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他要求于8月4日在勃伦纳山口与希特勒会晤,讨论举行大国会议以保障今后几年和平的问题,希特勒不同意。
后来,齐亚诺提出与里宾特洛甫会晤的建议,里宾特洛甫同意了。
8月11日,齐亚诺同里宾特洛甫在萨尔斯堡郊外富许别墅会谈。
里宾特洛甫直截了当地告诉齐亚诺:德国进攻波兰的决定是不容改变的。
“那么,你们到底想要什么?”齐亚诺问,“是走廊,还是但泽?”“再也不是那点东西了。”
里宾特洛甫冷冷地说,“我们要战争!”“同波兰的冲突不可能限制在波兰,”齐亚诺说,“西方民主国家会参战的。”
“不会的。”
里宾特洛甫轻蔑地说,“英国和法国一定会保持中立。”
8月12日,齐亚诺到上萨尔斯堡去拜会希特勒。
希特勒倒是很亲热。
他站在桌前,指着桌子上一张军用地图说:“德国的西壁防务是攻不破的。
英国只能派3个师去法国。
法国的师当然多得多,但因为波兰将在很短时间内被击败,德国那时就可以集中100个师来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
齐亚诺说:“对波兰的战争将扩大为欧洲大战……”“我个人绝对相信,”希特勒打断齐亚诺的话头,说,“西方民主国家到最后无路可走时,就会退缩而不敢发动全面战争。”
“元首决定哪一天进攻波兰呢?”齐亚诺问。
“秋天雨水太多,”希特勒回答说,“德国的装甲师和摩托师那时在一个很少有高级路面的国家无法行动。
因此,同波兰算账就必须在8月底时进行。”
尽管齐亚诺得知希特勒进攻波兰的决心已不可改变,但他还是把墨索里尼已经同意关于意、德外交会谈公报的草案提了出来。
草案说:“轴心国外长会议重申了两国政府的和平愿望”,并相信能通过“正常的外交谈判来保持和平”。
希特勒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24。大战前夜(4)24。大战前夜(4)
8月13日,希特勒告诉齐亚诺,他考虑的结果是最好不要发表公报。
他还按惯例对墨索里尼大加奉承,说墨索里尼是“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是我个人的极大幸福。
当共同战斗的时刻到来时,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都将永远在领袖的左右”。
就在希特勒会见齐亚诺时,有一封莫斯科来的电报送给了希特勒。
希特勒看完后对齐亚诺说:“苏联已经同意我们派一个政治谈判代表去莫斯科了。”
阿斯塔霍夫8月12日通知施努尔说:“莫洛托夫现在准备讨论德国提出的问题,包括波兰问题和其他问题,谈判地点建议在莫斯科。”
希特勒鉴于预计进攻波兰的日期要提前,正迫不急待地要同苏联达成协议,因此指示里宾特洛甫尽快对莫洛托夫的建议做出答复。
8月14日,里宾特洛甫给舒伦堡发了一份“特急”电报,并指示他立即“一字不改地”读给莫洛托夫听,并且寻找机会直接向斯大林面陈。
这份电报说:“德苏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德苏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实际的利害冲突。
历史上,当两国是友邦时,就一切顺遂;当两国是敌国时,那就不然了。
由于英国的政策而在德波关系上所发生的危机,以及英国实行那种政策势必组成联盟的企图,已使迅速澄清德苏关系成为必要。
不然,情况可能逆转,而使两国政府不再有恢复德苏友谊从而协同澄清东欧领土问题的可能。
因此,两国领导人决不能坐失时机而应当机立断。
我们获悉,苏联政府有澄清德苏关系的愿望。
不过,根据过去的经验,这种澄清通过通常的外交途径只能慢慢达到。
因此,我准备到莫斯科做一短期访问,以元首的名义向斯大林先生提出元首的意见。
在我看来,只有通过这样的直接讨论才能使局面有所改变,从而不是不可能为德苏关系的最后解决奠定基础。”
向苏联发出明确信息的同时,希特勒于8月14日在上萨尔斯堡召开军事会议。
希特勒说:“伟大的戏剧现在已经接近高潮。
要取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虽然不能不冒风险,但是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世界大战的人物。
英国和法国不会冒险打仗。
因此,波兰很可能是单独应战。
我们必须在一两个星期内打败它,让全世界都看到它已垮台。
这样别的国家就不会再设法搭救它了。
苏联决不是肯为他人火中取栗的。
他们并不感到对西方负有什么义务。
他们了解必须摧毁波兰的道理,并且对划分势力范围有兴趣。
我正在考虑是否派一个显要人物到莫斯科去跟苏联人谈。”
希特勒要求军事指挥官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战前准备工作,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
8月15日,舒伦堡会见莫洛托夫时宣读了里宾特洛甫的电报。
莫洛托夫听完表示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
他问:“德国是否有兴趣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呢?是否准备运用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日关系并消除在中蒙边境的冲突呢?是否愿意与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国家做出担保呢?”莫洛托夫说:“这些问题都必须具体讨论。
德国外交部长到这里来,就不会仅仅是交换意见,而是要做出具体决定。
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莫洛托夫的建议8月16日传到希特勒那里。
希特勒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但他等不及“充分准备”了。
因此他指示以里宾特洛甫的名义给舒伦堡发“特急”电报,向莫洛托夫说明:“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如果苏联同意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为25年,期限未满不得废除。
此外,德国还准备同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各国做出担保。
德国也愿意发挥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关系。
元首的意见是:鉴于不论哪天都可能发生严重事变,亟需从根本上澄清德苏关系,并澄清各自对当前问题的态度。
为此,我准备在星期五(8月18日)以后的任何时候飞赴莫斯科,由元首授以全权来谈判德苏关系的全部问题。
而且,如果时机成熟的话签订相应的条约。”
他还要求舒伦堡立即上报苏联的反应。
8月17日晚,舒伦堡去会见莫洛托夫,向他宣读了里宾特洛甫的电报。
莫洛托夫听完后未做评论,而是拿出苏联政府对里宾特洛甫8月14日电报的书面答复照会念了起来。
“照会”首先尖锐地指出了德国以往种种反苏行径,然后说苏联欢迎德国改变敌视苏联的政策,并且坚持通过先缔结贸易协定、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和“特别议定书”的步骤来改善苏德关系。
“特别议定书”将规定缔约双方“在这个或那个外交政策问题上的利益”。
读完“照会”后,莫洛托夫对里宾特洛甫准备访苏表示“甚为满意”,说这证明德国的态度十分认真;但认为德国外长来访,仍需要做充分准备,“因为这样的访问必然会大事张扬,而苏联不喜欢招摇,宁愿不声不响地做些实际工作”。
24。大战前夜(5)24。大战前夜(5)
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盼星星盼月亮,8月18日终于在焦急中收到舒伦堡的电报,但一看内容,便着急了,因此立即以里宾特洛甫的名义给舒伦堡发了一封“特急”电报,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晋见莫洛托夫,向他说明:“德波关系一天比一天尖锐,不论哪一天都会发生公开冲突。
元首认为,我们必须不致在正当努力澄清德苏关系时,对德波冲突的突然爆发缺乏心理准备。
必须在事先就加以澄清。
为此,我建议立即动身去莫斯科。
我将由元首授以全权,来全面地、最后地解决全部问题。
我到莫斯科后将能够签订一项特别议定书,明确规定缔约双方在这个或那个外交政策上的利益,例如在波罗的海划分势力范围问题。
然而,这种解决只有当面讨论才行。”
里宾特洛甫还特别指示舒伦堡,决不能从莫洛托夫口中得到“不”字,必须全力说服莫洛托夫同意他立即访问莫斯科;因为“公开的德波冲突可能很快爆发,我能立即访问莫斯科是我们最大的利益”。
电报发出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十分焦急地等待着苏联的回音,因为让德国海军潜艇和战列舰开赴英国海的命令压在希特勒的书桌上,要等苏联有了回音才能发出。
这些舰艇拟在希特勒预定发动战争的9月1日到达指定海域,只剩下不足13天了。
受命突袭波兰的两路大集团军也该进入阵地了。
然而,直到8月19日晚7时10分,那份望眼欲穿的电报才传到上萨尔斯堡。
舒伦堡报告说,他于19日下午2时去会见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说:“即使大体确定里宾特洛甫的来访日期,目前也办不到。
因为苏德缔结贸易协定还没有完成。
贸易协定签字并公布后,还要看在国外发生的影响,才能谈到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问题。”
舒伦堡再三说明里宾特洛甫立即访苏的必要性,莫洛托夫不为之所动。
舒伦堡灰心地返回大使馆。
但不到半小时,莫洛托夫又通知舒伦堡于下午4时30分到克里姆林宫与他会见。
莫洛托夫说:“你下午的谈话,我向政府做了报告。
我正式答复你:如果贸易协定能在明天签字并公布的话,里宾特洛甫外长可以在8月26日或27日到莫斯科来。”
说完,他交给舒伦堡一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没做别的解释。
希特勒看到舒伦堡的报告,着急得不得了。
他终于决定直接给他一贯痛骂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一份电报。
电报是8月20日下午6时45分发出的,内容是:“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贸易协定(8月20日凌晨2时)签字,认为它是改善德苏关系的第一步。
“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对我来说,意味着确立德国的长期政策。
我接受莫洛托夫先生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但认为迫切需要尽快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
“苏联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深信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到莫斯科去谈判的话。
“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变得不可容忍,不论哪一天都可能爆发危机。
德国已决心使用一切手段保护它的国家的利益。
“鉴于我们两国都有建立新关系的愿望,最好不要丧失任何时间。
因此我建议你在8月22日、至迟在8月23日接见我的外交部长。
他有最充分的权力来拟定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
鉴于目前国际形势,他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至两天。
我将十分高兴得到你的尽早的答复。”
希特勒发出电报后,几乎处于精神崩溃状态,当晚根本不能入睡,半夜打电话问戈林:斯大林会对他的电报有什么反应;21日整天坐卧不宁,不断地问外交部:舒伦堡有没有回电?到8月21日晚上9时35分,斯大林的复电才发到德国。
复电说:“我感谢你的来电。
我希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成为改善我们两国关系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
“我们两国人民都需要彼此间的和平关系。
德国政府赞成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为在我们两国之间消除政治方面的紧张状态并且实现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苏联政府命我通知你,他们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在8月23日到达莫斯科。”
希特勒得到斯大林的复电欣喜若狂,立即指示广播电台中断其他节目,宣布德国外交部长将于8月23日访问莫斯科与苏联谈判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8月22日,希特勒再次在上萨尔斯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告诉他的高级将领,他很可能比原计划提前6天,即在8月26日下令进攻波兰。
他要求打垮波兰,消灭其有生力量,“心要狠!手要辣!不要发慈悲!不要有怜悯”!斯大林之所以同意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主要是因为苏联与英、法的谈判已无法打破僵局。
前面说到,英、法军事代表团8月11日到达莫斯科后同苏联军事代表团会谈,但英国政府下达的指示是拖延谈判。
8月14日,苏联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在会上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实质性问题:波兰是否愿意允许苏军进入波境去迎击德军?如果不愿意,英、法又怎样阻止德军迅速席卷波兰呢?英国的德拉克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