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这样,美军就有3个师(第37、第1骑兵师和第11空降师)展开了攻打马尼拉的竞赛,看谁先到菲律宾首都。
上述3个师各显神通,一路上克服各种障碍和日军的抵抗,且战且进,奔赴马尼拉。
24。重返菲律宾之战(7)24。重返菲律宾之战(7)
2月3日傍晚,第1骑兵师的一个“飞行纵队”首先到达马尼拉北郊,赢得了这场竞赛。
该师其余部队也接踵而至。
不久,第37师和第11空降师相继到达,把马尼拉团团围住。
马尼拉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有人口80万。
高大的公共建筑物都是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防地震。
老式的西班牙石头建筑更为坚固。
这些都是日军理想的防御据点。
但大多数民房都是茅草屋。
按照山下奉文的计划,马尼拉原来不准备设防。
但第31海军特别根据地部队司令官岩渊三次少将认为城市可以守住。
他以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为基干,把沉没舰船的船员和不能后送的兵员也编入作战部队,驻在马尼拉的陆军部队(约4000人)也拨归他指挥。
这样拼拼凑凑,总兵力就约近2万人。
他们大多既未受过严格训练,更无作战经验。
但他们凭借牢固的建筑物作掩护,打得非常顽强。
美军3个师一天天紧缩包围圈,一个一个街区,一幢一幢建筑物地慢慢争夺。
美军采用巷战惯用的打法:从屋顶上打个洞,然后用手榴弹、火焰喷射器或炸药炸开屋顶,逐层打下去。
麦克阿瑟禁止飞机空袭,以免伤害和平居民。
但因双方都广泛使用大炮,约10万菲律宾平民死于战火;而双方战斗人员总共才死16万多人。
2月26日,日军指挥官岩渊三次自杀。
3月3日,日军停止抵抗,美军完全收复了马尼拉。
在吕宋中部,美第1军占领了圣胡西,打开了尚武集团山区据点的大门。
第3支美军,即第11军,于2月底收复了巴丹半岛。
接着美军空降部队和两栖作战部队联合行动,一举夺回了科雷吉多要塞。
3月2日,麦克阿瑟在一艘停泊于要塞附近的军舰上,把一面美国国旗从弹痕累累的舰桅上冉冉升起,再一次显示他和美国武装部队又回到菲律宾来了。
在美军收复马尼拉之后,麦克阿瑟又命令第10军的部队向东部挺进,占领伊波大坝和安加特水源地,以确保首都的水源,从而把日军振武集团撵进吕宋东部山区。
盘踞在克拉克空军基地西部地区的建武集团,在1945年4月以后被迫龟缩到山中,就地自给。
但因粮食不足,常以山芋野草充饥,死于饥馑疾病者数以万计。
当年1月尚拥有3万兵力,到停战投降时,仅剩下1500人左右。
山下奉文直接指挥的尚武集团实力最强,以吕宋中北部山区为藏身之所,以碧瑶(菲律宾的夏都,避暑胜地)、班班和邦都三镇形成鼎立之势,据险死守。
在美军强攻下,日军主动撤出碧瑶。
在此后4个月的战斗中,日军粮食匮乏,弹药奇缺,只能用当地矿山的炸药制成手榴弹,嚼着山芋和野草坚持战斗。
美军不断紧缩包围圈,但因山路崎岖,坦克和重炮难以发挥作用,直到停战仍未能彻底消灭这股残敌。
还在马尼拉巷战正酣时,麦克阿瑟就命令美第8集团军司令艾奇伯格解放菲律宾中南部诸岛,并从第6集团军抽调兵力加强第8集团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并没有指示麦克阿瑟这么干,因为从战略上讲,这对打败日本并没有什么意义)。
艾奇伯格在44天中(1945年3、4月)进行了14次主要的两栖登陆,24次小规模的登陆,解放了巴拉望、三宝颜、班乃、棉兰老、宿务和其他诸岛。
占领了这些岛上的主要城市、机场和交通干道,并帮助菲律宾地方政府恢复了权力。
这些岛上的日军通常都是退缩到山中,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有时还要遭受菲律宾游击队的袭击。
到1945年9月初,被困的日军纷纷向本岛的美军缴械投降。
9月3日,在吕宋中北部山中苟延残喘的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和参谋长武滕章中将,在碧瑶向美军签署了投降书。
菲律宾的日本侵略者彻底失败了。
正当麦克阿瑟部队在马尼拉进行激烈巷战时,美国强大的海军部队开始袭击硫黄岛,准备向日本本土进军。
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1)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1)
美军在吕宋登陆(1945年1月9日)后不久,第3舰队便开到尤里斯锚地休整。
按照轮流指挥计划,哈尔西把舰队交给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所有的番号又从“第3”改为“第5”。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击硫黄岛。
早在1943年9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人员就开始研制攻打硫黄岛的初步计划。
1944年7月,即在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期间,斯普鲁恩斯提出建议,越过中间的一些要地,尤其是台湾,大踏步前进,直取日本门前的石阶。
海军作战部长金氏认为,这个计划过于野心勃勃,未予采纳。
1944年9月29日,金氏、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在旧金山会晤,一致同意把冲绳作为下一年度的主要进攻目标。
由于占领冲绳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更好的空军基地袭击日本,同时在日本本土与日本在台湾和吕宋的机场之间开辟一条“空中走廊”,所以他们还同意攻占一个辅助基地,以便B—29飞机可以紧急着陆,于是便选中了小笠原群岛中的硫黄岛。
10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指令:1945年2月攻占硫黄岛,4月攻占冲绳。
1944年10月9日,尼米兹告知太平洋海军陆战队司令霍兰·史密斯中将,他将负责攻打硫黄岛。
1945年1月底,刚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的尼米兹把指挥部从珍珠港迁到关岛,准备占领小笠原群岛中的硫黄岛和琉球群岛中的冲绳。
硫黄岛的战略地位非常突出。
它地处塞班岛(马里亚纳群岛)和东京之间,距两地都约为1200公里。
美国B—29远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出发去轰炸东京,由于没有战斗机护航,损失很大。
因战斗机的航程较短,不可能往返飞行4480公里。
硫黄岛上有两个现成的机场,距东京1200公里,正好适合P—51“野马式”战斗机的航程,因而是盟军理想的空军基地。
其次,自1885年日本人定居硫黄岛之后,该岛就由东京都管辖,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日本领土。
一旦盟军占领该岛,对日本本土将是一个心理上的严重打击。
此外,硫黄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空体系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岛上的盟军飞机可以拦截来自日本的空中兵力。
硫黄岛长约8公里,宽约4公里,从海上望去,它像条半浮半沉的鲸鱼;从空中望去则像一块肥猪排。
在狭窄的南端有座死火山——摺钵山,高556英尺。
东北部是熔岩高地,海拔约350英尺。
全岛地热很高,蒸汽弥漫,到处是沸腾的硫黄坑。
北部海滩上遍布岩石,无法通行。
南端摺钵山的宽阔地带适合两栖登陆。
山东面的海滩全是火山灰,轻松柔软,看去像是黑沙,但身体较重的人一脚踩下去就会陷到膝部。
1940年日本人在岛上修建了第一个机场(在西南部),翌年春天开始修建炮台。
1944年初,在美军攻占马绍尔群岛中的一些据点之后,硫黄岛才受到重视。
日本海军和陆军各派5000多名官兵驻守岛上,同时又在中部高地修建第2个机场。
同年6月,东条派栗林忠道陆军中将担任第109师团长和全岛总指挥。
东条对53岁的栗林说:“军部和国家就靠你去守卫这个重要岛屿了。”
栗林担任总指挥之后,硫黄岛的兵力增加到23万人(其中海军为7000人)。
计有火炮120门,高射机枪300挺,步枪和其他轻武器2万枝,迫击炮130门,臼炮20门,火箭炮70门,反坦克炮60门,坦克23辆。
岛上的防御工事从中部的元山(实为一个高岗)为中心,计划修筑28公里的坑道阵地。
但到盟军进攻时只完成了70%,约18公里。
许多天然和人工洞穴像是许多小室组成的迷宫,彼此有坑道相连;洞口的角度可抵御火焰喷射器。
厚壁碉堡林立,许多碉堡外面还堆有5英尺厚的沙袋。
海军的巨型海岸炮隐藏在地下,可以纵射海滩。
有的大山洞可容2000人,纵深75英尺,有十几个出入口。
栗林不顾部下反对,主张纵深防御,不在海滩设防。
他坚持说服部下,海滩的碉堡修得再好,也经不住敌军舰炮的轰击,只能是白费材料和心思。
他召集所有的军官,正式宣布他的战斗计划:没有命令;不得射击登陆艇,也不得阻止敌人在海滩登陆。
待敌人向纵深推进到500码时,机场附近的自动武器以及摺钵山和元山地区的大炮便一齐开火。
栗林激动地强调:“敌人一旦入侵本岛,每个士兵都必须抵抗到底,阵地就是自己的坟墓。
每个士兵都要尽最大努力,杀敌十人。”
由于在莱特作战的耽搁,美军几次推迟进攻硫黄岛的日期,最后定于2月19日。
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被任命为总指挥;两栖作战军司令里奇蒙·特纳海军中将任联合远征军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霍兰·史密斯中将担任登陆部队指挥。
史密斯又选择了第5两栖作战军军长哈里·施米特少将率领3个师实施登陆作战。
从1944年12月8日起,美国航空兵就开始出动B—24和B—25远程轰炸机对硫黄岛进行空袭,持续72天。
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2)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2)
时间之长和轰炸之激烈,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之最。
美国海军也从1944年11月开始对硫黄岛进行轰击,断断续续地一直延续到1945年2月16日,即到登陆前夕。
17、18和19日三天,美国军舰对硫黄岛进行了空前猛烈的轰击,企图彻底摧毁日军的海岸炮群。
美军开始炮击之后,日军马上还火,但重型海岸炮却保持沉默,以免暴露目标。
17日上午10时,当12艘步兵登陆炮艇掩护蛙人去清理海岸障碍物和察看拍岸浪花情况而进抵东海岸时,日军以为等待已久的登陆开始了,重型海岸炮一齐开火,打坏了9艘炮艇,打伤了3艘,使美军伤亡170人。
蛙人却平安返回,将海岸情况做了详细汇报。
于是,美国战列舰对准新的目标猛烈轰击。
舰载飞机在确定敌军炮位和投掷凝固汽油弹烧毁障碍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2月19日早晨,即进攻之日,第5舰队的450艘舰艇汇集在总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的小岛周围,军舰密度之大,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前所未有的。
在这些巨舰的周围和中间,又有482艘坦克登陆艇运载着8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员上岸去作战。
担任炮击的军舰驶近海岸1000码处才开始射击。
这时空军也开始轰炸和扫射,海军则实施徐进弹幕射击,这在太平洋上还是第一次。
8时许,第一波68艘坦克登陆艇开向海滩。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波驶过4000码的水面冲上海岸,迅猛异常。
上午9时,第一波陆战队员开始攻击,第5师在左,第4师在右。
最初几分钟的报告表明,日军抵抗微弱,火力稀稀拉拉。
美国兵开始怀疑:日军的防御被夸大了吗?
进攻前的炮击真的奏效了吗?
然而,好景不长,20分钟以后,日军所有的武器——事先精心隐蔽好了的火炮、迫击炮一齐开火,构成了猛烈而密集的弹幕。
已攻入岛上200—300码的陆战队员们突然发现,他们被弹幕压制住了。
这时轻武器也开始射击,它们来自地下掩体,来自表面看来毫无危害的沙岗,来自四面八方。
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代价最高的一次战役开始了。
这是日本守军指挥官栗林忠道的杰作。
他力排众议,坚持纵深防御,让美国人上岸,等敌人靠近几百码时才开火,消灭敌人。
战后有些军事史家认为,这是栗林的一大致命错误。
他让美军登陆,并让他们把自己需要的一切都运上了岸,最终导致了日军失败。
上午10时30分,8个攻击营的官兵都上了岸。
较大的登陆舰又把坦克、推土机和大炮运到岸上。
到19日傍晚,有3万名陆战队员上了岸。
他们的伤亡非常大,达到2400多人。
但战果也很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