事件临到我们?这样的知觉甚至可以产生更多悲痛。只有当我们怀着信靠之心转向上帝,才会对我们实际的情况有所帮助。结果,我们的自负才会被破碎,而一个崭新、更深信靠上帝的层面就在我们内心产生。我们的苦难可能转化成持久,甚至有永恒的价值。

    “我不求你赐健康或疾病、生命或死亡,却求你按着你的荣耀,处置我的健康和疾病、我的生命和死亡…确独你知道什么是有益于我;你是至高的主宰,请按你的旨意对待我。赐我所需或取走我的一切,只为我的心思能遵从你的旨意。主,我只知道一件事:跟随你是好的,违背你是不好的。除此以外,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好或不好。我不知道哪一样东西对我是最有益的——健康或疾病、财富或贫穷,或世上任何的事物。哪种辨识远超过人或天使的力量所能明白的,又是隐藏在你照管的秘密内;我爱慕这种辨识,但却不会寻根究底。”

    ——帕斯卡的祈祷文

第二部分 痛苦是从上帝而来的信息吗? 跌伤之后

    不能忘记的苦痛

    一滴一滴地注入,

    直至在我们陷入失望中智慧才来到,

    透过上帝很大的思典。

    ——埃斯库罗斯

    受苦有丰饶的价值,人的反应会起重要的作用——这些概念听来不错,但很少人会关注受苦在理论上的意义。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原则可否在现实生活处境中行得通?

    为要对这个问题有更多学习,我探访了两个基督徒,他们每天与生理和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