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车吕椎拿拦?集团军;海军司令为英国海军上将拉姆齐;空军司令为利·马洛里。
根据计划,英国第2集团军将在诺曼底左翼的3个海滩——“金滩”、“朱诺滩”和“剑滩”登陆,尔后向卡昂进攻,进入适于坦克作战的法莱斯平原,威胁巴黎,吸引德军。
美将布莱德雷率美国第1集团军在诺曼底右翼“犹他”和“奥马哈”两个海滩登陆。
在“犹他”滩登陆的美军上岸后,向科汤坦半岛顶端的瑟堡进攻,以夺取这个良港。
在“奥马哈”滩上岸的美军则占领卡朗坦和圣洛。
待美军占领瑟堡后,与回头南下的美军合力向阿弗朗什方向进攻,打通通往布列塔尼半岛和进入法国腹地的道路。
与此同时,美将巴顿率美国第3集团军在“犹他”、“奥马哈”两个滩头登陆。
巴顿全军登陆完毕,布莱德雷就把第1集团军交给美将霍奇斯,把美国第1、第3集团军编为第12集团军群,自己任司令。
巴顿率部从第1集团军开辟的通路,冲出科汤坦半岛,从根部将布列塔尼半岛割开。
之后以卡昂为轴,向左转,绕到与蒙哥马利激战的德军背后,粉碎德军的抵抗。
尔后两路盟军乘胜解放法国、比利时,冲到德法、德比边界。
可以说,巴顿是“霸王”计划的一个秘密武器。
这个秘密武器随着巴顿横扫法国北部而扬名欧美,可是巴顿还充当着一个更隐蔽的武器——欺骗。
巴顿在突尼斯、西西里战功卓著。
在西西里的那两次“打耳光”事件,使他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名扬四海。
“坚韧”计划的谋划者们利用巴顿的名气,先让他神秘消失了一段时间,然后在英国露面,有意无意地让他在英格兰东南部,即加来地区的正面,招摇过市,做些完全符合巴顿爱出风头的事情。
如视察部队,拜访社会名流等等,装出一副集团军群司令的派头。
1944年4月,巴顿在他的司令部附近一个名为纳茨福特村的“欢迎俱乐部”开幕式上发表演说。
这位喜欢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将军,讲了一大堆好战的言辞。
其中一段是:”……既然命运注定要让英国和美国,当然还有俄国统治世界,因此,我们之间的理解越深,我们的工作就越好做。”
巴顿的讲话全文登在英国主要报纸上,却少了“俄国”二字。
伦敦、莫斯科、华盛顿顿时一片哗然。
同“打耳光”事件一样,巴顿又成为一场旋涡的中心。
这件事给后人留下至今无法解开的谜。
艾森豪威尔知道巴顿的毛病,严令禁止他公开露面,更不得发表演讲,并提醒各部门各级官员不得擅自发表有关巴顿的报道,有关电讯一律扣发。
令人费解的是,此时已是“霸王”行动前夕。
英国的新闻检查极为严格,在那次集会上有一位名为莫尔德的英国官方代表,公布讲话的几乎肯定就是这位莫尔德先生。
那么,身为政府官员的莫尔德为什么要公然违反禁令发表巴顿的演讲,又怎么能突破严格的检查,把这样一个肯定要影响英美同苏联关系的讲话捅了出去?
他显然背后有人。
那么,这个背后的人是谁?
其目的何在,人们至今不清楚。
不管其目的究竟何在,巴顿又成为中心人物,自然没有逃过德国情报部门的注意。
德国无线电侦听站发现在英国东南部有一个“美国第1集团军群”,下辖美国第3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
英国报刊、电台经常发些无关痛痒的消息,如英格兰东南某市某小姐与驻军军官订婚等有关婚丧嫁娶之类的告示。
久而久之,德国情报分析人员有了英国东南部有个集团军群的概念,并自然得出巴顿是这个集团军群司令的推论。
这个集团军由骁勇的巴顿率领,下面有美国第3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
由于巴顿响亮的名声和辉煌的战绩,德国人自然认为这是主攻部分,主攻地点是加来。
德国人需要验证自己的判断。
此时英国上空完全是盟国飞机的天下。
几万架飞机把英国围得水泄不透。
为了让德国侦察机能“验证”情报部的分析,盟军网开一面,故意放进些德国飞机在指定的空域、指定的时间进行“侦察”。
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5)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5)
德国侦察机“发现”,英格兰东部、东南部的港口、河湾有大量的舰艇和部队集结,舰艇的烟筒冒着烟,水面上有油迹,缆绳上有晒着的衣服,甚至有水手。
部队在进行演练,到处是营房、大炮、坦克、军车、弹药堆集所、医院,地面上还有履带的痕迹。
德国还发现盟军在多佛日夜修建巨大的输油码头,整个地区尘土飞扬。
这一切都是假的。
所谓登陆舰艇都是在油桶上用木头、管子、帆布搭起的架子;坦克是充气的橡皮模型。
码头是用纤维板、旧下水道管做成的。
那些尘土是用鼓风机吹起来的。
为了进一步使德国相信盟军的主要登陆地点是加来,盟军飞机在为“霸王”行动做火力准备时,每向诺曼底地区投一吨炸弹,就向加来投两吨。
除此之外,英国还用被自己控制的德国间谍向德国发报,报告英吉利海峡东部盟军的集结情况,让德国情报分析人员有“多种手段”进行分析、判断。
英国人把所有的经验和手段都用上了,把一切都做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
为了判断德国人是否上了圈套,英国人通过破译德国密码,来核实欺骗的效果,结果发现德国人果真上当。
希特勒被英国人的这些把戏搞得无所适从,时而觉得每一地方都危险,时而觉得法国西北部最危险。
1944年3月20日,希特勒对西线德军指挥官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必将在西线登陆,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在何时何处登陆。
在这方面也不能推测。
任何舰船的集结都不能被看做是什么证据,说盟军会从挪威到比斯开湾的哪一段登陆,或者会在地中海的某一地段。”
他知道盟军在竭力设法分散他的兵力,觉得主攻开始前要先进行佯攻。
防守英吉利海峡对面海滩的德军是德国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就是蒙哥马利的老对手——“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在1943年3月泪别非洲军部下,灰溜溜回到欧洲,再未与盟军交手,心里一直想着北非的一箭之仇,急欲寻机雪耻。
希特勒从骨子里鄙视传统的普鲁士军人,却格外喜欢这位在战火中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
最会阿谀奉承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看透了希特勒的心思,马上开动纳粹的宣传机器,很快就把隆美尔变成德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弄得一心只想洗刷阿拉曼之辱的隆美尔不禁有些飘飘然。
隆美尔带着这种心情来到法国,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指挥驻守加来的第15集团军和诺曼底的第7集团军。
隆美尔毕竟是隆美尔。
他一上任就坐着他的“奔驰”牌大型指挥车,以超人的精力,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日夜兼程地亲临海滩、营房、司令部巡视,了解情况。
这位同盟军打了多年仗的“沙漠之狐”,凭着经验认为,必须在海滩的水际线挫败登陆,否则盟军会靠其强大的海军、空军优势,如洪水一般吞没德军。
隆美尔拿出在北非的劲头,同部将谈话,设计炮兵阵地,指挥火炮安装,调整部队设防,观看士兵埋地雷,要把英吉利海滩变成阿拉曼式的“魔鬼乐园”。
这时,隆美尔已同密谋推翻纳粹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建立了联系,同意一旦推翻希特勒,就出面以自己巨大的名望阻止内战爆发。
几年的战争和德军的日益衰败已使隆美尔清醒了:德国不可能取胜。
他想趁着盟军未登陆,就与英美媾和,然后调兵打败苏军,争取最有利的和平条件。
但他知道英美两国决不会轻易与德国妥协,可能决意登陆。
如果这样,隆美尔就尽全力把他们打败,让他们变得“通情达理”。
盟军会在哪里登陆,在何时登陆呢?
阿拉曼之战记忆犹新。
蒙哥马利惯于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决不会进入德军防御最密的地区,也决不会离开战斗机的保护。
隆美尔俯身在地图上仔细研究。
他拿起圆规,以英国南部的主要空军基地为圆心,以盟军主要战斗机的战斗半径为半径,画了几个圆弧:布列塔尼半岛、瑟堡、加来全在圆弧之内。
隆美尔想,如果自己是艾森豪威尔,就在加来登陆。
这样一可以把B集团军群第7、第15集团军分割开,二可以直接威胁巴黎。
他觉得主攻方向在加来。
隆美尔的上司是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
这位元帅已是69岁的高龄,病魔缠身,头发稀疏。
他住在巴黎一家豪华饭店里,不是读冒险小说,就是逗弄一只大猎狗,很少在上午10点以前工作。
他有辉煌业绩,1939年率兵打垮了波兰,1940年横扫法国,1941年一直打到苏联的罗斯托夫。
可一打败仗,就被希特勒撤职,变成替罪羊。
希特勒见德军连连败北,西线大战将至,就又启用这员老将。
龙德施泰特鄙视希特勒,从不相信希特勒有什么军事天才,背后称之为“波希米亚下士”,说这个“波希米亚下士”懂什么高级指挥?
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两役失利后,龙德施泰特认定德国必定失败,悄悄对自己的参谋长表示支持同英国人秘密接触。
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6)14。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6)
尽管龙德施泰特是位失败主义者,但其名声、战绩和他麾下的德军仍令盟军顾虑重重。
可他本人却并不这么看。
由于希特勒四处插手,弄得将军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龙德施泰特经常咒骂希特勒:“没有希特勒的批准,我连前门的岗哨都不能调到后门去!
”隆美尔这位最受希特勒宠爱、盛气凌人的后起之秀,更令老元帅气恼。
隆美尔虽为龙德施泰特的下级,但名望和地位却在老元帅之上,经常越过龙德施泰特直接与希特勒联络。
老元帅认为自己的权威被冒犯,自己这个西线总司令只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空衔而已。
龙德施泰特当然不甘心被搁在一边儿,不久就同隆美尔因西线抗登陆的战略方针、装甲部队的指挥权,发生激烈的冲突。
隆美尔认定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他根据自己同盟军作战的经验认为,德军应将所有的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前置,在海岸线设置障碍,密布地雷。
只要盟军一登陆,立刻发起反击,把盟军消灭在海滩。
“成败关键在于登陆后的24小时。”
因此,他要求西线装甲集群应归自己的集团军群指挥,而不是归西线总司令。
但龙德施泰特认为海岸线漫长,德军不可能处处设防,因此主张纵深防御,在法国内陆进行机动防御。
他嘲笑隆美尔没有战略眼光,只懂战术。
德国装甲战专家、西线装甲群司令施韦彭堡将军对隆美尔也极不满,痛恨隆美尔无视他在东线的经验。
隆美尔要求把装甲部队前置的主张,在施韦彭堡眼中无异于商店橱窗里的装潢,是盟军舰炮的祭品。
他坚决反对隆美尔插手他的装甲部队,支持龙德施泰特,主张将装甲部队集中部署在内陆舰炮射程之外,即巴黎周围。
结果,德军西线三位最重要的指挥官出现战略方针和权力之争。
两派针锋相对,互不让步。
最后希特勒出面了,做出了一个极昏庸的决定:西线的装甲部队由最高统帅部指挥,装甲师的调动须经希特勒批准;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只有权调动一个装甲师,即在卡昂附近的第21装甲师。
希特勒虽然同意隆美尔的战略方针,但这个决定其实是剥夺了西线总司令和B集团军群司令对装甲部队的指挥权和第15集团军的调动权,也就夺走了隆美尔手中最锋利、最令盟军胆寒的利剑。
希特勒做出这个荒谬的决定,铸成最后的战役失败。
但他似乎摆脱了“坚韧”计划的影响,开始越来越注意诺曼底,觉得盟军登陆后的首要目标是瑟堡。
4月6日,希特勒对约德尔说:“英国人为对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
从他们最近实行的限制等措施来看,他决不会按常规办法干的。
我不能不感到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寡廉鲜耻的伪装罢了。”
他指着诺曼底道:“我赞成把全部部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