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在14日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中,墨索里尼不仅假惺惺地同英法一起对德国单方面违犯“凡尔赛和约”表示遗憾,还同意为维护欧洲和平三国将采取“密切真诚的共同行动”。
同年6月初,英国国际事务大臣艾登访问罗马,企图就阿比西尼亚问题寻求一个折中的妥协办法。
他向墨索里尼建议,把阿比西尼亚欧加登省的一部分割让给意大利,并让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领土上修建一条连结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的铁路,而不要侵占整个阿比西尼亚。
墨索里尼根据英国的软弱反应认为“英国只不过是一个已被吓倒的、精神萎靡的老妇,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只是吓人而已,无论如何也没有发动战争的能力”,因而拒绝了艾登的建议。
英国的态度是不了了之。
美国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态度更加消极。
正当意大利向阿比西尼亚边境积极运兵,准备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时,美国国会却于1935年8月通过了一项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这一法案显然对缺少武器生产能力的阿比西尼亚很不利。
法、英、美的不干涉政策大大助长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到1935年秋天,墨索里尼既完成了进攻阿比西尼亚的军事准备,也摸透了法英美对他的态度,遂决定开始动手。
10月2日,他在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向全国发表演说,声嘶力竭地喊道:“在阿比西尼亚问题上,我们沉默了40年。
今天报仇雪耻的日子到了,我们再也不能沉默了!
”
10月3日,装备重型武器的30万意大利侵略军分成三路,突然向阿比西尼亚发起大规模进攻。
11。阿比西尼亚蒙难(4)11。阿比西尼亚蒙难(4)
为了表明阿比西尼亚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能享受与意大利平等的地位,墨索里尼不宣而战。
当意大利的轰炸机群袭击阿杜瓦城时,墨索里尼才无耻地通知国际联盟,胡说意大利遭到了阿比西尼亚野蛮的、无缘无故的侵略。
在这批飞机的飞行员中,有墨索里尼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女婿加勒阿佐·齐亚诺。
他的17岁的小儿子布鲁诺也被从飞行学校里接出来,以便分享这份亲自参与“历史上最伟大的殖民战争”的光荣。
墨索里尼原想凭借自己的庞大军队和先进装备一举击垮阿比西尼亚,在国际上做出重要反应之前即结束战争。
但是出乎他预料的是,阿比西尼亚的抵抗非常顽强。
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阿比西尼亚即进行了全国动员,有20多万12—20岁的青年报名参军。
过去经常相互械斗的部落,也在“保卫阿比西尼亚独立”的口号下团结起来。
这支世界上最年轻的军队尽管缺乏训练,武器装备落后,但是斗志昂扬,勇敢强悍。
他们手持步枪长矛,利用有利的山区地形,组织伏击战,截断敌军补给线,为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英勇奋战,使意大利侵略军屡遭失败。
墨索里尼久久等不到来自阿比西尼亚的捷报,心急如焚。
他一再命令侵阿意军总指挥戴博诺不必顾及补给线的问题,立即向阿比西尼亚腹地进击。
而戴博诺认为,这只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短时间不可能得到惊人的胜利。
而墨索里尼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希望看到的是速战速决。
他一气之下,决定临阵换将,于1935年11月改任巴多格里奥将军取代戴博诺的职务。
阿比西尼亚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不仅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声援。
埃及等非洲国家人民组成拥护阿比西尼亚独立委员会,连续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讨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罪行。
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也支持和同情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当意大利侵略军踏入阿比西尼亚国土时,美国黑人就采取各种方式表示抗议。
他们认为阿比西尼亚是个黑人国家,摧毁它就象征着白人最后战胜黑人,因而反应特别强烈。
他们竭尽全力募集资金以支援这个非洲王国。
在纽约等大城市还建立阿比西尼亚之友委员会,进行宣传动员,并向国联控诉意大利法西斯的罪行。
甚至在意大利本国,广大劳动人民也强烈反对这场不义战争。
不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到处可以听到对法西斯政权的严正申斥。
在全世界人民和进步舆论的压力下,由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行政院被迫于1935年11月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它实行经济制裁。
国联建议其各会员国不向意大利贷款,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武器,停止从意大利购买货物,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橡胶、锡等若干种主要军事物资。
然而,这些决议只不过是应付国际舆论的一纸空文,丝毫没有妨碍意大利的侵略行动。
比如,英、法、美等国在“中立”的幌子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宣布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真正受害的是没有武器生产能力的阿比西尼亚,而工业发达的意大利不仅能自己生产武器,而且早已做好了侵略准备,根本不缺武器。
意大利真正害怕的是对它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贫油的意大利如果不能从国外得到石油,就无法进行这场战争。
而国联的禁运单上偏偏就没有列入石油。
关于这一点,墨索里尼曾有很好的自供。
希特勒的秘书保罗·施密特在《外交舞台上的小人物》一书中透露,墨索里尼1938年曾在慕尼黑对希特勒说过:“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一周后就只好退出阿比西尼亚。
这样就会酿成一场奇灾大祸。”
此外,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也没有对侵略者实行封锁,意大利的舰只照常畅行无阻地运送兵员和武器去阿比西尼亚。
国际联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制裁,不但未能制止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反而给墨索里尼带来了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他在国内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墨索里尼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硬把这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抗击侵略的自卫战争。
但因他的话缺乏根据,难以置信,意大利人民反应冷淡,没有多少人响应他的号召去参加志愿军。
而国联对意大利进行谴责和实行制裁之后,墨索里尼就此大做文章,宣传意大利处在危机之中。
结果意大利人相信了他的欺骗,反而在保卫国家的旗号下团结起来,使墨索里尼赢得了人心。
第二个好处是他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屠杀阿比西尼亚人民。
战争打响之后,墨索里尼曾用巨款收买了一个名叫雅锡尔·贝的人,企图让他前往亚的斯亚贝巴把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绑架到意大利来。
后来看到国联反应不力,遂决定放弃这一阴谋,完全依靠武力来征服阿比西尼亚。
11。阿比西尼亚蒙难(5)11。阿比西尼亚蒙难(5)
从1936年4月开始,意大利明显加强了对阿比西尼亚的攻势。
墨索里尼不仅命令其空军对阿比西尼亚的城市和乡村进行没有节制的狂轰滥炸,还授权巴多利奥将军任意使用恐怖手段,包括毁灭村庄以及大规模使用毒气,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细菌武器,传播传染病。
巴多利奥照命行事,大量使用毒气,致使阿比西尼亚27万多军民被毒气熏死,另有40余万无辜居民惨遭杀害。
法西斯这一惨绝人寰的罪恶被国际舆论揭穿之后,墨索里尼为愚弄意大利人民不仅坚决否认,还捏造事实诬蔑阿比西尼亚对意大利人使用了毒气。
在阿比西尼亚人民抗意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海尔·塞拉西皇帝于1936年4月29日再次向国联和西方列强求援。
但英、美、法和国联仍然麻木不仁,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去反对意大利侵略者。
1936年5月5日,墨索里尼终于等到了巴多利奥占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消息。
5月9日,墨索里尼正式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
至此,从表面看战争似乎结束了,但实际上阿比西尼亚的绝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独立,反抗意大利侵略者的斗争继续激烈进行。
为了巩固对阿比西尼亚的统治,墨索里尼命令驻阿意军将领执行一项“有计划的恐怖和灭绝政策”,可以将任何抗意军民作为“叛乱分子”加以处决。
在做好保密的前提下有权继续使用毒气,还要特别注意消灭人数不多的阿比西尼亚知识分子。
因为这些人可能领导抵抗运动。
驻阿意军更是创造性地执行墨索里尼的命令,他们只要发现一个意大利人受到伤害,就处决10个阿比西尼亚人,从而使整个阿比西尼亚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墨索里尼虽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占领了阿比西尼亚这块新殖民地,但他也付出了高昂代价。
在半年多的战争中,意大利承认其死亡人数为5000余人,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要大得多。
从耗资方面来说,战争几乎花费了全年的国家收入。
如果对其在非洲消耗的军需品进行必要的补充,其数量相当于75个师的装备。
如以货币计算,则相当于其后三年的军事预算总和。
意大利通往红海的补给线既漫长又危险,其驻非部队的维持费用也非常浩大。
更重要的代价是,墨索里尼从此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并获得了一个“疯狗”的雅号,在外交上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再也不能在欧洲两大势力集团之间挑拨离间,从中渔利。
对墨索里尼个人来说,侵占阿比西尼亚为他提供了一个捞取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
他大肆吹嘘,征服阿比西尼亚是“震惊世界”的杰作,而且这场“历史上最伟大的殖民战争,完全是由他亲自计划,亲自赢得的”。
在由法西斯垄断的舆论工具欺骗下,许多原来对墨索里尼心存怀疑的意大利人也开始盲目地认为,他敢于向国际联盟的50个国家挑战,并大获全胜。
他敢于蔑视英国人,并使他们承认意大利的胜利。
这都说明墨索里尼确实是个天才。
因而战争结束之后,在意大利出现了对“伟大领袖”狂热崇拜的新高潮。
那时,墨索里尼被吹得神乎其神。
农民在田野里向他下跪,妇女举起孩子请他祝福,内阁大臣在他面前要立正敬礼,一站好几个小时。
为了讨好墨索里尼,法西斯党这时特地修改了谒见墨索里尼的礼仪,规定竭见者必须跑步到领袖的办公桌前,谒见结束后再跑步到门口停下,敬礼。
一些法西斯记者在官方授意之下,更是昧着良心摇动笔杆,大唱赞歌。
他们吹捧墨索里尼是小圣人,是受上帝派遣来创造历史的天使,注定要永远支配世界;吹捧墨索里尼是当今活着的最伟大的天才,在全世界都被看做是超人,造谣说印度圣雄甘地、美国总统罗斯福、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英国诗人吉卜林、美国富豪摩根等国际名人都持这种看法。
更有甚者,墨索里尼的母亲也成了受人狂热崇拜的人物。
为了纪念她,要求意大利的小学生们都要吟诵《幸福的母亲》。
墨索里尼的诞生地和他父母的坟墓还被列为圣地和圣陵。
人们到这里要下跪拜谒,表示感恩。
这时的许多意大利人可以说已经丧失理智,荒唐地把墨索里尼推到了登峰造极地步。
阿比西尼亚之战对欧洲大国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一是促使英意矛盾有了发展。
英国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尽管采取了绥靖政策,但墨索里尼对它不但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增加了轻视之心。
墨索里尼断定英国是个正在走向衰落的没有前途的国家。
一再以其庞大的武装力量对英国进行威胁。
而英国对意大利下一步的扩张目标究竟指向何处也忧心忡忡。
英国感到,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占,不仅使其通往亚洲的航道安全受到威胁,而英属索马里和英埃苏丹也处于意大利殖民地的包围之中。
为保护其在中东的殖民利益,英国于1936年8月26日与埃及缔结了同盟条约,并签订了英国军队在埃及享受豁免权和特权的条约,从而使英国军队长期驻留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区合法化。
11。阿比西尼亚蒙难(6)11。阿比西尼亚蒙难(6)
英国的这一战略部署又反过来加剧了意大利对它的戒心。
英意矛盾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英法意共同对付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的破裂。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的另一个结果是促使德意相互接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