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经
的形式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的,其中有些故事有性场面描写,比较幽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对磨坊主、厨师、村妇这些人的刻画很深刻。
在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性文学作者布拉西奥林尼。他是一位学者,也是人文主义者。他当过多年的教皇秘书,他的以Xing爱为题材的《笑话集》连主教、红衣主教的教皇都喜欢阅读,甚至爱不释手。其中有个故事最能反映他的风格和讽刺天才:一个妻子指责丈夫“先天发育不全”,婚后不久,在为他们举行的宴会上,女友们对新娘的丈夫“劲头不足”一事向新娘表示同情。丈夫听到了这种议论,当众把“那玩意儿”掏出来,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男女宾客们为之愕然,看到“那玩意儿”相当不小,就批评新娘的话不真实。于是新娘解释说,她曾经在田里看到过一头驴,“那玩意儿很大”,她以为人的应该比低级动物的更大。
一个世纪以后,法国的玛格丽特王后,即亨利四世的妻子,写出了《七日谈》。全书讲了72个故事,显然是讲了七天,故名《七日谈》。书中说一群被洪水阻隔在帕朗斯的贵族男女,用轮流讲故事的方法来消磨时日,故事内容全是性和爱情,有人认为其中有些内容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虽然玛格丽特晚于卜迦丘两个世纪,但书的许多描写手段和卜迦丘十分相似。例如,书中人物也有好色的修士和修女,以及诱奸修女的场面等等。作者原计划要写《十日谈》,但因过早去世,所以这个计划无法实现了。从全书看来,在深刻地描述社会、揭露教会的虚伪的水平上显然及不上卜迦丘,但是不少故事也写得引人入胜,从而使她成为为数不多的女性Xing爱文学作家之一。
第五章 百花齐放的性文艺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文学3
16世纪初,那瓦尔女王时代有三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都涉及Xing爱题材。一个是法国人拉伯雷,另两位是阿雷蒂诺和西利尼,他们两个都是意大利人。他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卜迦丘《十日谈》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文学中的《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也在和《十日谈》相近的时期出现。《天方夜谭》大约在10世纪中出现,但直到14、15世纪时才在开罗定型成书,在1704年由一位法国人安东畦·卡朗译成法文而进入西方世界,1839年出现英译本。此书也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其中有些故事也涉及Se情,过于香艳、暴露,同时也有很大的讽刺性。为什么《天方夜谭》和《十日谈》在内容和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产生的年代又相近呢?对此,目前还很难找到当时二者有什么直接的影响的依据,但却可能推论世界性文化的发展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寻的。
《天方夜谭》也有一个开头,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它说有一对兄弟国王,双双发现妃子在丈夫外出时和黑奴私通,于是愤而离国出走。在周游各地时遇到魔神和他的女人,而且亲身经历这女人趁魔神睡觉时向他们抛媚眼,于是他们认定世界上没有贞淑的女人,女人不应该活在世界上。
夏利亚王回国后,将妃子、宫女全部处死,然后每晚命一个Chu女侍寝,第二天早晨就把她处死,从而使她没有机会背叛他。这一来,全国人心惶惶,急着把女儿出嫁。宰相的女儿谢赫拉莎德郡主知道这件事后,自告奋勇,带着妹妹去侍寝,而且计划好每晚讲故事给国王听,到第二天早晨讲到紧要关头就打住不讲下去了,国王为了想听完故事,只好暂时不杀她,就这样日复一日,讲了一千零一夜,也生了王子。一千零一夜后,国王的心软了,和她产生真正的爱情了,立她为王后,不再杀女人了。
以上这个引子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个引子的性格和当时西亚许多故事集的引子稍有不同。这个引子本身就很动人,一个女子不但自荐枕席去侍奉一个行为残虐的国王,而且能设计一套对付这个国王的方法,在杀机四伏的环境中能讲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使国王下不了杀心。在这一千零一夜中,郡主替国王生下三个王子,可见边讲故事,边有行为,床第之间相当浪漫,最后居然把这个性变态的国王改造过来了。谢赫拉莎德的智慧和勇气是惊人的,她在危险和浪漫之中穿行,最后取得了胜利,救了全国的女子,所以,后世的人们都把她看成是女英雄,难怪以此为根据谱成的曲子《一千零一夜》也成为不朽的了。
这个故事集中的故事也十分迷人。不仅因为它们结构严谨,内容深邃,感情丰富,而且因为它有无限的想像和幻想,如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文学、小说或故事理论的约束,真难怪引子中的夏利亚王不能不听下去,欲罢不能了。《天方夜谭》实在是汇集中世纪以前中东、东欧、印度乃至远东的故事,经阿拉伯人重新塑造成以阿拉伯风土人情为背景的故事而形成的。例如故事中的《辛巴达航海记》中就有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影子,还有一些故事也可以找到它们的源头。这些故事经过阿拉伯人的处理,更富于幻想,更没有拘束,奇突的更奇突,浪漫的更浪漫,从而成为举世喜爱的故事集。
在《天方夜谭》中,比较脍炙人口、众所熟知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魔毯》、《辛巴达航海记》等,虽然趣味盎然,但不一定是此书中最传神、最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些比较浪漫、涉及Xing爱的故事大都不为人知,这是有原因的。
这是因为,有些比较保守的阿拉伯文学史书都排斥《天方夜谭》,不愿意承认它是阿拉伯文学,主要是他们认为书中有些故事过于浪漫、过于Se情、过于讽刺和刺激了。在《天方夜谭》成书后至今的五、六百年中,书中的故事不断地被人增删,不但故事的数目和篇名在各种版本中都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同一故事内的文字情节也有更改,有些较为浪漫、有性内容的故事已被删去,所以,《天方夜谭》可以说是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完整地看过的一部书。
在这一千零一夜里,郡主到底说了多少故事呢?《天方夜谭》的每个版本也不一样。大概的故事数是170个,加上补遗,大约有260个左右。其中有些故事已被删去或部分地加以删节,例如《阿吉布与四十美女》就是这样。
这部古代阿拉伯保守人士不愿意承认的故事集,却是在欧洲以至在全世界最受欢迎,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阿拉伯文学。许多欧洲人、美洲人、东亚人说到阿拉伯文学,往往一提就是《天方夜谭》,许多故事妇孺皆知。在中国,“天方夜谭”甚至变成了一个成语。它的不朽的价值将越来越被全世界认识得更清楚。
第五章 百花齐放的性文艺 欧洲近代性文学1
如果说,在14世纪意大利的卜迦丘一马当先,吹响了文艺复兴时代性文学前进的号角,那么在17世纪以后,英国的一些作家和文豪们在性文学领域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了。英国的宗教改革比较早,文艺复兴的形式比较温和,和意大利不同的是,“超我”并未崩溃,人们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也没有沉溺于意大利式的狂乱之中。在17、18世纪的英国,虽然还有不少清教徒式的阻力,但是总的看来,性比较开放,人们对性的态度也比较坦诚。当时,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都发展很快,在欧洲逐渐占了一个主导地位,这也使英国的文学艺术产生更大的影响。
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米尔顿的巨著——《失乐园》以12卷几十万字的篇幅,叙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及夏娃两人因受魔鬼的诱惑而堕落,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经过。这个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是经过诗人米尔顿的描绘,使它更生动了,他以雄浑的笔触将这个故事演成惊天动地的神魔交战、人类犯罪的记录,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件大事。
米尔顿是个清教徒,他写这篇长篇的史诗志在叙述人类的堕落和救赎,他主观上并不想写什么Xing爱,但是他的写实的笔触在描绘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被逐出伊甸园后的夫妻关系,就不可能不涉及到性,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对性的联想。
在16世纪末,即在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几百年来,他被人称做“最伟大的天才”。他生于商人家庭,当过剧场杂役、演员和编剧,现存剧本37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首,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佩斯》、《雅典的泰门》等。这些剧本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几百年来在全世界盛演不衰,妇孺皆知,并被认为是世界戏剧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的戏剧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们描写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诗和剧作都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莎士比亚既然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可能不涉及性问题,虽然其表现或明或暗。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一些年轻人甚至奉它为恋爱的经典,“罗密欧”似乎成了纯情男子的代名词。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写他们之间的性,他们之间最热烈的场面和情感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在该剧第一幕第五场,罗密欧和朋友戴上面具,混进卡布礼家的化装舞会,他第一次看见朱丽叶,还不知她是何人,其反应是:“她教火炬燃得发光!有如将衣索比亚中的珠宝,挂在夜的脸颊上。那美丽,美得不属于这人世……”接着他以朝圣者走近圣坛的心情对朱丽叶说:“倘若我卑微的手冒渎了这圣坛,愿我这朝圣的双唇,可用柔和的吻来抚平那粗糙的接触……”莎士比亚在这剧本中极力刻画罗密欧的虔诚,而朱丽叶也以“天使般”的纯情来回报那虔诚的爱,如果有了性描写,似乎就把他们的虔诚冲淡了。
当然,莎士比亚并不是切葱浴T谡飧鼍绫疽豢罚统隼戳肆礁隹ú祭窦业钠腿苏采透窭锔昀铮且槐咦咭槐咛敢跹蚧髅商业哪腥瞬⒏钕屡说耐贰!芭说耐仿穑俊币桓鋈宋省!笆堑模说耐坊蛩堑腃hu女膜,随你解释。”…。?p》
莎士比亚写这两个仆人开这种低级的、下流的黄|色玩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对恋人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莎士比亚企图通过这个剧本来呈现一对道德价值很高的恋人和精神价值很高的恋爱,来对比那扼杀了这两个人和他们的爱情的家族仇恨是多么愚蠢而残酷。他的呈现和刻画是非常成功的。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对母亲改嫁的怨恨情绪,远远超过对父亲死亡的哀伤。哈姆雷特当面呵责其母改嫁说:“这不能叫Zuo爱,以你的年龄,血气之盛已过……”这种干涉母亲再婚权利的做法是很不对的,这位母亲嫁给叔叔是否“太早”了,这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40多岁的女人,丈夫死后还追求婚姻的幸福和性的满足,这是合理的。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如同宋、元时代的中国一样,“难耐空闺寂寞”是被人耻笑的,是一种令人鄙夷的失德。哈姆雷特的言行正是这种保守观念的反映。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虽然没有性行为的具体描写,但是涉及到那个时代的一个尖锐问题——性观念。
第五章 百花齐放的性文艺 欧洲近代性文学2
可是,在莎士比亚的另两部作品《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安东尼与克丽奥佩脱拉》中,有性内容的描述。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克瑞西达的舅父潘达洛斯花言巧语地撮合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成了英语中“淫媒”的同义词,莎翁把他的话写得很有诱惑力。在《安东尼与克丽奥佩脱拉》中,主人公埃及女王克利奥佩脱拉又以美色和魅力著称,以下几句台词就能表现她的特点:
年龄不能使她衰老,
习惯也腐蚀不了她变化无穷的伎俩。
别的女人使人日久生厌,
而她,越是给人满足,越是使人饥渴。
在这个剧里,莎翁还描写了太监的性需求:
克丽奥佩脱拉:你,太监玛狄恩。
玛狄恩:陛下有什么吩咐?
克丽奥佩脱拉:我现在不想听你唱歌,我不喜欢一个太监能做任何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