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在马来亚的日军不肯放下武器。
抗日军通过英勇战斗,强令日军投降,并接管了城市和乡村。
抗日军和抗日人民成了马来亚的真正主人。
9月5日,英军在新加坡登陆,马来亚人民抗日斗争的胜利果实遂被夺走。
9月12日,日本南方军代表(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卧病)、第7方面军司令官板垣大将,率部(包括退到马来亚的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向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海军上将投降了。
在菲律宾,日本第14方面军残部退守布洛山周围,苟延残喘。
8月21日收到南方军关于停战的命令,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携同参谋长武藤章中将下山,9月3日在碧瑶向美军投降。
26。最后的冲刺(8)26。最后的冲刺(8)
在泰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泰国实际上被日军占领。
为了民族解放和驱逐日寇的共同目的,泰国共产党和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自由泰”运动建立了某种形式的统战关系,它们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曾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但因未能及时得到盟军的支持,起义受挫。
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国军队在泰国登陆,接受了日军投降。
在印尼,日本占领后期,印尼人民抗日斗争进一步发展。
1945年5月,“卫国军”的一个营举行武装起义,击毙日本军官25名。
日本占领者被迫加快了上演“独立”丑剧的步伐。
8月7日,他们宣布成立“独立筹备委员会”。
8月11日,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在西贡召见民族主义领导人苏加诺等,计划于18日召开“独立筹委会”第一次会议。
但出乎殖民主义者的预料,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
所以印尼广大人民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宣布独立。
雅加达各抗日青年团体为此展开了紧张活动,一面对民族主义领导人施加压力,一面积极进行宣布独立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与“卫国军”联系,必要时打算武装起义以夺取胜利。
抗日青年团体采取坚决的行动,准备夺取政权,争取实现独立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地下抗日团体的代表举行集会,一致主张推翻一切外国的殖民统治,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并同苏加诺等人建立了联系。
经过抗日团体和苏加诺的协商,1945年8月17日,印尼各界代表终于正式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并立即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由于亚洲各国人民的长期抗日斗争,特别是1945年8月前后的大反攻,日本侵略者陷于四面楚歌、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
他们奴役亚洲人民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完全破灭了,只好缴械投降。
从8月9日到14日,日本连续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内阁全体会议,讨论投降或继续作战问题。
主和派代表外相东乡、首相铃木和海相米内等认为,只要能维护天皇制度,日本民族就有复兴之日,因此就能接受《波茨坦公告》。
内阁中持这种观点的大臣也大有人在。
外相还提出了日本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诸条件的议案。
但主战派陆相阿南、陆军总长梅津、海军总长丰田反对。
两派争论不休,最后只好召开御前会议,请天皇圣断。
8月14日上午10时50分,御前会议于皇宫防空洞举行。
铃木首相首先向天皇上奏近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内阁会议情况,并说在阁议中,赞成外相议案的约占八成,但尚未获得一致通过。
“现请陛下亲自听取反对者的意见,再乞圣断。”
首相发言后,陆、海军两总长和陆相阿南相继起立,声泪俱下,“恳请陛下准予再照会”,希望同盟国同意维护天皇制度。
如果不允许,那就只有继续战争,死里求生。
这时会场上一片沉寂,气氛凄惨。
最后天皇裕仁发言:“我的异乎寻常的决心没有变。
我不是轻率地做结论,而是根据内外形势、国内情况和彼我双方的国力和战力来判断的。
关于国体,敌方也是承认的,我毫无不安之处……
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或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
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
希赞成此意。”
在天皇讲话时,会场上时有呜咽之声,有时甚至放声大哭。
裕仁讲话后,铃木首相上奏:当即起草终战诏书。
于是会议在14日正午结束。
日本政府根据这次御前会议的决定,赶忙拟就了一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诏书,以及向反法西斯同盟国发出的日本最后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电报稿。
这两个文件都在14日23时拍发出去,天皇的诏书还录了音。
这时死硬派分子还做了最后一次挣扎:他们企图阻止向全体国民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曾于14日夜里闯入皇宫,打算劫走天皇广播诏书的录音唱片。
但这帮亡命徒很快就被镇压了。
这天夜里,死硬派头子、陆相阿南惟几在其官邸剖腹自杀。
从这时起到9月上、中旬止,散布在远东、南亚各国、南洋地区和太平洋诸岛的330多万日本军队,陆续在各地分别向同盟国投降了。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的准备工作,是由麦克阿瑟上将的司令部(设在马尼拉)负责进行的。
8月19日,日本代表到达马尼拉,听取了有关签署投降书的必要指示,并收到同盟国拟定的投降书的全文。
8月26日,麦克阿瑟上将通知日本帝国大本营,美国舰队已开始向东京湾进发。
这支舰队拥有383艘军舰,1300架舰载飞机。
28日,美军先头部队在东京附近的机场降落。
30日,大批美、英军队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
同日,麦克阿瑟上将到达东京,控制了东京的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局。
26。最后的冲刺(9)26。最后的冲刺(9)
原定于8月底举行的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的仪式,因台风的影响,改在9月2日举行。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
麦克阿瑟选择“密苏里”号,显然是为了赢得新总统杜鲁门的欢心,因为后者的家乡是密苏里州。
签字用的桌子是从军官食堂搬来的长方形餐桌,上面铺着绿色呢子台布。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同盟国受降代表站立的地方,靠外的一面留给日本代表。
桌子前左方是身着白色制服的50位美国海军将领,前右方是身着黄色制服的50位美国陆军将领。
8时30分,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即同盟国)代表团到。
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
稍许,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上将到达,值日官高喊:“全体立正!”舰上立刻肃静下来,连波浪拍打军舰吃水线的声音都可听到。
8时55分,一艘驱逐舰把由11人组成的日本代表团送上“密苏里”号。
为首的是日本外相重光葵。
他一只真腿,一只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上扶梯时异常艰难。
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分子是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罪犯。
1932年在上海虹口庆祝胜利时,被朝鲜义士尹奉吉投掷的一枚炸弹炸断了一条腿。
第二个日本代表是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签署投降书。
日本11个代表排成三行,站在签字桌向外的一边,与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
9时整,麦克阿瑟、尼米兹等高级将领走出将领指挥室。
麦克阿瑟走到扩音器前,发表讲话。
他说:“我们,各交战国的代表聚集在这里,签署一个庄严的协定,从而使和平得以恢复……”
讲完以后,麦克阿瑟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指定的地方签字!”重光葵费劲地走到桌边,把大礼帽放到桌上,坐入椅中,脱下手套,然后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没有入座,站着欠身签了字。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同日本作战的各国签字。”
说毕,他回身邀请温赖特将军(他的副手、曾在菲律宾向日本投降)和白西华将军(曾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英将)陪同他签字,这两位将军都是刚从日本集中营里出来的,骨瘦如柴。
麦克阿瑟在签字时用了5支笔:第1支写了Doug(道格),然后把笔送给温赖特;用第2支笔写了las(拉斯),然后把笔送给了英国白西华将军;以此来抚慰这两位受尽日本人折磨、蒙受奇耻大辱的盟国将领。
他用第3支笔写完MacArthur(麦克阿瑟),将笔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
接着又用两支笔签署了他的官衔。
第4支笔交给西点军校,第5支笔是他从自己衣兜里掏出来的红色小笔,用后送给他的妻子。
然后,盟国代表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在降书上签字,表示接受日本代表的投降: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布鲁斯·弗雷泽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扬科中将、澳大利亚代表托马斯·布莱梅将军、加拿大代表穆尔—戈斯格罗夫上校、法国代表雅克·勒克莱尔将军、荷兰代表赫尔弗里希海军中将、新西兰代表艾西特空军中将。
签字完毕后,麦克阿瑟再次讲话。
他说:“让我们祈祷,和平已在世界上恢复,祈求上帝永远保佑它。
仪式到此结束。”
这意味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到此结束。
这时,成千上百架飞机向“密苏里”号飞来,它显示着盟国的强大威力。
正是这种力量和各国人民的团结战斗,迫使德、意、日法西斯败北投降。
大战前的德意两国头目,前排乞起:戈林、墨索里尼,希特勒、齐亚诺(里索里尼的女婿,意外交部长);后排位于墨、希之间的鲁道夫·赫斯;希齐之间的是海德里希。
——全书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