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16。殊死的较量(3)16。殊死的较量(3)
苏军第13集团军为了守住明斯克,与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德军坦克第2、第3集群展开了激战。6月28日,敌坦克集群夺占明斯克,完成了对苏军西方面军的大包围圈。同日,德军第4、第9集团军把比亚威斯托克包围圈同东部的诺沃格鲁多克大包围圈完全分割开。
被合围的苏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围。有些部队冲出了合围圈,有些部队转入了游击战,但是大部被俘或被歼。至7月初,西方面军的44个师中有24个师被击溃。其中20个师损失了30%—90%的人员和装备。
苏德战争中,德兵正在向楼房里的苏军猛烈射击。
具体损失情况说法不一:一说是被围的苏军第3、第10、第13集团军共损失11个整师,其他集团军也损失了部分部队;第二种说法是,德军称俘虏苏军29万人,缴获苏军坦克2500辆,火炮1500门,22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旅;第三种说法是,据德军统帅部7月11日战报称:共俘虏苏军328898人,缴获苏军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
斯大林对西方面军的失利极为恼怒。6月30日,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并与方面军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通信兵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将军、炮兵主任克利奇以及司令部的另外几位将军一起被送交军事法庭,并被处决。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出任西方面军司令员,马兰金中将任参谋长。该方面军的任务是:扼守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至洛耶沃一线,掩护斯摩棱斯克方向。为了加强西方面军,6月27日,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决定将布琼尼元帅的统帅部预备队集团军群(第19、第20、第21、第22集团军)摆在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上游一线,占领并坚守克拉斯拉瓦、迪斯纳、波洛茨克筑垒地域、维切布斯克、奥尔沙、第聂伯河直到洛耶沃一线,并于7月2日将其正式划入西方面军。原拟给西南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也被派往斯摩棱斯克地域。6月28日,第24、第28预备队集团军在布琼尼元帅集团军群的后方展开,在涅利多沃、叶尔尼亚、杰斯纳河一线做好防御准备。
7月3日,德军两个坦克集群合编成坦克第4集团军,继续向东和东南方向追击逃避合围的苏军,迅速向斯摩棱斯克挺进。7月3—4日,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先遣支队突至波洛茨克西北的西德维纳河和罗加乔夫附近的第聂伯河,遭到苏军的顽强反突击。但是未能阻住德军的进攻。到7月9日黄昏,德坦克第4集团军在从波洛茨克到日洛突的正面逼近了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地区,并占领了维切布斯克,主力已集中于莫吉廖夫和奥尔沙之间。此时,苏军统帅部预备队虽已陆续投入交战,但并未完全完成战略预备队的集中与展开以及在正西方向上建立巩固的战略防线。到7月10日,德军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全部领土,推进了450至600公里,斯摩棱斯克面临被德军突入的危险。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辖第6、第17、第11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坦克第1集群和匈牙利1个快速军,共57个师又13个旅,由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1300架飞机实施空中支援。其任务是:左路在波兰,由坦克第1集群和第6、第17集团军组成,计划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攻入乌克兰;坦克第1集群配置在第6、第17集团军之间,任务是与两集团军协同,直奔基辅地域的第聂伯河及其下游,随后向东南挺进,迂回到苏军后方,阻止苏军退过第聂伯河;第6集团军配置在坦克集群的北翼,准备突破卢茨克地域的苏军防线,掩护集团群北翼,阻击苏军可能由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实施突击,并以尽可能多的兵力向日托米尔挺进;第17集团军在坦克集群的南翼行动,穿过利沃夫和文尼察后将向东或东南方向实施进攻。右路在罗马尼亚,由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组成。希特勒原打算使用两翼包围的战术。战役开始前三个月,希特勒考虑到从罗马尼亚进攻,普里特河和德涅斯特河将给进攻部队造成极大困难,而且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也难以保障,最终改变了主意,决定从波兰一线迂回。这样,在苏德交战的头几天,右路的任务只是防御性的。待战事进一步发展时,右路军才转入进攻,打破苏军有组织的退却。
斯大林估计,一旦战争爆发,德军的主攻方向将是乌克兰,以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因此,苏军在南部配置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由基尔波诺斯指挥,辖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依次由北向南配置,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至罗马尼亚边界北缘一线组织防御。在罗马尼亚边界当面是秋列涅夫指挥的南方面军,该方面军辖有第18、第9集团军共8个机械化军、32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
6月22日,德军坦克第1集群对苏军第5、第6集团军的结合部实施突击,打开了一个宽达50公里的缺口。西南方面军中路和左翼的各集团军面临被德军深入包围的危险。为了肃清突入之敌,基尔波诺斯指派第4、第8、第9、第15、第19、第22机械化军和第31、第36、第37步兵军实施反突击。但是,要使几个机械化军集中起来实施集中突击尤为困难。第4、第22、第15机械化军已在6月22日投入战斗。第8、第9、第19机械化军尚需行军200至400公里。从6月23日至29日,苏德两军在卢茨克、腊迪霍夫、布罗迪、罗夫诺地域展开了一场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坦克遭遇战。苏军的反突击迟滞并重创了德军,粉碎了德军在利沃夫突出部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力及迅速突入基辅的计划。但是,苏军因缺乏统一指挥,诸军兵种未能组织好协同动作,反突击失利。随后德军变更了部署,投入精锐兵团,打破了苏军在结合部的抵抗。30日,夺取了利沃夫和罗夫诺,开始向日托米尔方向实施强大突击。苏军统帅部考虑到形势的严重性,于6月30日发布命令,要求第6、第26、第12集团军7月9日以前撤至科罗斯田、诺夫格勒—沃伦斯基、谢佩拉夫卡、旧康斯坦提诺夫、普罗斯库罗夫和卡美涅次—波多尔斯基筑垒地域一线,即旧边界地区。
16。殊死的较量(4)16。殊死的较量(4)
7月1日,右路的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开始横渡普斯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挺进。德军的进攻虽然遭到了苏军有准备的抵抗,仍于7月3日突至莫吉廖夫—波多尔基斯,南线局势恶化。在左路,德军于7月4日占领了奥斯特罗格,7月8日突破了苏军旧筑垒地域的防线,夺取了别尔季切夫,7月9日,攻占日托米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乌克兰首府基辅有被占领的危险,而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包围的危险也进一步加剧了。为了保障西南方面军主力迅速撤至旧筑垒地域一线,确保基辅安全,第5、第6集团军以及机械化军对德军坦克第1集群的翼侧日托米尔北翼实施了强大的反突击,迫使德军放弃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力和从行进中夺取基辅的企图。苏军第6、第26、第12集团军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撤至别尔季切夫、赫美尔尼克、列基切夫一线;南方面军右翼也撤至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以南。至此,德军在西南方向推进了300—350公里。
苏德双方三个方向激战的最初日子里,从巴伦支海到芬兰湾没有发生激烈战斗。6月底开始,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的“卡累利阿”、“东南”集团军共21个师又3个旅对苏军第1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右翼发起攻击。战斗异常激烈。由于苏军预先有准备,最终挡住了德、芬军的进攻,打破了德军统帅部迅速占领摩尔曼斯克和破坏摩尔曼斯克铁路的计划。到7月中旬,德、芬军在向前推进了25—30公里后停止了进攻。
17。转入战时体制(1)17。转入战时体制(1)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德战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联政府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将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等迅速转入战时轨道。
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苏联总军事委员会对西部各边疆军区进行了改组。波罗的海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墓辅特别军区分别被改组为西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敖德萨军区改编为第9集团军。6月24日,列宁格勒军区改编成北方面军,并组建了新的南方面军,驻守普鲁特河一线。6月23日,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成立了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为主席,有朱可夫、斯大林、莫洛托夫、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库兹涅佐夫参加的统帅部大本营,负责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和国防人民委员部为其办事机关。统帅部大本营的建立,在指挥苏军作战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担任主席的铁木辛哥并不具有决策权,凡事需得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后才能最终作出决定,因而常常延误战机,给一线部队的作战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6月30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有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等参加的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仿效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由列宁领导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建立的,它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拥有全权的特设最高国家机关,所有的党、政、军机关必须绝对执行它的一切决议。它领导国家所有部门和机关的活动,指导这些部门和机关尽力调动国家的一切物质、精神和军事力量战胜敌人;解决调整经济、动员国内人力资源满足前线和国民经济需要、为军队和工业部门培训预备队和干部、从受威胁地区后撤工业、确定工业部门提供军工产品的数量和时限等。为了检查决定和命令的执行情况,国防委员会在各边区、各州、各军事工业人民委员部、各主要企业和基建工程单位都派有代表。统帅部大本营是它对武装斗争实施战略领导的最高军事机构。国防委员会的建立,进一步统一了前线和后方的步调,有效地保障了党、国家、经济和军事机构之间的密切协同,保障了干部的配置和对武装斗争的集中领导。
7月10日,国防委员会将统帅部大本营改组为总统帅部大本营,由斯大林亲自担任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改善对各方面军的指挥,建立了三个战略方向总指挥部,即西北方向总指挥部、西方向总指挥部和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分别由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任司令。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在该方向上行动的方面军和舰队实施战略领导,协调其行动,检查它们对大本营训令的执行情况,领导后勤工作。但是,各方向总指挥部本身并不掌握足以影响军事行动的预备队及物资器材,又缺乏足够的参谋人员和通信工具,而且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同意,不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无法发挥所预想的作用,有时还把指挥程序复杂化了。因此,随着战线趋于稳定,各方面军司令部的工作不断改进,到1942年下半年,逐次撤销了战略方向总指挥部,各方面军和各独立集团军直接归最高统帅部指挥。
7月19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8月8日,又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帅部大本营更名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是对苏联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实行战略领导的最高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战略侦察任务,给总参谋部下达准备建议、制定战局计划和战役计划、组建战略集团和预备队、计划战役战略输送、发展战区指挥体系等;组织各军种战略集团间和战役军团间、游击队间的协同动作;协调苏联武装力量和盟国军队的行动;监督所赋予任务的执行过程;确定发展后方、建立物资储备和建立机动物资的措施等。经过改组,斯大林除担任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外,同时又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从而形成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从根本上克服了战争开始时由于高级军事首长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指挥作战上职权不够明确所引起的混乱,大大提高了战略领导的效率。但是,肩负如此重大的职权,无疑超出了斯大林一人所能承受的能力。于是,最高统帅部借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某些最高统帅机关直接向主要作战地域派出代表的经验,向各个重要地段派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以大本营的名义行动。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