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他强烈反对扩充陆军。
罗姆在希特勒上台后感到,大企业家、金融家和容克地主、贵族仍然存在,并且还控制着陆军将领。
因此,他要进行“第二次革命”,想凭借着他掌握的200万左右的冲锋队队员同“反动派算账”,“进行一场国家社会主义革命”。
1933年8月,罗姆发出警告说:“今天仍有担任官职的人对革命的精神毫不了解。
如果他们胆敢把他们的反动思想付诸实践,我们将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干掉!
”
但希特勒有不同的想法。
他觉得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取得政权时争取群众的宣传口号,上台后这种口号就没用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至少在短时间内必须巴结企业界、陆军和总统。
因此,他不允许搞“第二次革命”。
1933年7月1日,他找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头子们谈话,说,“现在德国需要的是秩序。
对于任何破坏现有秩序的企图,我将同对所谓第二次革命一样加以无情的镇压,因为这只会造成混乱。”
冲锋队的头子们对希特勒的讲话感到很失望。
彼此之间的矛盾表面化。
希特勒需要陆军的支持,遂于1933年7月20日颁布了新的陆军法,废除了民政法庭对军人的司法管辖权,取消了士兵的选举代表制,恢复了军官团的军事特权。
为了安慰罗姆,希特勒于1933年12月1日任命他为内阁阁员。
但冲锋队的头子们并没有停止“第二次革命”的叫嚷,并且继续扩大武装。
到1934年2月,冲锋队扩充到250万人。
罗姆作为冲锋队参谋长和阁员,在2月间一次内阁会议上提出,以冲锋队为基础建立新的人民军队,将冲锋队、党卫队及陆、海、空军和退伍军人团体,置于国防部指挥之下,由他出任国防部长。
这个建议受到军官团的一致反对。
希特勒了解,冲锋队不过是乌合之众,腐化堕落现象十分严重,不能指望以冲锋队为基础建立纪律严明的军队。
他需要以陆军为基础“重整军备”。
因此,他对罗姆的建议未予支持,并且继续支持冯·勃洛姆堡担任国防部长主持正规军扩充工作。
在纳粹党内,无情争夺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1934年4月1日,戈林任命当时尚在罗姆指挥下的、属于冲锋队分支机构的黑衫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为普鲁士秘密警察头子。
希姆莱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秘密警察帝国。
戈林与希特勒的想法一致,在冲锋队与陆军的关系问题上站在陆军一边。
与此同时,柏林谣言四起,有的说冯·施莱彻尔不甘寂寞,与罗姆勾结,想谋取副总理职位;有的说勃鲁宁将出任外交部长,施特拉塞将出任经济部长。
戈林将这些谣传添油加醋地向希特勒报告。
希特勒本来就是个多疑的人,听了这些有鼻有眼的传言,疑心更重。
他决定与罗姆摊牌。
6月初,希特勒找罗姆谈话,说:“有人向我报告,你正在策划一个全国性的布尔什维克行动。
这会给德国带来无穷的不幸。
请你自动放弃这种没有理性的做法,以防止发生灾难性的事情。”
罗姆当面保证“好好地解决”这件事,但过后对希特勒更加不满,决心伺机干掉他。
希特勒6月初宣布冲锋队7月放假一个月。
罗姆6月7日也宣布他要休病假。
他在离开柏林前,邀请希特勒在6月30日即冲锋队放假前夕,到慕尼黑附近的维西避暑小城去会见冲锋队的头头们。
希特勒想借此机会劝说冲锋队的头头们不要闹事,所以表示同意届时会见他们。
希特勒于6月14日到威尼斯去会见墨索里尼,回国后发现德国政坛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副总理巴本根据兴登堡总统关于整顿混乱局势的指示精神,于6月17日应邀在马尔堡大学发表演讲,大声疾呼要求停止革命,结束纳粹恐怖,恢复正常秩序和某种程度的自由,特别是新闻自由。
他还指名道姓地指责宣传部长戈培尔靠宣传“制造伟大人物”。
这篇讲话在德国传开,受到普遍欢迎。
希特勒听说后勃然大怒,也发表讲话,指责巴本是想“使德国复兴停顿下来的侏儒”。
6月20日,巴本去会见希特勒,说他是“作为总统委托者”去马尔堡大学发表演讲的。
希特勒一听巴本的口气,有些担心。
因为他听说总统对目前局势很不满,正考虑宣布戒严并把权力交给陆军。
为估量纳粹政权面临局势的严重程度,希特勒于6月21日飞到纽台克去会见兴登堡。
当时,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正在纽台克。
他严肃地对希特勒说:“我奉总统之命告诉你,除非德国目前的紧张状况迅速改变,总统将宣布戒严令并把国家的控制权交给陆军。”
10。夺权(4)10。夺权(4)
希特勒获准会见总统时,总统也重申了冯·勃洛姆堡的话。
当天,希特勒飞回柏林。
他感到这是一个严重的转折关头。
他必须依靠陆军才能实现独裁、扩张的抱负;冲锋队是乌合之众,是靠不住的。
因此,他决心镇压冲锋队。
6月25日,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下令陆军进入戒备,取消一切休假,军人不得离营外出。
6月28日,德国军官联合会将罗姆开除会籍。
这些都是向冲锋队发出的明确信号。
希特勒于6月28日离开柏林到埃森参加当地纳粹党头子约瑟夫·特波文的婚礼。
29日前往视察威斯特伐利亚的劳动服务营,当天回到戈德斯堡。
这时,他还没有决定镇压冲锋队,只是想解除罗姆的冲锋队参谋长职务,暂时把他看管起来,逮捕一部分罪证确凿的冲锋队队长。
但在6月29日夜,他收到戈林和希姆莱发来的两份急电,一份说柏林冲锋队下令于6月30日4时紧急集合,5时采取行动,首先突击占领政府各部;一份说慕尼黑冲锋队下令紧急集合,于30日晚9时造反。
希特勒感到情况危急,必须立即予以镇压。
6月30日天刚蒙蒙亮,希特勒带领随从人员乘车来到维西避暑小城。
他发现罗姆及其他冲锋队头头还在旅馆高枕未起。
他粗暴地弄醒他们。
他看到西西里亚冲锋队队长海因斯正搂着一个男宠赤条条地睡在床上,便怒不可遏地立即命令手下拉出旅馆处决。
他单独走进罗姆的房间,把罗姆痛骂一顿,然后令手下将罗姆带到慕尼黑,投入斯塔德尔监狱。
他让手下把一支手枪留在罗姆监房的桌子上,暗示罗姆自毙。
但罗姆不从,大声说:“如果要杀死我,让阿道夫自己来杀吧!
”
这时,党卫队一军官对准罗姆开枪,结束了这位为希特勒效劳14年的冲锋队总头子。
与希特勒在维西屠杀冲锋队头目的同时,戈林和希姆莱在柏林也动了手。
他们一共搜捕到150名左右的冲锋队队长,排在利希特菲尔德士官学校的一道墙下,由希姆莱的党卫队和戈林的特别警察组成行刑队执行枪决。
这次镇压到底死了多少人,说法不一。
希特勒7月13日向国会报告说,枪决了61人,其中包括19名“冲锋队高级领袖”,还有13人因拒捕而被杀,3人自杀,总共是77人。
德国流亡者在巴黎出版的《清洗白皮书》说有401人被杀。
也有的说被杀者千余人。
被杀者中,大部分是冲锋队头目,但有些人纯粹因反对希特勒而被杀;有些人则是无辜被杀。
希特勒于6月30日晚从慕尼黑飞回柏林。
7月2日,兴登堡对希特勒“及时扑灭叛国集团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难的坚决行动和个人的豪侠表现”表示感谢,还对戈林在镇压“叛国集团”中的“有力的和成功的行动”表示祝贺。
7月3日,冯·勃洛姆堡代表内阁向总理表示祝贺,说这是“保卫国家”的必要措施。
他还向全军发布命令,表示对时局趋向感到满意,保证与“新的冲锋队”建立融洽关系。
军官团在6月30日血腥清洗冲锋队之后完全倒向了希特勒。
一个月之后,德高望重的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上午9时去世,享年87岁。
当天中午,内阁根据前一天制定的法律,宣布将总理、总统职务合二为一,取消总统职衔,希特勒接管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力,头衔是元首兼国家总理。
希特勒独揽大权的愿望到此全部实现,时年45岁。
兴登堡去世之前曾留下两份遗嘱,一份是给德国人民的,概述他一生为国服务的情况;一份是给内阁总理希特勒的,赞扬了希特勒,并提出应由霍亨佐伦王室的一名成员接替他担任国家元首职务的建议。
让王室复辟,这是兴登堡的多年愿望。
希特勒当然反对王室复辟,所以他没有发表兴登堡给他的遗嘱,只是向民众公布了兴登堡赞扬他的那些话。
他还利用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上校在电台发表讲话,说“我父亲本人把阿道夫·希特勒视为国家元首的直接继承人。
我现在根据我父亲的意愿,呼吁德国全体男女同胞投票赞成把我父亲的职务移交给元首兼国家总理。”
随后,希特勒决定于8月19日就是否赞成他出任元首兼国家总理一事举行公民投票。
投票结果有约90%的人投赞成票;10%的人投反对票,从而确定了他的独裁地位。
为了抓住军队,他要全体官兵对他宣誓效忠,誓词是:“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圣宣誓:我将无条件服从德国人民和人民的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一个勇敢的军人,愿意在任何时候为实现此誓言不惜牺牲生命。”
希特勒取得元首独裁地位后即能够放开手脚“重整军备”了。
不过,他从开始扩大武装部队就受到国际上的种种限制:除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之外,就是当时在日内瓦正举行的裁军会议,德国也参加了裁军谈判。
为了掩护“重整军备”,希特勒于1933年5月17日在国会发表了“和平演说”,用了不少温和的词句表白他热爱和平。
10。夺权(5)10。夺权(5)
他说:“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
但这篇演说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国家享有同等待遇,特别是在军备方面。
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将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认为,从希特勒的演说来看,他是“讲道理”的,他的“平等待遇”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但是在裁军会议上,多数协约国主张在8年之后才肯降低军备达到与德国“平等”的水平。
希特勒恼火了。
他本来是想扩充军备而不是裁减军备,正想找个借口摆脱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羁绊,协约国的意见正好给了他口实。
1933年10月14日,他突然宣布,由于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德国以“和平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同时,他宣布解散国会重新举行大选,并将他退出裁军会议的决定付诸全国公民投票解决。
他还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军队要进行武装抵抗。
1933年11月12日,德国国会议员选举和全国公民投票同时举行。
11月12日是德国“国耻日”(1918年停战纪念日)的后一天。
希特勒在争取选票和赞成票时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历史将这样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它的荣誉,而在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
投票前夕,兴登堡总统也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支持希特勒。
11月12日投票结果是:合格选民有96%参加了投票,其中有95%赞成德国退出裁军谈判,92%赞成前国会提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纳粹党籍的国会新议员候选人。
希特勒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在公民投票和选举后的第三天,希特勒邀见波兰新任驻德国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
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说,德、波双方同意“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两国共同有关的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
1934年1月26日,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