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长勇让部下砍去脑袋,牛岛剖腹自杀。
他们临死之前还唱着辞世歌:未及秋风度,岛上青草枯;皇国春天里,犹望再复苏。
弹尽弓矢绝,鲜血天地涂;魂其归来兮,守护皇国土。
自4月1日美军登陆,到6月22日战斗结束,陆上整整打了83天。
据服部卓四郎所著《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在这次战役中,包括由岛上居民组成的义勇军在内,日军约9万人被击毙,被俘者约7800余人,其中一半是伤员。
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5)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5)
非战斗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和平居民)的牺牲超过10万人。
在冲绳战役中,盟国的海空军起了重要作用。
这时仅美国第5舰队就拥有航空母舰40艘(包括护航航空母舰);战列舰18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约200艘,其他较小舰艇几百艘,舰载飞机几千架。
此外还有英国太平洋舰队支援。
这是日本海军无法匹敌的。
因此,日本大本营广泛采用海军中将大西泷次郎的“拼命”战术,用特攻机、特攻艇携带炸弹炸药向美国军舰上硬撞,以炸毁美舰。
早在3月26日,美第77师攻占庆良间列岛时,就缴获携带炸药的日本特攻艇约350艘,消除了一大隐患。
4月6日,日军进行最后一次海上特攻。
64万吨的“大和”号战列舰,由“矢矧”号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护航,驶出日本内海,准备冲进冲绳附近的美国舰队之中,纵横轰击,尽量击毁美国舰船。
然后靠到岸边,抢滩搁浅,用18英寸口径的大炮轰击美军,支援冲绳保卫者。
这支特攻舰队只装载着仅有的去冲绳的单程燃料,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光荣战斗到死,全部消灭敌舰队。”
但日本这支“拼命”舰队于7日早即被美国潜艇发现,后又被一架美国巡逻机发现。
美第58特混舰队立即派出约300架飞机对这支舰队进行猛烈攻击。
在7日中午12时40分到下午2时许,巨舰“大和”号身中鱼雷10枚,重磅炸弹5枚,小型炸弹无数。
下午2时23分,这艘超级战列舰终于沉没在九州西南50海里处,舰上3332名官兵,只有269人生还,其余舰员都葬身海底。
“矢矧”号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也在附近被击沉。
从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以来,在太平洋上作威作福整整五十年的日本海军,到此敲起了丧钟,完全覆灭了。
在冲绳战役期间,以日本本土和台湾为基地的日本陆、海军航空兵极为活跃。
日本大本营海军部曾妄想以空战来挫败美军的登陆行动。
早在3月底,日本飞机就重创大型航空母舰“富兰克林”号,迫使其驶回美国进行大修。
接着,一架特攻机又炸伤斯普鲁恩斯的旗舰、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该舰也被迫返回美国进行大修。
第5舰队司令部只好转移到“新墨西哥”号战列舰上。
从4月6日到6月22日,日机先后对第5舰队发动10次总攻,每次少则217架,多则699架,另外还进行多次小规模的攻击。
两类攻击总共出动飞机7852架次,其中包括特攻机2393架,共损失飞机好几千架。
日机没完没了的轰炸攻击,使美国军舰上战斗警报不停,枪炮炸弹声不绝于耳,搅得水兵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神经高度紧张,有的人甚至得了歇斯底里或精神分裂症。
在长期紧张的战斗中,每当军舰返回尤里斯基地进行修理或大检修时,水兵和飞行机员就可以休息一下。
但第5舰队的指挥官们一直坚守岗位,过度紧张,终于难以支持。
到5月底,尼米兹被迫采取非常措施,在战役高潮时调换指挥官:哈尔西接替斯普鲁恩斯,麦凯恩换下米彻尔,希尔替换特纳。
第5舰队又改称第3舰队。
6月10日,美国舰队撤离冲绳海域,开赴菲律宾的莱特湾。
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的确使美国舰队遭到重大损失。
在将近3个月的频繁攻击中,总计炸沉舰艇36艘(最大的是驱逐舰),炸伤368艘(各类舰艇都有);炸死海军官兵4907人,炸伤4824人。
在冲绳岛上,美国第10集团军损失惨重:官兵阵亡7374人,失踪239人,负伤31807人。
集团军司令西蒙·巴克纳中将也在前线视察时阵亡。
总之,美军为实施“冰山计划”,拿下冲绳,共付出49151人的伤亡代价。
盟军在攻占冲绳之后,下一步计划就是集中一切可用的兵力去攻打日本本土。
而在向日本本土进军之前,同盟国之间首先要商讨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及其欧洲仆从国,以及对日本作战等等,于是苏、美、英三国便决定召开波茨坦会议。
1945年5、6月间,经外交途径商定,三国首脑会议在柏林召开。
但因柏林市区破坏严重,朱可夫元帅建议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召开。
那里位于新公园内的德国皇太子的宫殿是个大型建筑物,完好无损,有足够的房舍可供与会者使用。
此外,附近的巴贝尔斯贝格小镇到处是高级别墅,绿荫如盖,百花争妍,最适于代表团的显要人物下榻。
这个建议经莫斯科批准和美、英同意之后,朱可夫便下令进行紧张的修理和准备工作。
德国皇太子住的塞西莉宫有36个房间和一个巨大的会议厅(有3个进出口),但需进行大修。
美国人给他们的总统及其主要助手们的住房选择了蓝色;英国人给丘吉尔选择了粉红色;苏联代表团的住房则粉刷成白色。
在新公园里,苏联的后勤人员还建造了大量花坛,栽种了近万株各色花草,好几百棵观赏树木。
会议大厅中央放着一张十分光亮的圆桌,这是特地在莫斯科订做的;因为在当时的柏林找不到这么大的圆桌。
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6)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6)
波茨坦会议不仅是三大国领导人之间的一次例行的会晤,而且也是对同盟国协同一致打败德国法西斯、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这一光辉胜利的庆祝。
7月17日下午,波茨坦会议正式开幕,出席者有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贝尔纳斯等;英国首相丘吉尔、外长艾登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元帅、外长莫洛托夫等。
波茨坦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
仅全体会议就举行了13次。
8月2日胜利闭幕。
波茨坦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战后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经济原则,德国和意大利的赔偿,分配德国的商船队和军舰,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包括外交承认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哥尼斯堡地区“让与”苏联,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三国政府首脑对一些主要问题基本达成了协议,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协商,分歧一时还不能完全消除。
就像历次三大国会议一样,三国代表团之间既有沉闷的、有时是非常激烈的辩论,也有轻松的、令人非常愉快的社交活动。
7月23日晚上,丘吉尔举行宴会。
出席者除代表们以外,还有主要指挥官。
席间有许多人讲话。
斯大林甚至不问侍者和勤务兵是否已全部离场,就提议下次会议将在东京举行。
可见俄国人跃跃欲试,就要参加对日战争了。
接着,斯大林提议为丘吉尔干杯。
说他是在英国极困难的年代,临危受命,肩负起同希特勒德国做斗争的领导责任,并胜利地完成了这一重大而光荣的任务。
有点出人意外,丘吉尔忽然举杯向朱可夫元帅祝酒,这位元帅当然也要回敬。
但当朱可夫感谢丘吉尔对他的殷勤盛意时,竟不自觉地把丘吉尔称为“同志”。
老于世故、善于外交斗争的莫洛托夫马上流露出困惑不解的神情。
朱可夫即时察觉到了,因而有些发窘。
于是,他随机应变,又举杯“祝贺我们在这次战争中的战友在俄语中,“战友”是个复合词,它的第一词就是“同志”,加上后一个词即成“拿武器的同志ToBapищ по opyжцю”。
和盟友……
所取得的彻底击败法西斯德国的胜利”。
这样,朱可夫总算纠正了他的口误。
第二天,当朱可夫到斯大林的别墅去时,斯大林和在场的人都跟他开玩笑,说他那么快就得到了丘吉尔这位“同志”。
7月24日,在全体会议之后,杜鲁门走到斯大林跟前。
他们单独谈起话来,只有译员在场。
丘吉尔离他们大约只有5码。
他密切注视着这个重要的谈话。
他知道杜鲁门要说什么,他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看看有什么反应。
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斯大林的样子似乎很高兴。
一种新型炸弹!威力非常大!可能对整个抗日战争有决定性作用!……”
丘吉尔接着写道:“而且我深信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不一会儿,丘吉尔在等车时,发现杜鲁门就在他的身旁。
丘问杜:“事情怎么样?”
杜鲁门说:“他始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
于是,丘吉尔便做出结论说:“因此我可以肯定,斯大林在那一天,对于英美两国长期以来所从事的这项庞大的研究过程并没有特别了解,也不知道美国在生产原子弹这一豪迈的冒险事业上,曾押上了4亿英镑以上的赌注。”
然而,丘吉尔过于自信了。
就在那一天,当斯大林会后回到住所时,就在朱可夫在场的情况下,马上就跟莫洛托夫谈到刚才与杜鲁门的谈话的内容。
莫洛托夫听后说:“他们是想抬高身价。”
斯大林笑着说:“让他们抬高身价好了。
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度。”
1994年4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特殊使命》一书的摘要。
该书作者、前苏联克格勃间谍头子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披露了他们是如何窃取了原子弹秘密的。
此书说明,从1942年起,苏联的特工人员就一直跟踪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和工作进程,并取得了一切必要的情报和资料。
斯大林对此了如指掌,所以他对杜鲁门在波茨坦所说的“原子弹”,也就处之泰然了。
波茨坦会议按计划进行。
8月1日,三国政府首脑在这里签订了《柏林会议议定书》,由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结果工党获胜,其领袖艾德礼组阁。
从7月28日起,新首相艾德礼代替丘吉尔出席波茨坦会议。
分别代表苏、美、英三国政府签署。
《柏林会议议定书》载明了三国政府首脑就下列这些重要问题达成协议:成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以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初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让与”苏联,惩处战争罪犯,奥地利问题,波兰问题,缔结和约与接纳意、保、芬、匈、罗参加联合国组织,以及其他许多有关战后处理的问题。
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7)25。杀向硫黄、冲绳两岛(7)
这个议定书实际上反映了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达成协议的最后结果,对于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问题定了调子。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把他随身带去的一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交给了丘吉尔(7月24日),征求丘的意见。
丘吉尔很快同意了公告的原则,并和杜鲁门一致认为,蒋介石应被邀参与发布这个文件,而且中国应被列为发起的政府之一。
7月25日,丘吉尔在离开波茨坦回国之前,还传话说,他同意由杜鲁门自行处理发布这个文件。
杜鲁门又通过外交途径征求蒋介石的意见。
蒋赞同这个公告,但建议把三个发起国政府首脑签名的顺序换一下,把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放在英国首相之前,因为这样做,在中国国内会对他有利。
杜鲁门为了迎合蒋的心意,就这样改动了。
因为苏联当时尚未对日作战,故未签字,不过杜鲁门还是把此事告知了斯大林。
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了字,所以又成了四国对日宣言。
《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7月26日晚9时20分发表。
《波茨坦公告》说:“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彼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