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巫罡咄乘Р看淼亩际蔷哂芯滤匮木率壮ぁK嵌郧榭隽巳缰刚疲抑苯硬斡胫贫ü鼻罢揭鄣钠笸己图苹W罡咄乘б笏嵌哉揭鄣氖凳┣榭龈喝吭鹑危⑶沂诟且匀ǎ梢跃偷亟饩鲈谑迪肿罡咄乘У钠笸己途龆ㄖ胁奈侍狻?br /> 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建立的同时,国防人民委员部也进行了改组。总参谋部作为国防人民委员部中最重要的机关,被改组为最高统帅部指挥作战的主要工作机关,而且其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总参谋部隶属最高统帅,其职责是:根据大本营的决心,制定武装力量的使用计划以及组织实施战局和战略性战役的计划,组织战略集团之间的协同动作;与方面军和集团军保持联系;搜集、分析情报并向大本营报告结论、提出建议;拟制并向方面军、舰队发布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训令和指示,同时组织监督其执行情况。免除了它原来担负的组建新的部队和兵团、为作战军队训练补充兵员、征集预备役军人服现役和领导军事院校等职责。这些职责概由1941年8月成立的苏军组建和补充总部担负。总参谋部经过改组,摆脱了许多极其繁杂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精干、得力,对保证有效地发挥苏军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国防委员会除对国防人民委员部原有机关进行改组外,又新设立了空降兵司令、火箭炮兵部队司令、工程兵主任和国土防空军司令之职;恢复了炮兵主任一职;建立了国土防空总部和防空歼击航空兵指挥处。为了改革军队和地方的通信体系,苏联把对通信的领导权都集中到了苏军通信总部手中,通信人民委员同时被任命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通信部长。各军兵种司令部的建立和改组,对改进战略领导起了促进作用。
17。转入战时体制(2)17。转入战时体制(2)
斯大林早在1918年就明确指出:“军队没有巩固的后方就不能长久存在。要有巩固的前方,就必须使军队不断地从后方得到补充兵员、弹药和粮食。”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则着手改善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1941年8月,国防委员会作出决定,组建苏军总后勤部和方面军、集团军后勤部,设立苏军后勤及方面军、集团军后勤部长职务,委任党的高级干部、著名的军事家、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军需勤务中将赫鲁廖夫兼苏军总后勤部长。接着,又设立了苏军空军、海军后勤部长的职务。对后勤部门实行的根本改革和集中指挥,很快在广阔的苏德战场的苏军防御作战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赫鲁廖夫在1942年4月给国防人民委员的一份报告中指出:“10月的实践证明,新组建的方面军和集团军后勤部是具有生命力的。他们完全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
海军按照战前的规定,海军舰队和区舰队在作战上隶属于方面军司令员,协调一致地在滨海方向作战。海军人民委员部和海军总司令部只领导海军舰队在海战区的独立作战行动。
新的战争环境对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于1941年6月29日发布命令,提出了党的政治工作的新方针,并决定改组原来的政治机关和党组织以改变其活动的方式方法。7月1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通过“改组政治宣传机构和在工农红军中实行军事委员制度”的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红军总政治宣传部和海军总政治宣传部均改组为总政治部。各方面军、舰队、集团军和兵团的政治宣传部、宣传处相应地改组为政治部和政治处。各团、师、司令部、军事院校和陆海军机关实行了军事委员制度。
预备队建设也得到了加强。1941年8月,建立了苏军编组补充总部和军训总部,分别承担部队、兵团的编组、补充、训练和对苏联居民进行义务军训的任务。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认为:战争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人民、军队的精神动员,“前线的生命和行动在任何时候都取决于后方”。战争爆发的当天,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过广播发表了苏联政府关于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的通告,严正指出:德国的目标是要消灭历史上第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苏联人民。苏联人民的伟大卫国战争是正义的,苏联人民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维护和平和社会主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也发布命令,宣布从6月23日起,在除中亚、外贝加尔和远东以外的14个军区,对1905—1918年出生的有服兵役义务的人实行动员,并在部分地区实行军事管制。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天,雅罗斯拉夫斯基院士在《真理报》发表重要文章:《苏联人民的伟大卫国战争》。该文指出了苏维埃国家面临的严重危险,提出苏联人民应当承担的紧迫任务。苏联政府将该文印成100万本册子,作为动员全国人民迅速转入战时轨道的重要文件散发各地。6月24日,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共(布)中央的决议,专门成立了苏联新闻局,报道红军在前线的作战情况,刊登统帅部战报,为外国报纸、电台提供材料等。为了进一步集中领导军队和对敌方的宣传和反宣传,6月2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又成立了苏联军事政治宣传局。
6月29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向前线附近各州的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发布命令,提出要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动员国家全部力量和一切手段抵御侵略,把国家变成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进行一场神圣的战争,无情地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的每寸土地,并努力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指示中规定了党组织在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所担负的任务。
7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极富号召力的广播演说。他心情沉重地指出: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的军事进攻,使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危险,“这是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享受自由还是沦为奴隶的问题”,“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绝不能看成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它同时是全体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军队的伟大战争”。全体苏联人民必须“坚决克服泰然自若、漠不关心的心理,克服和平建设的情绪”,“使一切都服从于粉碎敌人的组织任务”,“把自己的全部工作转到新的、战时的轨道上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荣誉、自己的祖国”。斯大林表示相信:“我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趾高气扬的敌人很快就会相信这一点。”
苏联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加入一线部队,愿为保卫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奥姆斯克,截至1941年7月24日晚10时,在区兵役局申请入伍者就达2254人;在新西伯利亚,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就有6680人申请入伍;在乌兹别克斯坦申请入伍者高达14万人。截至1941年7月1日,全国有530万人加入了红军。在战争的最初10个月中,就有50万哈萨克、塔吉克和其他民族的苏联公民应征入伍。数万名妇女进入工厂、矿山、铁路、集体农庄等部门。歼击营的数量不断增加。战争开始仅一个月,全国就成立了1755个歼击营,计328万人,另外还有30万志愿人员。民兵组织在列宁格勒、莫斯科人民的倡议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1941年6月30日起的短短几天内,在列宁格勒就有20万志愿人员参加了民兵组织,组建了10个师、14个独立机炮营,共计135万人。其中有共产党员2万名,共青团员18万名。在莫斯科,从7月7日起共组建了12个民兵师,计12万人。在基辅,到7月8日,共有19个民兵支队约3万余人。1941年夏秋,全国共组建了约60个民兵师,200个独立团。此外,还有大量其他的军事组织。许多苏联人民捐款捐物,截至1941年9月21日,捐款数高达58750万卢布。在战争的头18个月里,苏联人民就捐献了现金105亿卢布。他们的捐款为国家组建了几十个坦克纵队和航空大队。
17。转入战时体制(3)17。转入战时体制(3)
苏联党和政府在关注后方的全面动员的同时,对敌后斗争也十分重视。1941年6月29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在动员国家全部力量和一切手段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号召人们“在敌占区建立游击队和破坏组织,同敌军进行斗争,到处开展游击战争,炸毁桥梁、公路,破坏电报电话器材、烧毁仓库等,在沦陷区给敌人及其帮凶造成难以忍受的困境。跟踪追击和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措施。”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演说中再次要求沦陷区的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使敌人及其走狗无处安身。
沦陷区的共产党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广泛开展游击运动。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于6月30日组建了开展游击斗争的作战组,7月5日又通过特别决议,建立了武装支队和地下党组织。同一天,白俄罗斯共产党(布)中央发出了“关于敌后区党组织转入地下工作”的第1号指令。7月4日,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布)中央发布了“关于组织德军敌后斗争”的决议,具体说明了变游击斗争为真正的群众运动的任务和措施。由于苏联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敌后斗争,敌后斗争有了很大发展。截至1941年底,在敌后区活动的游击队就达2000多支,计9万余人。在进行全民动员时,联共(布)中央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坚定不移地执行列宁的遗训,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时,“走在别人的前面”。为了使部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1941年6月27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选派共产党员加强部队中党的政治影响”的决议,同时还通过了吸收战功卓著的军人入党以保障军队党组织不断扩大的决议。在战争的头半年里,联共(布)中央共给作战部队输送了优秀共产党员6万名和优秀共青团员4万名。其中,党的领导干部8800名;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几乎有一半委员担任军事工作。苏联陆海军中的共产党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1月1日,共产党员的人数由563503人猛增到1234373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在1941年7—11月,吸收的预备党员达11万名。
德军入侵后,苏联党和政府本着“一切应该服从于战争的利益,整个国内生活应该服从于战争”的精神,着手改组国民经济,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其纳入战争轨道。1941年6月22日,最高苏维埃在全国12个州发布的“关于战时状态”的命令中,提出了许多经济措施,主要有:规定公民的劳动义务,征用运输工具,调整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时间,规定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定量供应等。
希特勒德国准备向东进军时,制定了一项经济掠夺的详细计划。为了粉碎德军的这一阴谋,苏联党和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转移西部地区的居民和物质财富。这次转移规模巨大,时间紧迫。1941年6月24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疏散委员会,并在有关的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权机关中分别成立了疏散委员会或办事处,统一领导企业、人员、物资和设备的撤退工作。疏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工厂企业的搬迁日期、迁往城市和地点、调拨车辆等。6月27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人员和贵重物资转移与安置办法》的决定,决定特别强调在转移与安置工厂企业时,要注意优先安置那些生产军工产品和冶金、化工产品的工厂和企业。7月3日,斯大林在演讲中再次对全体苏联人民提出了如下要求:“必须运走全部铁路机车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应当把所有的牲畜赶走,把粮食交给国家机关保管,以便运到后方。凡是不能运走的一切贵重物资,其中包括有色金属、粮食和燃料等,都应当绝对销毁”。7月5日,疏散委员会呈报了《后送接待站工作条例》,确定了后送接待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和转运后撤物资和人员,组织饮食供应和提供医疗保障。
将民用工业转为军事工业是苏联党和政府实施全民经济动员的首要目标。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弹药动员计划开始实行,并扩大飞机、坦克的生产。要求各有关的工业企业按照所承担的动员任务和现有的设备条件,制定出生产弹药的工艺流程和制造弹药所需的工具及附件,尽速补充弹药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了保证计划的完成,苏联党中央任命中央委员会工作人员或边疆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