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英国庞大的机群还未到海岸,就被在比利时奥斯坦德附近的德国雷达发现。
雷达从屏幕上发现80架飞机正在23万英尺的高度向德国的赫尔果兰岛飞去。
几分钟后,德国西部、荷兰、丹麦境内的德国战斗机开始起飞。
零时40分,德国雷达兵发现荧光屏上的百余架飞机越变越多,几百架、几千架,最后变成11万多架。
没有人相信这个数字,但人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英国轰炸机在10分钟前投下了第一个“窗户”铝箔雷达干扰器。
这种干扰器是一捆捆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铝箔。
每捆有2000个这样的铝箔。
铝箔在高空散开,可在空中飘留15至20分钟,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示出轰炸机那样的亮点。
德国所有的雷达站里一片混乱,地面控制站无法指挥、引导战斗机。
天上的战斗机无所适从,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咒骂地面的控制人员。
就在德国人乱作一团的时候,英国第一批轰炸机在1时03分飞临汉堡。
德国高射炮手只听见飞机马达轰鸣,却不知英国人在何处。
探照灯光柱盲目地在夜空中扫来扫去,高射炮手们胡乱射击。
英国飞行员没料到“窗户”如此有效,未受到任何拦截,就飞到汉堡。
“开路者”蚊式轰炸机用H2S雷达发现目标,投下了桔黄色目标指示弹。
一道烈焰冲天而起,其他轰炸机对准烈焰投下了炸弹,有的是高爆炸弹,重达8000磅,有的是1000磅的燃烧弹,更多的是仅4磅重的燃烧弹。
汉堡城里大火熊熊,照亮了方圆数十英里的夜空。
英国飞机把汉堡变成了火场,自己只损失了12架,占总数的15%,大大低于原来的6%,其代价只是40吨铝箔。
9。血浸意大利(8)9。血浸意大利(8)
“窗户”大获成功。
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将军大喜,决定再接再励,连续作战,再次轰炸汉堡。
哈里斯将军认为,要彻底摧毁汉堡至少得投下1万砘炸弹。
为了取得最大轰炸效果,哈里斯将军决定在7月28日凌晨再次派出722架轰炸机空袭汉堡。
这天零时57分,英国轰炸机向汉堡投下了第一批炸弹和燃烧弹。
随着一阵阵的爆炸声,数千枚燃烧弹在汉堡城里燃起大火。
汉堡地区在这年夏天一直干旱少雨,7月的降雨量仅17吋。
7月27日的气温又特别高,炽热的太阳把汉堡古老的木顶建筑晒得如同一捆捆干柴,在燃烧弹的攻击下,立刻腾起大火。
汉堡的消防系统和民防系统在7月25日的空袭中已遭严重破坏。
消防队的指挥部和消防管道均被炸断,没有水的消防队员们望着越烧越旺的大火,束手无策。
火越烧越大,处处火焰迅速连结在一起,火舌吞噬着周围的建筑物和一切能烧得着的东西。
十几分钟后,几千米高空中的英国飞行员发现汉堡已陷入火海之中。
大火烤热了四周的空气。
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
周围的空气立刻流向大火。
大火一得到新鲜空气,烧得更旺、更快。
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燃烧速度和空气流速越来越快,大火成了一个吸尽周围空气的无底洞。
35英里长、25英里宽的大火球翻滚着、旋转着,温度升到摄氏1000°。
周围的空气跟着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卷起时速达每小时150英里的狂风,形成咆啸的“火暴”。
“火暴”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躲在防空洞、地窖里的汉堡市民们窒息难忍,跑出藏身之地,都被眼前翻腾的怪兽吓呆了,未待拔腿逃命就被大火吞没……
有些没跑几步,又被炽热的狂风拖进火球。
在地下室、水池、池塘边想躲避烈焰烘烤的人们,因缺氧纷纷倒地,无声无息地死去。
幸存者犹如受惊的野兔,吓得魂不附体,拚命往外逃。
汉堡市民防部队司令科尔少将这样谈及7月25日的大火:火暴地区的恐怖景象是笔墨所无法描绘的。
狂风把孩子们从父母手中拖走,推到大火之中。
那些以为自己逃离险境的人们,又无法忍受酷热的折磨,纷纷倒地而亡。
难民们踏着死者和濒死者的身体,夺路而逃。
救援队员由于自身难保,只得丢弃病人和伤员……
第二天清晨,汉堡市市长呼吁所有能走的市民离开汉堡。
100万汉堡市民已被一夜大火和轰炸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涌向城外,投亲奔友,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将军并未因此而放过这座可怜的城市,又在7月30日晚和8月2日晚派飞机轰炸了汉堡。
昔日繁华的汉堡,只剩下残壁断垣,在一星期内竟有5万居民成为冤魂,几乎达到了英国截至此时死于德国空袭的平民总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由于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所有城市都成了盟军飞机的轰炸目标,无辜的平民成为纳粹主义的牺牲品。
汉堡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其他德国城市。
把希特勒推上总理宝座、狂热支持希特勒的德国人,现在已被紧紧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
面对自己的城市被炸,几十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被付之一炬,只能听之任之。
不过大部分人还对战争的结局充满信心。
他们以为:德国的城市虽然被炸,但只是略伤皮肤,德国军队还牢牢地控制着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大西洋的欧洲大陆,是欧洲大陆无可争议的主人。
他们相信希特勒的“军事天才”,相信德国军队的能力。
他们知道德国海军不是英国美国海军的对手,但认为德国陆军仍是陆战之王,必定能把想在欧洲大陆登陆的盟军打得落花流水,使之再也不敢指染欧洲大陆。
1942年8月的第厄普之战不就是例证吗?
希特勒、戈培尔这些战争贩子和为纳粹效尽犬马之力的德国将领们知道,盟军已在英国集合了百万大军,正厉兵秣马,欲踏平英吉利海峡的恶浪,重返欧洲大陆。
几年来,纳粹头目们一直在调集物资,强拉民夫,在荷兰、比利时、法国海岸挖壕筑垒,密布地雷,苦心建造“大西洋壁垒”,准备让盟军撞得头破血流,尸横海滩。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盟军上下并未被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所吓倒,正在精心策划,准备强行登上欧洲大陆。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1)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1)
1943年是世界战争大转折的一年。
1942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都先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不断高涨。
到1943年4月时,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美、英、苏军队人数和技术兵器的数量,都已超过轴心国德、意、日,在力量对比上同盟国越来越占优势。
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个战场上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变。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7、8月间又在库尔斯克遭到重大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上,5月间美英法军队解放了突尼斯,肃清了北非残敌;7月在西西里登陆,月底墨索里尼垮台。
9月3日同盟国和意大利秘密签订停战协定,同日,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同年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国宣战。
德国事实上已处于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
在太平洋战场上,以麦克阿瑟将军为司令的西南太平洋盟军早已开始有限反攻,控制了所罗门群岛大部。
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1月底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从中太平洋发动主要攻势。
总之,在各个战场上,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同盟国手中,德、日法西斯已处于退却、挨打的被动境地。
如何利用战局的胜利转折,进—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并为战后的和平和安全做出安排,便成了同盟国的主要任务,为此,同盟国首脑必须进行会商。
1943年8月19日,正在魁北克开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致函苏联政府首脑斯大林。
信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的决定性关头,现在正是进行会晤的最适当的良机。”
他俩还提议阿拉斯加、巴士拉、巴格达、安卡拉等地,作为供斯大林选择的开会地点。
斯大林也希望与罗、丘会晤。
但与美、英政府首脑不同,他不但是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而且直接指挥三军,全军的重大军事战略和战役决策最后都由他拍板,而此时苏军正在痛击德寇,斯大林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莫斯科。
所以,为了与罗、丘会晤,斯大林建议,会议地点最远不能超过伊朗首都德黑兰。
同时,苏联政府建议,事先应确定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并商定必须通过的各项议题的草案。
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苏三国政府商定先举行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美英苏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皮里多诺夫卡宫举行。
这是旧沙皇时代的宫殿,大理石铺地,室内装饰金碧辉煌。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新任驻苏大使艾·哈里曼和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约·迪恩少将;英国代表是外相安·艾登,副外相助理威·斯特朗和国防部参谋长黑·伊斯梅将军,苏联代表是外交人民委员维·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克·伏罗希洛夫,副外交人民委员安·维辛斯基、马·李维诺夫。
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
俄国人所关心的是1944年春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我的目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以建立一个机构,盟国可以在这个机构中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
所有这些主要目的都一一得到实现。”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缩短战争时间的措施,即主要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苏联对这个问题已提出两年多了,并且一再希望英美尽早实施。
在这次会议上,苏联代表建议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莫洛托夫正式提出:1943年6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曾向斯大林声明,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春天在法国北部登陆,这个声明是否仍然有效?
对此,赫尔和艾登回答说,在8月底结束的魁北克会议上,美英首脑又重新确认了这个决定,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但盟军进攻法国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西北欧的德国空军力量大量缩减;二是在发动进攻时德国不可能从其他战场调遣大量兵力到法国。
其实,对美国来说,1944年春天进军西欧已势在必行了。
因为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的失败已很明显,苏军正西进,势将席卷整个欧洲。
所以在魁北克会议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长杜诺万曾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一份备忘录,建议美英军队在西欧大举进攻。
这样既能打败德国,又能同俄国达成协议,对西方和俄国都有利。
罗斯福正是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献策,在魁北克会议上劝说丘吉尔等再次确认1944年春天进攻法国的决定,准备实施“霸王战役”,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莫斯科外长会议期间,丘吉尔曾致电艾登和伊斯梅将军,通知他们进攻欧洲将要延期。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2)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2)
所以,后来在外长会议公报中只是写道,“对于为缩短对德国及其欧洲卫星国战争所应采取的措施方面,曾有率直的和详尽的讨论。
讨论了具体的军事作战计划,关于此项作战计划,已经做出决定,并已着手准备……”
第二项议程是苏美英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本来是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结果却发表了四国宣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简言之,这是中国人民六年抗战的收获,同时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结晶,尤其是赫尔的杰作。
到1943年时,中国人民已进行了6年的抗日战争。
旧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45亿人民坚持抗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