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美国正在试验原子弹,一俟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试验成功,美国空军很可能就要把它投到日本的土地上,逼迫其无条件投降。
在本世纪20和30年代,欧洲的许多科学家就试图揭开原子裂变的奥秘,英、德、意、奥、匈等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39年夏天,传闻德国正在利用原子科学的成果,试图制造一种秘密武器。
因逃避法西斯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非常担忧,生怕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来。
在他们的敦促下,1933年移居美国的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939年8月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
信中预计铀原素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建议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加强对铀的研究,以便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
罗斯福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并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
同年12月6日,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大规模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1942年这项计划全面展开。
同年6月,美国陆军部组织了“曼哈顿工程管理区”(代号),全面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其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将军。
工程管理区的地点,设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附近的橡树岭。
设计和制造原子弹的工厂负责人是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姆。
美国政府耗资25亿美元,建造巨大的原子工厂,组织了10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阿拉默果尔多试验成功。
由于这种新式武器杀伤力巨大,使用必须审慎。
4月25日,陆军部长史汀生在向杜鲁门总统汇报原子弹研制情况时,就建议总统任命一个委员会,以研究这种新武器爆炸后在政治、军事和科学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问题,然后向总统提出建议。
6月1日,由史汀生担任主席的这个知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定名为“临时委员会”。
它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
6月间,陆军部部长助理约翰·麦克洛伊和国务院代理国务卿约瑟夫·格鲁(前驻日本大使)等,都发表意见,认为在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之前,应向它提出警告,促使它投降。
这个建议得到史汀生的支持。
7月2日,史汀生又向杜鲁门提出一个长篇备忘录,说明盟军在日本登陆作战将是一场长期、艰巨而且牺牲重大的斗争,并列举了日本种种不利因素和盟国的优势。
接着,这位陆军部长提出了一个很有见解的论点。
他写道:“我相信,日本不是一个完全由发疯的狂热分子组成的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民族。
相反的,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它已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异常聪明才智的民族,能在史无前例的短时期内不仅采用了西方文明的复杂技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他们的文化以及政治和社会思想。
它在短短的六七十年内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进展,是历史上一个民族进步的最惊人的事迹之一——从千百年闭关自守的封建主义进入世界六七个强国之林……”
史汀生认为,日本民族能在目前的危机中认识到,战斗到底是愚蠢的,接受某种等于无条件投降的建议是明智的。
在日本人民中,自由主义的领袖大有人在,可以依靠他们来重建日本,使其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一个负责的成员。
因此,他的结论是:“由美国、英国、中国还有俄国——如果那时成为交战一方的话——的主要代表,在慎重选择的时间向日本发出警告,号召它投降并允许占领它的国家,以便为了未来的和平保证日本完全实现非军国主义化。”
杜鲁门显然非常重视这个建议,因为《波茨坦公告》就是按照这个精神,由麦克洛伊和国务院的另外两个专家一起起草的。
如前所述,美、英、中三国政府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之后,日本政府“不予理睬”,拒绝投降。
那么,美国该怎么办?
7月16日早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临时委员会”主席亨利·史汀生给已在波茨坦的杜鲁门发去一份密电:今天上午动了手术。
26。最后的冲刺(4)26。最后的冲刺(4)
诊断书尚未写出。
结果似乎令人满意,业已超出预料。
在当地发表消息是必要的,因为远近都很关心。
格罗夫斯医生颇为高兴。
他明天回来,我将随时报告情况。
第二天,史汀生专程飞到波茨坦去向杜鲁门汇报情况。
晚上,临时委员会代理主席乔治·哈里逊又给史汀生发去了一封电报:医生刚刚回来,兴高采烈,相信弟弟定会像哥哥一样健壮结实。
从这里到海伊霍尔德(即史汀生在长岛的家)都可以看到他眼睛里放射的光芒,从这里到我的农场都可以听到他的哭声。
译电员在翻译这份隐语电报时可能猜想,77岁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又当了父亲,老年得子,真是可喜可贺!其实,“弟弟”是指刚刚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钚弹,而“哥哥”则指准备投到日本某地而未经试验、用铀制成的原子弹。
史汀生赶紧把这个特大喜讯向杜鲁门做了汇报,并且告知了丘吉尔。
在此后的几天里,杜鲁门一方面和丘吉尔取得一致意见,准备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同时又和美国军政要员磋商使用原子弹的细节。
7月24日,杜鲁门总统以美国陆军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名义,指令美国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派遣第20航空队第509混合大队,于1945年8月3日以后,在天气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
7月26日,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把原子弹的心脏部分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中的提尼安岛。
这是一个直径约18英寸、高约2英尺的金属圆筒,重量有好几百磅。
里面装着金属铀的衍生物铀235,外面有铅罩保护着。
8月1日,在提尼安岛上一个有空调设备的炸弹仓库内,原子弹装配完毕。
它长10英尺,直径28英寸,外形很像一个普通炸弹,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8月6日凌晨2时45分,一架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由保罗·蒂贝茨上校指挥,从提尼安机场升空,向日本飞去。
在此之前,三架气象观察机已先行起飞,以便察看几个城市上空的天气。
另外两架载有科学仪器和照相器材的护卫飞机,与主机约好,于黎明后几分钟在硫黄岛上空会合。
1945年8月6日早晨,天气晴朗,气候闷热。
7时零9分,美国飞机数架飞到广岛上空,盘旋几周,即行离去,并未轰炸。
这是气象观察机。
8时整,两架B—29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
广岛市民有很多人未进入防空洞,而在外面仰看飞机。
8时15分,一架美机投下降落伞后,立即产生了令人眼花目眩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
爆炸高度离地面660码,形成一个直径为110码的大火球。
火球放射出来的热量只延续了几分之一秒,但热度高达摄氏30万度,使爆心(即直接在爆炸下面的地方)半径1000码内的花岗石都熔化了。
屋顶上的瓦也都软化,由黑色变成橄榄色或棕色。
顷刻之间,城市上面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全市立即被黑暗的烟云所掩没。
可怕的冲击波也随之出现,2英里内所有的建筑物几乎全被摧毁,只有几幢特别坚固的、防地震的建筑物仍安然无恙。
这时广岛人口为343万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都死亡。
当日死者计为78150人,负伤和失踪者为51408人。
全市建筑物总数是76327幢,全毁者48万幢,半毁者22178幢,受灾人数为176987人。
8月6日下午,设在广岛的日本第二总军司令部,经由吴镇守府转报东京:“敌人使用了具有从未见过的破坏力的高性能炸弹。”
8月7日,日本收听美国广播,其中杜鲁门总统声明:“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的毁灭。
他们的领袖迅速地拒绝了这个最后通牒。
如果现在他们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中而降……”
在美国广播之后,日本陆海军统帅部才从广岛和吴镇守府接到了关于新型炸弹造成危害的稍为详细的报告。
这时,日本有些人士对在广岛爆炸的是否为原子弹还有怀疑。
8月7日,参谋本部还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于8日下午到广岛做实地检验,立即证实新型炸弹确为原子弹,并报告东京。
在东京,东乡茂德外相已与首相铃木贯太郎商妥,决定上奏天皇。
8日下午,东乡在皇宫地下室晋谒天皇,奏上美国关于原子弹之声明及其有关事项。
天皇面谕:“敌既已使用此种武器,则战争之继续更不可能,为获得有利条件起见,不得丧失结束战争之时机,关于条件,当有协商余地,应努力迅速结束战争,可转告铃木首相。”
铃木首相决定立即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但因部分成员未在,没有立即召开。
8月8日下午11时(莫斯科时间为下午5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
日本方面早已吁请苏联斡旋和平,佐藤就是希望会见莫洛托夫,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26。最后的冲刺(5)26。最后的冲刺(5)
但出乎他的预料,莫洛托夫对佐藤说:“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解远东战争的建议已失去了一切根据。
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盟国已与苏联政府接洽,提出参加同日本作战的建议,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伤亡,为尽快恢复和平作出贡献。
作为一盟国,苏联政府恪守其义务,接受盟国的建议,加入盟国7月26日宣言,宣布从8月9日起,苏联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参战对日本统治集团震动极大。
“敌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又继有苏俄之参战,致使天皇陛下、木户内大臣、铃木首相、米内海相、近卫公爵、重光前外相,以及其他历来支持提早终战的要人,更加决心认为,除迅速接受波茨坦公告以结束战争外,别无他途。”
9日上午8时,东乡外相访铃木首相于其私邸。
这时铃木已接到苏联参战的报告,他在听取东乡外相说明关于迅速结束战争的决心后,立即表示同意,并向外相等表明决心说:“由本内阁来结束(战争)吧!”9日上午10时30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皇宫举行。
正当与会者在皇宫进行激烈讨论时,9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空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这时长崎人口约为27万,当日死者为23753人,伤者为43020人。
但据1992年8月9日日本哀悼长崎被炸死难者会议宣布,美国原子弹炸死长崎的日本人是95845人。
两颗原子弹的投掷和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溃败,促进了日本政府迅速投降。
早在德黑兰会议上(1943年11—12月),苏、美、英领导人就达成协议,美英军队于1944年春天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斯大林答应,一旦德国最后垮台,苏联就把增援部队调到远东,与盟国共同打击日本。
1944年10月,在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期间,斯大林同英国军政领导人以及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驻苏军事使团团长迪恩少将举行会议。
这年夏天,美军攻打塞班岛,日寇顽强抵抗,宁死不降,使美军伤亡惨重。
所以美国渴望苏联参加对日战争。
在这次会议上,迪恩奉华盛顿指示,急于了解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何时能对日本作战,并向斯大林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第二天,斯大林做了明确答复。
他说,苏联60个师在远东的时候,苏联就将对日开战。
就是说,除已在那里的30个师以外,再增加30个师,如果美国肯帮助增加这样一支军队所需的物资供应,同时如果苏联参战在政治方面获得的结果能明确化的话。
10月17日,斯大林交给美国人一份清单,载明苏联军队为进行拟议中的对日作战所需的物资——一支由150万军队、3000辆坦克、75万辆机动车和5000架飞机所组成的兵力所需的两个月的粮食、燃料、运输装备和其他物资。
总数为860410吨干货和206万吨燃料油,全部要在1945年6月30日以前交货。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