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形势。哈利法克斯向阁员们通报“非常可靠的情报”说,“德国打算8月25日或28日进攻波兰”。然而,英国大臣们没有就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最紧急措施通过决定,没有向帝国总参谋部发布关于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的命令,而只限于通过了张伯伦的一个建议:直接或通过特使向希特勒发一封照例的“绥靖”信函。法国的表现同英国大同小异。
但是,英国和法国的让步已不能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8月25日,希特勒约见英国驻柏林大使韩德森,向他转达德国几乎是最后通牒式的要求——立即“解决波兰问题”,其方法是把但泽和波兰走廊交给德国。希特勒同时向韩德森担保:他“爱好和平”,他“想结束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其实,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准备了进攻波兰的命令。
英法外交官直至战争开始为止还在同希特勒进行秘密谈判。他们曾借助戈林的亲戚、瑞典工业主贝格尔·达列鲁斯的帮助,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伦敦和柏林进行谈判。直至德国进攻波兰前最后几天,张伯伦及其追随者还指望同德国签订“广泛的和全面的”协定。达拉第也有同样希望。
1。波兰覆亡(2)1。波兰覆亡(2)
希特勒认为,对波兰的进攻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严厉回击,于是便于8月29日交给英国大使韩德森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波兰全权代表于1939年8月30日到柏林进行谈判。最后通牒的期限为24小时。
8月30日半夜,当德国最后通牒期限满期时,里宾特洛甫召见韩德森,快言快语地宣读了致波兰的最后通牒。
8月31日晚,里宾特洛甫接见了由政府派遣同德国谈判的波兰大使利鲁斯基。里宾特洛甫以十分强硬的口气问:“你是否被授予全权接受德国的要求?”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里宾特洛甫立即中断了同大使的谈话。
8月31日,希特勒签署了第1号秘密作战指令:“按‘白色方案’对波兰实施进攻……
任务区分和作战目标未变。
“进攻时间:1939年9月1日。发起冲击时间:晨2时45分……
“在西线,重要的是,让英国和法国完全承担首开战端的责任……”
“为了欺骗德国人民和世界舆论,按照希特勒的命令,由海军上将卡纳利斯领导的法西斯侦察和反侦察部门,同秘密警察联合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挑衅。卡纳利斯和他的帮凶们,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制定了“希姆莱”战役计划。他们周密地准备由党卫军分子和从德国监狱里专门挑选的刑事犯化装成波兰军人,向德国边境城市格莱维茨(格利维采)的无线电台发起进攻,以便把发动战争的责任强加给波兰。
卡纳利斯海军上将把这一挑衅交给两个亲信执行,一个是拉胡森将军,军事侦察部门破坏与罢工处处长;另一个是瑙约克斯,保安处安全助理。他们下令为这次挑衅参加者预先准备了波兰军服、波兰武器装备和波兰身份证。
瑙约克斯和其他参加这次“波兰进攻”无线电台的人员,受命前往格莱维茨,在该处静静等候实施突击的秘密信号。命令规定:必须夺占电台,并将其扼守至懂波语的德国人不用电台讲话为止。
1939年8月31日20时,党卫军分子和刑事犯开始对格莱维茨电台实施进攻。这些“波兰军人”在同德国警察“一阵对射”并夺占电台后,一个懂波语的军官急匆匆地跑到麦克风前,宣读早就准备好了的文稿。其中有这样的煽动性语言:“波兰反德战争的时刻来到了!”此后,党卫军分子立即枪杀了自己的共谋者。稍后,便把那些死者作为似乎是死于电台的“波兰军人”的尸体展示出来。
于是,纳粹军队得到了希特勒允诺给他们的侵略波兰的“宣传借口”。8月31日14时,集结于波兰边境的德国国防军各集团军群司令部收到关于开始实施“白色方案”——“Y日”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德军先发制人,奉命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北面,从东普鲁士侵入;西面,从波莫瑞侵入;南面,从西里西亚侵入。德国航空兵为破坏波兰动员军队,开始轰炸波兰的城市、机场和交通线,而海军则开始轰击格丁尼亚港和韦斯特普拉特半岛。
德国进攻波兰共投入60个师(其中含7个坦克师),计160万人。其编制内有坦克1800辆,火炮和迫击炮6000门,战斗机2000架。而波兰军队可用于同德国国防军作战的约有100万人——24个步兵师,12个旅,4300门火炮,870辆坦克、超轻型坦克和装甲车,800多架基本陈旧的飞机。德军在出动力量和技术兵器方面显然具有压倒优势。德国的飞机和坦克在质量上也大大地超过波兰的飞机和坦克。波军直至德波战争爆发尚未完成战略集中与战略展开,只得仓卒应战。能够投入战斗的部队只有20个师和12个旅。
波兰爱国者奋不顾身地冒着德国法西斯匪徒的炮火捍卫祖国的土地。走在最前列的是共产党员;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如保罗·马利舒克、马利安·布切克等,都刚刚跑出监狱,身上还穿着囚衣,便急急忙忙地奔赴战斗第一线。但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交战双方的力量毕竟太悬殊了,更何况是仓促应战。波兰的500架第一线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上。无数火炮、汽车及其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炸成一堆废铁。由于波军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及装备上处于劣势,德军很快便突破了波军的一线防御。波军统帅部曾决定在西布格河、维斯瓦河及桑河一线组织拦阻;以后又曾决定调波兹南集团军和波莫瑞集团军侧击向华沙进犯的德军。但由于通信联络完全断绝,上述计划都未能实现。
9月1日晨,伦敦和巴黎获悉德国进攻波兰,轰炸华沙、克拉科夫及其他城市。贝克用电话通知英国驻柏林大使韩德森:德波之间已开始战争。波兰急待英、法迅速援助。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感到有些担忧。
9月1日晚,德波战争开始后16个小时,韩德森来到德国外交部通知里宾特洛甫:“如果德国政府不给不列颠政府满意的保证,停止对波兰的一切侵略行动,并准备立即把军队撤出波兰的领土,那么联合王国政府毫不动摇地履行对波兰的义务。”半小时后,法国驻柏林大使库隆德也递交给里宾特洛甫一份同样内容的照会。英、法外交部在要求德国停止军事行动并从波兰撤军后,却又急急忙忙地使柏林确信:这些照会带有警告性质,并非最后通牒。于是,德军便放开胆子继续侵入波兰。
9月1日,英国国王签署了动员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命令。同日,法国也
1。波兰覆亡(3)1。波兰覆亡(3)
德军占领波兰后,希特勒在德国苏德特兰受到当地居民的欢呼致意。
签署总动员令。但这些命令并没有把德国吓住。希特勒认为,英、法的这些措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他深信,英法即使对德宣战,也不会开始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同在慕尼黑时那样,张伯伦和达拉第要求墨索里尼进行调解,寄希望于在新的英、法、德、意四国会议上同侵略者达成协议。但是,英国和法国的国内形势与1938年秋相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张伯伦和达拉第即使再近视,也不能不看到,公开拒绝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和对希特勒表现新的投降,都可能激怒本国人民,内阁有可能被推翻。此种情况迫使他们“表示了决心”。
9月2日,英国政府指派其驻柏林大使韩德森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德国停止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并撤出军队。9月3日晨9时,韩德森把最后通牒交给德国。里宾特洛甫对照会表示拒绝,并通过自己的翻译施米特向希特勒报告了有关内容。英国照会称:“德国对波兰的进攻在继续。因此,我荣幸地通知您,如果在今天英格兰时间11时前伦敦不列颠政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那么从上述时间开始,两国将处于战争状态。”不久,德国又收到了法国的最后通牒。
9月3日,韩德森和库隆德于11时15分到里宾特洛甫那里要求答复,得到的却是里宾特洛甫傲慢无理的倒打一耙:“德国拒绝英国和法国的最后通牒,并要英、法政府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库隆德问里宾特洛甫:“从您的话中是否可得出结论:德国已对9月1日法国的正式照会作了否定的答复?”
“是的。”里宾特洛甫漫不经心地回答,竟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法国大使无可奈何,呆若木鸡,只好奉命发表了如下声明:“在这种条件下,我必须根据我国政府的委托,最后一次提醒您注意,德国政府由于不宣而战,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对英、法政府坚决要求德军撤出波兰领土不作让步,而应承担严重的责任。我必须执行我的令人不快的使命,我通知您,从今天(9月3日)17时起,法国政府根据自己对波兰承担的义务,认为自己已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同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召见德国驻伦敦代办,交给他一份内容与法国库隆德声明类似的照会:“……今晨9时,陛下驻柏林大使根据我的指示,曾通知德国政府,如果今天,9月3日,英格兰夏季时间11时前,陛下的伦敦政府得不到德国政府的满意答复,那么从此时起,两国即处于战争状态。由于英国没有得到这种保证,所以我荣幸地通知您,两国从9月3日11时起处于战争状态。”
在英、法对德宣战后,不列颠各个自治领相继对德宣战: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印度(当时为殖民地),9月6日——南非联邦;9月10日——加拿大。德国同不列颠帝国各联盟国、法国及波兰处于战争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实际上,仅在波兰领土上有战事。
9月3日,德军北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业已切断波兰走廊,到达维斯瓦河下游地区;第3集团军继续向南逼进,直抵纳雷夫河,进攻矛头直指华沙;南集团军群的第10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业已强渡瓦尔塔河;第14集团军则从两个方向对克拉科夫实施钳形攻势。
9月4日,第10集团军先头部队强渡皮利察河。
9月5日,德军已强渡纳雷夫河,占领波兰走廊,进抵罗兹。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被占,克拉科夫被围。
9月6日,波政府被迫迁往卢布林,波军总参谋部迁至布勒斯特。当天,德军第10集团军继续高速推进,其左翼已远远超过托马舒夫,而其右翼则进到凯尔采。
南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和参谋长曼斯坦将军根据所掌握的第一手情况,判断波军主力仍在维斯瓦河以西,因此,决定在河西设置陷阱,寻求有利时机,与波军主力交战。于是,其第10集团军奉命以其左翼兵力向北折转,用一个坦克军为先导,向罗兹地区挺进,插到波军主力集团的背后,尔后,抢占了罗兹与华沙之间的有利地形。德军突然向北移动,完全出于波军的意料之外。因此,德军没有遇到波军多少抵抗,而大批波军部队则被德军穿插分割,无法通过维斯瓦河增援华沙方向。
至9月7日,德军北集团军群已重创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和莫德林集团军,几乎占领了全部波兰走廊,并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的波军阵地。
德军南集团军群重创了波军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并突破了波军西部防御的整个纵深,前进到华沙,并从南面对波兹南集团军实施包围,准备予以全歼。波军统帅部已完全丧失了对全军的指挥能力,而且各个集团军之间也失去了联系,不得不各自为战,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自9月8日起,波军开始一边抵抗,一边向内地撤退。但由于德军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波军后撤行动经常遭到空袭,致使损失惨重。而波军的一些反突击准备工作,也往往由于难以逃脱德军的空中侦察而失败。这样,波军已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后方建立巩固的防线。
9月10日,波军总司令雷茨·斯米格里元帅给其残余部队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向波兰的东南部实施总退却,以便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地段组织防御,为今后的长期抵抗打下基础。但是,这时德国的包围圈已愈收愈紧。与此同时,部分德军又在数个地段渡过维斯瓦河,向河东地区插入。一个更大的合围圈,将波军在桑河与布格河之间可能建立的防御阵地也包了进去。
1。波兰覆亡(4)1。波兰覆亡(4)
9月11日,德军北集团军群从北和西北方向向华沙实施强大的突击,逼至华沙—布勒斯特铁路,距华沙仅有30公里。
9月14—15日,德军南集团军群在维斯瓦河以西合围了从波兹南、但泽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