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在美国陆军引以自豪的全部历史中,这可能是最不光彩的一页。”
盟军在突尼斯的虚惊过去了,北非德意军队穷途末路,必死无疑。
但大西洋的万里洋面上,此时此刻却险象丛生,一场关系到盟军生死存亡的反潜战——大西洋海战,达到了高潮。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烟波浩淼的大西洋成为欧洲、美洲新纪元的摇篮,孕育出以海洋为基础的大英帝国和迅速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
大西洋给两岸的两个英语国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联系新旧大陆的生命线。
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英国历届政府耗费巨资,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不惜以战争来维护海上霸主的地位。
靠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大炮巨舰,幼年的美国躲过了欧洲列强的侵扰,发展成一个面向两洋、生机勃勃的庞然大物。
大西洋是英国的生命之源,是美国在欧洲发挥威力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成为两国的欧洲敌国——德国的攻击目标。
德国是大陆国家,直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才着手建设远洋公海舰队,企图有朝一日与英国海军一决雌雄,把德意志帝国扩展到全世界。
结果引发了英德海军的竞争,成为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水面舰只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在数次海战中给英国海军造成很大伤亡,但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德国海军龟缩在港口,只能派军舰到海上游击,袭击协约国的商船,但效果不佳。
然而潜艇的发明,给德国海军注入了生机。
战前无人一顾的潜艇在二次大战中大显神威,一艘德国潜艇竟在半小时内连续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
一筹莫展的德国海军如见到救命稻草,抓住潜艇这个新型武器,在大西洋发起“无限制潜艇战”,想截断英国与外界的联系。
德国潜艇频频得手,却惹火了奉行公海自由航行原则的美国,把美国拖入对德作战的行列。
英国一度被潜艇弄得焦头烂额,后来发明了对付潜艇的办法——护航制度。
英国人将商船编成船队,小的有数艘,大的有数十艘,用军舰护航。
此时的潜艇航速低,水下航行距离短,因此无法对付护航队。
英国人制服了潜艇。
但英国人没有掉以轻心,积极研制反潜武器,其成果是超声波水下探测仪——声纳。
英国自恃有了护航制度和声纳,潜艇今后已无用武之地,在1935年同意德国可以拥有潜艇(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艇)。
同时把自己有限的资金都用于修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只,而不注意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艇。
德国海军也持同样观点。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觉得潜艇无用,在希特勒上台后,把大部分资金用于修造战列舰等大型水面舰只,偷偷建造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
因此在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国只有57艘潜艇,其中适于大西洋作战的远程潜艇仅2l艘。
在一片潜艇无用的议论声中,只有一个人坚信潜艇是能制服英国人的惟一武器,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希特勒继承人的德国海军总司令的卡尔·邓尼茨。
卡尔·邓尼茨中等身材,结实、匀称,金发碧眼,是戈培尔笔下典型的日耳曼人。
他在1943年1月以前是德国潜艇部队司令,但却是在水面舰艇上开始其海军生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邓尼茨在黑海的一艘德国巡洋舰上服役,后来被调到潜艇上任艇长。
1918年10月,邓尼茨的潜艇在马耳他附近袭击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时被击沉。
他最后一个离开即将沉没的潜艇,很快就被英国军舰救起,送到战俘营。
一个月后,战争就结束了。
德国海军基本被战胜国遣散,但邓尼茨没有走。
他在苦思冥想德国战败的原因,琢磨有何办法能制服英国。
时间一年年过去了,邓尼茨的职务也慢慢提升,当上了轻巡洋舰舰长,指挥军舰做环球航行。
邓尼茨对付英国的办法也慢慢形成体系了。
邓尼茨认为:只要德国想恢复其战前的地位,就必定与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发生冲突。
英国是以海洋为生存基础的岛国,资源匮乏。
德国陆军对付这样的国家无能为力。
要制服英国只能靠海军。
但德国海军水面舰只即使实力与英国海军相等,在作战中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其原因是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
英国是岛国,良港遍及全国,能直接通往大洋,全球各地都有英国海军基地,而德国只有从北海驶入大西洋。
若想切断大西洋交通线,扼杀英国,德国海军必须冲破北海和设得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封锁线。
7。大西洋海战(7)7。大西洋海战(7)
在交战中,英国海军可以集中兵力,形成优势,英受伤舰只可以直接驶回基地修理;德国海军却得孤军奋战,并带着受伤舰只重新冲破封锁线返回基地。
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不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德国海军的方向应是潜艇。
潜艇可以悄悄穿过北海进入大西洋。
由于潜艇航速低,不宜攻击速度快的军舰,其目标应是速度慢的商船。
要集中兵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沉最大限度的商船,造成英国商船短缺,中断航运,无法运进粮食和原料,最后被迫屈服。
要击沉商船并保存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付护航船队和声纳。
邓尼茨从切身的经验中体会到,单艇水面攻击危险极大,效果甚低;水下攻击不但效果差,还易被声纳探测到,而遭深水炸弹的攻击。
多艘攻击则有一系列通信和指挥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1935年,邓尼茨带着这些问题走马上任,出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
邓尼茨一上任就亲自随潜艇出航,组织演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发现声纳不能对付水面航行的潜艇。
潜艇的侧影小,夜间在水面行驶时难于用肉眼发现。
同时水面航行的潜艇可以进行潜艇之间、艇陆之间的无线电联系。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邓尼茨终于探索出对付护航船队和声纳的办法:一艘潜艇白天在水下或水面跟踪船队,夜间发起多艇水面高速鱼雷攻击,尔后快速撤离。
这种多艇水面进攻战术被称做“狼群”战术。
邓尼茨的潜艇部队把“狼群”战术练得炉火纯青。
邓尼茨见“狼群”战术已有眉目,就上书海军司令雷德尔和希特勒,要求重点建造潜艇,但被拒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水面舰只、潜艇就在公海上袭击商船。
德国潜艇首开纪录,击沉“雅典娜”号邮轮,拉开大西洋战役的帷幕。
不久,邓尼茨战前对德国大型水面舰只的预言就被证实。
德国水面舰只根本无力击败英国海军,对商船的袭击也得不偿失。
1939年12月,在南大西洋、印度洋袭扰并击沉多艘商船的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号,被3艘英国巡洋舰发现。
英舰不畏强敌,在南美乌拉圭拉普拉塔河河口外,与德舰展开激战。
“斯佩伯爵”号的排水量超过3艘英舰的总和,火炮口径也很大,把3艘英舰打得千疮百孔,大火熊熊,但自己也弹痕累累,退到乌拉圭领海避难。
大西洋上的英舰闻讯赶来。
“斯佩伯爵”号舰长格兰斯道夫眼见无法逃脱,下令炸沉军舰,后来自己也开枪自杀。
雷德尔秘密建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排水量达4万多吨,装有口径15英寸的巨炮8门。
1941年5月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京特·吕特延海军上将的指挥下,溜出波罗的海,先到了被德军占领的挪威。
然后沿挪威海岸北上,再向东从冰岛以北折向南,进入格林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准备继续南下,在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好好捞一把。
英国情报部门早就密切注视着这艘巨舰。
“俾斯麦”号刚一出航,就被发现。
英国海军急令“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还在试航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北上迎战。
5月23日清晨,英德四舰在冰冷的丹麦海峡南端相遇,在相距不到10英里的距离上开始互相射击。
“俾斯麦”号的第二次齐射正中“胡德”号左舷中部,一枚1吨重的穿甲弹撕裂了“胡德”号的装甲,钻入尾炮塔弹药仓。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48万吨重的“胡德”号被炸成两截,炮塔也飞上了天,不到一分钟就沉入冰海之中,1419名船员仅3人生还。
“威尔士亲王”号也中数弹,只得施放烟幕逃走。
“俾斯麦”号大获全胜,但也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几发炮弹。
其中一发打漏了油槽。
吕特延海军上将不顾自己已被发现,继续向南航行,还想捞一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震惊了英国朝野。
英国所有的战列舰、航空母舰都向“俾斯麦”号围去。
5月26日晚,一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鱼雷飞机发现了这艘巨舰,投下鱼雷。
其中一枚击中尾舵车区。
“俾斯麦”号的舵被卡住,无法转动,军舰只能在海上打转。
第二天,英国战列舰“纳尔逊”号赶来,巨炮发出怒吼,把“俾斯麦”号打成一堆废铁,最后用鱼雷把它和吕特延海军上将一起送进了海底。
“俾斯麦”号沉没后,德国的大型水面舰只就偃旗息鼓,畏战不出。
“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躲在挪威的峡湾里,主炮一弹未放,最后被英国飞机炸沉。
德国的水面袭击舰只计划彻底失败了,而邓尼茨的“狼”们却频频得手。
战争刚爆发,德国潜艇就在北海把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送到了海底。
1939年秋天,U—47潜艇在艇长普莱恩的指挥下,竟溜进英国海军本土舰队锚地斯帕卡湾,向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发射了两次鱼雷齐射。
7。大西洋海战(8)7。大西洋海战(8)
英舰发生大爆炸,沉没了。
邓尼茨没有留恋于攻击英国军舰,而把所有能远航的潜艇都派到大西洋,袭击商船。
可惜邓尼茨的潜艇太少,还不能把“狼”变成“狼群”。
1940年夏天,法国和挪威落入德国之手。
邓尼茨急不可待,把所有潜艇转移到法国和挪威港口;把那些续航能力相近的潜艇也派到大西洋。
英国人开始尝到护航舰只不足的恶果了。
丘吉尔急忙请求罗斯福把50艘美国退役驱逐舰送给英国,英国把在大西洋上的八个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以暂时度过难关。
罗斯福总统深知英国的难处;不仅送给英国驱逐舰,还在1941年4月下令尚处于中立的美国为西经25°的船只护航。
希特勒担心美国会参战,严令禁止德国潜艇首先向美国军舰开火。
美国参战之后,邓尼茨就把所有能动用的潜艇都派到美国东海岸。
刚参战的美国人不知何为战争,没有护航制度。
船只开着灯,大摇大摆地穿梭往来。
英34万吨战列舰“纳尔逊”号在地中海航行,该舰后来在击沉俾斯麦号舰的海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岸上灯火辉煌,车水马龙。
德国潜艇如狼入羊群,大开杀戒。
因为目标太多,德国潜艇只挑大船用鱼雷打。
入夜后浮上水面,用火炮把一艘艘满载汽油、柴油开往英国的油船打成火炬。
有些德国潜艇的官兵还爬上甲板,欣赏岸上传来的爵士乐。
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得意洋洋地宣称:“日耳曼英雄主义甚至征服了最辽阔的海洋!”卡尔·邓尼茨喜悦地向雷德尔报告说:“我们的潜艇在离美国海岸很近的地方行动。
游泳的人以及整个海滨城市,都目睹了这场战争活剧。
这场活剧的高潮,就是燃烧的轮船那一道道红色光轮。”
望着海岸边熊熊燃烧的油船,一阵阵的爆炸声和天亮后冲到海滩上的水手尸体、船只残骸,美国人目瞪口呆,明白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
于是请英国帮忙,在美国东海岸实施灯火管制,实行护航制度。
邓尼茨见美国东海岸有了护航制度,就把潜艇派到还没有护航制度的加勒比海。
这里是委内瑞拉油田到美国的黄金水道,油船往来如梭。
德国潜艇很快就把加勒比海变成“潜艇乐园”。
等美国在这里也建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