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而他们极力反对的社会党却夺得了156个议席,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党。
墨索里尼对此非常忌恨,遂指示其党徒在社会党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中制造了一起手榴弹爆炸案。
这一丑闻被揭露之后,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组织的处境更加困难,更加声名狼藉。
在此情况下,他的一部分党徒脱离了他。
他的《意大利人民报》发行量急剧下降,法西斯运动一度出现低潮。
但墨索里尼没有认输,千方百计给他的部下鼓劲打气。
他在一篇文章中煽动说:“不要灰心丧气。
意大利会自己医治它的病的。
我们应当鼓起勇气,努力!
努力!
再努力!
再过两年我们的机会就要来了。”
1920年,意大利经历了一场新的经济危机。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年8月,米兰、都灵等大工业城市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广大农民愤怒地展开了夺地运动。
面对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意大利大资产阶级和大农场主非常恐慌,极力渲染赤化的危险,并把希望的眼光投向法西斯。
墨索里尼看到重整旗鼓的机会已经到来,也使出浑身解数讨好资产阶级,恶毒攻击苏俄和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党和工农运动。
墨索里尼的卖身投靠,得到意大利政府的有力回报,各种支援纷至沓来。
法西斯分子有了靠山之后,立即重新嚣张起来。
结果在1921年春季的大选中,包括墨索里尼在内的34名法西斯成员轻而易举地成了国会议员,“战斗的法西斯”也成为公开合法组织。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墨索里尼在当年11月8日举行的法西斯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把“战斗的法西斯”改名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并由他本人担任具有无限权力的法西斯党领袖。
当年底,法西斯党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支部,其成员发展到32万余人。
1922年,法西斯势力继续猛长,一般党员增加到100万余人;黑衫军达到50万人;受其控制的工会会员和其他社团成员多达250万人。
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恶性发展,墨索里尼的夺权欲望也更加强烈。
1922年,墨索里尼向意大利首相法克塔提出了两项要求:或者解散政府,提前大选;或者建立包括法西斯党在内的联合政府。
法克塔拒绝了墨索里尼的要求,会谈没有取得成果。
墨索里尼眼看用这种方法得不到政权,遂决定了走武装夺权的道路。
他在议会用威胁的口气说:“现在法西斯党要自行其是了,或者要做一个执政党,或者要做一个乱党,何去何从,就要看局势的发展了!”为顺利实现武装夺权计划,墨索里尼事前进行了精心准备。
在政治上,他调查了梵蒂冈教皇和意大利国王对他的态度;对颇有影响的邓南遮进行了积极的争取,对执政的自由党元老们则极尽分化离间之能事。
在军事上,他先到克雷莫纳、米兰和那不勒斯等地检查了黑衫军的准备情况,然后潜往罗马同支持法西斯的退役将军们就进军罗马的编队行动路线和纲领进行了秘密策划。
当时的意大利法克塔政府虽然知道法西斯正在进行政变准备,但因他们内部争权夺利而无法就阻止这一阴谋达成一致意见。
意大利社会党因罢工失败而士气低落,也无力动员其大批拥护者起来制止这一威胁。
其他各界人士,或是仍把墨索里尼看做新闻记者,或是只把他看做江湖骗子,或把他视为可以利用的人,也都没有认真对待墨索里尼的政变威胁。
墨索里尼尽管发现形势对自己非常有利,但为慎重起见,仍然指示黑衫军对波尔萨诺和特兰提诺的城镇进行试探性攻击,以观察政府的反应。
当确信政府无力阻止其武装夺权时,墨索里尼遂最后下定了实施武装夺权计划的决心。
1922年10月20日,法西斯总部秘密下令全国总动员。
23日,墨索里尼离开米兰,前往南方的那不勒斯检阅法西斯武装力量,公开向政府炫耀武力。
24日,墨索里尼在当地的圣卡洛广场向黑衫军发表夺权声明,他说:“我庄严地向你们宣布,时局向我们法西斯党提出了任务:要么把政府交给我们,要么让我们去夺取它,向罗马进军,以清君侧。”
这时,在广场接受检阅的4万名黑衫军振臂高呼:“向罗马进军!
向罗马进军!
2。墨索里尼崛起乱世(6)2。墨索里尼崛起乱世(6)
”
当天晚上,墨索里尼在那不勒斯召开了有法西斯党主要领导成员参加的秘密会议。
会议讨论了有关进军罗马的具体事项,决定墨索里尼为最高统帅,由米提斑琪、德邦诺、意大罗巴波和朱里亚迪分率4路大军挺进罗马。
沿路要占领城市、邮电局、火车站、兵营等重要设施。
进军日期为1922年10月28日。
总指挥部设在意大利中部的佩鲁贾市。
26日,墨索里尼只身一人回到米兰,而把权力交给法西斯四人领导小组。
这是墨索里尼狡猾和心虚的写照,因为他打算进军一旦失败自己就逃往瑞士。
各地法西斯武装向罗马进军的准备工作虽然正在加紧进行,但墨索里尼担心政府军高级军官的态度,不知他们在战斗打响之后究竟站在哪一边。
他还担心自己那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法西斯党徒们到时候能否打败政府军。
因为当时只要装备良好的普里埃塞将军指挥的罗马师团出兵干预,法西斯分子的进军就可能被击溃。
但他同时也知道,要取消这次进军也很困难,因为法西斯分子的狂热已达到顶点。
27日,墨索里尼忽然改变主意,决定恢复同政府之间的谈判,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这场危机,以免冒政变失败的风险。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交锋和紧张的幕后交易,法克塔首相同意把财政部、海运部、农业部和殖民地部等4个部交给法西斯党。
但在最后一刻墨索里尼拒绝了,因为这时他又得到最新情报,得知政府军是站在法西斯党一边的。
当天晚上,意大利国王艾曼努尔三世召见法克塔首相了解情况。
经过长时间交谈,法克塔向国王递交了辞呈,但没有被批准。
28日上午,法克塔首相在几位亲信的怂恿下态度转趋强硬,没有征得国王同意即向全国下达戒严令,命令军队接管各地政府,切断主要城市电话线,炸毁通往罗马的铁路。
与此同时,墨索里尼也以最高统帅的名义在法西斯党机关报《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所谓《革命宣言》,宣布法西斯向罗马进军已正式开始,呼吁政府军要严守中立,不要干涉法西斯的进军。
表示法西斯党只反对怯懦无能的政客,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都不要惧怕法西斯党掌权。
28日,这一天是黑衫军预定向罗马进军的日子。
尽管政府发布了戒严令,各地黑衫军仍按事先命令向罗马进发。
为阻止法西斯的进军,法克塔又前往奎里纳莱宫谒见国王,要求批准全国戒严令。
而胆小怕事的国王却拒绝了法克塔的要求。
国王这种态度,使法克塔首相大吃一惊。
原来27日夜间,当法克塔首相离开王宫后,国王又召见了军队的高级将领,询问他们对法西斯进军罗马的态度。
除了少数人外,在场的大多数将领都表示支持法西斯。
他们说,宁愿把政权送给法西斯,也不能送给受苏俄支持的左派。
当天晚上,墨索里尼收到法西斯进军节节胜利的消息,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
由于政府军和警察不执行政府命令,采取中立立场,黑衫军几乎没有遇到阻击,便兵临罗马城下。
共产党领导的部分革命群众虽然进行了一些抵抗,但因力量过于悬殊,很快便被法西斯暴徒镇压下去。
这一天,一群资产阶级政党的国会议员曾前往米兰求见墨索里尼,试图用改组内阁的办法换取墨索里尼同意签订休战条约,但遭到他的无情嘲弄。
墨索里尼对他们说:“这次我决不放下屠刀,非要获取全部胜利不可。
我不但希望改变意大利政府的方针,而且要改变意大利人民生活的方向。”
这些乞求和解的议员们只得悻悻地溜回罗马。
29日上午,墨索里尼的一个亲信从罗马给他打来电话,说:“国王将委派你职务。”
墨索里尼在电话里表示:“很好,很好,但我要白纸黑字的确认。”
还说:“一旦接到国王的确认,我马上去罗马上任。”
在法西斯势力席卷全国的情况下,国王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只好指派39岁的法西斯组织创建人墨索里尼为意大利第27任首相。
29日下午,墨索里尼接到国王首席副官齐塔迪尼将军的电话,通知他前往罗马组织新政府。
墨索里尼感到意外,兴奋异常,却又要求对方把电话内容以电报形式发给他。
电报是这样写的:“米兰墨索里尼阁下:国王陛下请您立即前来罗马,因为他想委任您组成内阁。
顺致敬意齐塔迪尼将军(签名)”当日,墨索里尼驱车离开米兰前往罗马。
临行前,黑衫军冒着倾盆大雨为他举行了狂热的欢送仪式。
他到罗马后,立即前往王宫会见国王,并邀请国王检阅了已进入罗马的10万法西斯武装部队,以显示他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11月6日,墨索里尼正式宣誓就职。
至此,他的武装夺权目的终于达到,意大利开始进入法西斯统治时代。
墨索里尼的上台,对德国纳粹运动无疑是火上加油,促使他们也加速了夺权步伐。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1)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1)
1919年秋天,驻慕尼黑德军第二步兵团的情报员阿道夫·希特勒接受一项任务,要他查明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情况。
这个小党是由慕尼黑机车工厂钳工安东·德莱克斯勒和报社记者卡尔·哈勒在1919年1月共同创建的。
当时德国正在魏玛共和国草创时期,国家虽然混乱但却相当自由,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组建政党,仅在慕尼黑正式登记的政党就多达49个。
9月12日晚,希特勒身穿便衣前往星角啤酒馆,参加德国工人党的聚会。
参加这次聚会的共有25个人。
希特勒坐在角落里,听着这些愤世嫉俗者发泄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不满。
开始,他觉得会议开得很沉闷,认为这是一个与其他许多新组织没有什么不同的新组织。
他正想离开时,有个自称“教授”的人站起来发言,建议巴伐利亚邦脱离德国,同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国家。
这一观点同希特勒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国的思想大相径庭,因而惹恼了希特勒。
他不待允许便冲到房间中央对这位“教授”大加痛斥,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散会之后,希特勒刚刚走出啤酒馆,这个党的副主席德莱克斯勒便追上来递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小册子,题名是《我的政治觉醒——一个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的日记选摘》。
第二天,希特勒又接到该党领导委员会的一张明信片,说已经吸收他入党,并请他于9月16日到绅士街48号老罗森巴德旅馆出席德国工人党领导委员会会议。
事情来得很突然。
没有任何商量,便自做主张吸收他入党,希特勒感到这个小党的做法十分可笑,曾想回信予以拒绝。
但他那投身政界的欲望又提醒他不能轻率决定,应该好好想想。
他躺在第二步兵团营房的床铺上,回忆起过去30年的人生历程。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镇的一个日耳曼人家里。
其父阿洛伊斯是一个磨坊帮工与一个贫家农妇的私生子。
阿洛伊斯13岁时流浪到维也纳,在那里学会了做鞋手艺。
后来当了海关警察,不久又被提升为海关职员。
作为一个来自落后林区的私生子,这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平步青云。
阿洛伊斯一生结过三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海关关长的过继女儿,因身体虚弱,没有生养就去世了。
第二个妻子是位旅馆厨娘,为他生了一男一女。
第三个妻子克拉拉·波茨儿,本是阿洛伊斯的外甥女,两人相差23岁。
年长的舅舅和年轻的外甥女结婚之后,一连生了5个孩子,但前3个全都夭折,第4个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1895年,6岁的希特勒被送进公立学校去读书。
在小学期间,希特勒学习勤奋,成绩优良。
有一次年终期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