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德国吞并默麦尔给波兰以极大的震动,人们普遍担心希特勒的下个目标是但泽和走廊。
3月24日,波兰开始秘密动员后备兵员,并向但泽地区集结兵力。
英、法得知德国已向波兰提出了但泽及走廊的领土要求并向德波边境调动军队,感到局势十分严重。
3月30日晚,英国驻波兰大使肯纳德紧急约见贝克,向他递交了英法两国的联合建议:英、法与波兰签订互助条约,以便在受到德国侵略时互相支援。
肯纳德在会见贝克时又收到国内来电,说英国“刚刚获悉,德国可能立即进攻波兰。
因此请询问贝克外长,波兰是否反对英、法单方面宣布对波兰的独立做出临时担保”?贝克所希望的就是英、法担保波兰独立,所以毫不犹豫地表示“完全同意”。
23。下一个轮到谁?(5)23。下一个轮到谁?(5)
3月31日,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宣布如果波兰受到进攻并进行抵抗的话,英国和法国“将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希特勒听到张伯伦宣布给予波兰担保的消息,暴跳如雷。
他绕室狂走,握着拳头使劲捶大理石桌面。
他气得咬牙切齿,不停地大骂英国人:“我一定要给这些愚蠢的家伙一点苦头尝尝,教他们受不了!”4月1日,希特勒借着在威廉港举行战列舰“蒂尔比茨”号下水典礼的机会发表演说:“如果它们(英、法)以为今天的德国会耐心十足地坐在一旁,一直等到它们建立起卫星国而且拿它来对付德国的话,那么它们就是把今天的德国错当成战前的德国了。
那些宣称自己准备为大国火中取栗的人必须明白,他会烫坏自己的手指头。
他们在自己的国内说,他们将武装起来,并将继续武装下去。
我只能对他们说:‘你们休想把我拖垮!’我下决心继续干下去!”4月3日,希特勒向武装部队下达了一项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绝密命令:“鉴于波兰目前的态度,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开始进行作战准备,以便在必要时永远消除来自波兰方向的威胁。
(一)政治目的。
要消灭波兰军事力量并且在东方造成一种能够满足国防要求的局面。
至迟在战争爆发之时,必须宣告但泽自由市为德国领土的一部分。
为此,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孤立波兰。
这就是说要把战争限制在波兰境内。
(二)军事战略。
德国武装力量的加强,要由西方民主国家与我对立的程度来决定。
为孤立波兰,我们要以突然的、有力的打击并迅速取得进展来开始战争。
战端开始之后也是如此。
(三)武装部队的任务。
德国武装部队的任务是歼灭波兰武装力量,占领波兰。
军事占领将由东普鲁士境内的陆军执行;海军将从海上支援陆军的行动。”
“白色方案”还有若干附件、附录和“特别命令”。
在下达此方案时,希特勒还发了一个指示:“(一)准备工作之进行,务须做到在1939年9月1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内可以发动军事行动。
(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负责定出白色方案的确切时间表,并且负责协调海陆空三军的行动时间。
(三)三军作战计划与详细的时间表务须在1939年5月1日以前送交最高统帅部。”
德军要进攻波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波兰人很恐惧,但不想屈服,又不想借助苏联的援助,因此积极寻求英、法的保护。
4月6日,贝克访问英国,与英方签署一项条约,把英国单方面的担保改变为临时的互助条约。
双方还宣布,一俟细节问题商妥,双方将签署长期条约。
4月7日,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派兵入侵阿尔巴尼亚,为进一步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建立了跳板。
这使得欧洲局势更加紧张,东南欧一些敢于抵抗轴心国的小国更加胆战心惊。
4月13日,英、法宣布,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做担保,以此来回击轴心国。
这样,双方的阵线就逐渐形成。
希特勒得知波、英签署互助条约及英、法对希、罗做了担保的消息之后,对德军进攻波兰是否会引起欧洲大战更加担心。
因此,他派戈林到意大利试探墨索里尼是否准备打“全面战争”。
4月15日、16日,戈林在罗马与墨索里尼进行了两次长谈。
墨索里尼谈了意大利的困境,说意大利现在经济困难、兵力不足、军备不佳,“如果打一场全面战争,至少需要两年至三年的时间来准备”。
戈林见墨索里尼无意于近期打“全面战争”,所以没有透露德军准备进攻波兰的意图,只是说,“由于轴心国的地位已十分坚强,就是战争来得更快的话,轴心国也能够击败任何敌人”。
其实,意大利外长齐亚诺4月中旬已觉察到德国随时可能进攻波兰。
因此,他指示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随时上报有关情况。
4月20日,阿托利科向齐亚诺报告说:德国对波兰的行动已“迫在眉睫”。
齐亚诺当即指示阿托利科赶快安排他同里宾特洛甫的会谈。
5月6日,齐亚诺与里宾特洛甫在米兰会谈。
会谈开始的气氛很严肃,齐亚诺首先郑重其事地宣读墨索里尼的书面指示,说意大利希望至少在三年内避免战争。
出乎齐亚诺的意料,里宾特洛甫心平气和地说,“德国也希望维护三年的和平”。
会谈气氛随之转得轻松愉快。
他们研究了欧洲的形势,同意改进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然后共进晚餐,庆祝会谈成功。
晚餐后,墨索里尼给齐亚诺打来了电话,了解会谈情况。
齐亚诺说进行得很顺利。
墨索里尼很高兴,突然心血来潮,指示齐亚诺向报界宣布:意大利和德国已决心缔结军事同盟。
齐亚诺将墨索里尼的指示告诉给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还有些犹豫。
他打电话请示希特勒。
希特勒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马上表示同意墨索里尼的建议。
23。下一个轮到谁?(6)23。下一个轮到谁?(6)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这个后来被称为“钢铁盟约”的德意间军事同盟条约于5月22日在柏林总理府签字。
签字仪式场面盛大,希特勒及德国的军政要员全部出席。
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条约上签完字后,齐亚诺当即向里宾特洛甫赠送了一枚阿农齐亚塔颈章。
这使得在场的戈林妒火中烧,眼眶里充满泪水。
齐亚诺发现戈林十分激动,便在签字后找到戈林了解他的想法。
戈林大发牢骚,说这枚颈章应当赠给他,因为真正促成德意军事同盟的是他戈林,而不是里宾特洛甫。
齐亚诺向戈林保证,他回国后一定设法给戈林弄一枚颈章。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侵略性质,突出表现在希特勒给条约序言加上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德、意两国“为它们的主义的内在血缘关系团结在一起,决心并肩协力行动以取得它们的生存空间”。
条约的核心是第三条:“如果违反缔约双方的愿望而发生其中一方陷入与另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军事纠纷之中的事情,则缔约国另一方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和支持。”
第五条规定,一旦发生战争,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
“钢铁盟约”签字的第二天,5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书房召集军事首脑开会。
与会者有空军元帅戈林、海军元帅雷德尔(刚晋升为元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空军总监哈德·米尔契、海军参谋长奥托·施尼温等。
希特勒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
而如果不侵占或者不进攻其他国家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
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我们没有流血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而今后不流血已再不能取得新的胜利了。”
说到这里,希特勒略停了一下,观察与会者,没有发现异常反应,便继续说下去:“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中心问题。
中心问题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方扩张,是要得到对我们的粮食供应,是要解决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
在欧洲,我们已没有别的出路。
如果命运强迫我们同西方摊牌的话,能在东方拥有大片地区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要知道,在战时比平时更难依靠丰收来取得粮食供应。
我们可以从东方非日耳曼国家得到劳动力以生产粮食。”
希特勒突然提高了嗓门,愤怒地说:“根本不存在放过波兰的问题!我们一有合适的机会就进攻波兰!我们不能期望捷克事件重演。
这次要打仗了!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
能否把它孤立起来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在谈到如何“孤立波兰”时,希特勒的思想显得有点混乱。
他自相矛盾地说:“我们决不能同时同西方——法国和英国——摊牌。
如果不能肯定德波冲突不致导向同西方作战的话,那么战斗应当主要针对英国和法国。
因此,根本问题是:同波兰的军事冲突只有在西方国家置身事外的条件下才能取胜。
要是办不到这一点,最好一方面同西方干起来,一方面把波兰干掉。”
军事首脑们听到希特勒这种自相矛盾的讲话,愕然不解,弄不清他到底是否准备与英、法作战。
希特勒把话题又转到了苏联。
他说:“苏联也许不想过问消灭波兰的事情。
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但如果苏联和英国、法国结盟的话,那我就将给英国和法国来几下破坏性打击!我们必须对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实行军事占领。
中立宣言可以置之不顾。
如果英国想干涉波兰战争的话,我们必须对荷兰进行闪电式进攻。
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在荷兰境内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一直推到须得海。
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
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
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一提到对英、法作战,希特勒便把波兰抛到脑后去了。
他激动地说:“我们必须做到一开始就猛击敌人或者给其以决定性打击。
关于谁是谁非、条约义务等,根本不要去管它。
必须既为长期战争也为突然袭击做好准备。
英国在大陆上可能进行的任何干涉都必须予以击溃。
陆军必须占领对海军和空军有重要意义的基地。
如果我们能占领并且保住荷兰和比利时同时打败法国的话,就创造了能够战胜英国的基础。”
希特勒最后说:“保密是成功的决定性前提。
我们的目标必须对意大利和日本也保密。”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下定了破釜沉舟发动大战的决心。
这一次,德国军事首脑们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便盲目服从。
随后,他们根据希特勒的决心,加紧制定侵略计划和战争准备。
24。大战前夜(1)24。大战前夜(1)
苏联早已察觉到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以制止纳粹德国的扩张,但未得到英国和法国的响应。
1938年9月29日德、英、法、意四国慕尼黑会议英、法出卖捷克的行径,引起了苏联的警觉。
苏联认识到,英、法对苏联怀有深深的敌意。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批评西方民主国家“祸水东引”的政策。
他说:“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清楚地表现在他们已经放弃集体安全的原则而转向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这一事实上。
这个政策骨子里是希望使侵略国转而以其他国家为目标。
他们在继续推动德国人东进,容许其得到可能轻易获得的胜利品。
他们劝告德国人:‘你们只要对布尔什维克开战就行了,以后一切都会遂愿的。
’看来他们是在挑拨我们去同德国发生没有根据的冲突。”
斯大林还警告说:“我们决不上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
斯大林虽然批评了西方国家(英国和法国),但没有放弃建立集体安全的打算。
在纳粹德国于3月15日全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的第三天,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提出,召开由苏、英、法、波和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六国参加的欧洲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以制止纳粹德国扩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