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3隹谑艿窖现赝病P傺览⒙蘼砟嵫恰⑺孤宸タ恕⒈<永牵嗉碳尤氲隆⒁狻⑷站峦耍蟠蠹忧苛说鹿ニ樟哪弦砹α俊V劣谖靼嘌馈⑷鸬洹⑼炼涞裙问缴纤淙槐3种辛ⅲ导噬隙颊驹谇椎路此盏牧⒊∩稀W苤ㄎ魉沟鹿谌肭炙樟跋σ研纬闪撕苡欣恼铰蕴啤2ɡ济鹜龊螅滤罩涞摹盎撼宓卮币狄严А1坏戮剂斓哪遣糠植ɡ剂焱粒闪说鹿ニ樟木蛹岬厍5鹿剂斓ぢ蟆⑴餐螅唤龈纳屏硕晕髋纷髡降恼铰蕴疲币灿辛硕炙樟奶濉:伞⒈取⒙⒎ㄍ督担⒐耸赜⒙兹海瓜L乩栈旧舷硕暮蠊酥恰V?941年6月初法西斯占领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后,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月牙形的包围。至此,苏联由远东进出太平洋,由芬兰湾进出波罗的海,由黑海进出地中海的航道,均有被封锁的可能,仅有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尚可用来经巴伦支海与美、英等国保持联系。
尽管希特勒妄图消灭苏联的野心由来已久,但制定侵苏战争的计划还是在法国投降以后。
1940年6月初,当纳粹德国军队切断盟军防线并前进到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带时,希特勒在与龙德施泰特的晤谈中确立了“自己毕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报复布尔什维主义”。消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奴役苏联人民并攫取其财富,构成了德国法西斯政策的核心。1940年6月25日,即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后的第三天,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表示,同意在东方,也就是在苏联边界附近集结24个德国师的计划;6月28日,这一“新任务”获得审核通过。6月底,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同外交部国务秘书魏茨泽克举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东方。”7月2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指令陆海军参谋部将进攻苏联的计划具体化。7月22日,希特勒在贝格霍夫秘密会议上声称:“俄国问题将以进攻解决,对具体战役计划当深思熟虑。”正是在这次秘密会议上,法西斯上层人物作出了向苏维埃国家发动进攻的决策:进攻行动将在部队集结完毕4—6周后实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认为,为了击溃50—70个富有战斗力的俄国师,至少需要100个师的兵力。勃劳希契把制定具体战役计划的任务委托给哈尔德完成,哈尔德将军又将此项任务交给了部署在苏联边界附近的第18集团军的参谋长马克斯少将。
1940年7月29日,一趟专列抵达德国境内不大的赖兴加尔车站。一位身着炮兵上将制服的瘦高个在副手们的簇拥下从车厢内下来。他就是希特勒推行侵略政策的最亲密的顾问之一约德尔将军。他刚一离开车厢,就传来了给瓦尔利蒙特将军——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副部长的简短命令:“立即召集‘L’作战部校级军官举行小型会议。”除了约德尔和瓦尔利蒙特以外,还有3名校官出席了这次会议。约德尔在会上宣布:希特勒已决定加紧反对俄国的战争准备。其“东进”方案旨在保护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和“雅利安种族”对欧洲,尔后是对全球的永久统治。实际上,希特勒早在奥地利兰德斯堡监狱中所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已形成攫取西欧的理论、计划及“东进”政策。他叫嚣要“从肉体上灭绝其他民族,首先是斯拉夫人”。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希特勒仍念念不忘其侵略计划。他在条约签署3个月后竟无耻地声称:“……我们与俄国之间是签有条约,但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一旦有适宜的“气候”,德国元首就准备把苏德条约变成一纸空文。德国武装力量在波兰、法国以及敦刻尔克的军事行动,使希特勒法西斯将军们利令智昏,他们指望在东方也获得闪电式的胜利。
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2)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2)
德军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在赖兴加尔接到约德尔下达的命令后,便立即着手使对苏作战的战役计划具体化。根据这一具体计划,将对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希特勒最初认为,对苏战争本来在1940年秋就可开始。此观点得到许多将军赞同。但没过多久,变化无常的希特勒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是因为他感到德国尚未作好对苏战争准备。当时在苏联边界上,法西斯军队还不能完成展开任务。在波兰,铁路等交通线及桥梁无法使重型坦克通过,通信设施也未安装就绪,而且尚缺一定数量的飞机场。加上秋冬季节业已逼近,希特勒不想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尽管当时德国将军们急于发动战争,企图以闪电战消灭苏联,但是最终还是采纳了凯特尔的意见,决定于1941年5月实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凯特尔元帅认为,在苏联进行秋冬战役实在困难,难以取胜。
1940年夏秋,德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把用于进攻苏联的部队加紧调遣到波兰境内靠近苏联边界沿线。当时希特勒计划在西线,即在法国、比利时、挪威境内留驻约60个师,以120个师对苏联实施突击。为了把这么多的师调到苏联边界线上,改善了铁路网,修复了老线,铺设了新线,架设了通信线路。冯·博克集团军群的3个集团军——第4、第12和第18集团军,总数达30个师被调到波兰。“A”集团军群中有17个兵团被调到东线。仅从7月16日至8月14日这段时间,就有20多个步兵师调到东线。为了隐蔽进攻苏联的意图,它们沿一条神秘的呈“之”字形的曲折路线,完成了一次遥远的行军:从法国中部至拉芒什海峡和加来海峡沿岸经比利时和荷兰抵德国,继而进到波兰、苏联边界线。至1940年9月20日前,从法国调往苏联边界、东普鲁士、波兰、上西里西亚的兵力达60多个师。为了发动对苏战争,德军统帅部还抓紧组建新的步兵师、坦克师和摩托化师。
对希特勒及其战时大本营来说,在1940年9—10月完成对苏战争的准备至关重要,因为法西斯德国不可能同时进行既反对苏联又反对英国的西线作战。因此,希特勒在1940年10月12日下令:停止在1941年春天前,即预期击溃苏联前实施“海狮”计划的一切准备措施。如果说法西斯德国入侵的阴云在英国的上空业已消散,那么,不祥的阴霾正密布于苏联边界的上空。
德国进攻苏联的准备工作完全按照规定时序紧张地进行。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十分谨慎,异常周密,仅写成的文字就达数万页,绘制的地图和示意图多达数千张。富有经验的将军们和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系统而详尽地研究了进攻苏联的侵略计划。1940年8月1日,马克斯将军向哈尔德将军呈报了对苏作战的第一份确切方案。“闪电战”思想是这一方案的基础。马克斯建议组建两个突击集团,其任务是务必推进到顿河罗斯托夫—高尔基城—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尔后抵达乌拉尔。马克斯认为,占领莫斯科将具有导致“苏联停止抵抗”的决定性意义。预计实现击溃苏联的计划耗时9—17周。
在凯特尔报告用于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的工程技术准备还存在不足之后,根据约德尔的指示,于8月9日起草了一个取名为“东方建设”的绝密级训令。其中,强调要加强对苏作战的后备设施的建设,如修复和建造铁路、公路、营房、旅馆、机场、靶场、仓库和通信线路。与此同时,对新兵团的组建和战备也作出了规定。
1940年8月底,法西斯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毕。它采用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名称。“巴巴罗萨”,是蓄有红胡子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用他的绰号为计划命名,用意就是为了“消灭俄罗斯的有生力量”。无限制地使用最残酷的武装暴力手段进行灭绝人性战争的思想,奠定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基础。该计划经希特勒、凯特尔、勃劳希契、哈尔德和其他将军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后,交由陆军副总参谋长保卢斯上将负责修订。哈尔德命令保卢斯详细制定出以130—140个师的兵力入侵苏联的计划。入侵目的在于围歼苏联西部的苏军,并前进到阿斯特拉罕—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
保卢斯认为,必须建立三个集团军群:用以进攻列宁格勒的“北”集团军群;用以进攻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用以进攻基辅的“南”集团军群。
1940年8月开始的对“巴巴罗萨”计划的初步拟制工作,以两次军事演习的实施而告结束。1940年11月底至12月初,设在佐森的陆军总参谋部在保卢斯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作战演习。哈尔德上将、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豪辛格上校和其他高级参谋人员以及开始对苏侵略行动准备的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司令部参加了演习。演习刚一结束,陆军总参谋长就利用演习的理论成果主持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在会上,一位集团军的部长金采尔上校作了报告,详细介绍了苏联的经济和地理情况,并对苏联红军进行了分析。
佐森军事演习意味着法西斯德军在策划反苏侵略战争的战争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1940年12月5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例行秘密会议上,以哈尔德为代表的陆军最高指挥部报告了密语代号为“奥托”的进攻苏联的计划。该计划是依据参谋部人员的演习结果拟定的。其核心论点是:按既定计划以最快速度开始备战,战役发起时间初步定在1941年5月。希特勒同意了这一计划。会后第二天即12月6日,约德尔委托瓦尔利蒙特将军根据大本营会议通过的决定,起草对苏战争的训令。6天后,瓦尔利蒙特就把起草好的第2l号训令呈报给约德尔。约德尔稍加修改后即上送希特勒核准。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1号训令,批准了法西斯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
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3)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3)
“巴巴罗萨”计划共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总目标概述;二、罗列了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盟邦;三、有关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实施军事战役的计划。该计划宣称:“德国武装力量应做好准备,以便在对英战争尚未结束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军事战役战胜苏俄。”计划规定的当前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实施突破,歼灭红军主力于西部边界地区。据认为,此举将能消灭红军全部兵力的2/3,而余下的部队“将在罗马尼亚和芬兰积极参与对苏联的战争中被牵制在侧翼”。计划规定的战役根本目标是:“沿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的亚洲部分隔离开来。”
该计划把列宁格勒、莫斯科、中央工业区和顿涅茨河流域列为具有极其重要政治意义的基本军事战略目标。而其中攻占莫斯科为该计划的重点。计划规定,突击集群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实施进攻:首先,第1集群(集结于东普鲁士的“北”集群),应向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消灭苏军于波罗的海;第2集群应从华沙及其以北地区向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实施突击,消灭在白俄罗斯境内的红军;在卢布林地区普里皮亚特河沼泽以南集结的第3集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实施突击。当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后,务必继续“进攻战役以夺取最重要的交通和国防工业中心——莫斯科”。而实施辅助突击有以下几个方案:从芬兰领土进攻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从罗马尼亚境内出击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日梅林卡,直至黑海沿岸。
希特勒打算在预定的战役开始前8周内下达进攻苏联的命令。他强调指出:“准备工作需要更充裕的时间,现就应当立即着手进行(如果尚未开始的话),并且于1941年5月15日前结束。”
“巴巴罗萨”计划始终处于极为严格的保密状态,因其绝密,只复制了9份文本。其中,1号文本呈报陆军司令部,2号文本呈报海军司令部,3号文本呈报空军司令部,其余6份由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存档——锁在最高统帅部参谋部的保险柜中,其中5份——5号至9号文本归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使用。
“巴巴罗萨”计划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电战”,两者的结合便构成了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军事学说。该计划是法西斯德国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在对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和英国的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德国法西斯战略家们在筹划以“闪电般”速度粉碎苏联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苏维埃国家制度不稳固;二、苏军不堪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