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性格开朗、冲动的巴顿接着道:“嗨,我们要有胆量让这些狗娘养的往远处突进,一直冲到巴黎才好哩。
那时我们就真正能把他们一段段切开,再一口口吃掉!”大家都笑了,巴顿也笑了。
17。西线大战正酣(9)17。西线大战正酣(9)
艾森豪威尔简要介绍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后,对巴顿说:“乔治,我要你去卢森堡指挥这次战斗,至少要投入6个师,进行有力的反击。”
“遵命。”
“你什么时候可以行动?”
艾森豪威尔问。
“您交待完就可以。”
巴顿答道。
举座皆惊,有人发出嘘声,觉得巴顿对最高统帅的回答无礼、轻率。
其实,巴顿早已胸有成竹。
德军一开始进攻,巴顿就料到暂时不能进攻萨尔了,而要北上进攻阿登,便命令参谋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艾森豪威尔不知这些。
艾森豪威尔克制着自己,盯着巴顿,客气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可以进攻?”
“22日早晨,但只有3个师。”
22日早晨?
在48小时内把3个正在前线作战的师撤下来,再行军160公里到达阿登?
简直是不负责的胡言!会场像着了火一样骚动起来。
艾森豪威尔也火了,严厉地道:“别胡闹!军中无戏言!乔治。”
“根本不是胡闹,”巴顿不动声色地答道:“我已做了安排,我的参谋人员正在赶着制定作战计划。
我肯定能在22日投入3个师,再过几天可以有6个师。
我不想等待,因为这样会失去出其不意的效果。”
巴顿接着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作战方案。
艾森豪威尔仔细听着,火气消失了,一丝喜悦上了眉头。
巴顿的计划正是曼陀菲尔德将军最害怕的。
巴顿离开会场,拿起电话,向参谋长盖伊将军发出行动代号。
十几分钟后,第一个师,即第4装甲师轰轰隆隆地驰往巴斯托尼。
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愤愤不平地离开会场。
他没料到蒙哥马利竟趁火打劫,给艾森豪威尔写了封信,说由于德军已突破阿登,第12集团军群的第l、第3集团军之间和第1集团军与集团军群司令部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建议把第1集团军划归第21集团军群。
通信联络根本没有中断!可艾克竟答应了蒙哥马利的要求,自己只剩下巴顿的1个集团军了。
布莱德雷闷闷不乐地回到在卢森堡的司令部,看见参谋长正对着地图苦思冥想,不禁指桑骂槐:“真见鬼!这些德国杂种哪来的这么大劲儿?”
布莱德雷说对了一半:迪特里希的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除了那个战斗群,几乎原地未动,勃兰登伯格的第7集团军也战绩平平。
但曼陀菲尔德的第5装甲集团军却如决堤之水,势不可挡,滚滚向前。
19日,曼陀菲尔德的部队已接近巴斯托尼和乌法利兹。
第二天包围了巴斯托尼。
曼陀菲尔德知道巴斯托尼的重要性,可觉得这个交通枢纽是一个熟透的苹果,会自然落地。
他不敢怠慢,担心美国军队会反攻,就命令德军装甲部队绕过巴斯托尼,继续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以威胁美国第5军侧后,接近迪特里希。
他没有料到,巴斯托尼竟成为卡在喉咙里的骨头。
就在巴斯托尼被合围的前一天,美国第10l空降师匆匆赶到。
此时师长马克斯威尔·泰勒将军正在美国,全师由副师长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指挥。
麦考利夫一到巴斯托尼,就立刻下令抢构工事,准备恶战。
几个小时后,第101空降师就同德军交火了,打退德军第一次进攻。
曼陀菲尔德发现熟透的苹果竟如此难摘,只得调兵强攻。
美、德两军在巴斯托尼郊外的雪地里展开血战。
美军冒着猛烈的炮火,寸步不让打退一次次进攻,阵地巍然不动。
战至22日,德军估计美军已精疲力尽,无力再战,就派使者向麦考利夫发出最后通牒,命美军投降。
麦考利夫不屑一顾,只回答一个字;“Nutz!”这是一个含意极广的美国俚词,大意为“笨蛋!”德军使者丧气而归,美军官兵闻之哈哈大笑,士气大增。
Nutz一词不胫而走,传遍前线。
战后比利时人民为怀念麦考利夫将军,为他修建了纪念碑。
德军对巴斯托尼猛攻不克之际,天气放晴,盟军空军大显身手,猛烈轰炸德军装甲部队和运输队,并为巴斯托尼守军空投物资。
德军因未占领巴斯托尼,后勤物资,特别是油料未能及时运到前线。
盟军的猛烈空袭,犹如雪上加霜。
德军前锋虽已占领罗什福尔,逼近缪斯河畔的迪南,但油料极为短缺。
德军指挥官纷纷询问曼陀菲尔德去何处加油。
曼陀菲尔德陷入窘境。
就在这时,巴顿的第4装甲师已经在冰风雪地里穿越160公里,杀到巴斯托尼南郊,在12月26日凌晨同麦考利夫取得联系。
曼陀菲尔德知道德军的阿登攻势已不可能取胜,请求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撤退。
莫德尔元帅已经接到北线美军正在准备反攻的情报,担心遭到南北夹攻,全军覆没,也要求希特勒同意撤退。
但希特勒断然拒绝了,命德军趁巴顿立足未稳,占领巴斯托尼。
德军向巴斯托尼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又以失败告终。
17。西线大战正酣(10)17。西线大战正酣(10)
打到迪南的德军也被美军消灭。
希特勒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艾森豪威尔抓住时机,于12月28日下令阿登地区南北两侧美军反攻。
德军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仍负隅顽抗。
美军苦战已10余天,加上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山区道路崎岖难行,进攻速度极为缓慢。
阿登地区的形势引起丘吉尔的焦虑。
德军进抵缪斯河时,丘吉尔请求斯大林支援。
应盟军的请求,苏军在1945年1月12日提前发动维斯瓦—奥德河战役。
东线德军防线顷刻崩溃,希特勒必须下令迪特里希的装甲集团军火速前往东线。
希特勒知道,阿登战役彻底输了。
1945年1月16日,美国第1集团军与第3集团军在乌法利兹会合,缓缓向东推进。
德军丢弃重武器,且战且退,在28日退回德国。
历时一个多月的阿登战役结束了,德军伤亡12万人,损失了600辆坦克,1600架飞机和6000辆汽车。
美军也伤亡惨重,损失8万人,700辆坦克。
但同德军不同的是,美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补充所损失的人员和装备;德国是使出所有看家本领,也无力补充了。
人人都知道,纳粹德国寿命屈指可数,对战后的世界充满希望。
希望领导人不要再犯1919年的错误,让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世界。
人们并没有多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巨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就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正准备聚会在苏联黑海海滨的休假胜地雅尔塔,为战后世界规划蓝图。
1944年,美军第七集团军和巴顿的第三集团在乌法利兹胜利进军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1)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1)
马耳他,1945年2月2日午夜,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怀着不安的心情,同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一起前往卢卡机场,准备从那里飞到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会晤。
23时30分载着英国、美国首脑和政府随员的20架美制C—54“空中霸王”式运输机和5架英制“约克”式运输机,吼叫着冲破蒙蒙雨雾,腾空而起,向东飞去。
丘吉尔在飞机起飞后就爬上床,呼呼睡去,似乎把一晚上的不安都忘得一干二净。
将近5年来,丘吉尔首相遇到的烦心事可谓不胜枚举,但只有一件事让他没睡着觉:1941年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马来西亚东海岸被日本飞机击沉。
一晃4年过去了,轴心国的气焰已被盟军和苏军打了下去,意大利早已投降,纳粹德国的寿命不会太长,日本军阀也在劫难逃,不出18个月就会被打败。
在这胜利前夕,丘吉尔想起了26年前的巴黎凡尔赛。
当时德意志帝国终于被打得双膝跪地,乞求和平。
它的盟友奥匈帝国分崩离析。
欧洲人渴望已久的和平终于实现了,“结束战争的战争”结束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聚首凡尔赛,为战后世界设计了蓝图。
但20年后,德国竟死灰复燃,重燃战火,把整个欧洲和世界都拉进比上次大战更残酷、时间更长的战争中。
现在终于胜利在望,可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知道,这场仗决不是靠英国或苏联两家打赢的。
这场仗的结局是由美国决定的。
丘吉尔坚信,没有美国参战,决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没有美国参战,英国也不可能阻止或赢得下次欧洲大战。
丘吉尔没有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抱什么希望。
几十年来,丘吉尔,或者大多数英国人,都怀着厌恶、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视着苏俄。
对于丘吉尔这个反共骑士来说,他始终没有忘记苏俄在1918年单独与德国媾和,致使德军集中兵力于西线,几乎打败协约国。
所以他本人力主派兵干涉苏俄,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
他没有忘记英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外甥、俄国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二世一家被布尔什维克枪杀在叶卡特琳娜堡的地下室里。
丘吉尔更没有忘记苏俄几十年在欧洲、亚洲和全世界鼓吹革命……
丘吉尔虽然没有把这次人类大劫难归罪于苏联和斯大林,但对斯大林在战争中的许多做法记忆犹新:同纳粹瓜分波兰、恃强凌弱入侵芬兰、为纳粹德国打败法国而欢呼雀跃。
更让丘吉尔不安的是斯大林对待波兰的态度。
英国是为波兰的独立而向德国宣战的。
波兰的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
波兰军队忠实地跟随英国军队转战西欧、北非、意大利。
斯大林却把1939年落入苏军之手的上万名波兰军官枪杀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并在卢布林建立亲苏的民族委员会。
1944年8月又借刀杀人,见死不救,听任德军镇压华沙起义者,使波兰流亡政府的国内组织元气大伤。
更有甚者,1945年1月5日,苏联宣布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
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没有承认这个政府。
丘吉尔知道,他必须给波兰流亡政府一个交待,这种交待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波兰一国国界。
更让丘吉尔担心的是,苏联红军正如决堤之水,席卷东欧诸国,进击德国。
一幅不祥的战后政治地图出现在丘吉尔的眼前:苏联把整个东欧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德国被摧毁了,法国虚弱不堪,英国多少年来苦心维持的欧洲大陆均势已荡然无存。
能与苏联在欧洲大陆抗争的只有英国和美国。
但当年曾执世界政治之牛耳的大英帝国,已经被这场战争弄得民穷财尽,力不从心。
丘吉尔在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与己同文同宗的美国兄弟能发挥巨大影响,在处理战后问题上与自己一道,不仅要彻底使这场孕育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是非之地——德国,老老实实,今后不再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要在雅尔塔与斯大林争一高低。
在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这位老牌政治家意识到,现在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丘吉尔预感到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命运攸关,影响深远。
1月5日,他致电罗斯福总统,希望在赴雅尔塔之前,与美国总统会晤,取得一致。
为此,丘吉尔和随行人员乘坐2架“空中霸王”式运输机飞抵马耳他,罗斯福总统也在几天前乘“昆西”号巡洋舰从美国驶来。
在罗斯福总统到来之前,英、美两国最高军事领导人——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及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参谋长比尔德·史密斯先就欧洲盟军的战略问题举行会议。
但是,面临着胜利,英美军方领导人却各执己见,会议几乎破裂:马歇尔将军支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宽大正面战略,即肯定蒙哥马利担任主攻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南翼的安全。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
换句话说,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和德弗斯的第6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