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因此,我要收回撤退的命令,命令你们仍在原来的阵地死守,死守!
你们听清楚了吗?”坐在蒋介石旁边的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听蒋介石这么一说,也吃惊非小。
他对几十万大军的行动直接负有责任,他赶紧提醒蒋介石说:“委员长,以你名义下达的转移命令已经发布,有的部队已开始行动了……”蒋介石立即打断他的话:“我知道!
撤退命令我现在收回,重新命令他们返回原来阵地!
”
蒋介石的这一命令,顿使上海几十万中国大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从沪西经过青浦、南翔到昆山一带地区,河流交叉,村落密布。
大军撤退既未准备摆渡过河的船,也没有一处可以涉水的地方,四面八方的部队只好挤在仅有的一条狭窄的公路上。
而且有的没命向后撤退,有的奉命返回原来的阵地向前挤。
公路上人吵马叫,互不相让,谁也理不出个头绪,谁也管不了谁。
这给敌人的空袭造成了绝好的机会。
日机像黄蜂一样在几十万大军头上穿梭而过,狂轰滥炸。
霎那间,道路上、田野间到处都是被炸死、炸伤和踩死、踩伤的士兵,到处都是被炸坏和遗弃的大炮、机枪、步枪、钢盔、手榴弹和刺刀,到处都是哭喊叫骂声和痛苦的呻吟声。
飞机一走,人们又拥挤在马路上,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本来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现在犹如热锅里的蚂蚁,乱跑乱窜,谁也分不清这一部分归谁管,那一部队归谁管。
17。战上海(7)17。战上海(7)
“妈的,蒋介石一会儿命令撤退,一会儿命令回去死守,这不是存心要我们的命吗?”“奶奶的,再好的部队也经不起这样折腾,中国的军队都让蒋介石他妈的给搞垮了。”
“造他奶奶的老子,这样的仗没法打了,老子不干了!
”
许多士兵愤怒地把枪摔在地上,向田野逃跑了。
他们刚跑,又有一群日机狂叫着恶狼般地向马路上俯冲下来。
在敌机的轰炸和地面炮火的打击下,几十万大军联络中断,失去控制,溃不成军。
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于敌手。
蒋介石瞎指挥使第二次淞沪战争失败得更惨,他所寄希望的九国公约也成为泡影。
九国公约会议上通过的宣言,对日本连谴责的话都没有,只是不痛不痒地说:“日本为干涉他国内政而使用武力,既无法律根据,且此项权利一经公认,将永为纠纷之渊源。”
蒋介石把九国公约撕得粉碎,用拳头在桌上一击,大骂了一声“娘希屁!”便如一滩烂泥,瘫软在坐椅上了。
上海失守了。
但在这场战争中,我陆海空军将士为了保卫上海、保卫祖国,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是永存的。
我海军102号快艇于8月16日晚,自江阴内河秘密开往上海黄浦江。
进至距日军旗舰“出云号”300米时,突然施放两枚水雷,使日军旗舰受重伤。
102号快艇返回时因遭日军袭击沉没。
我快艇健儿落水后仍与日军激战,直至全部壮烈殉国。
我年轻的空军在淞沪开战的第二天,在第4大队长高志航的带领下与日空军展开了空战。
他们机智勇敢,密切配合,一举击落敌机6架,而且首先就把日军带队长机——双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击落,打破了日本木更津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木更津航空队长因而自杀。
我空军第2大队第11中队分队长、清华大学毕业生沈崇海率机6架飞至长江口发现敌舰时,飞机突然发生故障。
他命令后座轰炸员任云阁跳伞;任云阁决心与他同生死,于是沈崇海开足马力,穿过敌人的高炮火网,带着一枚800磅的炸弹俯冲,与敌舰同归于尽。
后来根据他的事迹拍了一部电影《铁鸟》,在全国各地放映。
在淞沪战役中,我陆军官兵用血肉写成的英雄事迹更是激动人心。
尤其是坚守苏州河岸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事迹,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个银行联营的大型仓库,仓库大楼高六层,全长120米,宽15米,紧靠苏州河,与公共租界仅一河之隔。
日军在长江川沙口一带登陆后,10月26日大场失守,迫使国军向沪西撤退。
为了掩护部队撤退,第88师第524团奉命留下死守。
27日天一亮,日军便成群结队向四行仓库进攻。
第一次冲锋,即被我打倒200余人。
接着组织几倍于我的兵力发动了第二、第三次进攻,并在大楼西北角纵火,使附近房屋被燃烧,整幢大楼被烟火包围。
战斗到下午5时,我守军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扑灭了大火。
28和29日,日军发动了第四、第五、第六次进攻,但均未得逞。
29日晚,中国女童子军杨慧敏发现四行仓库大楼三面飘的是日本国旗,隔苏州河岸一面是英国国旗,惟独没有中国国旗,便排除万难,将一面中国国旗缠在腰上,女扮男装,潜入四行仓库,交给524团团长谢晋元。
她的这一爱国举动,使全体官兵激动得热泪盈眶。
谢团长紧紧握着杨慧敏的手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
第二天,在曙色苍茫中,524团的官兵排队站在国旗前面,举手向国旗敬礼宣誓,气氛庄重而悲壮。
当太阳升起来时,四行仓库大楼上飘起了中国国旗。
国旗在朝阳照耀下,显得分外鲜艳夺目。
苏州河岸和周围的街道上挤满围观的人群,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国旗招手、欢呼!
日寇发现中国国旗在四行仓库大楼升起,便用机枪向国旗猛烈扫射,接着发动了第七次进攻。
守在六楼窗口的一等兵石先达见日兵逼近,已来不及报告,便取出挂在身上的四颗手榴弹,把盖拧开,左手把手榴弹抱在胸前,右手拉着绳环,等到日兵来到楼下时,突然从窗口纵身一跳,正好落在二三十个日兵当中。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四颗手榴弹同时在敌群中爆炸了。
石先达光荣牺牲,二三十个日兵也血肉横飞,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石先达的壮烈举动激励了全体官兵,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手榴弹一排排向敌群扔去。
战斗到下午2时,敌人的第七次进攻又被打退了。
由于四行仓库位于公共租界旁边,中日交战直接威胁到其他国家租界的安全,许多国家,尤其是英国请求中国军队撤出四行仓库。
中国政府无奈,只好命令524团官兵撤退到公共租界里。
524团的八百壮士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退。
17。战上海(8)17。战上海(8)
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被编为《八百壮士之歌》,广为传颂: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
飘扬。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挡,我们行动有力,我们志气豪壮。
同胞们起来!
同胞们起来!
快快赶上那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日军占领上海后,立即分南北两路追击中国军队。
北路沿宁沪铁路和长江间地区西犯,南路在太湖以南方向向西追击。
国民党军队已成了惊弓之鸟,既不能组织逐次抵抗以迟滞日军的进攻,又无明确的撤退目标,因而各自为政,拼命西逃,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进抵南京附近。
18。决胜台儿庄(1)18。决胜台儿庄(1)
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从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的东吴和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均建都南京。在南京建都的还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加上民国时期的临时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一共有10个朝代。所以南京有“金陵帝王州”之美称。
上海保卫战虽然打得异常艰苦激烈,但终以上海失陷而告结束。从此,战局急转直下,保卫上海之我军奉命撤退。日军也分兵两路向南京推进。一路从沪宁线与沿长江直逼南京;另一路从苏、浙、皖边指向芜湖,想从芜湖迂回南京。日军兵临城下,使蒋介石如坐针毡。为了迁都撤退,他在1937年11月中旬,连续召开了三次幕僚会议,表面上做出了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统兵固守南京的决定,实际上正在准备迁都重庆。同时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和日本进行妥协投降活动。
蒋介石为避免日机轰炸,住在中山陵山下树丛中的“四方城”内。11月5日,他接见了陶德曼。陶德曼向蒋介石转达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七项停战条件:一、承认伪满、内蒙独立;二、扩大“何梅协定”,划华北为不驻兵区域;三、扩大“淞沪协定”,设非武装区域,上海由国际共管;四、中、日共同防共;五、中、日经济合作,减低日货进口关税;六、根绝反日运动;七、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
对这样的丧权辱国条件,蒋介石也想接受,遂于12月2日在南京召开军事长官会议,征询意见。白崇禧、唐生智、顾祝同、徐永昌等重要将领表示可以接受。蒋介石又发电征求阎锡山的意见,阎也表示同意。当天下午,蒋介石第二次会见陶德曼,表示“中国政府愿以日本所提的各点作为谈判基础”。谁知陶德曼代表日本政府在原有七项条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条新条件。其中公然提出在日寇占领地区建立伪政权和对日给予战争赔款等问题。至此,蒋介石的头脑才冷静下来,认识到“此时求和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御,而内乱益甚”,他的政权也难保了。
和谈失败,蒋介石又大叫抗战,召集守卫南京师以上将领进行临行前训话。然后于12月7日凌晨,在日机出动以前乘美龄号专机飞往武汉去了。
蒋介石离开南京时,认为淞沪战役刚失利,兵员不足,士气低落,南京又不易守住,打算放弃。但后来又考虑到作为首都,不战而拱手相让,实在无法向国人交待。于是重新做出决定,以15个师的兵力守南京;命令从前线撤回的部队中调5个军至南京外围,组织防御。日本方面,早在11月7日已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11月24日,松井石根制定了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得到日本御前会议批准。12月1日,日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8号》命令,决定在海军协同下,以6个师团兵力进攻南京。12月5日,日军进逼南京城郊,8日南京被围,部分外围阵地亦被突破。守军退守城廓。
这时,南京城郊已炮火冲天,硝烟弥漫。12月10日,日军以五个师团的兵力,采用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同时以少数兵力迅速渡过长江,迂回浦口,堵住了中国军队的退路。日军先从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突入城内。守城部队在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地顽强抗击日军。国民党军队虽然有11万兵力,但经上海战役,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如第36师退到南京时,只剩下3000人,后补充了4000新兵,多数未经训练,有的还未摸过枪。这样的部队,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指挥官唐生智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势力才要求保卫南京的。他表面上慷慨陈词,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但他消极防御,再加所属部队各有背景,指挥失灵。11日晚,蒋介石电令:“如情势不能久待时,可相机撤退。”在日军逼进城下时,唐生智做了撤退安排,但自己却先过江逃命。其他不少将官为了保存实力,不听指挥,在危急之时,大发国难财或争相逃命。除66军、63军遵命突围外,其余皆拥挤到下关,争相渡江。日军猛攻雨花台时,守卫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竟擅自率部跑往下关准备渡江逃命。当日军攻入城时,他因渡江未成,又换上便衣,伪装成难民,躲藏了一个月才混出南京。
南京周围的陆路均被日军截断,十来万军队和无数民众便蜂涌而至,挤在长江渡口。由于船少,再加上人心恐慌,互不相让,秩序大乱。军官和士兵们又随意开枪,气氛搞得更加紧张。各部队之间,为争一条船,不惜开枪火併。有的船行至中游,还被岸上部队开枪开炮击中,致使不少人掉入水中淹死,不少船沉入水中。浩荡长江上漂满了抗战士兵和无辜民众的尸体。岸上老人、妇女、儿童和还在流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