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问苍天
侵恍杩醋乓盏牧场?br />
当耶稣自己面对受苦时,他的反应好像我们任何人一样。他会退缩,三次求问上帝是否有其他可行之法。由于没有其他方法替代,结果耶稣经历了——或许是第一次——人类深深被弃的感觉:“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福音书记载耶稣在世的最后一夜,我发现他曾与恐惧、无助和希望作强烈的搏斗——这是我们受苦时,同样面对的范畴。”
耶稣在世的生平记载应该可以永远回答这问题:“上帝对我们的痛苦有何感想?”上帝回答痛苦的问题,并非给予我们文字或理论。上帝将自己给予我们。哲学可以解释难题,但没有力量改变事物。但福音——耶稣的生平故事——应许带来改变死刑。
爱是铁钉;爱硬如铁钉,
钝、粗大、锤进那位救主的神经。
他既创造我们,就认识他所造的事物,
看见(一切,就是)我们的十字架和他的十字架。
——鲁益师《爱如热泪》
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记号去记念耶稣。今日,那个形象用金包里著,挂在运动员和漂亮妇人的颈项上,这是我们掩饰残酷而真实的历史的例子。当然,十字架是行刑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用珠宝制成细小的电椅、毒气室和皮下注射针筒,甚至制成现代流行的行刑工具,都不会使人觉得古怪。
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普世的形象,向人证明上帝关心我们的受苦和痛苦。上帝死在十字架上。那个形象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有者独特的地位。许多宗教都有神明,但只有一个宗教有音一位完全关心人的上帝,他成了人,并为人而死。
那幅景象——有鞭打、尖锐的长针、慢慢窒息而死的虐待——时常被人重述,以致我们这些会因赛马或小海豹死亡的新闻故事而畏缩的人,却退缩不去重述它。这种死刑异于今日既快捷又乏味的死刑,它使受刑者有几个小时之久在一群嘲笑的群众面前展现。
对耶稣当日的人来说,他所作的应许必定看来特别空泛。这个人是王吗?若真有其事,他必是一个假皇帝,戴着荆棘的冠冕。有人给他被上一件上好的紫袍,却因彼拉多的鞭打而留下血渍在衣服上。
这个人是上帝,有可能吗?就算对那些追随他三年多的门徒来说,这个说法也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在群众中退缩,害怕被人认出是跟随那假皇帝。他们梦想一位大能统治者能除掉所有受苦,竟成了恶梦。
耶稣的死是基督教信仰的房角石,是他再来的最重要事实。几本福音书都突出这个事实的细节。他的整个传道事工留下连串的提示和清楚的预告,当事情成就了,人才会明白那些预告。一个宗教建基于家十字架的事件上——上帝亲自承受痛苦——对痛楚的问题会有什么可能的贡献呢?
使徒保罗称十字架是人信靠上帝的一块“绊脚石”,而历史证明了他所说的话。犹太拉比质疑上帝不忍看见亚伯拉罕的儿子被杀,却容让他自己的儿子死去。可兰经教导人说,上帝太不愿意让耶稣上十字架,故此让一个恶人替代他的位置。尽管是今天,美国电视的知名人物多纳休,解释他为什么反对基督教:“一个全知、全爱的上帝怎可能容让他的儿子为了救绩我的罪而在十字架上被杀?如果父上帝是如此‘全爱的’,他为何不下来走上加略山?”。
所有反对者都忽略了福音的要点:在某种神秘方法下,是上帝亲身来到世界,并且受死。上帝不是“在上”观看“地下”悲剧的事件逐一发生。上帝是在基督里,让世界与自己和好。借用路德的话来说,十字架表明“上帝与上帝搏斗”。如果耶稣只是一个人,他的死只会证明上帝的残酷;但他是上帝的儿子的事实,却证明上帝是完全认同受苦的人性。上帝在十字架上亲自承受这个世界的可怕痛苦。
对有些人来说,一副苍白躯体在黑夜中朦胧出现的形象正是低诉失败。不能控制自身儿子受苦的上帝有什么好?但我们却可以听见另一个声音:上帝的声音向人类高呼“我爱你”。爱从那挂在十字架的孤独身影向历代扼要说明出来;他说它可以在任何时刻呼叫天使下来救他,但他却没有这样做——是为了我们。在加略山,上帝接受了他自己也不能违反的公义条约。
因此,虽然十字架对有些人是绊脚石,却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房角石。对痛楚和受苦如何配合上帝计划的任何讨论,最终要来到十字架面前。
约伯记最后记载上帝回应受苦的问题,他发表了一篇伟大的演讲,集中讲述他的能力。加略山一事发生后,重点与能力转移到爱:上帝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
上帝若这样为我们,谁能敌对我们呢?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来,难道不也把万有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八31-32)。
此事为何这样重要
有一次,我与一个牧师交谈,他刚替一个八岁女孩举行安息礼拜。当那个女孩徒然与癌症搏斗时,他的教区有超过一年之久为女孩祈求、哀哭,并分担她家人的痛苦。丧礼用尽了牧师的情绪、精力,甚至信心。“我能对她的家人说什么?我没有答案给他们。我能说什么?”他向我吐露。他稍为停顿一会,便说:“我对他们的痛苦没有解答;我只有一个答案,耶稣基督就是那个答案”。
对于痛楚问题,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除了提供抽象的神学性解释外,当我们与受苦搏斗时,它们也提供真正而实用的帮助。我已证实至少有四种方法对我的受苦仍有直接的影响,虽然这些事实距今已有二千年。
我学会用未来去判断现在
有一位智者名叫贝利曾说:“不要在黑暗时忘记你在光明中所学到的功课”。然而,有时黑暗来临是如此阴霾,以致我们只能仅仅记得那光。诚然,耶稣门徒的光景也是这样。
在称为最后晚餐、耶稣与门徒最亲密聚会的晚宴上,耶稣做出一个响亮的宣布:“在世上你们有患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这世界。”(约十六33)。这十一个人亲自从道成肉身的上帝口中听到这个声明,我可以想象他们的背脊猛然发颤。那一刻,十二个人当中有十一个都乐意为耶稣舍身;当晚稍后时分,西门彼得真的拔刀护卫耶稣。
但到了第二天,十一个门徒都失去信心。当他们观看耶稣——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前一晚得意洋洋的宣言必残酷地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世界好像已经胜过了上帝,他们都遁入黑暗中;彼得更发誓,证明他从来不认识这个人。
当然,门徒的问题是观点的问题。没错,对过去的光的记忆已经熄灭,但几天后,同一班人必将见到使人目眩的复活之光。当天,他们学到,没有大得以致上帝不能胜过它的黑暗;他们学到用未来去判断现在的意义。这些先前的懦夫被复活的盼望所点燃,就出去改变当时的世界。
今日,世界上有一半人口都欢度紧接的受苦节和复活节假日。那黑色的星期五在今天被称为美好的星期五,这是因为在复活主日所发生的事。因为复活一事发生了,基督徒就有了盼望:上帝有一天会使这个地球在他的统治下回复正常状况。复活的神迹会扩大到全宇宙。
当我们落入黑暗及不安的时候,我们要记得这件美好的事情:活过复活节前一天的星期六。正如使徒保罗这样表达:“我看现在的苦难,与将要向我们显出的荣耀,是无法相比的。”(罗八18)。我相信耶稣说出得胜的话——我已经胜过世界——并不是偶然之事,纵使当时罗马兵了拿着兵器逮捕他。他知道怎样用未来判断现在。
我学到转化痛苦的模式
基督教内里所包含的吊诡性,若脱离了耶稣的生和死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请想想我在本书曾提及一件吊诡的事:虽然贫穷和受苦是“坏事”,而我可以合理地用一生抵抗它们,但它们同时可被称作“有福的事”。这个由坏事变化成好事的模式,完全表达在耶稣身上。耶稣亲尝痛苦,以痛苦为荣,向我们证明怎样将痛苦转化。他给了我们一个模式,希望在我们里面重复产生。
圣经提及所有有关受苦的教训。以耶稣基督是最完全的榜样。因看耶稣,我总不能这样论说一个人:“她受苦,因为她犯了某些罪”。没有犯罪的耶稣对痛苦也有感觉。上帝从没有应许龙卷风会越过我们的家园,席卷我们不信的邻舍;也没有应许细菌不会侵袭基督徒的身体。我们不能免除世上的悲剧,正如上帝自己也不能免除一样。请谨记,当彼得抗议基督必须受苦时,他却得到耶稣最严厉的责备(六十六23—25)。
我们觉得痛楚好像一种暴行;耶稣也有这种感觉,这是他施行神迹医治疾病的原因。在客西马尼园,他没有祈祷说:“感谢你赐我这个受苦的机会”,他却拼命求上帝使他可以免除这次苦难。然而,他仍然愿意担当受苦,为一个更高的目标贡献自己。最后,他撇开那难题(“如果还有任何别的方法……。)而接受父上帝的旨意,相信上帝会使用他受死这残酷的事去成就美事。
正如普兰廷迦曾说:“我们彼此不用基督的十字架去解释邪恶。我们不会因默想加略山,就会终于了解食道癌。相反,我们举目仰望十字架,那里带给我们帮助,好叫我们看见上帝分担我们的命运,因此他是可以信靠的。”3上帝使用了历史上最神秘的方式,选择了最坏的事,它必然可能发生——他无罪的儿子经历骇人的死刑——并将这事件转变为最后胜过邪恶和死亡。这个巧妙的行动是前所未有的,将邪恶的计划转变成为美好的贡献,而这个行动内里包含了对我们的应许。十字架那不能想象的受苦得到完全的救赎:因他受了鞭伤,我们才得医治(赛五十三5);因著他的软弱,我们变得刚强。
如果耶稣以超人的身分免受一切痛苦而来到世界,世界又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他没有死,却只在彼拉多审问时升上天堂,这样又如何?他透过不免去自己的受苦,并故意取了世界提供最邪恶的死刑,给予我们盼望,知道上帝同样转化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受苦。因他的死和复活,我们可以自信地假设,没有试炼——疾病、离婚、失业、破产、悲伤——能够超越上帝的转化力量的范围。
四福音只有一次记载耶稣的门徒直接称呼地是上帝。这事记载于约翰福音的末部,在耶稣的死和复活之后。所有门徒现今都相信复活的基督,只有一个除外,就是怀疑的多马。多马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力言除非他将指头探入耶稣的手和助旁的钉痕,否则他不会相信。不久之后,虽然门被关上,耶稣却在他们当中出现,正好给了多马机会。多马呼叫:“我的主!我的上帝!”那伤痕证实是超越众神迹的神迹。
对受苦的意义教学到一个新的层面
旧约中的忠实信徒似乎困苦难降在己身而震惊,他们期望上帝以财富和安慰酬报他们的忠信。但是,新约却表现一种异常的改变——新约作者正期待相反的事。正如彼得劝勉受苦的基督徒说:”你们就是为此蒙召,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二21)
其他经文也有提及这一方面,我在这里不曾尝试解释它们的意思。保罗谈到“有分于他的(基督的)受苦,又说他盼望“在他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按上下文,上述所有经文都证明受苦可以有其意义,只要我们相信它是我们跟随耶稣、所背起的“十字架”的一部分。
虽然基督并不时常除去我们的痛苦,但他却将它们吸纳在它的受苦中,使之充满意义。我们是协助上帝成就他对世界的救赎目的,和他一同并肩作战驱逐邪恶离开这个地球。
布尔在二次世界大战担任了四年的随军牧师,在大战的末期服役于太平洋战区的海军,他记录了如下的事:“第二分队目睹很多战斗,伤亡惨重。但我却从未见过一个士兵或官长有一刻怀疑过战争的结果;我也从未见过一个海军会问,如果必胜,为何胜利不立刻来到。问题只是他们要经过艰辛的努力,直至敌人投降为止。”4我从无数隐语提到分享基督的受苦中,看见一个均衡的情况。这个地球有一场很猛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它会决定一切创造物的命运。而那场战役将会引致一些死伤。
根据保罗的观点,基督往十字架得胜了宇宙的权势——不是用力量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