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斯大林说,莫洛托夫准备好了一个与总统建议吻合的草案,晚上一块听听,现在先讨论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问题。
斯大林没有忘记1939年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一事,提出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都应有表决权,至少对战胜德国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有表决权。
罗斯福的脸拉了下来。
但丘吉尔这时出来为斯大林辩护,说他的心已经飞向伟大的俄国人民,他们流着血还把纳粹打翻在地,理应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有表决权。
丘吉尔其实是为英联邦的自治领、特别是战后要取得自治领地位的印度争得表决权,以增加英国的地位。
罗斯福成了孤家寡人。
会议的第5天(2月8日),三大国在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即法国在对德国管制委员会的地位问题、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和波兰政府问题,终于取得突破。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7)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7)
罗斯福改变立场,支持丘吉尔关于法国地位问题的方案。
斯大林举起双手说:“сдъюсь”(即“我投降”、“我同意了”)。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上,罗斯福放弃了一国一票的设想,接受了一个妥协方案: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联合国成员国;安理会的决议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美、英、中、苏、法)的一致同意,即五大国有否定权。
在波兰政府问题上,莫洛托夫的草案给了英、美两国一个台阶,同意在卢布林政府的基础上,吸收伦敦流亡政府的部分成员。
丘吉尔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坚决,但不得不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波兰已在苏联红军的控制之下,只得作罢。
在这一天,罗斯福也得到斯大林同意出兵中国东北的承诺。
但斯大林的承诺是有条件的。
这一天,罗斯福、斯大林、莫洛托夫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在只有翻译(苏方为巴甫洛夫、美方为查尔理·波伦)在场的情况下,私下达成协议。
斯大林说:“我希望讨论我国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并解释说,去年10月已经把这些条件告诉哈里曼大使了。
这些条件是:1维持外蒙古现状;2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归还苏联;3大连港国际化;4旅顺港租借给苏联做海军基地;5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苏中合营公司经办,保证苏联的利益;6千岛群岛移交给苏联。
罗斯福感到棘手了。
把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岛给苏联没有任何困难,但其余的条件都与美国为战争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盟国——中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现在却要背着中国人,讨论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
罗斯福总统默不做声。
斯大林知道自己的牌和对方的牌,明确说道:“如果这个条件不行,我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对日作战。”
“我没有机会同蒋介石总司令谈这个问题,我也不能代表中国讲话。”
罗斯福道,“同中国人讲话十分困难,他们在24小时内就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向全世界广播。”
“现在不需要同他们谈。”
斯大林颇理解地附和道。
一个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协定就这样达成了,并作为一个绝密文件附在雅尔塔协定的诸文件中。
美国国务院当时知道此事的只有三人——国务卿斯退丁纽斯、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和译员波伦。
斯大林当天下午将此事透露给丘吉尔。
2月11日,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在这个秘密协议上签了字。
丘吉尔后来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秘密协议上签字:“我虽然代表英国参加这个协定,但不论我还是艾登都没有参加这个协定的拟定。
这被认为是一件美国人的事……
总之,事前并没有同我们商量,只是要求我们表示同意。”
至此,三巨头就主要问题都达成了协议,都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罗斯福获得苏联对日作战的保证,确立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斯大林保住了对波兰及东欧诸国的控制;丘吉尔则为法国争得大国地位。
其实斯大林是雅尔塔会议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取得对东欧的控制权,而且在远东做了一笔好生意。
2月11日,雅尔塔会议宣告结束。
这次会议所确定的欧洲政治格局一直到1989年秋柏林墙倒塌后才告崩溃。
就在罗斯福和斯大林达成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当天,艾森豪威尔将军统率的百万盟军又向德军发动攻势。
如前所述,艾森豪威尔的宽大正面战略从1944年8月下旬起就一直受到英国人的非议,在马耳他会议上争执到白热化程度。
只是由于马歇尔将军的强硬态度和丘吉尔首相的干预,才终于以接受宽大正面战略而告终。
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同意以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盟军第2l集团军群实施主攻。
2月8日清晨,蒙哥马利发动了酝酿已久的进攻。
这次进攻,是从去年9月夺占的荷兰奈梅根地区出发,以克勒里将军指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为铁砧,辛普森将军指挥的美国第9集团军为铁锤,向德国莱茵河城市韦塞尔发动向心进攻,突破齐格菲防线北段,消灭莱茵河西岸的德军,伺机夺取横跨莱茵河的桥梁,为进击德国心脏扫清障碍。
加拿大第1集团军的作战代号是“真实”,美国第9集团军的进攻代号为“手榴弹”。
蒙哥马利遇到一个困难:罗尔河上游施瓦门瑙尔大坝仍在德国人手中。
美国第9集团军必须在水坝下游渡过罗尔河,一旦德国人炸坝,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盟军一直试图夺取或摧毁施瓦门瑙尔大坝,1944年12月,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曾试图夺占这座大坝;盟军空军试图轰炸大坝,但都以失败告终。
为保证蒙哥马利进攻成功,艾森豪威尔命令布莱德雷派部队在“真实”战役开始前占领大坝。
布莱德雷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第1集团军第5军所属的第78师。
2月7日清晨,第78师在780门重炮的支援下,向大坝发起冲击。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8)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8)
德军拚命抵抗,战至日落,仍牢牢控制着大坝区。
美军伤亡浩大,只得又派一个师。
在午夜时分,终于有一个营冲上大坝。
这个营立刻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溢洪道,另一路奔向闸门机房。
但太晚了,德国人及时炸开了溢洪道,毁坏了机房。
100万立方米的蓄水通过溢洪道和半开的闸门,源源不断地穿过罗尔河谷,把美国第9集团军的进攻地段变成一片汪洋。
加拿大第1集团军的进攻虽未受罗尔河水的影响,但进攻发起不久就陷入困境。
头一天晚上,780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猛烈轰炸了德国的防御枢纽戈什。
黎明时分,1000多门大炮开始猛轰德军阵地。
上午9时20分,担任主攻的英国第30军在霍罗克斯将军的指挥下向德军冲击。
霍罗克斯坐在一个修建在树上的指挥所,用望远镜观察战况。
这位在去年9月未能杀到阿纳姆的将军一会儿就意识到,他又要倒霉了:大雨夹着雪从天而降,落在刚刚解冻的地面上,大地变成泥塘。
一小时后,盟军的坦克和车辆陷入困境。
德军借着沼泽、堤堰、森林顽强抗击着盟军。
20万来自加拿大、不列颠的盟军官兵在泥水中与大自然和德军搏斗着,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盟军经历的最艰巨、最残酷的战斗。
此时,辛普森将军指挥的美国第9集团军面对滔滔洪水,一筹莫展。
德军有水障保护,调兵北援,抗击加拿大第1集团军。
克里勒将军、霍罗克斯将军和辛普森将军简直要急疯了。
在齐格菲防线的另一端,被希特勒冷落在旁的老元帅、德军西线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也快急疯了。
他明白,罗尔河的洪水不会永远流淌,辛普森不会永远一筹莫展。
洪水消退之时,就是辛普森进攻之日。
如果抵御加拿大人的德军不赶紧撤过莱茵河,一旦辛普森发起攻势,必被盟军砸得粉碎。
除此之外,布莱德雷和他手下的巴顿则更难让人琢磨。
他一次次请求希特勒赶紧东撤,但没有人理睬他。
2月23日清晨,罗尔河的洪水终于退去,辛森普指挥美军像发怒的雄狮向韦塞尔方向杀去。
美军官兵驾驶着冲锋艇,冒着德军的炮火,冲入仍旧水急浪涌的罗尔河,杀向彼岸。
到晚上,7座重型浮桥和12座轻型浮桥已横跨在罗尔河上。
25日,美军踏上科隆平原和通往韦塞尔的公路。
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美军了。
《时代》周刊随军记者这样报道他看到的场面:“大批美国坦克像黑压压的甲虫全速穿过绿油油的菜田,P—47雷电式战斗轰炸机扑向德国的战略据点,不计其数的卡车,搭载着步兵,开始大规模的扫荡。
这是最为壮观的战争景色之一,是军事机器在纯战斗运动的高潮时刻,异常的一致和运转自如。”
在北线,加拿大军终于以巨大的代价占领了戈什,步步向从南边杀来的美国第9集团军靠拢。
两支巨大的铁钳就要合拢了。
希特勒这时发现再不撤退就会产生第二个法莱斯口袋,便急忙同意撤退。
德军像潮水般地通过莱茵河上的桥梁,逃到莱茵河右岸。
但53万德军还是陷入盟军的夹击中,成为阶下囚。
蒙哥马利指挥盟军第21集团军群,率先杀到莱茵河,把希特勒大吹大擂的齐格菲防线甩到身后。
但德军把蒙哥马利当面所有横跨莱茵河的桥梁都炸毁了。
望着这条自拿破仑以来就没有敌军渡过的欧洲大河,生性谨慎、办事有条不紊的蒙哥马利止步了,拒绝了美国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要求立即渡河的请求,决定等到一切都准备好再强渡又深又急又宽的莱茵河。
他没有料到自己的竞争对手、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将军正准备与自己一决高低。
满口都是假牙的布莱德雷将军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铁路工人家庭。
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读完西点军校,当上美国陆军军官。
布莱德雷没有巴顿将军那样显赫、富有的家庭,只有自己的努力和精明。
他办事考虑周到,一丝不苟,喜怒很少形于色,说话滴水不漏。
他不像巴顿将军那样说话直率冲动,常常顶撞上级。
他没有像巴顿那样公开反对蒙哥马利承担主攻任务,而是赞同艾森豪威尔的宽大正面战略,声称盟军应从北线攻入德国心脏。
为此,巴顿不止一次背后骂他是软骨头。
但布莱德雷并不甘心把突入德国心脏的殊荣拱手让予蒙哥马利,让英国人成为战胜德国的头号英雄。
蒙哥马利发动“真实”和“手榴弹”进攻后,布莱德雷立刻让自己的参谋长制定代号为“伐木者”的进攻,准备以霍奇斯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在摩泽尔以北发动攻势。
布莱德雷将军向艾森豪威尔将军报告说,他的攻势仅仅是为配合蒙哥马利的助攻,不会影响蒙哥马利。
艾森豪威尔没有提出异议,就批准了布莱德雷的计划。
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9)18。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9)
其实,布莱德雷是不愿将自己的部队按计划调给蒙哥马利,想抓住最后的机会,进抵莱茵河,伺机夺占横跨莱茵河的大桥,争取在蒙哥马利之前渡河,改变蒙哥马利担任主攻、自己助攻的状况。
3月3日,霍奇斯指挥美国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
此时,其左翼的第7军为掩护辛普森的右翼,已在2月23日发起进攻,直指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
正面德军的防御即告崩溃,霍奇斯的3个军一齐冲向莱茵河。
再往南,巴顿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正枕戈待发,准备向特里尔、科布伦茨方向进攻,配合德弗斯将军指挥的盟军第6集团军群,突破从凯撒布劳滕至卡尔斯布鲁厄的齐格菲防线。
美军动作干净、利索,进展神速,布莱德雷颇感得意,但又有一丝的遗憾:德军把在科隆的霍亨索伦大桥炸毁了。
他没想到,几天后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传来了:美国第l集团军第3军第9装甲师B团在威廉·霍格准将的指挥下,夺取了在雷马根的鲁登道夫铁路桥!盟军参谋人员制定了各种各样奔袭莱茵河,抢夺大桥的计划,却都没有把雷马根桥作为目标,原因是这个桥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