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的海国家的事”,“德国无意干预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治事务。”英、法两国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在两次大战之间,他们曾把波罗的海三国视为“欧洲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前哨”,苏联如果想兼并,必然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但是,此时英法军队在与德军作战中屡战屡败,既无力也无暇顾及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1940年6月23日,也就是法国投降的第二天,苏联通知德国将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并要求扩大到整个布科维纳。德国认为,布科维纳从来不是俄国的版图,苏德秘密协定也没提及,因此不同意将整个北科维纳纳入苏联版图。
6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指责“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西南边界的安全”。同时宣称:“罗马尼亚于1918年利用俄国战后虚弱,将苏维埃联邦(俄国)领土的一部分——即比萨拉比亚强行夺去……苏联对比萨拉比亚被强行夺去的事实,永远不能容忍,苏联政府对此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地向全世界表示过。”照会接着威胁说:“现在苏联的战后虚弱已成过去,业已形成的国际局势要求迅速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苏联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把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作为罗马尼亚对它在比萨拉比亚22年统治期间带给苏联和比萨拉比亚居民的巨大损失的赔偿”。
6月27日,罗马尼亚政府在复照中表示,“在准备在最广义范围内对于苏联政府所提出的一切建议,相互同意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友好商讨”。但没有明确表示归还比萨拉比亚和“移交”北布科维纳。苏联政府对罗马尼亚的模糊态度极为不满,接到复文的当天,即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限定自6月28日起四天时间内,罗马尼亚军队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撤出,而由苏军占领;同时还要求罗马尼亚政府对所撤地区的铁路、工厂等设施负责保护,不得有短少和损坏。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罗马尼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6月28日复照表示接受苏联的条件。6月30日,苏军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其面积为5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8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即希望利用德国集中全力对付西方民主国家之机,扩大自然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与扩大自身的安全系数。这一认识对某些中小国家来说也许具有重大意义,对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来说却价值不大。在面临战争威胁时,苏联领导人考虑的首先不应是领土纵深,而应是如何利用自身的领土纵深粉碎侵略者的企图,特别是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4。激战北欧(1)4。激战北欧(1)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有一个小国。它只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不过300万人,但它却是波罗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咽喉之地,地势崎岖,山峦起伏。还有那蜿蜒曲折、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港湾。这个国家便是挪威。4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德国法西斯在这里点燃了战争的狼烟。
挪威重要的地理位置,引起交战的英法和德国的关注。一旦英法控制了挪威,它就可以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切断德国海军出入北海和大西洋的通道,从海上直接威胁德国本土的安全,还可以切断德国从瑞典输入铁矿砂的道路。据统计:德国每年消耗1500万吨铁矿砂,其中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当严寒季节,波罗的海封冰后,铁矿砂要经陆地从瑞典的耶利瓦勒矿场,运到挪威港口纳尔维克,再用船只运回德国。如果德国控制了挪威,不仅可以保障这一通道的安全,还可以解除英法对德国翼侧的威胁和海上封锁,打开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门,缩短德国潜艇基地到作战海区的距离,从而将英法海军彻底赶出波罗的海和北海。
其实,德国对挪威早已垂涎三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就用水雷和巡逻舰队,在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的狭窄的北海上,设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得德国的外洋舰队无法到外洋,严重阻碍了德国水面和水下舰艇进入北大西洋的企图。
此时,德国海军将领认真总结了这个教训,一致认为:将来与英国作战必须在挪威取得军事基地,这样,才能打破令人窒息的封锁,为德国舰队开辟广阔的海洋通道。
开始,希特勒希望挪威保守中立,并不打算入侵该地区,因为这样更符合德国的利益。1939年12月14日,他在接见挪威国防部长吉斯林时就强调说:“挪威的态度最好是完全中立,但如果英国首先将战争的火种撒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德国构成更大威胁的话,德方将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为此希特勒于
1939年12月17日,德战舰格拉夫·斯比号在南美洲被英国空、海军击沉。
当日下达了制定在挪威登陆行动计划的命令,这个计划代号为“威悉河演习”。
维德孔·阿伯拉罕·劳时茨·吉斯林,1887年生于挪威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此人天资十分聪明,他曾以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于挪威军事学院。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他担任挪威驻彼得格勒公使,曾出任过挪威国防大臣。1933年5月,他沿用了德国纳粹党的理论和纲领,在挪威建立法西斯政党——民族团结党,并与德国纳粹运动官方哲学家、希特勒的启蒙导师之一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建立密切关系。1939年6月,吉斯林出席在卢柏克举行的北欧德意志人协会会议时提醒罗森堡说:一旦战争爆发,英国有可能控制挪威。他的建议引起了纳粹高级官员的重视。不久,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接见了吉斯林,并把他推荐给希特勒。希特勒接见了吉斯林,并向他提供了大笔活动经费。
1940年初,英国海军在挪威领海的行动恰恰应验了吉斯林的预言,也使得希特勒尽快作出侵略挪威的决定。
早在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之时,英国就准备以援助芬兰为名控制北欧,打击德国。丘吉尔曾表示:“欢迎这股有利的新和风,实现我们的主要战略手段,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1940年1月27日,英法在巴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组建远征军,从纳尔维克登陆,以便控制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由于苏芬战争很快结束,英法失去了出兵的借口,上述计划落空,但却引起了希特勒的警惕。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事件爆发了。
2月14日,德国“斯比伯爵”号军舰的辅助供应舰“阿尔特马克”号载运着300名英国战俘,从南大西洋返航。在回国途中经过挪威领海,被英国侦察飞机发现。当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立即派菲力普·维安海军上校指挥的驱逐舰“哥萨克”号前往拦截。德舰见此情景,仓皇逃到斯塔万格和克里斯蒂安松之间的挪威约新峡湾避难。英国军舰不顾两艘挪威炮艇的阻拦,闯进港湾,俘虏了德国军舰,救出了被俘的英国海员。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暴跳如雷。
尽管挪威对英国侵犯自己领海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但希特勒认为,“阿尔特马克”号事件说明挪威已成为英国的帮凶。在未来战争中,它不会反对英国在它的领海内采取针对德国的武力行动,因此,保持挪威的中立地位已不再符合德国的利益了。
1940年3月1日,希特勒下达了侵占挪威的“绝密”指令:“斯堪的纳维亚局势的发展,要求作占领丹麦和挪威的一切准备。这一作战行动,可以防止英国对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的侵犯。此外,它还可以保证我们在瑞典的铁矿基地,并为我们的海军和空军提供进攻英国的更广阔的出发线。”“威塞演习”计划规定:在空军的掩护下,空降兵的登陆兵在挪威登陆后,迅速占领奥斯陆以及克里斯蒂安松、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西海岸重要城市。具体方案由第21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步兵上将负责制定和实施。为此,希特勒集中了7个师共14万人、1300余架飞机、230余艘舰船(其中,战列舰2艘、巡洋舰7艘、雷击舰8艘、潜艇35艘,并有大量运输船)。
4。激战北欧(2)4。激战北欧(2)
令人吃惊的是,德国人在这次作战中发挥了充分的想像力,为世界战争史增添了一种新的作战形式——空战。
经过训练的空降兵,眼扣风镜,钢盔帽带的下端紧紧勒住下颌,身背着鼓鼓的伞包。他们正待命出发。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加快了在挪威海域的军事行动。3月28日,英法召开最高会议,要求瑞典立即停止向德国供应铁矿砂,同时决定从4月5日起在挪威领海布雷,代号为“维尔弗雷德”行动。并准备派小部分远征军到挪威,以便控制纳尔维克港口,切断德国铁矿砂的来源。战争中,对于任何一方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由于英法军事行动迟缓,到4月8日才付诸实施,致使希特勒又抢先一步。
4月2日下午,希特勒正式发布指令,规定“威悉河演习”将于4月9日上午5时15分开始。当天夜晚,伪装成货轮的德国低航速军舰组成的第一批舰队满载重型武器装备和军粮,正式入海出发。他们悬挂着英国国旗,伪装成英国船只,到达预定地点等待登陆部队的到来。4月6日,担任主攻任务的德国舰队也离开基地,开进挪威领海隐蔽起来。4月8日,当英国舰队在挪威领海布雷时,德国军舰已到达预定地点。
1940年4月9日上午5时20分,德驻丹麦和挪威大使分别向上述两国政府发布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放弃抵抗,立即接受“德国的保护”。并宣称“德国军事行动的目的,完全在于保护北方,以防止英法军队企图占领挪威基地”。与此同时,德国空军轰炸了哥本哈根和奥斯陆以及挪威西海岸等重要城市。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年逾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连忙召开内阁会议,同意在德国的保护下,维护中立,并下令军队放弃抵抗。4个小时后,德军完全占领丹麦。随后德军越过丹麦,大举向挪威进发。
挪威仅有6个现役师,计15500人,飞机190架,老式舰艇64艘。面对强敌,挪威政府表示:“我们决不屈服,我们要战斗。”是日,德国海军由“布吕歇尔号”重型巡洋舰和“吕佐夫”号战列舰为首,共14艘军舰和9艘共载有2000名登陆官兵的运输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从海上进攻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爱国官兵英勇奋战,给德军以迎头痛击。德舰一入峡湾就遭到挪威军舰的拦截。奥斯陆南15英里处的奥斯卡斯堡炮台守军用克虏伯火炮和鱼雷进行攻击。1万吨级的德国军舰“布吕歇尔号”巡洋舰弹药舱起火爆炸,顷刻间巨大战舰沉没海底;“吕佐夫号”受重创,舰队司令奥斯卡·孔未茨海军少将用尽平生气力游到岸上,虽未成为鱼腹中物,却当了俘虏。但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冒着岸上的炮火强行登陆,两岸炮台先后失守。最后,奥斯陆守军第1师师长埃里赫森放弃抵抗,逃往瑞典,第2师师长投降德军。
再说在挪威的福纳布机场上空,德国伞兵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像一朵朵白花急剧下降。一些挪威士兵喊:“是降落伞!”
可是,他们心里纳闷:我们没有打中飞机怎么会有这么多飞行员跳伞呢?当他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降落离地200米的德军就向他们扫射,许多挪威士兵就样稀里糊涂地死去了。德军迅速占领了福纳布机场。
为了庆祝胜利,德军临时拼凑了一支军乐队作为先导,满怀胜利者的喜悦心情,一路吹吹打打地开进了挪威首都——奥斯陆。
奥斯陆失守后,挪威国王及政府成员撤离了首都,向覆盖着冰雪的北极森林转移。与此同时,德军还冲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袭击纳尔维克、特隆赫姆等重大港口城市。当天中午,挪威海岸港口城市奥斯陆、阿伦达克、克里斯蒂安松、斯塔万格、埃格松、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先后陷落。
就在奥斯陆混战之时,吉斯林闯入电台发布文告,自封为政府首脑,下令全国人民停止对德军的抵抗。由于吉斯林请求过希特勒尽快出兵挪威,并协助制定侵略方案,挪威人拒绝承认他组成的政府的合法性。
4月10日,德国政府派驻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