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贼
小说排行榜:/top。html
最新更新小说:/news。html
《开国功贼》 作者:酒徒
第一卷 好人歌
引子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话说唐人皮日休寄宿汴水河畔,闻桨声船歌而夜不能寐。感今日之繁华,悲往昔之民生,遂为一曲《汴河怀古》,以评运河开凿之功过。此诗一成,天下传唱。都道皮先生一语中的,说尽了前朝衰亡亡之因。却不知这前朝之败,远非一条运河所能承载。至于其中详细,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大运河分为南北两条,南名通济渠,北为永济渠。南方直抵扬子江,北方勾连涿郡,宽二百四十余步,长三千五百余里,实为天下一渠也。自建成之后,日运财货百万,惠及两岸千年。唯独杨广这一朝,却丝毫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种下了亡国的祸根?民间众口相传,杨广是梦见了江南的琼花,所以才不惜冒着亡国之险,修筑了运河。但隋帝杨广如果只是为了水殿龙舟直达江都,沿途玩耍享乐,又何必南北运河一同开挖,惹得天怒人怨?
各位看官有所不知,事实上,大隋之运河从杨坚当政时便已经开始挖掘,挖掘的原因也并非乃为了享乐。事实上,向北运粮,以对付辽东大国高句丽,才是其真实目的。
那高句丽国据传为箕子后人所建,起初不过弹丸大小一个村落。两晋之后,中原战乱不休,高句丽王依附于鲜卑人之下,不断向西侵夺。到了大隋建立之时,该国已经成了塞上仅次于突厥的第二大国,趁着杨广父子忙着对付南陈,无暇北顾之机会,不断挑起边衅。
开皇十八年,大隋君臣忍无可忍,派遣高颖带三十万兵马东征,无奈军粮不济,惜败于坚城之下。三十万将士埋骨荒野,归来者尚不到三千。
大隋二代皇帝杨广杀兄夺嫡,得位不正。急于建立功业,以塞天下人之口。所以登基之后,君臣上下一直谋划的便是如何讨伐高句丽,以完成先皇未竟之业。为了避免重蹈上次粮草不能接济的覆辙,从大业元年起,先后征集了近三百万民壮,将杨坚当政时的运河扩展开来,南北同时开挖,誓把扬子江、淮河、黄河、滹沱河、桑干水等天下大河连接为一体。耗时数年,终于凿成了一条沟通中原南北的水上运输要道。
运河修成之后,杨广立刻颁布征兵令,共募集将士一百零三万,民壮两百余万,沿河北上,浩浩荡荡杀向了辽东。怎奈东征的决心虽然大,君臣上下在骨子里却极其轻视高句丽人的抵抗之心。想着一战竟百世之功,又想向塞上诸部展示中原圣君的仁慈。结果高句丽王将士降后再反,反后又降,仅凭着一招诈降计,便将战事拖延了四个多月。
情急之下,杨广派遣心腹爱将宇文述带领大隋镇国之精锐,三十万府兵绕路偷袭高句丽王城平壤。那宇文述虽然在军中资历数一数二,却远非大将之才。再加上一个好大喜功监军自旁边擎肘,居然被高句丽人稀里糊涂地切断了补给线。导致三十万百战精兵无粮无援,全军尽没。
三十万府兵一失,大隋根基立刻动摇。杨广君臣急于挽回损失,第二年开春,立刻再度召集将士,展开了第二次东征。一时间,害得天下百姓困穷不堪,安居则不胜冻馁,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这二次东征还没等开始,天下已乱。河南有王薄、河北有孙宣雅、张金称、窦建德、陇右有高和尚,两淮有杜伏威,各举义军,攻城掠地。每到一处,屠尽富豪之家,洗干平民之门,官府屡屡征剿,均无建树。害得平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的农夫商贩只好托庇于流寇之手,与之同流合污,以求苟延残喘。
消息传到朝廷,杨广召集群臣议论对策。群臣面面相觑,齐刷刷将目光看向了两位参掌朝政的重臣,素有天下第一、第二聪明人之称的裴矩和虞世基。裴、虞二位早就知道天下盗贼蜂拥而起,却一直瞒着不肯让杨广看见地方上来的告急文书。此刻被同僚们盯得毛了,焦急之下,果真生出一条妙计来。
这条计策便是:命令地方百姓统统迁居到城内,不给盗贼下手的机会。至于居住地点离城远的,便筑堡而居,闭门自守。贼人攻来,让他无钱财可劫,无壮丁可抓,坚壁清野,自然饿也将其饿死了!
杨广一听,觉得此计甚佳,立刻命地方上竭力执行。政令下达不到半个月,各府县城内人满为患,地价飙升,南北货物供不应求。乍看上去,居然比太平盛世的光景还繁华了数倍。至于城外的农田中是否有人耕种,草长得是否比麦子还高,却是顾之不得了!
第一章 城南(一)
六月的天气,太阳一出来,地面上就好像下了火。馆陶县的力棒们喝了半瓢凉水,又紧了紧系在腰间越来越显长的草绳子,三三两两地向运河边上走。(注1)
昨天后晌城西周善人家传出话来,说今日码头上会有一个大活儿给众人做。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能赚到钱的活计可不好找!因此全城的力棒昨夜几乎连家里的婆娘都没碰,憋足了劲儿准备今天大干一场!(注2)
还没走到码头,有人心中的热乎劲儿已经消了一半。远远地就看见近几百个与自己打扮相仿,身材年龄类似的汉子蹲在河岸边。将官府平日收河捐的土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同样是找活干,得讲究个先来后到的规矩。迟了一步没抢着好位置的人懊恼得直跺脚,骂骂咧咧地抱怨了几句,垂头丧气地蹲在了人群后。
失望之余,没有任何填补的肚子愈发显得干瘪了。临出家门时灌下去的那半瓢冷水早被头顶的日头给蒸成了汗,顺着毛孔滚滚排出。肠子肚子却咕咕噜噜,响声隔着二十步都能听得见。丢人丢到这份上,照理说大伙不如躲得远远的,等肚子里的动静消停了再过来排队。可那周大善人的货物没来之前,还真没人舍得走。万一活多得令排在前边的人做不完呢?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赚上个三瓜倆枣儿。家里的米缸已经扫过三遍了,今天再不弄点儿吃食回去,明天就得给儿女头上插草标。
这样想着,肚子里的响声听起来渐渐也不那么窘迫了,反正周围的肚子你响我也响,大伙儿谁也别笑话谁。捱到太阳升上头顶的时候,河面上突然听到钟声。“叮叮当当!”听起来令人心里说不出的舒泰。早有眼神儿尖利者跳将起来,指着宽阔的水面高喊道:“船,船!快看船,好大的船啊,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
几百双茫然眼睛立刻放出了精光,不用招呼,大伙一个接一个跃起,摩肩接踵向岸边凑。靠近土台的人立刻被挤得站不住脚,一边用尽全身解数死撑着,一边扯着嗓子大叫:“别挤,别挤,老少爷们儿,再挤就出人命了。哎呀,我的鞋,老子昨天刚卖的新鞋啊!”
“得了吧,王二毛,你还有钱买鞋穿?讹人吧你就!从你光屁股满街跑那一天起,爷们就没见你穿过鞋!”后边的人接过话头,带着几分酸酸的味道调侃。腿上的力道却本能地缓了下来,以免真的将最早来占位置的王二毛等挤到河里边喂了蛤蟆。这运河刚修通没几年,水深得一个猛子扎不到底儿。万一出了人命,大伙都是街坊邻居的,谁心里也不会好受不是?
眼巴巴地,众力棒看着二十几艘特大号货船慢慢向码头靠拢。原本很宽大的码头立刻显得狭小起来,两艘头船被前面的人七手八脚用纤绳拉靠了岸,其他船立刻没了地方停,只好落了帆,如争食的鸭子般挤在河道里。
船多意味着活多,力棒们高兴得直跳脚。互相簇拥着靠近官府收河捐用的土台,等候周大善人的管家诚伯开价钱。早有家丁们支起了凉伞,桌案,伺候诚伯在胡凳上落座。梳着一缕山羊胡子的诚伯慢吞吞地喝了几口茶,将嚼没了味道的茶梗吐到地上,然后轻了轻嗓子,大声强调:“船上装的草袋和箱子都有五尺长,两尺宽,身高不过七尺的,就别向跟前儿凑乎了,免得累坏了你们,伤了我家老爷的阴德。”
“哪能呢,这方圆百里,谁不知道周大善人心肠顶尖儿好!就是诚伯您老,也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众力棒们在脸上堆满笑容,异口同声地拍管家马屁。
“别翘脚,别翘脚,翘脚也没用。看看你们那身板儿,一旦把箱子摔到地上,连带着老夫也吃挂落!”诚伯举起端着茶盏的手,用小拇指挑着人群中几个身量不足的少年喝道,“回去歇着吧,大热天的别耽误旁人挣钱。平时多吃点儿好的,身体长足了再来!啊!”(注3)
说罢,他又满脸慈祥地坐了下去,低头品茶,再不看台子下一眼。
大伙不敢辩驳,纷纷用怜悯的目光看向那几名身高不足七尺的少年人。被大伙看得窘迫不过,几个少年低下头,黯然退出了人群。日光依旧烤得人难受,但少年们消失在远处那单薄瘦削的背影,却让人心里直发凉,从心窝凉到每个毛孔。
听家丁们汇报说“害群之马”走远了,“活菩萨”诚伯放下茶杯,笑着向大伙拱手。“感谢各位老少爷们帮忙,咱们周家也不会亏了大伙。路不远,只要将船上的木箱卸下来,从码头搬到官道旁,就算一趟完工。咱家的账房在那边等着,每人每趟会给大伙发一根竹签!”
说到这儿,他故意顿了顿,留点时间供众人将自己的话理解透彻。众力棒早已被船上吹过来的米香烧得如坐针毡,立刻七嘴八舌地回应,“诚伯,你老就接着说吧。规矩我们都懂!不就是按竹签结算么,自打有了这河,哪回不是这样?”
“对,您老接着说。我们明白,绝对不给您添乱!”
“诚伯,说吧,大伙听着呢!”
见众人没有异议,诚伯高兴地点点头,笑着从家丁手中抓起一根长半尺,宽一寸的竹签,举到面前:“老夫也是防患于未然,免得起了误会,坠了我们老周家的名头。竹签,大伙看好了,是这种涂了漆的竹签,上面有衙门的花押。大伙千万别拿错,免得被刘捕头抓去打板子。这乡里乡亲的,我也不能害了你们!”
“不会,不会,谁敢弄假的充数,大伙第一个不饶他!”众力棒们有求于人,心里骂老家伙狗眼看人低,口头上却不得不说些场面话来响应。
“那就好!”诚伯继续点头,脸上的笑容看起来比庙里的弥勒佛还慈祥许多,“干完了活,凭竹签到我这儿领工钱。每二十根竹签换糙米半斗。或者换肉好五个,即点即发,绝不拖欠!”
话音落下,刚才还兴高采烈的人群立刻如泼了冷水的炭火般炸了开来。“什么,二十趟才给半斗米,诚伯,这也忒黑了些吧。上个月给官府干,还一根签子换一个钱呢!”
“就是,诚伯,这价钱压得太狠了。大伙没法干啊。去年这个时候,可是七根签子就给一斗米!”(注4)
也不怪众人抗议。码头距离官道的确不算远,却是个大斜坡。背着百十斤的草袋爬坡,即便是有经验的老力棒,一天也顶多走二十个来回。辛辛苦苦一天只赚半斗米,累坏了的人自己就能吃掉其中一半。剩下的那点儿拿回家去,也就够老婆孩子们喝上几天稀粥的。若是类似的活经常有,大伙还咬着牙能答应。可这种大活儿一年也就干一次,今天做完,明天就再无其他营生可做。那就意味着一家大小要挨饿,意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众人怎地不为自己而争?
“去年!”诚伯将脸色一摔,冷冷地道:“去年是什么黄历?去年一斗新米不过五个钱,今年这馆陶城里,少了十个钱你能买到陈米么?小老儿我是看在乡亲的份上才开这个价儿,不信你们去武阳郡城里边打听打听,不给工钱,光给顿饱饭吃,也有人打破脑袋抢着干!”
对这些从小没离开过家门四十里外的汉子们来说,郡城武阳与皇帝老爷领兵征讨的辽东差不多是一样的遥远。没凭没据,谁也不敢与管家硬犟,纷纷低下头去,在心里计算自己努力干上一整天,能否给家人赚回一顿饱饭。个别胆子大的,则坚持诚伯按照官府先前的旧例支付工钱,否则大伙就干脆都不接受,任船上的货在河道上晾着。
那诚伯怎是个受要挟的主儿,咧嘴冷笑了几声,用小拇指点着土台上的众人道:“呵呵,还真有人不知道好歹,拿官府来压小老儿。我问问你们,官府上个月找你们干活,答应的工钱呢,哪个收到了?收到的站出来吱一声?超过十个人站出来,小老儿这就跟老少爷们儿赔礼道歉,大爷您说开多少就开多少,小的绝不会压价!”
众汉子们纷纷身体闪开去,沮丧得就像一群看到屠夫的绵羊。官府上个月的确答应搬一趟货物换一个铜钱,但最后发到大伙手里的,却是根更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