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没有人敢想像,如果“霸王”计划失败,英国公众能否再忍受战争的煎熬。
人们也不敢想像,失败会在美国公众中引起何种反响,会在苏联引起何种后果……
这些没有发生的情况正是希特勒所盼望的。
这位进行种族清洗,疯狂屠杀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纳粹元凶,从心眼儿里没把美国当回事儿,认为美国人是群杂种,没有军事传统和经验。
德国战时经济部长斯佩尔供认:“希特勒总是说,美国人不能吃苦耐劳,不是欧洲人认为的那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族。
在战场上,他们肯定是些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可希特勒很敬重英国军人,非常尊重这个奇怪、坚韧的岛民。
他知道英国人决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要在欧洲大陆大规模登陆。
毫无疑问,这将是决定性的一仗。
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2)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2)
1944年3月20日,希特勒对西线德军将领发出动员令,说:“英美对西线的进攻即将到来……
敌人一旦被打败,就决不会企图再发动第二次进攻。
姑且不说他们遭受的重大损失,要组织另一次进攻起码也得几个月的时间。
进攻失败对英美部队的士气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譬如,罗斯福将因进攻失败而不能蝉联美国下届总统。
要是运气好,他会死在某个地方的监狱里!从另一方面看,英国人很快就会产生厌战情绪。
而丘吉尔已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老头儿,影响已江河日下,没有能力组织新的进攻了。”
希特勒接着又道:“我们目前在西线被拴住的59个师对东线是生死攸关的。
一旦我们在西线获胜,就能把这些部队抽调到东线,彻底改变那里的局势。
因此,这次战争的结果取决于西线每个人的战斗。
这里的战斗关系到第三帝国的命运!”希特勒想用挫败盟军登陆来扭转德军一年来的颓势,然后集中兵力打败苏联,取得战争胜利。
英美两国领导人和将领们知道,这将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决定性大战。
盟军为了迎接这次历史上空前复杂、空前宏大的两栖作战,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秘密成立了由英国陆军中将摩根领导的“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参谋部”(英文缩写译音为“考萨克”),负责拟定“霸王”作战计划。
“考萨克”认为,作战计划的首要任务是选定登陆地域,而这些地域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在以英国为基地的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2航渡距离应尽量短;3附近有大港。
这样登陆地域缩小到从荷兰到法国瑟堡之间48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
经反复比较,选出两个地带:一是从法国敦刻尔克到索姆河之间的加来地区;二是奥恩河畔的卡昂到科汤坦半岛底部的诺曼底地区。
“考萨克”对加来和诺曼底地区进行了分析比较。
发现加来地区最大的优点是距离英国近,最近的距离仅33公里,也是通往德国心脏的捷径。
其缺点是德军也知道加来的战略地位,有重兵把守,且附近无大港。
诺曼底距英国较远,也无大港,但离良港瑟堡很近,德军兵力也相对薄弱。
“考萨克”选择了后者。
但无论是在加来还是在诺曼底登陆,盟军都必须解决登陆作战上棘手的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港口问题。
根据1942年第厄普袭击战的经验,登陆部队无法夺占完整的港口。
而在海滩登陆,即使有登陆舰艇也无法解决对庞大军队的供应问题。
1942年,英女王维多利亚的曾外孙蒙巴顿海军上将就这个难题出了一个主意。
他说:“如果没有可用的港口,我们可以制造配件,再把它们拖去装配成港。”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闻者哄堂大笑,大加嘲讽。
但两年后,英国人真的造出了两个名为“桑树”的人造港。
人造港的主要部件是146个巨大的混凝土沉箱。
每个沉箱根据海水深度而大小不一,长度都是61米。
最小的排水量为1772吨,最大的为6044吨。
这些沉箱先在英国造成,之后用拖轮拖到诺曼底的指定地点,注水后沉入海底,构成长达9000米防波堤。
防波堤内有数个码头,可以卸下各种物资。
英国用了15万人、4个多月的时间建成了两个人造码头。
“考萨克”第二个难题,是如何防止在登陆初始就遭德国装甲师的全力反击而被赶下大海。
还要防止德军迅速调兵,驰援诺曼底,像铁桶一样把盟军封锁在狭窄的滩头阵地,出现加利波里式的僵局,造成整个战役失利,导致“霸王”计划破产。
这是比港口问题更困难、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英吉利海峡适于登陆的季节、潮汐、海滩只有那几个,德国人和英国人一样清楚。
美国军队在源源不断开入英国,屯兵数百万,港口挤满登陆舰艇,机场挤满飞机。
这些情况显然无法瞒过德国人。
德国驻法国、比利时、荷兰的59个师,就是专门针对盟军登陆的。
一旦需要,德国人还可以把在挪威、丹麦、巴尔干地区的军队调到法国封锁盟军登陆场。
如果德国人能及时而正确地判断出盟军的主攻方向并迅速调兵,第二个加利波里就不可避免了。
季节、潮汐、登陆地点似乎都在德国的意料之中,像一个死结,紧紧缠着盟军计划制定人员和“考萨克”。
为了解开这个结,英国人使出几百年修炼出的看家本领——欺骗。
负责欺骗的人有专门从事欺骗的机构——伦敦监督处(处长比万)、盟军最高司令部负责欺骗的“特殊手段委员会”(主任怀尔德上校)。
比万是欺骗计划的总设计师。
此次欺骗是战略欺骗,其范围之大、构思之巧妙和复杂、难度之高,令人咋舌,使在西西里的欺骗伎俩黯然失色。
比万的战略欺骗总计划的代号是“卫士”,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多种计谋,继续诱使希特勒把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把在诺曼底的德军减少到最低程度,无力挫败盟军登陆。
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3)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3)
第二是通过干扰、迷惑等手段,迟滞德军对诺曼底盟军行动做出反应。
这个“卫士”计划要求制定一项非常接近实战的作战计划,让希特勒觉得可信,对盟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个假作战方案不能直接送给德国人,而要在远离诺曼底的地方;以间接的方式,让德国费很大的劲儿才偷得一丁半点,使德国人根据这零星的情报,反复分析、核实、推演,得出符合英国人要求的错误结论,弄错盟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
比万和他领导的英国伦敦监督处从六个方面干扰希特勒的思路,准备让希特勒得出这样的印象:1盟军自信用日益猛烈的战略轰炸就可以迫使德国投降。
由于飞机被优先用于战略轰炸,盟国没有在英国集结起足够的地面部队,无法在1944年7月前在西欧登陆。
2盟军尽管还无力在1944年春在法国登陆,但如果德国从法国抽调部队,盟军完全可以加以利用。
3英美苏三国将在1944年联合进攻挪威,以迫使中立国瑞典对德宣战。
瑞典同意后,盟国就准备利用瑞典领土进攻丹麦。
4既然盟军不能在1944年春进攻法国和西欧,那么主攻方面是巴尔干半岛。
盟军将在希腊和的里雅斯特登陆,穿过罗马尼亚、匈牙利或卢布尔雅尔,占领奥地利和德国南部。
5苏联军队将在1944年6月底以前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无法从东线调兵增援法国。
6鉴于德军在法国和西欧有59个师,盟军至少要有50个师才能进攻法国。
但1944年夏季以前不可能把50个师训练好,因此在苏军发动攻势前,盟军不可能进攻法国。
1944年1月,美将艾森豪威尔出任西北欧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建立起自己的领导班子,艾森豪威尔将军对比万的计划大为赞赏,授权比万实施他的欺骗计划。
为了诱使希特勒从法国调兵到巴尔干地区,比万玩起了没有良心的阴谋把戏。
1944年年初,苏联红军已经接近苏联与罗马尼亚边界。
罗马尼亚政府大为惊恐,知道德国败局已定,若不采取措施,苏军迟早会占领这两个小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两国想步意大利的后尘,改旗易帜,变换门庭,投靠英美,便同英美两国秘密接触,商量投降条件。
匈牙利首相卡利保证说,如果盟军能在首都布达佩斯空降伞兵,匈牙利军队就调转枪口,进攻维也纳,帮助盟军打通的里雅斯特—卢布尔雅那—维也纳的交通线,敞开德国的南大门。
罗马尼亚人也做好准备,迎接盟军在巴尔干半岛登陆。
可是不久,匈、罗两国无不发现,英国广播公司正有意无意、一点一滴地把秘密接触泄露给德国人。
此时德国正在安齐奥海滩和西乌克兰与盟军、苏军血战,国内只有几个团级战斗队,没有装甲部队。
希特勒最后决定从法国抽调3个精锐的装甲师、一个精锐步兵师前往巴尔干,对付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反叛。
1944年3月19日,德军占领了匈牙利全境,把首相卡利扔进集中营。
匈牙利的遭遇使罗马尼亚人再也不敢与英国联系了。
希特勒牢牢控制了匈、罗两国,但在法国失去了3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
1944年8月31日,德军在法国全线溃退时,希特勒对这4个师在关键时刻不在诺曼底,真是追悔莫及。
英国伦敦监督处处长比万在巴尔干虚张声势,“骗走”了4个德国师,在北欧的挪威也玩起了同样的把戏,只是没有那么缺德而已。
1944年1月,比万跑到苏联,请求苏联同行帮忙,摆出要与英军一同进攻挪威和瑞典的样子。
苏联人为支援盟国,满口答应。
两国一唱一合,英国人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建立起一个子虚乌有的“第4集团军群”,苏联人也设了类似的东西,一会儿下令部队进行滑雪训练,一会儿下发极地地区的发动机保养手册,一会儿又补充滑雪板。
德国人很快测出了这个“第4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位置,还派飞机去轰炸。
英国广播公司劝瑞典人修筑防空掩体,储备食品、木柴、药品、蜡烛,暗示盟军要从挪威进入瑞典。
面对英苏两国咄咄逼人的劲头儿,希特勒在挪威保留了13个师(其中一个装甲师),到死也未把这些精兵强将调往法国。
比万的这些把戏,牢牢地把在北欧、东南欧的德军钉在原地。
同时还与艾森豪威尔等在英国玩起了代号为“坚韧”的骗局,来扰乱希特勒和德国情报部门的思路,让他们误以为加来是盟军在法国的主攻方向。
以1至2师的兵力,出其不意在诺曼底登陆并不困难,但让200万人及其装备和物资上岸则是另一回事。
盟军首批登陆部队达8个师(其中3个空降师)。
可以预料,8个师的盟军一上岸,德国人几乎肯定会断定诺曼底是盟军惟一的登陆地域,从而迅速把驻加来的军队和所有能动的部队调到诺曼底,形成第二个加利波里。
比万的“坚韧”计划就是要在这种不可能中创造出可能来,在D日(登陆日)后,尽量延长希特勒做出正确判断的时间,使盟军能立稳脚跟,屯积力量,冲出诺曼底,席卷西欧;比万和盟国各个部门配合默契,玩出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骗术。
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4)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4)
美英两国战后对这些骗术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给人们留下许多至今都无法解开的疑团。
1943年底,艾森豪威尔福星高照。
英国首相丘吉尔知道盟军登陆后,美国军队的人数很快就会超过英国军队,就主动让贤,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由美国将军统领盟军,实施“霸王”计划。
罗斯福总统原打算让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受此殊荣,担任欧洲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把艾森豪威尔将军调回国任陆军参谋长。
可是不久他发现,他离不开马歇尔将军,就把这个殊荣交给4年前还是中校的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任命英国空军上将特德为副最高司令,英将蒙哥马利任地面部队司令兼第21集团军群司令,下辖英国第2集团军(司令为登普西)和美将布莱德雷的美国第1集团军;海军司令为英国海军上将拉姆齐;空军司令为利·马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