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作者:沈永兴 朱贵生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1)
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最近五千年来,大小战争总共发生了14513次,没有战争的时间只有292年。不过,战争的次数虽然不少,能使人永志不忘的世界大战却只有两次。这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本世纪上半叶,在时间上仅仅相隔20来年。有意思的是,它们之间不仅在参战国家和战争结局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人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这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利洛·普林西波刺杀。消息传开,举世震惊。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早已怒目相向、剑拔弩张的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遂以此为口实而于当年8月开战。开始阶段,参战国都是欧洲国家,战场也仅限于欧洲地区。后来战火逐渐越出欧洲,席卷了亚非许多地区,参战国也扩大到约占世界1/4人口的五大洲的33个国家。在战争中,各交战国总共动员了7400万人走上前线,使用了各种最新型的杀人武器,结果导致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无数城市和乡村被夷为平地。真是规模空前,惨烈空前,代价空前。
在头两年多的时间里,交战双方互有攻守,各有胜负,战局扑朔迷离,很难看出鹿死谁手。但是1917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对战局发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一件大事是美国参战。美国是位于北美洲的新兴帝国主义强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对这场战争采取的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政策。它以中立为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横财。后来美国看到,经过两年多的角逐,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参战时机已经到来,遂以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为借口,于1917年4月6日打着维护公海自由的幌子向德国宣战。美国的参战,不仅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在美国的带动下,古巴、巴拿马、希腊、巴西、利比里亚、泰国等相继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阵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协约国方面的优势。
第二件大事是俄国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本国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导致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残杀,也极大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志,从而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危机,提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期。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德军士气涣散,逃兵数以万计。
为了挽回败局,德军统帅部于1918年3月决定,利用同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东线获得稳定的机会,集中187个师的兵力在西线发动强大攻势,以便在大批美军赶到之前击溃英、法军队。但结果四次攻势四次败北,不仅白白消耗了大批武器弹药,还付出了伤亡70余万人的昂贵代价。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在长达45公里长的战线同时发起强大反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前沿阵地,毙伤和俘获了大批德军,其中包括许多前线司令部人员,于是德军全线动摇。德军总监鲁登道夫哀叹:“8月8日是德军在世界大战中最不幸的日子。”8月13日,德国军政首脑在最高统帅兴登堡的房间里召开会议研究形势。与会者一个个脸色阴沉,神情沮丧。军方代表鲁登道夫在会上强调,德军已肯定胜利无望,为了保住德国的军事骨干和生产潜力,应尽快通过外交途径结束这场战争。但政府方面因担心突然媾和会招致国内不满,甚至会引发革命,而迟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10月3日,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向政府提出:“形势日益吃紧,有可能使最高统帅部做出沉痛决定。”在此情况下,新的德国政府首脑麦克斯才不得不于10月4日深
夜致电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愿意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
就在德国酝酿媾和期间,德国的盟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相继于9月29日、10月30日和11月3日向协约国投降,从而使所谓的同盟国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德国。与此同时,德国内部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起义士兵和工人先后占领基尔、卢卑克、汉堡、不莱梅等城市。11月6日,德国的战时内阁在极端不安的气氛中召开会议。会议期间,几乎每分钟都收到令人忧虑的电报。当天中午,会议决定组成由中央党领袖埃尔茨贝格尔为首的代表团,最迟于11月8日开始同协约国开始和谈。如果协约国不同意,德国代表团即使打出白旗,也要举行停战或投降谈判。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包括最高统帅部的代表,都同意这个决定。
11月7日晚,德国代表团的汽车插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埃尔茨贝格尔及其随行人员登上挂有窗帘的火车,第二天清晨开到位于巴黎东北50公里处的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费尔迪南·福煦是法国的军事统帅。他于1851年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塔布市。早年就学于综合技术学院,曾任炮兵中尉和上尉。1887年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到陆军参谋部工作。后又回高等军事学院任教,发表过一些有关现代战争的著作。1909年升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新建的法军第9军团长,并负责英、比、法联军在弗兰德的协调工作。因指挥出色,先后升任北方军团总司令、法军总参谋长等职。1918年又被推举为协约国联军总司令。8日上午,德国代表团被带到福煦的办公室。福煦掩饰住内心的激动,故意面带矜持地装作没有看见埃尔茨贝格尔伸过来的右手,劈头就问:“你们来干什么,先生们?”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2)
埃尔茨贝格尔尴尬地说:“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
福煦不无讥讽地回答:“噢,可是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
埃尔茨贝格尔顿时满脸通红,只得坦白地承认:“我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需要您提出停战条件。”
“啊,这样说来,你们是来求和的了?如果这样,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福煦就这样迫使德国代表团屈辱求和,然后才让工作人员向他们宣读了下列停战条件:
(一)德国应保证在15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境内的占领区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和罗马尼亚,撤离奥匈帝国和土耳其;
(二)德国应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重炮和野战炮,3万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损的汽车;
(三)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军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四)德国放弃布列斯特条约和布加勒斯特条约;
(五)东非的德军应当立即投降;
(六)被德军俘获的人员应当遣返回国,但德军战俘要继续拘留;
(七)继续保持对德国的封锁。
这些停战条件实际上是限令德国投降。福煦最后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以内,即在11月11日上午11时之前做出答复。德国代表团一方面将这些条件报告柏林,一面同福煦讨价还价。埃尔茨贝格尔一再向福煦表示,如果不降低上述条件,有可能把德国推向布尔什维克的怀抱。就在双方讨价还价之时,德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因慑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被迫宣布退位,并逃往荷兰。同日,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新政府指示代表团对协约国的苛刻条件提出异议,但如异议遭到拒绝,就在条款上签字。在协约国方面做了微小让步之后,德国代表团终于在11月11日凌晨签署了停战协定。11时正,在贡比涅森林上空响起了101响礼炮声。这炮声标志着历时51个月零两个星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字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们便积极磋商召开缔结对德和约会议问题。会议地点商定在法国首都巴黎。会议宗旨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战胜了的帝国主义们的一次分赃会议,是一场新的国际斗争。
1919年1月18日,会议在著名的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开幕。东道国所以把会址选在这里,是有双重目的的。第一,是想向各国炫耀法国文明。凡尔赛宫位于巴黎的西南郊。这里原来是个小村镇。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在此修建城堡作为皇家狩猎时的行辕。1661年,新国王路易十四又决定在此修建王宫和园林,历经28年的大规模营造,最后于1689年全部落成。整个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花坛、草坪和柱廊。花园都呈各种几何图形。宫殿主体长707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事处、剧院和教堂,外观雄伟壮丽。宫殿室内都用大理石镶砌,玉阶巨柱,装饰以雕刻、挂毯和巨幅油画。中部的镜厅更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就是在这里被抓往巴黎的。后来,凡尔赛宫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国际上普遍认为,凡尔赛宫代表着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水平,法国人更是把它作为自己的骄傲。法国选择凡尔赛宫的镜厅作为和会开幕地点的另一用意,是发泄对德国的复仇情绪。1870年,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对内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对外战胜了强大的法国。次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就在这个镜厅举行加冕典礼,改称德意志皇帝。接着又于2月26日迫使法国在凡尔赛宫缔结德法条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并向德国交纳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法国一直把此条约视为耻辱。现在德国战败了,并将被迫签订屈辱的投降条约。为了发泄郁积多年的对德国的愤懑,法国特意选择凡尔赛宫和1月18日作为和会的开幕地点和时间。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自治领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巴黎和会没有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也不许与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虽然只有70人,但非正式代表、有关专家及各种工作人员却多达7000余人,其中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最多,共有1300余人。这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
为了便于操纵会议,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对会议的开法做了许多不平等的规定。首先,是把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几等。第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强国,它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如比利时、巴西、中国、希腊等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只能出席讨论与它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三等是与德、奥集团继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等,它们只有在会议讨论的问题直接涉及这些国家时才能派代表团出席。第四等是中立国和即将独立的国家,它们只有在五强之一的邀请下才能出席有关会议。其次,各国代表的人数也是不平等的。会议规定,英、法、美、意、日五强各派5名代表;比利时、巴西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各派3名代表;中国、希腊、沙特、波兰、葡萄牙、泰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2名;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2名,新西兰派1名;其他国家各派1名。更主要的是,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强权政治行事。和会规定,整个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会议和全体会议三种形式。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专门会议由有关国家代表和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