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蚬焙樱剂毂痹罚蔷推鹨澹ト”逼健?br /> 方、吉二人遂越过昌平,直捣北平。
但当抗日讨贼军越过昌平前进约1小时,蒋介石的第25师已用火车运送到沙河车站,并开始布署向这支抗日军进攻。
抗日讨贼军立即停止前进,占领有利地形。
但敌人的援兵不断增加。
当日夜间,抗日讨贼军除了少数兵力留下与敌对峙外,主力向北平以北的汤山前进,计划在天亮前夺取汤山作为立足之地。
第二天清晨,抗日讨贼军来到潮河北岸时,中央军已在南岸布防,双方隔河对战了八九天,伤亡都很大。
这时,抗日讨贼军的东、西、南被中央军包围。
北面被日军包围,日军的野炮和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抗日讨贼军伤亡更大,只剩下万把人。
而敌人的兵力超过他们十倍以上。
包围圈愈来愈小,阵地几乎全部被突破。
在危急关头,方振武和吉鸿昌两位将军带着自己的警卫连投入战斗,吉鸿昌赤膊上阵,振臂高呼:“弟兄们,我们要为抗日而生,为抗日而死!
为了抗日的胜利,坚决把反动派的军队消灭在阵地前!
”
他的言行,立即使士气大振,连续击溃敌军多次进攻。
这时,北平八大团体,包括各国领事团,为了北平的安定,倡议和平解决。
方、吉二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和平解决条件:军队由蒋介石改编。
吉鸿昌与方振武的抗日行动感染了国民党的一些将领。
第32军军长商震决定营救他们。
他带他们去见蒋介石的嫡系第17军军长徐庭瑶。
徐当即密报何应钦,何又急报蒋介石。
就在蒋介石未回批的时候,商震军长设午宴请吉鸿昌和方振武,由徐庭瑶作陪。
欢宴中,吉鸿昌和方振武托言上厕所,坐上商震给他们准备好的汽车向天津急驰而去。
徐庭瑶以为方、吉二人在商震军部,由商负责不会出事。
但见方、吉二人久去不回,急叫部下到厕所去看,已杳无踪影。
徐庭瑶当即在商震军部以电话通知第25师派兵把住去天津的一切道路,不准放过任何车辆,同时派出武装军车,沿通往天津的道路追缉。
尾追车队一路嘶鸣,尘土飞扬,把几辆架子车都撞到壕沟里去了。
1小时后;方、吉二人发现后面有车追来,便在一村庄让司机停车。
方振武让吉鸿昌与他一同下车躲避。
吉鸿昌说:“你先下去,让我把他们引远一些。”
于是方振武先下车,后雇毛驴骑到天津,乘外轮去香港,再由香港出国。
吉鸿昌机智地躲过了追缉,来到天津,隐住法租界。
但蒋介石、国民党决不会放过他。
1933年11月9日,他在天津法租界国民大饭店被蒋系特务击伤,送进法国医院治疗,后被蒋介石引渡逮捕,解到北平枪杀。
吉鸿昌1895年生于河南扶沟县一个开小茶馆的穷苦人家。
父亲吉筠亭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的人。
茶馆里经常来往一些爱国志士,他们的谈吐给幼小的吉鸿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上私塾后,开始阅读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17岁时,因求业不着外出当兵。
入伍后便在冯玉祥部下当兵,他机智勇敢,屡立战功,不久便当了营长,到北伐战争时已是师长了。
他为人刚直,又常和西北军一些共产党员来往。
一些人忌恨他,以“赤化”罪要求杀掉他,或解除其兵权。
由于冯玉祥的保护,才幸免于难,但终被挤到偏僻的宁夏省去当主席。
在宁夏期间,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被人民称为“吉回回”。
他的军队纪律很好,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后,他掩护了大批共产党员,亲手为他们化装。
风头一过,他就接纳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
他的妻子胡红霞就是1928年从甘肃师范学校毕业后来的进步青年。
在他的省署宅院里经常能听到《国际歌》的声音,他妻子也极爱唱这支歌。
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蒋介石为了笼络吉鸿昌,借机削除他的实力,给了他一个21军军长的名义,命令他去鄂豫皖苏区进攻红军。
由于吉鸿昌反对蒋介石进攻苏区,被强令出国。
1931年9月,正当他准备从上海起程出国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
他义愤填膺,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抗日,但被蒋介石回绝。
14。悲歌又一曲(6)14。悲歌又一曲(6)
吉鸿昌到美洲后,又横渡大西洋到欧洲考察,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通过“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蒋介石的嘴脸,愤怒地写了如下一首诗: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吉鸿昌急不可待地要回国抗日。
他摆脱特务的跟踪,只身一人乘远洋客轮回国。
这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抗战只有依靠共产党,要救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他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担任了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蒋介石授意何应钦把他“就地枪决”。
他踏上刑场时,随手捡了一根树枝,以大地为纸,写下五绝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防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写完这首浩然正气诗后,毅然前行,向特务们招招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也不能倒在地上,搬张椅子给我。”
特务们把椅子搬来后,他又让特务们把椅子放正,然后泰然自若地走到椅子边。
特务们准备悄悄绕到他身后开枪,他立即大声说:“到前面去开枪,我的一切行为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
执行的特务只好走到他面前举起了枪,他瞪大眼睛高呼:抗日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紧接着一阵枪响,他那高大的身躯躺在了椅子上。
从此,一曲魂系中华、壮怀激烈的悲歌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这一天是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只有39岁。
但他死得伟大,死得光荣,他的事迹激起了全国更大规模的反蒋抗日高潮。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1)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1)
且说张学良先丢东北,后失热河,全国舆论哗然,被蒋介石当做替罪羊强逼下野,他只好于1933年4月去欧洲“治病”。
他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丹麦等国参观、考察,1934年1月才自欧洲返国。
他经过9个月的欧洲之行,身体有了很大改变。
他原来精神颓丧,骨瘦如柴,与客人说一会话,就要进内室打一次吗啡。
现在毒已戒,小胡须剃得精光,身体强健,精力充沛。
张学良这次出国考察,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他原来受的是忠君爱国和孝悌教育,张作霖在世时只听张作霖的,蒋介石上台后只听蒋介石的。
“九·一八事变”后,他幻想从美国和国联那里得到帮助,解决中日问题,现在这种思想已经破灭。
他在意大利居住的时间最长,而且和墨索里尼的女儿和女婿齐亚诺相处得很好,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法西斯的言论,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
他特别欣赏墨索里尼的一句话:“工作是大家的,讨论是少数人的,决定是一个人的。”
他认为,中国要真正抗日,必须先求统一;要求统一,必须先消灭共产党,不消灭共产党,国民党就要两面作战,抗日不可能胜利。
而要安定国内、消灭共产党,集中国力抵抗外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心和领袖是不可能的,这个中心和领袖只能是蒋委员长。
他回国后发现蒋介石正在借法西斯之魂,还国民党之尸,并学习希特勒的褐衫党、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成立了法西斯特务组织蓝衣社。
他十分兴奋,就进一步向蒋介石介绍西方法西斯主义,极力劝说蒋介石搞个人独裁,他表示坚决拥护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
张学良的思想正合蒋介石的心意,遂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命他为豫鄂皖“剿匪”副总司令。
张学良上任后,高喊“拥护领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而且比谁都喊得响,并把东北军从华北调往南方,同共产党红军作战。
他还按照法西斯组织的要求,在武汉召集东北救国会,与蒋介石的特务组织复兴社分子组成四维学会,请蒋介石担任名誉会长,他任会长。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
蒋介石重新制定了“剿共”计划,决心用嫡系部队尾追红军。
同时调东北军转入西北,妄图以数十万兵力消灭疲惫的红军。
蒋介石委任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蒋介石亲自兼总司令,张代行总司令职务。
总部设在西安。
蒋介石还下令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统归“西北剿总”指挥。
张学良把2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部署在陕北洛川、直罗镇、西峰镇一带,决心一举消灭装备极差的陕北红军。
但事与愿违,崂山一战,王以哲的67军110师几乎全师被歼,师长何立中被击毙;榆林桥之战,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被俘;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紧密配合,在直罗镇一举歼灭了109师,师长牛元锋毙命;黑水寺之战,106师又折去一个团。
短短3个月,东北军就损失了3师之众,气得这位少帅捶胸顿足。
更使他伤心和不满的是,蒋介石对他的“剿共”行为不但不奖励,反大骂他损兵折将,剿共无能,不但不给他补充武器弹药,反而取消了他两个师的编制。
张学良的“剿共”失利,引起他的部将,尤其是那些少壮派如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人的不满。
他们认为,红军是主张抗日的,与红军作战,不但消灭不了红军,达不到抗日的目的,反而会葬送了东北军。
他们还清楚地意识到,蒋介石让东北军这个全国最大的武装集团去“剿共”,其目的一是消灭红军,二是红军消灭不了,也会削弱东北军,有利于他的统治。
所以决心向张学良陈述“联共抗日”问题。
这些少壮派中,孙铭九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与张学良的二弟张学铭同学,有胆有识,在张学良总部任警卫营长。
应德田是东北大学学生,后留学美国,任总部秘书。
苗剑秋为留日学生,有强烈的抗日救国思想。
他们经常出入少帅府,与张学良做深入的思想交谈。
这些人既是张学良的部属,又是他的朋友。
在这些少壮派的影响下,张学良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张学良的思想十分矛盾,心情也很苦闷。
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抗日思想,一方面又忠蒋反共,所以左右为难,找不到出路。
正在这时,红军以毛泽东主席领衔并有20名红军将领署名的《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发出,使张学良和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受到很大震动,产生了用和平方法解决与共产党的关系的想法。
也正在这时,张学良突然收到王以哲军长由洛川发来的一封密电,内称:“前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副司令面陈。”
张学良接到电报后,第二天即乘他的波音号座机飞抵洛川。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2)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2)
高福源是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在榆林桥战斗中被红军俘虏。
红军不但未虐待、枪毙他,还给他医伤,发给他一套新棉衣,吃的饭也比红军战士的好,后来行动也比较自由。
他亲眼看到红军官兵平等,团结友爱,政治、文化生活非常活跃,也听到许多红军在长征中的故事。
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也经常跟他谈心,向他讲述团结抗日的道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次,他提出要见红军负责同志。
党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会见了他。
他向李克农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对红军的敬佩,并提出回去说服东北军和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抗日。
他说:“不知红军相不相信我,敢不敢放我走。”
李克农当即表示可以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