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经
兴淄?br />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思潮(8)
先说《合阴阳》,这本书专论行房的原则和方法,讲到了男女行房之前的前戏和*。提醒男方要注意*女方的*,观察其相应的反应(“五欲”之征)。
哪“五欲”呢?一是脸部发热;二是*树立鼻尖出汗;三是舌薄而滑;四是阴水流湿大腿;五是不断吞咽口水。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正式进行交合的最好时机了。
交合的时候呢,男女应当模仿多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进行交合。对于*力度、角度、深浅和频率也一一作了说明。有“十动”之说,后世所谓的“九浅一深”即是发源于此。同时在交合的过程中,男方还要细细品味。
书中还提到*时女子*产生的气味,分为“十已”:
一已出现清新凉爽的感觉;二已可以闻到烧烤骨头的气味;三已闻到焦燥的气味;四已*如油膏;五已闻到稻谷的清香;六已*十分滑润;七已*能够持久;八已*浓稠;九已*如胶似漆;十已则精气耗竭。
耗竭之后*又会滑润,清新凉爽的感觉重新出现,女方达到了性高潮。
又指出性高潮的特点:女子鼻上出汗而嘴唇发白,手足抖动,臀部离开垫席。此时男子当及时停止*,如不停止,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时,前*位因为气血汇集而扩张,精气输入内脏,就会产生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才智。
可以说,这本书证明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过程中有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并作出了精彩而形象的描述。
《天下至道谈》的意思当然是把*养生保健上升到了天下至道的高度。这本书伪托了黄帝和左神的对答,和《合阴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性保健,而非纯粹的性技巧。在开篇即提出节制*对性保健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就谈到*的“八益”和“七损”。
所谓的“八益”:
一是调治精气;二是致其津液;三是掌握时机;四是蓄养精气;五是调和*;六是聚集精气;七是保持盈满;八是防止阳痿。
而“七损”则为:
一是精道闭塞(即*的时候,*或者*疼痛);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即*过度);四是阳痿不举(即*时*不能*);五是心绪不宁;六是陷入绝境(即女子没有*的时候,男子粗暴地强行*);七是耗费精力(即*的时候求急图快,不能使双方都达到性高潮)。
该书认为“八益”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绝,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配合默契,能让身体得到补益。而“七损”则是交合不得其道,对人体是有损害的。
讲完“八益”、“七损”之后,顺理成章的便是开始讨论*的体位了,共分为“十势”;而整个*过程分十个步骤,名之为“十修”;而每次*插入的角度、深浅和*频率又名之为“八道”。“十势”、“十修”、“八道”统称为“接形”。
以上这些描述的视角是从男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在整个*的过程,女方的反应又如何呢?下文则描述了女性性兴奋的八种动作,称之为“八动”;五种女性性兴奋的声音,称之为“五音”。总而言之,本书指出,如果女性不达到性高潮便不能被称为一次美满的*。
要而言之,这七本书字数不多,但却是中华性学之发凡,内容之间的理论要素也趋于统一,都是通过天道来演述人道,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1)
就*体位姿势拟名而言,《合阴阳》上的“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囷角,五曰蝗磔,六曰猿据,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蜻蛉,十曰鱼嘬,和《天下至道谈》的“十势”基本上是重叠的。而许多沿用至今的术语已经在两千多年之前定型,比如阴门、*、精等等。而另外一些术语则在演进过程中,慢慢消失,如玉策(棒棒)、琴弦(荫道口)等等。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孔孟对同性恋的态度
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到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作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变态。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个“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大名叫做公孙阏,不仅相貌生得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郑国在决定*许国的时候,组织了一次祭天的仪式,在仪式上顺带检阅部队,并提供一辆战车作为战争前鼓舞士气的竞赛奖品。大夫颍考叔乃是一位不服老的将军,他抢了就跑,子都怎么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兵临许国城下的时候,颍考叔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庄公的大旗一下子攻上了城墙,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城下的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颍考叔顿时一命呜呼。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吓得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由于子都深受郑庄公的宠爱,在国君的庇护下,居然逃过了罪责。
孟老夫子精通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也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
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很*啊。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2)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上古时代的抢劫婚
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
《礼记》上说:“昏礼不用乐。”
“昏礼”就是婚礼,不用乐,就是不张扬,偷偷摸摸地进行。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呢?因为会有人来抢婚。所以《*通义·嫁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当女人被视为财产之后,自然成了你争我抢的事物,谁的力气大,谁就夺了去。
比如舜有个亲弟弟叫做象,一心想霸占自己哥哥的财产,他同父母亲一起商量,设下陷阱要将舜置于死地。当舜掉下陷阱之后,象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父母亲说:“谋害舜大体上是我的功劳。那么,牛、羊、仓库都归父母亲吧,至于武器、乐器还有两位漂亮嫂子,就都归我吧。”
象说得这么露骨明白,是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妇女是可以继承和瓜分的遗产。《史记·匈奴列传》谈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便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周易》的卜辞就非常形象: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
描写的是一个成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的时候,才知道是男方过来抢婚。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所以爻辞明言——“匪(非)寇,婚媾”。
卜辞又接着描写道: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
虽然是演戏,但是女方还是配合做了全套,真的伤心地哭泣起来。
《礼记·曾子问》云:“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理由倒是冠冕堂皇的,说白了,女家不熄灯,是怕家中女子被人夺走;男家不举乐,是怕女家来犯而保守秘密。
既然有假劫婚,自然就有真劫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起迎亲的,他看见新娘长得漂亮,就动了歹心,凭借武力、体力抢走女子,强行成婚。
可见当时的抢劫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习俗演进到后世,女方为了防备抢亲的出现,则有了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而男欢女爱的新房,居然被称为“洞房”,更显示出迎亲的男方不敢让女方待在家里,而是躲在山洞过夜的情形。
妾
——一夫一妻制的补充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3)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免费电子书下载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