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经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思潮(9)
看来过于频繁地采阴是对女子最大的伤害,而对于男子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所以最好尽可能与不同的女人交合,越多越好。这恰恰不是不尊重女性,而是爱护女性——这个逻辑有点那个那个,当然,这是古人的逻辑啊。
当然,以上的说法都是理论,理论是不是真理就得看看到底是不是从实践中来了。《*》是小说,小说讲的是世情人情,我们来看看里头的一段:
(潘金莲)须臾一阵昏迷,舌尖冰冷,泄讫一度,西门庆觉牝中一股热气,直透丹田,心中翕翕然,美快不可言。
这种感受大多数正常人都可以领受。然而真正方士的吸阴之法又另有一功,他是真的用阳物去吸。根据笔记记载,古代皇帝为了验证前来应聘的方士,会让太监端上注满酒的杯子,看着方士把自己的那话儿放进杯子里头,如果能把酒吸入阳物之中便算成功。这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方士显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难怪葛洪要说真正的房中术不是写在书上的,而是通过耳口相传的。
震惊了么?清代赵翼的《檐曝杂记》上有一条“妖民吸精髓”更让人震惊:
徽州歙县颜子街有妖民张良璧,能吸童女精髓,年已七十余,鬓眉皓白,而颜貌只如三四十岁人。其术诱拐四五岁女童,用药吹,入鼻孔,即昏迷无所知,用银管探其阴,恣吸精髓。女童犹未死,抱送还其家,或数日,或十数日始殒命。人皆不知其中伤也。忽一日门扃有罅缝,同被诱之女童瞥见之,归语其父母,事遂败露。此声既扬,县尉某先拘其接某氏讯供。诸被害家亦争控于官,然无赃证。良璧到案,挺身长跪,抗论不挠,谓:“从古无此事,何得以莫须有之事诬陷人?”严讯三日,并呼其妻质对,始吐实。二十年来,被拐共十七人,其四人尚无恙,余十三皆被戕。适有同乡御史吴椿官于朝,合邑士民公札寄知,椿据以入奏。皇上饬地方有司,讯得实情。良璧照《采生炙割律》凌迟处死,妾及子皆遭戍,失察之官吏黜革有差。此嘉庆十六年*月间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确实有极好的滋补作用,能让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壮年人,但是这种*的吸取却不是通过*,而是用银管探进童女*吸取,而且还是四五岁的女童,显然这里的*就不是女性*或性高潮的分泌物了。
那到底什么是*呢?请原谅王威吧,他已经查阅了所能查阅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不晓得。
()免费TXT小说下载
男女俱仙之道
——佛道的双修概念
佛教认为*是男方对女方的施舍,而不像道教徒念念不忘要从女性身上得到元阴的滋补。
采阳补阴或者是采阴补阳都是以榨取对方来成就自己,哪怕理论再怎么完美,在道德上也完全没有说服力可言。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有的,叫做“男女俱仙之道”,通俗一点就是男女双修。这其实也是道家中的一派,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后世影响不大,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常被认为是佛教密宗的专利。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就解释道:“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之,唯须猛念。”
而《云笈七签》则说:“于是男女可行长生之道。其法要秘,非贤勿传。使男女并取生气,含养精血,此非外法专采阴益阳也。……先须忘形忘物,然后叩齿七通而咒曰……男子守肾固精……女子守心养神……若久久行之,自然成真,长生佳世,不死之道也。”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仪制(1)
这种观念的起源,应该是在房中术从权贵阶层向平民阶层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
最初的道家是通过“过度仪”传授房中术的。由于平民不可能像权贵那样妻妾成群,这一仪式为了维持一男御多女的理论,只能提倡*,结果造成声名狼藉,不要说佛教徒要来抨击,便是本教中人也引以为耻。而男女双修带来的是双方平等,共同受益,同登长生不老之仙境。孙思邈在《房内补益》中便对此有详细之说明:
凡入静,先须忘形。忘形,然后叩齿七通而咒曰:“白元金精,五华敷生,中央黄老君,和魂摄精。皇上太真,凝液骨灵。无上太真,六气内缠。上精玄老,还神补脑。使我会合,炼胎守宝。”祝毕,男子守肾因精炼包,从夹脊黑上泥丸,号曰:“还元”。女子守心养神,炼火不动,以两|乳包黑下肾,夹肾上行,亦到泥丸,号曰“化真”。养之丹扃,百日通灵,若久久行之,自然成真,长生住世,不死之道也。
这是说,当男女入房后,须先忘掉自己身体性别及形体的存在,然后上下叩齿七遍,诵咒。念完了才开始*,此时男子想象精气上升泥丸(脑部),女子想象精气由两|乳而下,经背部亦到泥丸。这样行之既久,便能得道。
关于这里头的一系列术语,很深奥,我将在下文“还精补脑”中再作说明。
总之呢,男女双修双成修炼术可以说是*观念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任何本土文化之进步,往往是因为外来文化之逼迫。道教之所以发明“男女俱仙之道”,一大主因正是佛教于这个时期进入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风靡了整个社会。
论起来,佛教是不太看得起女人的,释迦牟尼就说,如果女人加入佛教中来,佛教就会因此至少倒退五百年。在佛教早期经典的教义中,这种对于女性的鄙视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
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长阿含经·卷四*经》)
连和女人说话都要问问自己的心,可见在佛教里头,对女人并不尊重,可是正是因为这种不尊重和不在乎,反而让佛教在性方面比道教来得通达,因为既然认定对方是低等的,那么*这件事,明显是男方对女方的施舍,而不像道教徒念念不忘要从女性身上得到元阴的滋补。
我们看《佛说秘密相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作是观想时,即同一体性自身金刚杵,住于莲华上而作敬爱事。作是敬爱时,得成无上佛菩提果,或成金刚手尊,或莲华部大菩萨,或余一切逾始多众。当作和合相应法时,此菩萨悉离一切罪垢染着。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如是诸大菩萨等,作是法时得妙快乐无灭无尽。然于所作法中无所欲想。何以故?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以金刚杵破诸欲故。是故获得一切逾始多无上秘密莲花成就。
“金刚杵”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男性生殖器;“莲华”其实就是莲花,与“金刚杵”对应,显然指的就是女人*;“敬爱事”是什么事?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爱做的事——*。
这种敬爱事佛家以为是人世间最大的伟业,释迦牟尼是这样说的——
善哉,善哉!金刚手,汝今当知彼金刚杵在莲华上者,为欲利乐广大饶益,施作诸佛最胜事业。是故于彼清净莲华之中,而金刚杵住于其上,乃入彼中,发起金刚真实持诵,然后金刚及彼莲华二事相击,成就二种清净|乳相。一谓金刚|乳相,二谓莲华|乳相。于二相中出生一大菩萨妙善之相,次复出生一大菩萨猛恶之相。菩萨所现二种相者,但为调伏利益一切众生,由此出生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要让人从*、生存欲和愚昧中解脱出来,成为不再完全顺从自然的自由人。其超脱人间痛苦的方法是,通过放弃各种欲望而达到“空无”和“超然”的全福境地,使人进入极乐天堂。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连人的肉身都不重要,又怎么会在乎那么一点点Jing液呢?
可是估计大家都不会忘记中国的明清小说里头有很多的花和尚,他们口中虽然念的是佛经,可是在性事的禁忌方面,却完全秉承的是道家的固精保精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得谈到佛教在中国传布过程中的中国化了。
至少在公元6世纪之前,佛教还不是完全中国化的宗教。为了生存,在以后的岁月里佛教将不断地和儒道争锋,在逼使儒教和道教做出调整的同时,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也面目全非。这,当然是以后的话题了。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仪制(2)
从牛郎织女说开去
——两汉时期的婚姻
牛郎织女悲剧的原因,在于牛郎要娶天帝之女,门户并不相配,所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诗经·小雅·大东》上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织女和牵牛是纯友谊,还没有发生性关系。然而到了汉代,出现了古诗《迢迢牵牛星》: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牵牛、织女为主人公,描绘了二人两情相悦、相恋到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河汉既清又浅更不宽阔,为什么会成为牛郎织女不可逾越的障碍?作者没说,但是我们倒不妨结合一下两汉婚姻的实际瞎掰一下。作者本人不是专家学者,大家要是觉得我写得不对,不搭理我就是了啊。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书上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二万钱下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也就是说,牛郎织女悲剧的原因,在于牛郎要娶天帝之女,门户并不相配,所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人说话了,牛郎织女不过是神话传说,王威你就瞎掰吧。
那么我就再瞎掰一个不是神话的小故事,是中国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的小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犓韭硐嗳纾窨こ啥既耍殖で洌偈焙枚潦椤⒒鹘#俏骱捍蟠歉臣摇K淙蛔龉」伲歉銮罟恚谌鞯赜蔚矗酱Υ蚯锓纾蜃糯蜃啪痛虻搅撕门笥蚜仝鱿亓钔跫耐飞稀?
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那可不是一般的富啊,单单养的奴仆就有八百多个。司马相如一听说卓王孙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叫做卓文君,但不幸未聘夫死,成了望门新寡,不禁哈哈大笑。为什么大笑呢?因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当小白脸的机会啊。
于是司马相如就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卓王孙家的宴会。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现代的小白脸都换成是吉他了),请他弹奏,相如就当众弹了两首琴曲,挑动得文君春心大动,坐立不安,因此当司马相如让文君的婢女打通关节,得以私底下约会卓文君时,一对男女一拍即合,当即约定私奔。
但是小白脸要的是钱,又不是美人。所以在司马相如一再哭穷的表演下,卓文君又和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想要老爸分财产。这可把卓王孙气坏了,放下狠话:“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
司马相如一看老头子不好对付,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就快快乐乐地带着卓文君回到临邛,开起了一个小酒馆,让卓文君当坐台小姐,有没有“三陪”我们不知道,总之按照《史记》的说法是:文君当垆。
卓王孙一下就晕了,养了这么大的女儿,居然在他眼皮底下“当垆”,没办法,只好给她随嫁物品是“僮百人,钱百万,及嫁时衣被财物”。
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结局,《西京杂记》这样记载:
文君面容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故阅长卿之才而越礼也。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卒以此疾之死。文君为诔,传与世。
性的历程 第二章: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 仪制(3)
总之,这对男女没有什么好下场。开完玩笑,我们接着正题说啊。
卓王孙给自己女儿随嫁物品那么多,其实就是因为门第观念开始兴起了,门第越高则嫁娶成本越高。我们看汉制规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