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关国家代表和专家组成,只审议最高会议指定的专门问题。全体大会由所有与会国代表组成。整个会议期间只举行了七次全体大会,而且都是只准举手通过决议,根本不想让其发挥作用。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3)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3)
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代表都是怀着各自的争霸野心和掠夺计划来参加巴黎和会的。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他们唇枪舌剑,争吵不休,台前幕后充满了激烈斗争。
和会的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利用致开幕辞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不仅以战胜者的口吻讥讽战败的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同时还提出了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的基本方案。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却不理睬法国的建议,要求和会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于1856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斯汤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和历史,曾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相继担任过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和州长。1912年和1916年在民主党支持下,先后当选为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仪表堂堂,意志坚强,是个极端自信的理想主义者。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发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威尔逊认为,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应当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担当起领导世界的重任。为此,他在做出对德宣战的决定之后,又于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争霸世界纲领。
威尔逊对于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所以特别着迷,不仅因为这同他的政治声誉和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他还把此视为取代英法称霸世界的根本大计和必经之路。因此,他在巴黎和会首次发言时即提出要优先讨论国联盟约问题,强调国联盟约与对德和约应当成为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国家都有约束力。但英法两国对此不感兴趣。它们主张将二者分开,并优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十人委员会经过4天争论,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联盟约草案。英法的阴谋是想借此把美国的计划从议事日程里抹掉。为此,它们建议让所有中小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该委员会,把委员会搞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以拖延时间。
专门委员会还没有开始工作,英法便提议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威尔逊如梦初醒,对英法的伎俩大为不满,遂再次提议十人委员会讨论国联问题。他说:“我们不能让世界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各大国首先瓜分了世界上无力自卫的地区,然后才建立国际联盟。”于是,十人委员会再次展开交锋。会议开得很紧张,威尔逊很凶,英国的劳合·乔治和法国的克里孟梭也很凶。在此情况下,威尔逊气愤地表示,如不先确定国联盟约,他将退出会议。老练油滑的劳合·乔治反驳说:“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国联盟约这个复杂程序什么时候才会完成。”威尔逊回答说:“只要无人故意捣乱,委员会的工作10天就可结束。”美国的威胁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让步。事实果如威尔逊所言,专门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紧张磋商,终于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国联盟约草案。2月14日,威尔逊在庄严的气氛中向全体大会报告了草案内容,并获得一致通过,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威尔逊勉强占了上风。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会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于1841年生在法国南特省。他是学医出身,在30岁时便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06—1909年曾任政府总理。1917年再次受命组阁。在这次巴黎和会上,他以法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他出席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他在十人会议上提出,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国家。但美英两国既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国对抗苏俄,因而都反对这种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它们提出,由美英两国来保障法国东部边界的安全,如果法国一旦遭到侵犯,美英将立即援助。克里孟梭虽然被迫放弃了建立莱茵国的要求,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又提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30年,并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威尔逊对法国这项新的要求非常恼火。他不耐烦地说,他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对此,克里孟梭气得暴跳如雷,攻击威尔逊是个亲德分子,并强硬地宣称: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不把萨尔并入法国的条约。但威尔逊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讥讽克里孟梭说:“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法国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会拒绝同我们合作?这样看来,你是希望我回家了。”克里孟梭回答说:“我并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说着,便气冲冲地离开了办公室。因为美国的立场得到英国的支持,克里孟梭面对英美联合阵线,只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建议萨尔区先由法国委任统治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命运。同时扬言,这一要求如得不到满足,法国将退出会议。威尔逊最后也做出让步,派其代表豪斯上校通知克里孟梭,说美国准备重新考虑法国在萨尔和莱茵问题上的立场。克里孟梭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紧紧拥抱了豪斯上校。豪斯上校当即要求克里孟梭制止法国报刊对威尔逊的攻击。于是,第二天巴黎各报便登满了吹捧威尔逊的文章。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4)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4)
为了彻底削弱德国,法国还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在德国东边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在内的强大波兰。其理由是对付来自俄国的红色威胁;二是尽力掏尽德国人的腰包,要求德国必须赔偿6000亿—8000亿金马克的战争损失;三是彻底摧毁德国的军事机器,特别是要限制德国的陆军数量和军火生产。法国的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两国的反对。英美认为,按照法国的蓝图建立新的波兰就意味着法国在欧洲地位的加强,因而都不赞成法国的主张。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不要建立一个新的阿尔萨斯—洛林了。”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赔款来加强法国的力量,特别是美国更担心法国的过分要求会打死德国这个下蛋的母鸡。劳合·乔治提出,赔偿不能过分,只能由参加战争的这一代人负担。威尔逊主张先不要确定赔款数额,可将这一问题交由一特别委员会研究解决。对于限制德国军备问题,英美同法国的意图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兴趣是削弱德国的海军力量,而对陆军则主张宽大为怀,给德国保留一支为镇压布尔什维克所必须的力量。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也很活跃。劳合·乔治于186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早年获威尔士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从政后历任贸易、财政、军需、陆军等部大臣。1916年以自由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首相。他工于心计,城府深沉,为了维护英国开始动摇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会上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他时而同法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当美法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常常以调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间,从而为英国捞取了不少好处。
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总理奥兰多。他来巴黎时也怀揣着自己的争霸计划。奥兰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为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基地。因就实力来说,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国家,加之它在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而奥兰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绝。在4月23日的五强会议上,奥兰多以得不到阜姆无法回国交待,甚至国内会发生暴动相要挟,而美英法仍然反对他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愤然离开会场,而其他与会者根本不予理睬。奥兰多无奈,过了几天又悄悄回到会场,继续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五强之一的日本代表团是由牧野男爵率领的。牧野当时虽然不是政府首脑,但老谋深算,善观风色。他出度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威尔逊为了限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势头,曾拒绝了牧野的要求。在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2天,牧野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在日本压力下却说此举纯属王、顾二人的“擅自行动”。威尔逊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话,将使和会受到严重挫伤。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也支持日本的要求。在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三次4国首脑会议上,美英法三强终于做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开,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反对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迫使中国政府的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苏维埃俄国虽然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苏俄的问题始终牵扯着巴黎和会。在反对社会主义俄国这一点上,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反对的方法上却存在不同意见。法国主张采取硬的一手,福煦元帅提出要组织200万远征军去公开镇压革命,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他说,美军参战较晚,士气极为旺盛。
但威尔逊不同意福煦的建议。他反驳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最好由法军承担这一任务。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支有经验的军队,而美国军队是没有经验的。争论的结果,最后采纳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意见,即用经济封锁、支持反对派和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建“防疫地带”等方法,来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
在巴黎和会上,尽管列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各执己见,但是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终于就对德和约草案达成了协议。接下来便是迫使德国签字问题。因为协约国方面知道,德国虽然战败了,但它并没有因此变成一只驯服的羔羊。它仍然是只受伤的猛虎,一面恶狠狠地舐着伤口,一面机警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叫到巴黎。先“晾”了他们一个礼拜之后,才于5月7日把他们召到凡尔赛。克里孟梭在交付和约草案时先羞
辱了德国人一番,他说:“现在清算的时间终于到了。你们不是向我们请求和平吗?这就是我们同意给你们的和平。”然后,克里孟梭严肃提出,德国对该草案不许做任何口头上的争辩,只允许在15天内提出书面意见。德国代表团立即将和约草案转报柏林,随后接连发出照会请求延长答复时间。但前几次均遭到克里孟梭的断然拒绝。5月29日,德国代表团提出了长达400页的意见书,几乎把和约的主要条款都推翻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同协约国代表多方私下接触,以挑拨它们之间的矛盾。美英法意四强会议对此非常不满,警告德国如在6月23日之前仍不同意签署和约,战胜国将向德国重新开战。德国统治集团经过激烈斗争,最后于6月27日决定接受这个最后通牒。6月28日,德国外长米勒和司法部长贝尔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5)1。巴黎和会:播下浩劫的恶种(5)
凡尔赛对德和约总共15部分、440条。
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
其余部分为对德和约。
对德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并重新划定德国的疆界,使其失去了最主要的重工业区,丧失了1/8的领土、1/10的人口、60%的铁矿和煤矿,以及大部分海外投资、商船和海军舰队;严格限制德国的军备,解散其参谋总部,废除其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许建立空军,禁止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等武器;德国必须向战胜国交付巨额战争赔款,后来赔款专门委员会规定的具体数字为1320亿金马克。
在凡尔赛对德和约签字之后,协约国又相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