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经
椋犊兹付戏伞返呐魅耸恰笆呒尬尽薄W苤歉鍪贝峄槟炅涫敲挥惺裁聪拗频模嘣缇投嘣纾皆缃峄榫驮皆缟⒆樱⒆釉皆缟吕矗揖投嗔烁鼋凰暗模怨业比皇枪睦椭С值摹5怯幸惶醴扇春苤匾耍褪悄信峄橐嗯洹J裁词窍嗯淠兀烤褪悄械哪昙鸵欢ㄒ扰拇蟆!逗蠛菏椤ぱ簟と窝哟芳窃亓苏庋患拢?br /> 洛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龄相配,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
这是说洛越的人民结婚啊,不按照国家规定的婚姻法办事,于是当地的长官任延就通知自己管辖的各个县,说要让年龄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子和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女子相配。严格执行这条法律的结果是同时结婚的男女有两千多人,也就是说有一千对。在这种严打“不相配”婚姻的形势下,肯定会有很多对原来已经打算结婚的男女被棒打鸳鸯了。要是放到现代人来说,出现这种事情,肯定非翻了天不可。但是在汉代,却是能入循吏传。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了,汉代人是怎么确定人口年龄的呢?以六尺为年满十五岁的标志,未盈六尺即为不满十五岁。哦,原来靠的是身高啊,要是永远长不高的侏儒,估计就得打七八岁小妹妹的主意了。所以说,我们从纸面上来看,好像是要求男女年岁要相配,但是古代人口脱籍、漏报、瞒报的现象特别严重,我们只要想一下,现在都有很多人,在身份证上打年龄的歪主意,就可以想象了。
因此我估计这个任延所实际完成的目标,应该不是男女结婚年岁相配,而是身高相配。
妻者齐也
——汉代人的夫妻相处之道
汉代是男女平权的时代,日常相处并没有尊卑之分。
夫妻相处之道,一种是《*通义》里头的说法,妻者齐也;一种是《说文解字》的说法,妇者伏也。这两个说法,都是东汉人说的,一个是出自官方文献,一个是流传后世的字典。那么那个时候的夫妻相处的情形,到底哪种说法更准呢?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掌故(1)
《汉书·张敞传》说,汉宣帝时的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张敞喜欢亲自为妻子画眉,而且眉样媚好,很是流行(可见理发美容就是男人的强项啊),一时传闻京中。朝中有人一向看不惯张敞受到皇帝宠爱,就去举报了。张敞面对皇帝的责问很得体,他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可见他并不以为妻子服务为耻。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小故事,东汉名士樊英生了病,于是妻子派婢女去探问,樊英竟起身下床答拜。有人不免诧异,樊英就解释说:“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代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虽然从礼仪上来讲,有阴阳上下,但是日常相处并没有尊卑之分,爱起来是那么的坦坦荡荡。
相对于先秦,汉代人的婚姻自主权已经没有了,基本上是父母之命。比如我们看《史记·项羽本纪》上就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而指腹为婚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也已经有了,《后汉书·贾复传》上说光武帝手下大将贾复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光武帝听说之后,大惊失色,许诺道:“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可见,在这个时代,父母之言对子女婚姻有着强烈的影响。不过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儿女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父母也会听取,并不像后世一样,立时受到激烈的反对。成语里头用来形容夫妻恩爱的词有举案齐眉,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孟光是个又肥又丑的大黑妞,还是个老Chu女,据说力气大得可以举起一块石磨,都三十岁了也没有嫁出去,因为心太高了。于是父母就问她,你到底想嫁给谁。孟光就说:要嫁就嫁像梁鸿一样的好人。梁鸿一听,马上请媒婆将她聘入家门。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宋明,孟光的头上至上要戴上三顶帽子了:“*”、“不规”、“有悖礼法”,但是在汉代,却成为一段佳话。
那么女家择婿,注重的是什么呢?其实和现代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主要还是看男方本人的能力,在社会上吃不吃得开,有没有前途。像刘邦最初只是泗水亭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父人吕公为了避仇,就来投奔刘邦的上司沛县县令。众人听说县令有贵客,当然都去祝贺了。刘邦来了之后,大大咧咧在礼单上写“贺钱一万”,其实一文钱也没带。没想到吕公一看见刘邦,就请刘邦坐了上座,说:“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给人相面,经我相过面的人很多,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然后当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
又比如刘邦的大臣陈平,他年轻时可是个典型的穷酸,家里既穷,又喜欢读书,自然就娶不上老婆了。同乡的一个小老头张负是个有钱人,注意到陈平这个容貌不凡的穷小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说起他这个孙女,命不好,之前已经嫁了五次,估计是那个地方的纪录,反正是嫁一个死一个。但是,张负的儿子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平,说陈平穷,又不干什么正事,县里不少人看不起他,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他?张负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说,他发现陈平的门前留下了很多来拜访他的车子的轨迹,这个小子以后肯定不是一般人。
那么男方选择女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当然是帮夫运了。比如汉朝有个有名的循吏黄霸,他后来做到了丞相这个位置。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擅长相面之术的人外出,两人在路上看到一个女人。那个算命的就告诉他,这个女人以后一定会富贵的,不然算命书就没有用了。黄霸马上打听到这个女人是乡下巫师的女儿,赶紧就去求婚,并和她终生厮守(要是有谁这样告诉我,我也要去抢了)。
除此之外就是看女方品德和才华。比如《华阳国志》卷十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叫做阳姬的女人,她是武阳人,家境贫寒,更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监狱,当她打听到尚书郎杨涣请假回乡时,就在马路上拦截住他,向他鸣冤,请求他施以援手,言辞慷慨,泪流满面。杨涣于是出面去向郡县求情,在他的帮助下,阳姬的父亲终于得以出狱。而杨涣通过这件也了解到了阳姬的品德和才华,当即为他的儿子向阳姬求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育上的。像南齐的著名医学家褚澄就在《褚氏遗书》中写下这样一个案例:
建平孝王妃姬皆丽,无子,择民家笄女入御,又无子。问曰:求男有道乎?
澄对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育而子脆不寿,此王之所以无子也。
于是这位建平孝王后来就改娶健壮而年长女子,很快就生儿育女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总之,汉代人在联姻中以追逐金钱为目的的远不如今日,这可能是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缘故。但是他们看重门当户对,对方的门第几乎是第一考量。这也证明汉代人的婚姻基础已经完全地建立在家族的利益上,如果对方对提升自己的门第有助益,那么再穷也是可以考虑的。
顺带说一句,这个时期好像已经有了闹新房的风俗。据记载,汉代汝南有个叫杜士的人娶老婆时,大家都来闹新房,因为酒喝多了的缘故,他有一个叫张妙的朋友竟把杜士捆起来捶了二十下,又把杜的手足高悬于梁上,杜竟然因此而一命呜呼了。以至于仲长统在《昌言》上感慨:“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宜淫泆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掌故(2)
女为悦己者容
——班昭的《女诫》
汉代非婚亲男女之间交往未必会刻意避嫌,男女之防并不像纸面上说的那么严重。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即便在今天也很受欢迎,这是谁说的呢?
一个女人——班昭,她字惠班,又名姬。说起她的家族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他的父亲班彪是史学和儒学大师;他的大哥更了不起,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而二哥班超呢,则是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班昭出身在这种家庭,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学问是厉害的。《汉书》由他老爸班彪草创,班彪死后,班固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又写了整整三十年,其后因牵连到政争而被杀。此时《汉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还没有写成,汉和帝听说班昭博学高才,就下诏令她续成。班昭在东观藏书阁这个汉代皇家图书馆里耗尽心力,穷年累月才使得《汉书》成为完璧。
《汉书》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意义这里就不需要多说了。说起班昭的生平,其实也是很不幸的,她十四岁就嫁给了同郡人曹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但不久丈夫就病故了,她便早早开始守寡。幸好汉和帝极为欣赏班昭,把她召入皇宫,让皇后和妃子们奉她为师。因为她的丈夫姓曹,所以,人们便尊称她为“曹大家”。这个家,读作“姑”,是汉代关中地区对年长女子的尊称。其后邓太后临朝称制时,班昭还以宫廷师傅之尊,参议朝政。
在学问方面,班昭的水平没得说,著名学者马融也是她的弟子。有人会问,难道就不避嫌猜么?这里我就要简单地说一下了,汉代虽然有叔孙通制定礼仪,但非婚亲男女之间交往未必会刻意避嫌。《史记》里说,汉景帝让酷吏郅都去找他妃子贾姬,当时贾姬正在如厕呢。到了东汉,蔡文姬为丈夫董祀求情的时候,更是孤身散发赤足去见曹操和一干宾客。因此男女之防并不像纸面上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呢,读书人读书,不要把书太当成是那么一回事。比如以为宋代有了理学,然后女人日子就不好过了,其实之所以有理学,恰恰是宋代的男人看不惯女人的日子太好过,又管不了,才写到自己的书里去,属于典型的意淫,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未来的明朝变成现实。
总之,班昭是有学问的女人,说话很有影响力,可能是她的婚姻生活太短暂了,所以她想起来的都是男人的好,再加上当时男尊女卑的学术传统,所以她在七十多岁高寿之年,写出了《女诫》。这篇文章其实不长,才一千六百多字,本是班昭写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书成之后,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其后历代风行,和《列女传》一样,在此后十几个世纪中,跟风之作不断涌现,像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便是专门用来对后妃说教的。到了清初,有一个叫王相的人又将《女诫》和宋若莘的《女论语》、明成祖仁孝文皇后的《内训》连同王相之母所撰《女范捷录》合为一书,称为《女四书》。
所以围绕班昭的褒褒贬贬基本上是因为《女诫》,她的其他的学问反而都散佚湮灭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两千年的中国女性观。明神宗就称赞班昭的《女诫》“此书简要明肃,是为万世女则之规”。甚至有人称班氏为“女中之民父”,简直是把她抬到和孔子一样高的地位了。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掌故(3)
然而到了近代,女权主义兴起,班昭就倒了大霉了。
1898年时,晚清人吴芙尚在赞誉“曹大家是女人当中的孔夫子”,话音尚未绝响,1907年,何震则贬斥班昭为“女子之大贼”。其时的上海爱国女学校伦理教习叶瀚(浩吾)更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讲:“……中国之《女诫》、《女四书》,即教成女子倚赖幼稚、卑屈之男子之法之教科书也。对幼稚之人而更自屈于幼稚,对卑屈之人而更自守其卑屈,则中国女子之人格甚可想见矣。”
其实看了那么多评论,倒不如实实在在地看看这本书的内容,自己来分辨一下到底它是香花还是毒草。
此书共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篇,提出了女子“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