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他向李克农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对红军的敬佩,并提出回去说服东北军和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抗日。
他说:“不知红军相不相信我,敢不敢放我走。”
李克农当即表示可以放他回去,但担心他回去后有危险。
高福源态度非常坚决,并说他是有把握的。
于是党中央同意高福源回去。
行前,李克农亲自送他,并嘱咐他,回去后先以个人身份试探张学良的态度,如果张学良有诚意,红军愿派正式代表去谈判。
张学良飞到洛川后,为了考验高福源是否靠得住,同时也看看他的胆识,与王以哲军长商量后,决定先给高一个下马威,所以接见时态度十分严肃。
当高福源向他行军礼报告后,他拍桌大骂:“高福源,你好大胆,当了俘虏不算,还敢要我通匪,我枪毙了你!
”
说着就把手枪拔出来。
王以哲赶快上去拦住说:“副总司令,你让他把话说完再枪毙也不迟。”
高福源见张学良这样待他,索性把心一横,将要说的话和盘托出。
他的话有情有理,尤其讲到抗日问题时,慷慨激昂,义正词严,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
张学良本来就是做戏,听完高福源的话,也不由掉下了眼泪,赶快拉着高福源坐下说:“你回来很好,你说得也很对。
我刚才是想试试你的真情和胆量。
现在我们坐下慢慢谈。”
这一天,他们三人整整谈了一夜。
张学良非常高兴,让高福源休息一两天立即回去,请红军派正式代表来谈判。
高福源于1月16日回到陕北苏区,向李克农报告了经过。
李克农还带他见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
毛主席当即决定派李克农为代表去见张学良。
李克农一行于1936年2月25日抵达洛川。
王以哲军长立即用密电报告张学良。
张学良回电说他因事去南京,让王以哲好好招待,先谈一些具体问题,重大问题待他从南京回来再定。
王以哲遂先与李克农商谈了红军与东北军67军局部合作问题,并达成四条口头协定:第一,为巩固东北军与西北军一致抗日,确定双方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的原则;第二,双方同意恢复在鄜县、甘泉、延安公路上的交通运输和经济贸易;第三,延安、甘泉两城恢复正常关系,东北军所需物品可向苏区群众购买,红军给予便利;第四,东北军送给红军一部分弹药、服装、通讯器材和医药用品等。
这次初谈达成的停战协定,为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
3月3日,张学良返回西安,第二天便急匆匆飞到洛川。
他完全同意王军长与李克农达成的口头协定,并风趣地对王军长和赵镇藩参谋长说:“我是整销,可不是零售啊。”
张学良在李克农住的小屋里进行了整整一天一夜的会谈。
会谈间,宾主都很随便。
张学良十分坦率,谈笑风生。
李克农机智幽默,辞意恳切。
会谈主要讨论抗日问题。
张学良提出:“蒋介石力量最强,为什么共产党不联蒋抗日而主张反蒋抗日?”“统一战线为什么不包括蒋介石?”“日强我弱,抗日应该怎么个抗法?”等等。
李克农向张学良做了许多解释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说服张学良。
最后,张学良希望中共方面派出全权代表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最好能在毛泽东或周恩来中间推出一位,再进行一次会谈,地点在延安城,时间由中共定。
双方还商定,由中共派一位政治色彩不浓而又能负责的代表常驻西安,由张学良予以掩护。
张学良为了更直接、更好地与中共接触,以推进“剿共”名义,报请蒋介石在洛川设立“西北剿共前进指挥所”,并说他要到前方亲自督战,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嘉许,复电称:“陕北军务,得弟亲往督饬,收进击之巨效,立歼灭之大功,在此一举。”
4月8日,周恩来在李克农陪同下来到延安。
4月9日双方在延安城内天主教堂举行了会谈。
参加会谈的共有5人,即周恩来、张学良、李克农、王以哲和刘鼎。
会谈开始后,张学良便十分坦率地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向周恩来请教。
他说:“国民党是没有希望了,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法西斯的路线,一条是共产主义的路线。
共产主义路线我没有去过苏联,不太了解。
但共产主义成功的条件是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又无外患。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3)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3)
中国是半殖民地,所以不适用。
这样就只剩下一条路,只能拥护蒋介石搞法西斯独裁。
我现在对这条路能否走通也发生了怀疑,请周恩来先生讲讲自己的看法。”
周恩来见张学良如此坦诚,非常高兴,便诚恳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说:“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主张个人独裁,压迫摧残人民群众,它把资产阶级最后的一点表面的民主也抛弃了。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一种最反动的主张。
德国和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同日本帝国主义一个鼻孔出气。
讲法西斯只有投降帝国主义,要抗日,就不能仿效这两个国家。”
周恩来还指出:“要抗日就必须实行民主,发动人民大众,人民的力量是无比的,只有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有抗日的信心,抗日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张学良听了周恩来的分析,非常赞同,但又说:“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热烈赞成。
不过,关于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阵线问题,我和你们有不同看法。
现在中国的力量几乎都掌握在蒋介石手里,蒋介石也是有抗日可能的,所以共产党反蒋抗日是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也是行不通的。
这个问题我与李克农先生谈过,意见未能达到一致,所以特别请周先生亲自来谈谈。”
周恩来略作思考后说:“共产党过去是主张抗日反蒋的,不过现在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请你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张学良说:“我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反蒋就把最大的力量抛开了,使抗日更加困难。
现在应该采取种种办法,逼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
张学良还说:“我与蒋介石私交甚厚,我现在不能反蒋,但将来如果蒋介石真投降日本,我一定离开蒋另做打算。”
周恩来对张学良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针政策,愿意把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党中央郑重考虑后再作最后答复。
周恩来明确表示:“如果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在抗日纲领下,共产党决心与国民党恢复旧日关系,重受蒋公领导。
旧账,我们不愿意再算了。”
张学良得到周恩来这样明确的表示,非常高兴,几个月的思想疙瘩一下子解开了,他充满信心地说:“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面劝。
我们对蒋介石来个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
会谈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4时才结束。
张学良对周恩来谈的许多问题都很折服。
会谈中,达成了东北军与红军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互通情报,加强部队的抗日救国思想教育等具体协议。
张学良对会谈很满意,他私人先拿出两万银元,支持红军抗日,又送给红军20万元法币。
从此,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认为非统一不能抗日,现在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他认真履行所达成的各项协议,正式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
党中央经过认真讨论,认为“逼蒋抗日”实属必要,遂改变了“反蒋抗日”的政策,发出了《红军军事委员会关于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
表示“愿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部队,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的目的”。
通电特向南京政府诸公进言:“在亡国灭种紧急关头,理应憣然改悔,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此不仅诸公之幸,实亦民族国家之福。
如仍执迷不悟,甘为汉奸卖国贼,则诸公的统治必将最后瓦解,必将为全国人民所唾弃,所倾覆。
语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又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愿诸公深思熟虑之。”
张学良与周恩来延安会谈后,心情很激动,经常自己驾驶飞机往返于西安和洛川之间。
有时作低空飞行,俯视咸阳北原汉武帝、唐太宗、文王、武王、秦始皇各陵寝,并向部下慨然叹曰:“人生贵有建树,以垂青史。
否则,陵寝工程再壮丽伟大,亦不过只黄土一抔而已!
”
他还登华山题诗,抒发抗日心情,其中两句云:“极目长城东眺望,山河依旧主人非。”
张学良思想转变后,就开始与西北军的领袖杨虎城联系,以便统一行动。
杨虎城将军是陕西地方实力派首领,是17路军的总指挥,兼陕西省主席。
他于1893年11月20日生于陕西蒲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生活困难,13岁就开始在一家小饭铺当童工。
15岁时,父亲因仇家陷害,被满清政府在西安绞死。
他上有寡母,下有幼弟,数百里搬尸归葬,情景十分凄惨。
父死后,还要偿还父亲生前和丧葬留下的债务。
为了葬父和生计,他和本村8户农民成立了一个孝义会,后改为“中秋会”,杨虎城自任领袖。
到辛亥革命前夕,“中秋会”已发展到数百人,打富济贫,反抗满清。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4)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4)
1911年10月23日,继武昌之后,陕西爆发了反清革命,杨虎城率部分“中秋会”成员与清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
但是推翻清政府,并未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利益。
加之军官腐败,使他非常失望,遂于1913年退伍返乡,孝敬寡母。
此时,蒲城东南乡恶霸李桢出入官府,横行乡里,强占农民妻女和田产,搞得人人恐慌。
1914年麦收后,李桢率领流氓打手到杨的姑母所在村为非作歹。
适逢杨虎城在姑母家,有人便找他商量。
杨虎城毅然率领村民打死了恶霸李桢。
从此,他名声大振,官府也开始缉拿他。
他便拉着“中秋会”部分青年打富抗暴,成为当地有名的“刀客”。
他的武装逐步发展到一个营。
1917年杨虎城率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陕西靖国军,被编为一个支队。
1926年,杨虎城以5000兵力与其十倍以上的北洋豫系军阀刘镇华部苦战8个月,保卫了西安。
1927年,杨虎城在冯玉祥的领导下率部参加北伐,并吸收了一些共产党人在部队工作。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仍与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共产党员魏野畴、南汉宸、蒋听松、刘子华等均在杨部担任重要职务。
他夫人谢葆真也是共产党员。
1929年,杨虎城的部队被蒋介石改编。
由于他帮助蒋介石与新军阀作战有功,部队得到扩大,当了西安绥靖主任兼陕西省主席,并一度进军甘肃,取得陕甘两省地盘,成为西北地方实力派领袖。
杨虎城任用皖北暴动领导人、共产党员南汉宸为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暗中帮助陕北土地革命等情况被蒋介石发现后,蒋、杨矛盾逐渐扩大。
“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非常不满。
1933年3月,当日寇进逼长城,华北、北平危急时,他主动到石家庄见蒋介石,请缨抗战,但蒋介石态度十分冷淡,他只好怏怏而归。
这时,蒋介石4次“围剿”红军均遭惨败,日寇步步进逼,杨虎城决心“不跟蒋介石殉葬”,转而加强与陕北红军的联系。
蒋介石逼走省政府秘书长南汉宸后,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免去了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的职务,杨与蒋的矛盾更加尖锐。
从此,杨虎城对蒋介石采取了“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练你的兵,我练我的兵”的政策。
他在17路军部队中办了一个步兵训练班,抽调下级军官参加训练。
除军事课外,所有政治课都由杨虎城亲自指定比较进步的干部担任。
1935年下半年,东北军大举入陕。
杨虎城开始怀疑张学良是来取代他的地盘,再加蒋介石的挑拨离间,17路军和东北军一度关系比较紧张。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