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2)
换句话说,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和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将发动助攻。
英国人坚决反对这种战略,说只要蒙哥马利从北面渡过莱茵河、直捣北德平原就行了。
双方争执不下,越吵越凶,最后马歇尔要求举行秘密会议。
秘书们一退场,马歇尔要求必须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战略,不要再对宽大正面战略说三道四了。
但布鲁克明确地拒绝,仅仅表示要“认真研究”。
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马歇尔将军终于火了,猛烈抨击蒙哥马利,指责蒙哥马利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最后说,如果艾森豪威尔的计划遭到拒绝,他就要建议艾森豪威尔辞去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的职务。
丘吉尔没有料到原本为雅尔塔会议做准备的马耳他会议会有如此麻烦。
其实,不仅英美两国将军中出现争执,丘吉尔同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也发生了争吵。
斯退丁纽斯曾是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年薪10余万美元。
他工作勤勤恳恳,办事认真负责,却没有任何外交经验,更不懂政界的权谋。
国务院的大权其实旁落到罗斯福的亲信霍普金斯手中,自己被人称为“白发苍苍的小伙子”。
霍普金斯陪同斯退丁纽斯一起先于总统来到马耳他,与丘吉尔会晤。
同丘吉尔打过多年交道的霍普金斯告诫斯退丁纽斯,不要轻易在欧洲问题上向英国的政策挑战,因为“丘吉尔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我们所有人”。
斯退丁纽斯不听忠告,在会上批评丘吉尔命令驻雅典英军屠杀曾同纳粹打过仗的希腊共产党游击队,结果招来丘吉尔连珠炮般的嘲笑、指责。
丘吉尔没有把同斯退丁纽斯的争执放在眼里,他只希望罗斯福总统能早日到来,制定两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共同政策。
2月2日9点35分,罗斯福总统乘坐的“昆西”号巡洋舰缓缓驶入马耳他瓦莱塔港,超过了停泊在港内的英舰“猎户星座”号。
罗斯福总统身着褐色大衣,头戴粗呢帽,看见丘吉尔首相正叼着雪茄烟,身穿海军军官制服,向自己招手示意。
罗斯福抬手还礼。
前来码头的人群认出坐在甲板上的美国总统,寂静地脱帽致意。
一中队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来,鸣机枪示意,英国军舰礼炮齐鸣,人群中爆发出发自肺腑的欢呼声。
港内的乐队奏起高昂的《星条旗永不落》。
午饭前,丘吉尔首相在女儿萨拉和外交大臣艾登的陪同下登上“昆西”号。
走到近处,丘吉尔不禁暗暗一惊。
罗斯福总统面色枯槁,那个著名的“罗斯福式宽下巴”不见了,只有两片松弛的皮肤毫无生机地挂在腮上。
仅仅分别了4个月,丘吉尔就几乎认不出罗斯福总统了。
不仅是丘吉尔,马歇尔将军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见到罗福斯总统消瘦的面庞也大吃一惊。
罗斯福在致开幕词时双手不住地颤抖,午饭时还说途中每天睡十小时仍感疲劳。
初到风光旖旎的马耳他,罗斯福忍不住游兴大发。
马耳他岛总督邀请总统游览全岛。
游览归来,罗斯福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下午6点在“昆西”号的休息厅接见英美盟军将领。
丘吉尔见状大喜,就势宣布英国准备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战略计划。
丘吉尔其实想借罗斯福的兴致,好好讨论一下东欧的政治问题、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的问题。
但罗斯福却没有接丘吉尔的话头,避而不谈肯定要与斯大林谈的东欧和波兰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虽然在晚宴上两国首脑也提及这些问题,但仅仅是泛泛而谈。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大失所望,在日记中写道:“简直无法工作。
后来当霍普金斯来时,我毫不客气地提及此事。
我说,我们即将召开一次决定性会议,但我们却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要探讨的问题和我们与大熊一起提出某些问题的方式意见不一,而大熊倒很可能知道他要干什么。”
晚宴后,丘吉尔就与罗斯福踏上了前往雅尔塔的航程。
丘吉尔怀疑罗斯福总统的身体状况是否影响了他那机敏、准确的判断力。
罗斯福总统的身体状况的确急剧恶化了,两个多月后就与世长辞,给历史学家们留下永远也讨论不清的问题:罗斯福总统是否因身体状况差而在雅尔塔向斯大林让步过多。
其实,丘吉尔有丘吉尔的想法;罗斯福也有罗斯福自己的意图。
他首先考虑的是美国利益,而不想为英国火中取栗。
罗斯福总统并非不关心丘吉尔关心的那些问题,但他更关心远在太平洋上的战事。
日本军阀已被美国军队打得体无完肤,曾骄横一时的日本帝国海军已溃不成军,无还手之力;日本本土通往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已被美国舰艇切断,本土正在遭受美国B—29型“超级空中堡垒”巨型轰炸机越来越猛的轰炸。
美国军队马上就要在日本的冲绳岛登陆,拉开进攻日本本土的序幕,罗斯福从一开始就没有怀疑太平洋战争的结局,但也未像现在这样担心过。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3)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3)
发了疯的日本人竟喊出“1亿玉碎”的口号,组织起“神风特攻队”,驾驶装满炸药的飞机撞击美国军舰。
美国军人需要以40人的代价才能打死一个日本人。
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如果美国在日本本土登陆并征服日本,至少要付出伤亡120万人的代价。
罗斯福要挽救这120万美国青年的生命,要斯大林帮忙,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有百万之众的日本精锐之旅关东军。
因此他不想同斯大林搞僵,更不想替丘吉尔维护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和它庞大的殖民帝国。
提起英国的殖民地,罗斯福就气不打一处来,多次在这个问题上与丘吉尔冲突。
丘吉尔曾愤愤不平地对罗斯福说:“我认为您在试图搞垮大英帝国。”
罗斯福的确是这样,毫不客气地回击道:“你们开发印度、缅甸、爪哇的资源,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而又不给当地居民以教育、像样的生活水平和最低的卫生条件。
你们做的一切,正是在否定和平的任何价值。”
他甚至对儿子埃利奥特说:“殖民体系意味着战争。”
罗斯福不想给斯大林留下英美两国沆瀣一气向苏联施压的印象。
他相信自己的内在的感召力和对斯大林的影响力。
临行前,罗斯福对妻子伊莉诺说:“我若能发展同斯大林元帅的个人关系,定能大有作为。”
罗斯福是要大有作为,为人类留下一份将受益无穷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经过两个月的讨论协商,于6月26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组织。
在此之前,美英苏三国代表于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进行谈判,签署了关于建立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草案”。
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代表又同中国代表在敦巴顿橡树园会商(苏联因尚未对日作战,故不便与中国代表开会)。
中国代表同意“建议草案”,但提出了三点补充。
这些补充提议获得苏联的赞同。
于是便作为四强一致同意的提案,于1945午5月1日提交旧金山会议审查。
美、英、苏、中四国还作为发起国,邀请其他46国派代表出席旧金山会议;被邀国的条件是,曾对德意日轴心国之中的一国宣战。
罗斯福总统同1919年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一样,坚信人类需要一个超国家的有效国际组织来规定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制止战争,制裁或出兵打击未来的侵略国。
威尔逊总统倡议成立了国际联盟。
但国际联盟同威尔逊总统的政治生涯一样,以悲剧而告终。
罗斯福总统要避免自己重蹈威尔逊总统的悲剧。
他坚信正义、法律、道义的力量,但也承认大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罗斯福需要斯大林的合作,希望一道携手共造和平。
他比丘吉尔要看得更远一些。
载有700余名英美两国政府要员的25架大型运输机,经过7个半小时的飞行,穿过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苏联克里米亚的机场着陆。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早已等候在机场,陪着丘吉尔和罗斯福驱车前往80英里以外的雅尔塔。
沿途“人口稀疏的村庄,展现出残酷战争留下的创伤:劫掠一空的房舍,横七竖八躺着的烧焦的坦克和打坏的德国车厢。
罗斯福和女儿安娜坐在第一辆车上,注视着这种战争景象,对德国人的痛恨油然而生。”
雅尔塔三巨头会议选在利瓦吉亚宫。
这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1年兴建的避暑行宫。
十月革命后,利瓦吉亚宫变成劳动者结核病疗养院。
德国人打来后,洗劫并破坏了整个宫殿,只有两幅小油画和几个生满臭虫的房间幸免于难。
十天前,苏联工作人员从莫斯科大饭店运来了家具和全套用品,并在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及其女儿凯蒂的指导下,把宫殿修饰一新。
利瓦吉亚宫也是美国代表团的下榻之处。
因为罗斯福总统行动不便,所以这儿定为会址。
英国代表团下榻在利瓦吉亚宫26公里之外的沃龙佐夫宫。
这个宫殿将哥特风格和摩尔风格融为一体,典雅豪华。
大门两侧雕着两只雄狮。
这个宫殿的家具也是从莫斯科运来的。
斯大林和苏联代表团下榻在利瓦吉亚宫和沃龙佐夫宫之间的约索波夫王子宫。
约索波夫就是当年暗杀沙皇宠臣、狂僧拉斯普廷的凶手。
第二天中午,即2月4日,斯大林乘火车抵达雅尔塔。
下午3点,先到沃龙佐夫宫拜会了丘吉尔。
两人谈起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
斯大林告诉丘吉尔:苏军正与德军在奥得河东岸激战,但不用多久,苏军就会渡过奥得河。
斯大林接着说:“德国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军都被希特勒处决了,只剩下古德里安。
希特勒是个铤而走险的亡命徒,此时还把11个装甲师留在布达佩斯。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4)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4)
难道他不知道,德国过不了多久就不是强国了,再不能四处派兵了?”
“他们会意识到,但需要时间。”
“不过,太晚了。”
斯大林道。
斯大林向丘吉尔告辞后,来到利瓦吉亚宫,拜会罗斯福总统。
寒暄过后,罗斯福说:他对克里米亚遭到的破坏大为震惊,比一年前更对德国人“嗜血成性了”,并“希望为你再消灭5万德国军官干杯”。
“对待德国人,”斯大林道,“每个人都比过去嗜血成性了。
德国人是野蛮的畜牲,似乎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都有刻骨仇恨。”
两人简短谈了谈战局后,罗斯福问斯大林,他和戴高乐在去年12月谈得怎么样。
罗斯福很讨厌这位自命不凡、高傲的法国首脑。
“戴高乐并不难处,”斯大林说,“不过缺乏现实主义。
法国在战争中没打什么仗,却要求战后同美国、英国和苏联平分秋色。”
罗斯福蹙了一下眉,觉得戴高乐是个卸不掉的包袱。
他悄悄告诉斯大林,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时,戴高乐还把自己比做法国当代的贞德。
斯大林听罢微微一笑。
斯大林对这位美国总统颇有敬意,关系融洽,彼此不时吐些知心话,不像与丘吉尔,总是彬彬有礼。
罗斯福接着告诉斯大林:最近有流言说法国不打算马上兼并德国领土,但希望置德国领土于国际共管之下。
斯大林点点头,把戴高乐对自己说的话告诉罗斯福:莱茵河是法国的天然边界,希望法国军队永远驻扎在莱茵区。
罗斯福听了似乎松了一口气,对斯大林说,他要说些当着丘吉尔的面不便说的话:“英国人希望法国战后能在莱茵区驻军20万人,自己则重整军队。
英国人简直让人琢磨不透,他们拿着点心,既想吃又想留。”
罗斯福接着向斯大林讲了一大堆英美在划分德国占领区时的分歧。
斯大林注意地听着,问道:“您认为法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占领区吗?”
“这不是个坏主意,但仅仅是出于善意。”
“给他们一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