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最后德军顶不住了。
2月19日破晓,眼窝深陷的盟军士兵眺望工事外躺满尸体的战场,简直不敢相信:德军正在远处的硝烟中遁去。
盟军士兵们不知道,这一天一夜的拼死战斗,自己最终嬴得安齐奥战役的胜利。
德军已用尽了最后一批预备队,官兵们已拿出了全部勇气和本领。
在这一天,德军伤亡了3500人。
凯塞林知道无法把盟军赶下海,说服了希特勒同意让德军转攻为守。
盟军这边,在安齐奥血战的同时,盟军3次强攻卡西诺峰。
骁勇善战的廓尔喀兵曾一度冲到修道院院墙,但被同样勇猛的德国伞兵击退。
亚历山大将军认为德国兵把修道院变成了工事,遂下令将其炸毁。
2月15日,142架B—17“空中堡垒”式重型轰炸机向这座几经战火、有近千年历史的修道院,投下350吨高爆炸弹和燃烧弹。
卡西诺修道院在弹雨中消失了,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
修道院虽被炸毁,盟军却未能占领卡西诺峰。
亚历山大只得暂停进攻。
1944年5月10日23时,亚历山大将军下令再次发起冲击。
担任攻克卡西诺峰的是波兰将军安德森指挥的波兰军。
波兰军英勇无畏,一次次向山顶冲击;一批被扫倒,另一批又冲上去……
但还是被击退了。
波军进攻失利,法国将军指挥的法国远征军却在左翼占领了毛奥峰,打通了7号公路,并迂回到卡西诺峰后面的6号公路。
德军扼守了7个月的古斯塔夫防线被突破了。
凯塞林急忙从安齐奥调来一个装甲师想堵住缺口,但太晚了。
而这次调兵又给安齐奥的盟军提供了机会。
5月22日夜,盟军安齐奥滩头的500多门大炮发出怒吼。
天明时分,60架盟军轻型轰炸机又向德军投下炸弹。
盟军坦克和步兵接着发起冲击。
这次进攻是克拉克和亚历山大两人协商好的。
亚历山大希望克拉克在安齐奥滩头的美军突破德军防御后,占领阿尔班山,继续向前推进到瓦尔蒙托内,切断6号公路,堵住卡西诺正面德国2个军的后路。
之后与正面盟军配合,全歼驻意大利德军主力。
但克拉克将军却另有打算。
他想自己第一个进入罗马,以罗马的解放者载入史册。
经过四天苦战,安齐奥滩头的美第2军在新任军长特拉斯科特将军的率领下,突破了德军防御,踏上7号公路,与顺7号公路打来的英军会师,凯塞林的第10集团军马上就要成为盟军的瓮中之鳖。
就在这时,克拉克将军命令美第2军军长特拉斯科特将军把美第3师留在瓦尔蒙托内,封锁6号公路。
其余的主力部队向左转,沿7号公路进攻罗马。
特拉斯科特将军大吃一惊,亚历山大将军更是吃惊,要求丘吉尔首相亲自干涉。
但克拉克将军不管不顾,继续命令美军主力冲向罗马。
留下进攻瓦尔蒙托内的美第3师奋力冲向目标,但力量太弱,被德军挡住。
待美军终于占领瓦尔蒙托内时,德国第10集团军已经溜走了。
6月4日,克拉克将军率美军最先进入罗马,受到罗马居民狂热的欢迎;其热烈程度,足以同古罗马英雄凯旋相媲美。
但亚历山大将军却没有原谅克拉克将军。
战争结束很多年后,亚历山大将军还这样评论:“我一直向克拉克将军保证,一定让他的部队进占罗马;我只能这样认为,他的决定与其说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受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所支配。”
由于克拉克将军放跑了凯塞林元帅的德国第10集团军,德军虽损失惨重,但建制完整,慢慢恢复了元气,抵抗力逐渐加强。
盟军此时已大举在法国北部登陆,不断把本来就兵力不足的驻意盟军调往法国,其中有在卡西诺立下奇功的法国远征军。
9。血浸意大利(6)9。血浸意大利(6)
驻意盟军直至1945年4月29日才最后击败德军。
这一天,驻意德军总司令维廷霍夫将军签署了投降书。
5月2日正午12时,意大利境内的敌对行动停止。
这场从开始到结束直至现在都有争议的意大利境内的军事行动停止了。
盟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共伤亡320995人;轴心国是658339人。
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富勒将军评论这次意大利战役:“……是一场作战手段不够、没有战略目的,也没有政治基础的战役。
意大利战争变得没有意义。”
除了这场让军事评论家、军事历史学家议论纷纷的意大利战役外,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进行了一场同样引起各种议论的战役——对德国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
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锋芒。
德国人用飞机空袭伦敦,英国人也轰炸德国西部城市,以示报复。
战争结束后,一位名为杜黑的意大利将军著书立说,认为今后的战争靠空军轰炸机的轰炸就可以打赢。
这种理论被称为“空军制胜论”或“杜黑学派”。
杜黑的“空军制胜论”颇受岛国英国的推崇,也受到德国、苏联的注意。
英国在1918年建立了独立的空军,致力建设一个以远程轰炸机为主的空军。
1935年3月,纳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开展示了隐蔽多年的德国空军。
德国空军最初也受杜黑理论的影响,重点发展远程轰炸机。
但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却使德国人改变了看法。
德国人在实战中发现,空军直接支援地面部队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而轰炸城市、工业中心却效果甚微。
德国研制出一系列支援地面部队的双引擎和单引擎轰炸机,其中最著名的是Ju—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这种飞机造型独特,有一对海鸥状的机翼,最高时速为255英里,有三挺机枪,能挂1000至3500公斤的炸弹。
俯冲投弹时发出一种凄厉刺耳的呼啸,令人魂飞魄散。
二战初期,靠着装备这种飞机的德国空军的支援,德国军队所向披靡,打垮了波兰、法国和低地(即荷比卢)国家,“斯图卡”式轰炸机也出尽了风头。
英国空军没有受德国人的影响,继续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二战爆发后,英国空军的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的护航下,企图在白昼轰炸德国的军事目标,以把平民伤亡降至最低程度。
没有护航的英国轰炸机遭到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的拦截,损失率高达50%。
英国人被迫放弃白天精确轰炸的方法,改为夜间向德国城市投掷装满传单的宣传弹。
不久德军就大举入侵西欧。
5月14日,100架德国He—111型轰炸机向荷兰鹿特丹闹市区投下97吨高爆炸弹,炸死814名平民(当时盟国宣传说有25万至3万人被炸死)。
此后,英国空军开始轰炸德国城市。
1940年夏,不列颠之战爆发了。
8月23日,德国轰炸机轰炸伦敦海军船坞,结果误炸了伦敦市区。
丘吉尔大怒,下令空袭柏林。
8月25日夜,81架英国皇家空军的“威灵顿”式双引擎轰炸机空袭柏林。
希特勒怒不可遏,下令把伦敦从地图上抹掉。
从此对战略轰炸所有道德上的约束都没有了。
德国空军猛炸英国城市,伦敦陷入浓烟烈火之中,考文垂市被夷为平地。
孤军奋战的英国只有轰炸机可以打击德国。
最初英国人企图轰炸德国的工业目标,但不久发现,轰炸精度极低。
1941年8月,英国夜袭鲁尔工业区后发现,只有1/10的轰炸机到达距目标5英里(约8公里)的范围内。
夜袭惟一能达到的目标,是摧毁整个德国城市。
新任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中将就是这种政策的鼓吹者。
哈里斯中将生于1892年,身体微胖,满头白发,留着一撮小胡子,说话铿锵有力,颇能鼓舞人心。
他生于英国,长在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皇家空军的前身——皇家飞行队的一员。
从西线的胶着战中他得出结论:轰炸机是攻击敌人、瓦解士气、迅速结束战争,避免屠杀的最佳武器。
抱着这种信念,哈里斯将军于1942年2月出任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
哈里斯见轰炸机难以炸中点状工业或军事目标,就下令以德国城市的居民区作为首要轰炸目标,以制造恐怖,动摇德国人的士气。
从此,英国轰炸机每天夜幕降临后就从英国起飞,飞过北海,轰炸德国城市。
1942年3月,英国飞机把波罗的海岸边古老的德国城市吕贝克化为灰烬。
4月又四次夜袭罗斯托克。
5月,哈里斯搞了一个“千机大轰炸”,出动所有轰炸机,其中包括二线飞机和训练用的飞机,空袭科隆。
哈里斯由此获得“屠夫”的外号。
美国参战后,美国第8航空队进驻英国。
美国人对英国人的恐怖轰炸颇有微词,认为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实际效果上考虑,都应该放弃夜间恐怖轰炸,恢复白天精确轰炸。
9。血浸意大利(7)9。血浸意大利(7)
哈里斯等英国空军将领反驳说,盟军战斗机无法为轰炸机提供全程护航,轰炸机在白昼会遭到德国战斗机毁灭性打击。
美国人不以为然,相信自己以密集队型飞行的B—17空中堡垒式轰炸机能够打退战斗机的攻击。
美国人同英国人一样,也坚信战略轰炸的作用,在1943年试飞了第一架四引擎B—17轰炸机。
B—17轰炸机结构坚固,防御火力极强,装有13挺05吋航空机枪,有乘员10人,最高航速为287公里/小时,载弹近4吨。
美国人对B—17轰炸机非常自信。
由于两国空军各持己见,最后决定各行其是:英国轰炸机部队继续进行“恐怖轰炸”;美国轰炸机进行昼间精确轰炸。
面对英国空军越来越猛的夜间恐怖轰炸,德国空军建立了一个对付轰炸机的防空体系。
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司令约瑟夫·卡尔霍伯尔将军建立了一条雷达警戒线,从丹麦开始,穿过德国北部、荷兰、比利时、法国东部,直至瑞士边界。
每隔20英里建立一座雷达站。
雷达站一发现英国轰炸机群,立刻将轰炸机群的方位、航向、航速不断报告给夜间战斗机部队和高射炮部队。
夜间战斗机部队指挥部根据这些数据,将夜间战斗机引导到轰炸机附近,直到飞行员看到轰炸机发动机排气管的火焰为止。
直到炮弹在机舱内爆炸,英国人才发现德国人来了。
突破战斗机的拦截后,英国轰炸机在目标上空又要受到由雷达瞄准的高炮的射击。
英国轰炸机的损失率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上升,到1943年7月初达5%,并迅速直线上升。
在德国人研制出这个夜间防空体系时,英国人也研制出一系列新装备。
第一种是“兰开斯特”式四引擎重型轰炸机。
这种轰炸机装有8至10挺0303吋机枪,乘员7人,最大载弹量达8吨,最大航速为275英里/小时。
第二种是代号为H2S的厘米波导航雷达。
用这种雷达可准确到达德国城市上空。
第三种是名为“窗户”的金属箔雷达干扰器。
英国人从1942年开始使用前二种,直到1943年7月25日才使用第三种。
1943年7月24日21时55分,首批“开路者”蚊式高速轰炸机从剑桥附近欧金顿机场起飞,爬上漆黑的夜空,飞向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
之后,每隔半分钟,英国南部各机场就有一架轰炸机起飞。
轰炸机最初像蜜蜂一样乱哄哄地拚命往高飞,慢慢汇集在一起。
午夜时,791架轰炸机——其中347架“兰开斯特”式、246架“哈里法克斯”式、126架“斯特林”式和73架“威灵顿”式——在北海上空编成宽20英里、长200英里的队形,以225英里/小时或每分钟375英里的速度,向汉堡飞去。
飞行员们对汉堡不陌生,提起这个名字就有恐怖之感。
自战争爆发以来,英国飞行员已97次光顾汉堡,但每次都受到德国夜间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痛击。
汉堡是德国最大的港口,防空火力强大,有52个重型高炮连、22个探照灯连,周围有6个夜间战斗机机场。
英国飞行员每次光顾汉堡,都损失惨重。
最令飞行员胆颤的是德国夜间战斗机。
德国战斗机在夜空中有地面雷达的引导,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飞到距轰炸机机尾50码的地方,把轰炸机打得凌空爆炸。
英国庞大的机群还未到海岸,就被在比利时奥斯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