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上午9时50分,侵占长春的日军第2师团奉命乘装甲列车进犯吉林市。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省会,对日军控制北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即向吉林省督办张作相发了一封特急电:“特急,吉督署张督办。
奉密电令,我国遵守非战公约,不准衅自我开。
特令遵照。”
此电令内容就是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令。
日军早已了解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为了减少损失,还是先与吉林省代理主席、吉林边防署司令长官熙洽进行了一笔交易。
熙洽是满清皇族近支,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与日军第2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有师生关系,一直有亲日思想。
他妄图借日本力量,恢复清王朝,充当大臣。
9月20日,长春失陷后,熙洽便派其心腹副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张燕卿携带其亲笔密函赴长春拜见多门师团长,表示吉林愿降日本。
日寇进占吉林市前,吉林市驻有第25旅所辖步兵第32团、33团、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所辖的3个步兵营、1个骑兵营和1个炮兵营。
9月20日下午,熙洽在得到多门的暗许后,便声称:“为了避免冲突,保存实力,中日事件由外交途径解决,各部队长应严约所部,不得擅自抗击,致使事件扩大,令驻省各部队即时一律开出城外数十里待命。”
各部队由于不知内情,遂遵令撤走。
9月23日下午,熙洽竟派副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张燕卿、军官教练处总办齐知政等陪同日军多门师团长及其天野旅团进入吉林市,并引导日寇占据了省府各重要机关,掠夺银行大批库银和军械厂所存的大批枪弹。
从此吉林山河变色,人民陷入亡国深渊。
9月18日到9月23日仅6天时间,日寇便轻取我东北30余座城市,侵占了辽宁和吉林两省,控制了东北的主要铁路干线,完成了第一、二期的作战目标。
日军完成第一、二期作战任务后,立即转入第三期作战,进犯黑龙扛。
日军以同样的伎俩,寻找战争借口,于9月21日夜,派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百武晴吉中佐、原宪兵大尉甘粕正彦和预备役中尉吉村宗吉等人在朝鲜银行、哈尔滨“日日新闻社”、哈尔滨日本总领事馆及日本特务机关等地制造爆炸事件,诬为中国人的“排日暴动”,要求关东军迅速出兵,保护日本侨民。
6。豺狼已经呲牙(5)6。豺狼已经呲牙(5)
关东军遂一面上报日军本部,一面把第2师团调往长春集结待命,准备进攻哈尔滨。
因担心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应,反对关东军出兵哈尔滨,关东军遂决定绕过哈尔滨,由洮安、昴溪攻占齐齐哈尔,进犯黑龙江省。
关东军多门师团长在尝过吉林熙洽投降的甜头后,便利用投降日本的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北伐黑龙江,企图以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和平手段”处理北满问题。
张海鹏原是张作霖的结义兄弟,奉系元老之一。
张作霖死后因向张学良谋取黑龙江省长一职未遂,对张学良十分不满,转而勾结日军。
“九·一八事变”后,精明的坂垣便派人策反,让他先在洮南军事要地树立政权,然后支持其攻占黑龙扛,事成之后,让他当黑龙江省主席。
毫无民族气节的张海鹏即于10月1日宣布就任边境保安司令,脱离张学良。
10月4日,关东军第一次命令张海鹏进攻中国驻省军队,并密派第2师团独立飞行队第8中队助战。
但张海鹏犹豫不定,日飞机也因强风无法起飞。
10月13日,日军第二次命令张海鹏进攻黑龙江省,却意外遭到抗日军民的顽强抵抗,又宣告失败。
此后,日军便亲自出马,与抗日军民经过多次战斗后,于11月19日攻占了齐齐哈尔,从此黑龙江省大部地区陷于敌手。
日军夺取齐齐哈尔后,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便调转头来进攻锦州,完成其第四期作战目标。
锦州位于北宁、锦朝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是辽西重镇,榆关屏障,地位极为重要。
攻占了锦州,就等于完成了对辽宁省的全部占领,也等于取得了西取热河、南下平津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日军这次进攻锦州是以空前未有的大会战姿态准备的,表现了日本内阁、军部、陆军及关东军的一致决心。
而驻扎在辽西锦州一带的东北军,按照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命令已全部撤至山海关以内,锦州只留下3个地方公安骑兵总队。
他们的任务是:“如遭攻击不能抵御时,可退入关内。”
12月22日,日军发布了所谓“讨伐辽西一带土匪的声明”,然后即率师西进。
至31日,右翼日军占领了田庄台、大洼、盘山等地;左翼日军占领了营沟全线,使锦州暴露在日军面前。
1932年1月1日,日军以3个师团4万之众从三面包围了锦州,并发起总攻。
锦州守军由于缺乏抗战决心,已在3日前就开始撤退,至1932年1月3日全部撤走。
同日下午6时,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锦州。
关东军轻取锦州,兴奋无比,侵华狂热一时达到了顶点。
日军按照其既定计划,把矛头又指向了哈尔滨。
哈尔滨是日军早就想夺取的重要城市。
由于它是当时东北特别行政区官署所在地,是华洋杂处的国际贸易市场,又是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总枢纽,日军怕苏联干涉,引起国际纠纷,未敢轻动。
夺取锦州后,日军认为在其侵华后方决不能留下这颗炸弹,遂决定继续征服北满,夺取哈尔滨,完成其第五期作战目标。
当时东北特别行政区长官是张景惠。
他早在日军1928年制造皇姑屯事件时即与日寇勾结,准备响应日本的满蒙独立运动。
“九·一八事变”时,张景惠在沈阳与坂垣密谋,答应回去后宣布“独立”,坂垣则以枪弹相赠,并派日本顾问新井宗治为其策划。
张景惠回哈尔滨后,即于9月27日发出布告,正式成立了伪“东北特别区治安维持会”;9月30日宣布编募特别区警备队,该队两千余人的枪枝弹药全部由日军供给。
由于当时哈尔滨还有吉林边防军代理副司令李振声等部主张抗日,张景惠未敢公开反对吉林抗日军。
1932年1月27日,本庄繁司令借口哈尔滨傅家甸有4个日籍人被抗日军所杀,应哈尔滨日本侨民会会长请求,下令攻占哈尔滨。
2月3日,开始总攻,并占领了哈尔滨南面的门户双城。
2月4日,抗日军在三间堡子同日军激战。
2月5日,又在哈阜市进行了街战。
由于守军力量不足,于上午10时向宾县、巴彦方向撤退。
哈尔滨遂被日军所占。
至此,我东北大好河山全部落入敌手。
“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仅有1万余人。
“九·一八事变”后,虽陆续增兵,但一直到1933年4月,也总共不过2万余人。
而中国东北军号称30万人。
“九·一八事变”后,虽然一些部队陆续退入关内,但还有14万人。
兵力对比如此悬殊,而日军竟能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一日之内掠地千里,攻城20余座,4个多月时间即占领了东三省和一个特区,吞下了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中国土地,使三千多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成了亡国奴。
7。打个狗日的(1)7。打个狗日的(1)
日寇所以能轻取东北,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主义。
蒋介石早就与美、日暗中勾结,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前,对日寇的侵略不仅毫无准备,而且严令东北军不准抵抗。
日寇侵华迹象毕露后,蒋介石要张学良学习印度甘地对英国的办法,就是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方针。
1931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剿共时,因担心“万宝山事件”导致全国性的抗日运动,专门在前线给南京政府发了一份电报,其中说:“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恐被共产党利用,呈共匪之跋扈,同时对中日纷争,更有导入一层伤乱之虞。
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机会。”
8月16日,即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一个月,蒋介石以“铣电”致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以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向南京政府发电,请示如何办。
国民党政府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一再复电张学良:“绝对不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占营房即听其侵入。”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改变了其乘舰去九江策划围剿共产党红军的行程,从湖口乘飞机返回南京,并于9月21日在陵园官邸召集党政军首脑商讨应付办法,决定发布《告全国军民书》,要求国人“镇侮忍耐”,“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9月23日,他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发表演讲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此后,又在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反复强调要逆来顺受,依靠国联,纵容日寇侵略,麻痹人民的抗日斗志。
蒋介石为什么口口声声说让国联出面解决问题呢?原来蒋介石又在玩上海股票投机的把戏。
美国早就建议蒋介石把东北卖给日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大批资金用于剿共和关内建设,另一方面可增强日本的反苏地位,让日、苏鹬蚌相争,好从中得利。
但美国又是有条件的,即日本不能进关,因关内是美、英帝国主义的天下。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受到很大震动,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快又达成了一笔私下交易。
美国务卿史汀生与日本驻美大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很快便达成了“美国不与闻满洲事变,日本则遵重美国的在华利益”的秘密谅解。
当日本在东北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时,美国务院发表声明:“日本在满洲的行动,与非战公约并无抵触。”
11月14日,美国驻国联特派代表竟公开宣称:“日本为保护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如何的。”
并主张日本长期占领东北,说“国联对日本自东北撤兵所做期限的规定,是十分不明智的”。
同时,美国一再向日本保证,决不以经济制裁和断绝外交关系来对付日本。
英国代表也同美国一唱一和,说恢复东北“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决不是正当的解决办法”。
日本政府对美、英的上述表态非常感激,对美国代表说,“美国的同情态度是令人感激的”。
与此同时,美、英、法等驻南京大使与国民党南京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通过协商,决定把锦州划为“中立区”,由美、英、法、意等国派军队驻扎,中国军队全部退入山海关以内。
蒋介石对此非常满意,并于11月25日令其驻国联代表施肇基提出了这一提案。
但却遭到日本代表的坚决反对。
蒋介石这种做法已从不抵抗政策发展到了出卖国土的地步。
所以立即遭到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的愤怒与指责。
在内外强大的反对声中,蒋介石在锦州建立“中立区”的投降计划也流产了。
但蒋介石的真正用心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丧权辱国来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已发展到10万人。
蒋介石对此十分恐慌,在他看来,把中国大好河山送给外国侵略者,他还可以当傀儡;一旦共产党掌权,他便无处葬身。
他在8月22日讲话中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之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
由于他有这种思想,所以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利用一切场合,宣传和强化这个方针。
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借国民党外交部长顾维钧宣誓就职时发表演讲,他大声疾呼:“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成功。”
1932年在围攻红军时说:“亡于外国尚可有复兴之日,亡之于共产党,就死无葬身之地。”
1933年4月7日,他对剿共高级将领发表训词说:“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