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让危险见鬼去吧!”首相的声音近乎咆哮,“我今晚就和他通电话。”
7月底,罗斯福宣布他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将进行钓鱼旅行。8月3日,总统乘坐“波托马克”号离港,连总统夫人埃丽诺都不知道他要去何方。
此刻,罗斯福坐在美国“奥古斯塔”号军舰前炮塔天篷下的安乐椅上。这是纽芬兰的阿金夏港湾。
罗斯福远望海湾出口处,只见蓝天与碧海相连。随行人员有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是惟一未穿军服的人),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上将,陆军航空队司令哈里·阿诺德中将,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大西洋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总统军事助理(人称“沃森老爹”)埃德温·沃森将军。总统之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身着陆军航空队上尉制服,充当总统的随从军官。
一名海军列兵喊:“军舰!”罗斯福先看到1艘驱逐舰,尔后又看到5艘驱逐舰,这些军舰有的挂星条旗,有的挂加拿大军旗。最后又出现1艘挂着英国皇家海军旗的巨型军舰。
“把双筒望远镜给我,埃利奥特!”罗斯福把望远镜对准“威尔士亲王”号军舰的舰桥,立刻认出丘吉尔那熟悉的笨大躯体,当然,旁边的那位瘦皮猴似的先生就是霍普金斯。
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6)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6)
英国军舰编队缓慢地从美国军舰编队中穿过。“奥古斯塔”号军舰后甲板上,军乐队指挥举起指挥棒。
“扶我起来!”罗斯福道。
埃利奥特赶紧扶他起来,麦金太尔则赶紧为他扣紧支架。“威尔士亲王”号军舰滑到跟前之际,罗斯福摘下帽子,立正致敬,同时看到丘吉尔在舰桥上立正行礼。“奥古斯塔”号的乐队高奏《上帝保佑吾王》,随风飘过来的是《星条旗》的旋律。
11时,首相乘坐汽艇驶离“威尔士亲王号”,总统则站在“奥古斯塔”号的舷梯边等候。在汽笛的尖叫声和海军仪仗队举枪致敬声中,穿着海军制服的丘吉尔走上舷梯。
丘吉尔停下脚步,向后甲板上空飘扬的星条旗致敬,然后像个胖娃娃似的伸出双手走到罗斯福面前:“终于见到您了,总统先生!”罗斯福答道:“在舰上与您相会,我很高兴,丘吉尔先生。”
总统与首相的双手紧握在一起。
两国之间的会谈随后开始。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与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在“塔斯卡卢萨”号进行秘密会谈。罗斯福、丘吉尔和霍普金斯则进入总统舱室,纵论国际形势。
在谈到日本问题的时候,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致认为,决不能让日本人越过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以南,但仍得尽一切努力推迟战争的爆发。
丘吉尔问道:“你说我们争取到了多长时间?”
“我想我还能把日本当做小孩子再哄上3个月。”罗斯福这么回答。接着,丘吉尔强烈要求美国立即对德国宣战。但罗斯福认为美国人民在思想上还准备不足,因而予以婉拒。
星期日的早晨,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起在“威尔士亲王”号上作礼拜。
随军牧师首先祈祷:“啊,上帝,愿你在战争的日子里坚定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决心:我们不是与人们为敌,而是反对奴役人们灵魂的黑暗势力。我们将战斗不息,直到一切敌对行为和压迫都被消灭干净,世界各国人民从恐惧获得解放,作为上帝的孩子互相服务。”
在罗斯福、丘吉尔的“阿们!”声之后,包括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体人员高唱罗斯福亲自选定的水兵赞美诗:“永恒的上帝,万能的救主,汹涌的波涛已被你制服。你力挽狂澜,深邃的大海被迫就范。啊,人们在海上遇难,请倾听我们的呼唤。”
霍普金斯从莫斯科带来的是好消息。斯大林向他通报了实力和决心:“德国人休想攻克莫斯科!”霍普金斯还说:“我相信他的话。”
美英谈及原子弹研制问题时,罗斯福说:“这东西可能厉害得很。我们最好联合起来干,抢在纳粹分子的前面。”丘吉尔表示同意。双方又达成互相交换一切情报的协议。
8月12日是会谈的最后一天。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奥古斯塔”号会议舱内主持起草和修改美英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参加会议的还有草拟初稿的韦尔斯、卡多根、霍普金斯和英国供应大臣比弗布鲁克勋爵。
到分手的时候了。丘吉尔兴高采烈地握别罗斯福,匆忙走下“奥古斯塔”号的舷梯,登上汽艇。汽艇急驶而去,丘吉尔转过身来,向罗斯福打着V字手势。罗斯福则站在舰栏后面,含笑挥手致意。
两天之后,以大西洋宪章闻名于世的美英联合声明公开发表。其主要内容有: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一切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将设法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世界所有原料资源;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以保证一切民族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两国希望待纳粹暴政最后摧毁后确立和平,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各国应放弃武力和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减轻各国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大西洋宪章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0。卖国者(1)10。卖国者(1)
我们将西方暂放一边,回过头来看看东方战场。
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占了武汉,但并没有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从而使战争出现了长期化的形势。这一形势给日本法西斯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深感财力、兵力严重不足。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和外交上越来越孤立的处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检讨对华策略”,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修改了对华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首相借攻占武汉的机会,发表了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在这个声明中,明确表示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他还假惺惺地表示,说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并期望与中国政府合作,来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反对“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野心和争夺”。并宣称:“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这就是所谓近卫第二次对华声明。
这一声明一发布,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严正驳斥。蒋介石也对日方要求“更换人事组织”,迫使他下台感到愤怒,并于11月13日重申“继续抗战”。可是,有一个人听到此声明非常欣慰,他就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季恂,精卫是他的号。汪精卫在孩提时代,长得眉清目秀,且又聪明好学,谦恭顺从,很受父母喜爱。他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在汪精卫5岁时,就让他入家塾读书识字。14岁时,他父母双亡,只好跟随他的嫡长兄生活。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和变革时期。汪精卫毅然走上了反清斗争的革命道路。
1904年9月,汪精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他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1905年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被选为评议部部长。随后,他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多次以“精卫”的笔名撰文,宣传革命。由于其文笔犀利,论证严谨,博得了广大革命者的称赞,也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后来,孙中山临终时给国民党的遗嘱就是由他笔录的。
1910年3月,他因企图谋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他终日披卷吟咏,宣传革命,表达了他义无反顾、杀身成仁的豪情壮志。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作为政治犯的汪精卫获释。紧接着,南北议和之说风起,汪精卫转眼身价倍增,成了推进南北议和的要人。后追随孙中山与封建军阀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斗争,从而成为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
北伐战争时期,他公开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作为革命先驱者之一,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又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可以说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1927年春,正当北伐军胜利北上之际,他与蒋介石遥相呼应,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扼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实现了“蒋汪合流”。
1932年初,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主持政务,应付对日外交。蒋介石则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军事,负责剿共。当时汪精卫十分期望领袖的斗篷会落到他的身上。不过与擅于权术的蒋介石相比,他相形见绌。他决心用和平的方式击败他的政治对手。
汪精卫上台后,立刻面临着对日外交的棘手问题。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从中捞到政治资本,他一方面强调抗日,另一方面又说日本是个强邻,我们千万不可与之对抗,应该尽可能地忍耐、让步。
1932年2月,正当蔡廷锴率19路军与日军激战处于劣势,急待增援之际,蒋介石却与汪精卫协商,准备对日妥协。5月5日,汪精卫亲自批准了上台后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5月,汪精卫又指使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的代表熊斌与日方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卖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5月,汪精卫和蒋介石又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短短的两年工夫,汪蒋合作政府就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协定,出卖了华北、东北的主权。
汪精卫的媚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蒋介石为了谋求与日本妥协,虽然也表示支持汪精卫的对日政策,但他更多的是想依靠英美两国。随着英美两国对日的态度强硬起来,蒋介石趁机将国民政府对日屈辱外交的责任全部推在汪精卫身上。同时,蒋介石派出人员散布谣言,说蒋介石是坚决主张抗日的,汪精卫是主张投降的,中国之所以弄到这个地步,全是汪精卫干的“好事”。
面对蒋介石的进攻,汪精卫深深感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已十分不利。就在汪精卫极力要求辞职之时,差一点命归黄泉。
1935年11月1日,南京丁家桥,国民党正在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全体中央委员聚集在第一会议厅门前留影。汪精卫站在第一排的中间,蒋介石因事未到场。照相完毕,各位委员正谈笑风生簇拥着汪精卫向会议厅走去,忽然一个人从记者群中跳出,迅速举起左轮手枪向汪精卫连射三枪,枪枪命中。一枪射入汪的左臂,一枪中左颊,第三枪则击入背部。汪精卫当即中弹倒下。在场的警卫迅速还击,将刺客击伤捕获。刺客两天后死于医院。经后来调查,刺客名叫孙凤鸣,原是蔡廷锴手下的一名排长。因不满蒋汪政权的对外政策,以晨光通讯社采访员的身份潜入会场,本打算谋杀蒋介石,因老蒋未参加拍照,即以汪精卫作为了替代。
10。卖国者(2)10。卖国者(2)
汪精卫受伤后立即被送到南京中央医院,由德国医生诺尔亲自主刀,将其左颊的子弹取了出来。可是留在脊背里的子弹未能取出。后来,这位大汉奸正是死于这颗子弹。
不走运的是,汪派重要人物之一、外交部次长唐有壬却在12月5日遇刺身亡。
随后,国民党召开五届一中全会,党的委员会解除了汪精卫的行政院长职务,只任他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这个没有实权的职务。
汪精卫感到大权已失,又怕再度遭到刺杀,于是忿忿地带着枪伤从上海乘“爱斯妇仑”号轮船前往欧洲疗养。
1936年12月,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群龙无首,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好要汪精卫回国主政。
汪精卫接到电报,感慨万千。他认为,这是自己再次上台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即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启程回国。一路上,他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可以东山再起了。可是汪精卫的得意不过是一场春梦。当汪精卫于1937年1月14日到达上海时,“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联共抗日。他非常懊恼。18日,他不顾宿疾未愈、旅途劳顿,匆匆赶到南京,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纪念周”上,大声叫嚷:“现在有人提议要和共产党合作,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无比愤怒!比上次在大门口打我三枪时,还要刺激得多。不反共是违反已定国策的,不反共是违反世界潮流的。”
这时,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