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在发展纳粹运动中,对希特勒帮助和影响最大的有六大金刚。
第一大金刚是恩斯特·罗姆。
此人原是慕尼黑陆军第7军区参谋部的上尉军官,在希特勒之前就参加了德国工人党。
他体格健壮魁梧,像头公牛,脖子粗,眼睛小,脸上疤痕累累,鼻子的上半部在1914年被法国人的子弹打掉。
他生性好斗,为人狠毒,但“有天赋的组织能力”。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4)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4)
由于他的军方背景,不仅使纳粹党经常得到军警的庇护,还给纳粹党带来了大批的退伍军人。
纳粹党的御林军——冲锋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起来的。
第二大金刚是狄特里希·埃卡特。
此人是个比希特勒大21岁的新闻记者,曾写过一些平庸的诗作和剧本;虽然有点神经质,但却能经常出入于贵族圈子。
埃卡特在1920年初同希特勒结识之后,不仅经常给希特勒出主意、想点子,提供精神武器,还帮他同上流社会建立了联系。
希特勒对埃卡特也非常信任,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导师和顾问,公开赞美他是“最优秀的人”。
第三大金刚是鲁道夫·赫斯。
此人是一位居住在埃及的德国批发商的儿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与希特勒同在一个团服役,战后到慕尼黑大学学习经济。
1920年被希特勒的演说口才所折服,参加了纳粹党。
希特勒很欣赏赫斯的忠诚和文笔,不仅选他担任自己的私人秘书,而且以亲密朋友相待,经常让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参加各种活动。
第四大金刚是阿尔弗雷德·罗森堡。
此人是个出生在爱沙尼亚的德国人,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建筑,十月革命后逃往慕尼黑,通过埃卡特认识了希特勒。
希特勒对罗森堡的学识非常佩服,称其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导师和对外政策权威,让他担任了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首任主编。
第五大金刚是赫尔曼·戈林。
此人当过德军飞行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德国战斗英雄。
战后,他同一个富有而美丽的年轻寡妇结了婚。
1921年,戈林认识了希特勒,参加了纳粹党。
他有名声,有财产,又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为纳粹党的发展颇多贡献。
1932年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时,戈林出任国会议长。
正是在国会议长官邸中,策划了许多阴谋,从而导致了纳粹的上台。
第六大金刚是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此人面容瘦黑,身材矮小,而且瘸了一条腿,但是思维敏捷,文笔锋利,善于演说。
他上过八个大学,有哲学博士头衔,曾想当个作家。
1922年在慕尼黑听过希特勒一次讲演之后,他便信仰了纳粹主义,并参加了纳粹党。
最初几年,他主要是追随施特拉塞从事纳粹运动,曾同希特勒发生过矛盾。
但希特勒看中了他的才华,于1926年将其网罗到自己手下。
从此之后,他便死心踏地跟了希特勒。
他主持过柏林地区纳粹党的组织工作和整个纳粹运动的宣传工作,希特勒对他这两方面的成绩都很赞赏。
希特勒刚参加德国工人党时,该党穷得只有7马克50芬尼的经费。
希特勒深知搞政治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为了解决党的经费问题,希特勒是挖空心思,厚着脸皮到处伸手。
希特勒入党之后,经常召开演讲会,并向到会群众募捐。
靠这种方法募集的款项虽然一般不超过数百马克,但对于一个只有7马克经费的小党来说也不算一个很小的数字。
二是向军方伸手。
希特勒在1919年9月把他参加德国工人党的决定告诉他的上级迈尔上尉之后,军方不但支持他的决定,还答应每周给他20马克的活动经费。
后来随着纳粹党的发展,军方的资助也不断增加。
三是向中小资本家伸手。
纳粹运动刚刚打开局面,一些资本家便敏锐地发现它是一支迅速发展的力量,认为希特勒前途无量,纷纷提供援助。
慕尼黑钢琴制造商的妻子海伦·贝希施坦因太太,在一段时间里曾是纳粹党的主要经济来源。
慕尼黑艺术出版公司老板恩斯·汉夫特丹格尔,一次就送给希特勒1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四是向大资产阶级伸手。
到20年代后期纳粹党的开支渐渐庞大,单靠原来的经济来源已远远入不敷出。
于是希特勒又把手伸向德国垄断资产阶级。
据战后纽伦堡国际法庭的材料证明,德国煤钢垄断巨头每年给纳粹党捐助100万马克,企业主联盟每年捐助200万马克。
鲁尔煤矿辛迪加1930年决定每卖一吨煤抽5芬尼给纳粹党,全年约合100万马克。
前德皇威廉一世也是纳粹党的一个大施主,到1930年已捐助了200万马克。
五是向外国资本家伸手。
美国垄断巨头摩根、洛克菲勒、杜邦、福特,英国壳牌石油公司董事长德特丁,英国报业大亨罗特米尔,瑞典火柴大王克雷格尔,法国大军火商克雷佐等,为了鼓励希特勒反共反苏,都向纳粹党提供过大量援助。
希特勒认为,纳粹运动要发展,必须加强宣传,面向群众,改变德国工人党原来那种半秘密的活动方式。
为此,他对召开群众集会特别重视,非常热衷。
1919年10月,他用德国工人党的全部经费在《慕尼黑观察家报》登载了一则召开群众集会的启事。
10月16日,德国工人党在皇家啤酒馆举行了第一次大型集会。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5)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5)
希特勒运用自己能言善辩、巧于辞令的特长,在会上发表了一次很富感染力的演说。
到会群众深受感动,自愿献出了300马克的捐款。
希特勒尝到了甜头,便用这笔钱印发了更多的广告,继续举行群众集会。
仅1920年,纳粹党就召开了46次大型集会,与会人数超过62万人;希特勒在其中的31次集会上发表了演说。
希特勒同旧政党的演说家不同,他喜欢单刀直入,大量使用民谚俗语,不仅明白易懂,还能使听众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感;再加上他手舞足蹈,很能吸引入,希特勒对自己的演说魅力虽然充满自信,但他认为,光靠演说还不能争取更多的群众,纳粹党还应当有一份自己的报纸。
1920年12月他用6万马克买下了《人民观察家报》。
该报就是原来的《慕尼黑观察家报》,当时已负债累累,濒临破产。
购买此报的款项大部分来自一位将军的捐助,其余则是希特勒的朋友埃卡特所筹集。
从此,纳粹党有了自己的机关报。
这份《人民观察家报》易主之后,极尽煽惑之能事,为纳粹党的兴起和希特勒上台鸣锣开道,立下了汗马功劳。
希特勒早在维也纳流浪期间,就对资产阶级政党所惯用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恐怖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
意大利法西斯党的疯狂肆虐又给了他新的启发。
希特勒认为,要使纳粹运动迅速发展,必须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发挥暴力手段的巨大作用。
1921年8月,希特勒接受罗姆的建议,招募了一批膀大腰粗的退伍军人,专门负责在纳粹党集会时维持秩序。
为了不招风惹眼,引起非议,这支纠察队起初叫做体育运动队。
同年10月,又改名为冲锋队。
11月4日,希特勒在皇家啤酒馆演讲,社会民主党派人来骚扰起哄,冲锋队首次亮相,大打出手,直到大批警察赶到才结束这场武斗。
希特勒后来就此吹嘘说,50名冲锋队员打退了社会民主党派来的七八百人。
从此街道就属于纳粹党了。
为了打击政敌,冲锋队还主动出击。
1922年1月12日,希特勒亲自带领冲锋队去破坏社会民主党的集会。
冲锋队员接受军训,拥有武器,身着统一的褐色制服,因而又称褐衫军。
冲锋队员除了充任纠察之外,还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粉刷标语和张贴广告,与持不同政见者厮打殴斗。
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活动,对青年人很有吸引力。
开始参加冲锋队的主要是不能进入常备军的旧军人,后来则有大批社会青年加入冲锋队。
到希特勒上台前夕,冲锋队已发展到200多万人。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冲锋队的成分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控制。
因此,希特勒又在1925年11月挑选了一批可靠的冲锋队员组成党卫军,专门负责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头目们的保卫工作。
党卫军身穿黑色制服,帽子上有骷髅标志,因而又称黑衫军。
第一任党卫军的头子是希特勒的司机施雷克。
1929年海因里希·希姆莱接管党卫军后,党卫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秘密警察。
经过希特勒的疯狂活动,纳粹党有了一个很能骗人的纲领,网罗了各色各样的干部,筹措了源源不断的经费,建立了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
结果使纳粹党徒不断增加,纳粹运动飞快发展。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时,该党只有55名党员。
而到1922年初,纳粹党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1923年发展到55万人,1928年发展到18万人,1932年发展到100万余人。
至此,纳粹党已由一个地方小党变成一个席卷全国的组织。
随着纳粹运动的发展,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开始,他只是一个负责宣传工作的一般委员,但因他活动能力强,实际影响很快超过了其他领导人。
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同北德的其他民族主义组织联系合作事宜。
党内其他领导成员因对希特勒的专断作风早有不满,遂乘机谋划使纳粹党同巴伐利亚另一右派组织合并,企图借此削弱希特勒在党内的影响。
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立即返回慕尼黑粉碎了这次党内政变企图。
他以退党要挟其他领导成员放弃合并计划,并同意让他担任拥有指挥一切权力的党主席职务。
其他领导成员深知希特勒是关系纳粹党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为了纳粹党的生存发展,他们只得同意希特勒的条件。
7月29日,纳粹党以543票对1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希特勒为该党党魁,并决定取消选举制度,实行领袖原则,从而正式确立了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的领导地位。
后来纳粹党内又崛起了一位新的领袖人物,一度对希特勒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此人名叫格雷戈·施特拉塞,是北德地区纳粹运动的奠基人。
他不仅在对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政策上同希特勒意见相左,而且风度翩翩,精力过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在党内外的影响也不亚于希特勒。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6)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6)
为防被人取代,希特勒一再施展阴谋诡计对施特拉塞进行打击。
最后于1932年12月8日迫使施特拉塞辞去党内一切职务,前往意大利疗养。
至此,希特勒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纳粹党内的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无人再敢向他说个“不”字。
希特勒大搞纳粹运动的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1923年,他曾发动了一场所谓“啤酒馆政变”,进行了一次夺权尝试。
促使他下此决心的原因主要有三条:纳粹党徒已发展到五六万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慕尼黑地区已形成一定气候。
希特勒对此又做了过高估计。
二是1923年德国经济困难,政治混乱,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希特勒认为有机可乘。
三是墨索里尼在一年前通过进军罗马夺取了意大利政权,这对希特勒既是一个启发,也是一个鼓舞。
为了壮大政变声势,希特勒决定挟持巴伐利亚军政头目同他一起发难。
11月8日晚上,巴伐利亚的政要们全都前往市啤酒馆参加集会。
正当州长卡尔向三干名听众发表演说时,希特勒率领一批冲锋队员突然破门而入,冲进会场。
听众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希特勒拔出手枪朝天花板开了一枪,才使大厅安静下来。
希特勒在赫斯和格拉夫等簇拥下奔向讲台时,卡尔州长吓得面如土色,乖乖地从讲台上退下来。
希特勒随即占据卡尔的位置,并大声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
这个地方已由600名武装人员包围。
任何人不许离开大厅。
大家必须保持肃静,否则就在楼厅上架起机关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