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1895年,6岁的希特勒被送进公立学校去读书。
在小学期间,希特勒学习勤奋,成绩优良。
有一次年终期考,12门功课全获满分。
老阿洛伊斯希望儿子能步自己的后尘,将来当个公务员,因此,在希特勒小学毕业之后又硬让儿子进了林茨州立中学。
但希特勒并不羡慕公务员,他说:“我一想到将来坐到办公室里成了不自由的人,就十分厌恶。”
他当时对绘画很感兴趣,向父亲表示将来要当艺术家。
老阿洛伊斯一听就火冒三丈,当即回答说:“只要我还剩一口气,就决不答应。”
于是,希特勒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反抗”。
不过,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用消极方式进行反抗。
他的办法是,喜欢的课程就认真学,觉得没意思的就罢学。
结果一年下来,他的数学和自然史两门不及格,只得留级蹲班。
1903年1月3日,希特勒的父亲突然发病去世。
其母克拉拉虽然宠爱希特勒,但作为丈夫遗嘱的继承人,仍然要求儿子读完中学。
希特勒仍然用荒废学业的办法同母亲对抗。
1905年,16岁的希特勒得了肺病。
医生对他母亲说,像希特勒这样的身体,将来不宜坐办公室。
克拉拉只好让步,同意希特勒离开普通中学,待病好之后去考艺术院校。
在此后的两三年里,希特勒以养病为名,既不上学,又不学习谋生技艺,整天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畔消遣游荡,陶醉在做艺术家的美梦里。
在这期间,他学过绘画,也学过几个月钢琴,还曾偷偷爱上了林茨城里一个叫施蒂芬尼的姑娘,但从未当面表示过。
希特勒后来对人说:“这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简直好像梦幻一般。”
1907年9月,希特勒肺病痊愈之后,便挟着一大包自己的画作前往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
但因习作不及格而名落孙山。
他又想进建筑学院,但因没有中学毕业文凭也未能如愿。
两次碰壁之后,希特勒怀着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心情,悻悻地回到林茨。
1908年12月,希特勒的母亲因病去世。
他含着泪水埋葬了母亲,然后将未成年的妹妹托付给异母姐姐,便提着一只旧衣箱告别乡亲,再次踏上前往维也纳的征程。
他暗暗发誓,不干成一番事业,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2)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2)
到了维也纳,他第二次报考艺术学院,结果仍然未被录取。
此后的五年里,他一直生活在维也纳。
对于富人来说,维也纳这个奥匈帝国首都是个尽情享受的天堂,是个寻欢作乐的场所,但对希特勒这个空手闯世界的青年来说,这里则是一个艰辛和痛苦的地方。
他后来多次对人说,这五年是他贫困与不幸的五年,是一生最悲哀的五年。
那时,他没有正当职业,主要经济来源是那每年300克郎的孤儿抚养费。
为了糊口谋生,他开始当小工,帮人干些扫地、扛行李之类的杂活。
后来当所谓“小画家”,画一些风景画或明信片请人帮他出售。
所得收入非常微薄,不足以填饱饥肠。
他经常从一个街头流落到另一个街头,白天在小酒馆或候车室里以廉价食品充饥,夜间便睡在公园长椅或随便哪家的大门洞里。
有一段时间,他还进了流浪汉收容所,掉进了被人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
希特勒在维也纳虽然囊中羞涩,却有非常充裕的空闲时间。
他除了逛公园、进剧院之外,经常光顾宫廷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
他翻阅过荷马史诗、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但丁的《神曲》、斯蒂夫勒、易卜生和左拉的作品。
在德国作家中,他读过维兰德、赫尔德尔,歌德、席勒、荷尔德林、赫贝尔、苏德尔曼、霍普德曼等人的作品。
除了文学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大量政治、宗教和军事书籍。
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泛德协会主席恩斯特·哈泽写的宣扬大德意志主义的《德意志的世界政策》、法国贵族戈平写的鼓吹种族主义的《人种不平等论》、英国社会学家豪斯顿·张伯伦写的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十九世纪的基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的反社会主义的《综合哲学体系》、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写的宣传战争不可避免的《人口论》、德国军事家克劳塞茨写的强调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战争论》。
在所有书籍中,他对那些宣传反犹主义的论著怀有特别兴趣。
他后来承认,他当时研究了能够得到的全部反犹主义文献,包括社会上私下流传的反犹小册子。
宣传反犹主义的杂志《东方天坛星》,希特勒是每期必读,甚至还专门拜访过该刊发行人兰茨,以表示自己的倾慕之情,致使兰茨后来能够夸口说希特勒是他的学生。
希特勒在维也纳生活的岁月,正是他世界观形成时期。
屈辱的流浪汉生活和大量的反犹书籍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在总结这一段生活时曾经说过:“当我刚刚踏进维也纳时,我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孩子。
而当我离开维也纳时,我已是一个彻底的反犹主义者,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死敌,我的思想是泛德意志的。”
1913年4月,24岁的希特勒失去了孤儿抚养费,又到了服兵役的年龄。
他虽然生为奥地利人,却看不起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常以德意志人自居。
为了逃避在奥地利服兵役,他于当年5月离开维也纳,移居到德国巴伐利亚邦首府慕尼黑。
同在维也纳时一样,希特勒在慕尼黑没有固定工作,主要靠卖画为生。
上午,他在房间里作画;下午,穿上燕尾服出门,或去图书馆,或到咖啡店同人们闲谈。
慕尼黑的物价比维也纳低,他这段日子过得还悠闲自在。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很受鼓舞,从青年时代就郁积在心头的种种怨愤一扫而光,感到自己那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有了发泄机会。
8月3日,他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要求作为志愿者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
他的要求很快获得恩准。
战争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团部当传令兵,因表现勇敢曾两次获奖。
其中一次获得了一枚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一级铁十字奖章,但他的军衔从未超过下士。
1916年10月7日,他在松姆战役中腿部受伤。
1918年10月13日,在同英军作战时又中了毒气,致使眼睛一度失明。
希特勒在后方医院养伤期间,德国首都爆发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
魏玛共和国宣告成立,表示接受协约国的停战条件,正式承认战争失败。
当希特勒从医院牧师那里得知这一消息时,立刻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变得漆黑一团,跌跌撞撞回到病房,一头扑在床上,放声大哭起来;他固执地认为,德国不是在战场上被打败的,而是因为背后中了那些在柏林搞革命和搞共和的“卖国贼们”的暗箭。
为了打倒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给战败的德国报仇雪耻,希特勒当晚决定放弃当艺术家的梦想,立志将来要做一个政治家。
伤好出院之后,希特勒又回到慕尼黑,一面冷眼观察形势,一面筹划今后的前途。
正在这时,当地驻军决定吸收他为情报员,以调查慕尼黑左派组织活动情况。
他愉快地接受了军方的委托,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现在,希特勒重新考虑是否加入德国工人党的问题。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3)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3)
他一方面很看不起这个小党,但又感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必须有个政党作基础。
如果另起炉灶建个新党,困难会更大;若先参加进去再设法改造它和发展它,也许是条捷径。
希特勒这样一想,当即决定接受德国工人党的邀请。
9月16日,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走进了绅士街48号,并被推选为德国工人党领导委员会的第7名委员,专门负责宣传工作。
希特勒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决定。
跨出了这一步之后,就再也没有退路,也不可能有退路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这一决定不仅对他本人,而且对于德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
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后,使该党走上了疯狂发展的道路。
1920年4月1日,德国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德文缩写译音为“纳粹”(Nazi),因而简称纳粹党。
十多年后,纳粹党便席卷全国,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并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专制独裁和侵略成性的第三帝国。
纳粹党所以能够疯狂发展,固然是因德国社会中存在着适宜其发展的气候和土壤,但同希特勒这个特殊人物的活动也大有关系。
希特勒精力充沛,意志坚强。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入党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纳粹运动。
希特勒认为,一个政党或运动能否发展,关键是看其政治主张能否打动人心,获得拥护。
为此,他首先集中精力为纳粹运动起草了一个明确纲领。
1920年2月24日,德国工人党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的宴会厅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群众集会,参加集会者多达2000余人。
在纳粹党徒的欢呼声中,希特勒第一次公开阐明了他为该党制定的25条纲领。
这个纲领不仅在会上获得通过,并一直保留到1945年的纳粹党灭亡,从未修改过。
纳粹党的纲领虽然包括25条,但其主要内容可分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大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立国方针。
纲领明确要求废除凡尔赛条约,由所有日耳曼人组成一个大德意志国家,并收回德国所丧失的殖民地。
这一方针为后来第三帝国的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民族国家的设想。
纲领宣布,在这个国家里,有德意志血统者方可成为国民,犹太人和其他非德意志人不能成为国民;不仅要阻止非德意志人继续迁入德国,而且在1914年8月2日之后迁入的非德意志人必须立即吊销户口,强迫他们离开德国。
纲领主张,在这个国家要建立强大的民族军队和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要控制新闻出版,取消舆论自由,实行公益先于私益的原则,即各阶级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三是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主张。
其中包括“取消一切不劳而获的现象”、“粉碎利息奴役制度”、“对一切已经社会化的托拉斯企业实行国有化”、“分享大企业利益”、“兴建养老设施”、“造就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把大百货公司收归地方政府管理并以低价租给小业主经营”、“取消地租,禁止任何土地投机”、“将反民族的罪人、高利贷者、黑市商人判处死刑”等。
这个纲领的实质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对内专制、对外扩张。
但因为它还包含了一些所谓“社会主义”的骗人玩艺儿,所以除了犹太人之外的所有德国人都可得到一定满足。
这就为纳粹党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开辟了道路。
希特勒在这次集会上出尽了风头,德国工人党也因而名声大振。
希特勒说,从这次集会开始,“党摆脱了小俱乐部的狭隘束缚,第一次对我们时代的最有力因素——舆论发生了决定性影响。”
把党的纲领打出之后,希特勒又开始考虑党旗问题。
他认为,群众必须有一面鲜明的旗帜来引导他们前进,并为之奋斗。
在试了不少图样之后,希特勒于1920年5月决定用一面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个黑字的旗帜作为纳粹党的党旗。
他解释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主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黑色象征争取亚利安人胜利的斗争使命。”
希特勒对自己这个独特创造颇为得意,曾吹嘘说,这个带钩的十字具有神秘色彩,能对彷徨无依的德国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希特勒生性傲慢,但很重视也很善于网罗亲信,培养干部。
从加入德国工人党开始,他就千方百计地寻求支持者,组织自己的核心圈子,以排挤原来的领导人。
在发展纳粹运动中,对希特勒帮助和影响最大的有六大金刚。
第一大金刚是恩斯特·罗姆。
此人原是慕尼黑陆军第7军区参谋部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